车体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3220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体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实现轻量化的车体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关于车体前部的结构存有下述技术,即在挡泥板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的情况下,通过向处于挡泥板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构件上的安装部所产生的变形来吸收冲击(例如日本特开2001-199366号公报)。
此外,关于吸收同样的冲击的车体前部结构存有下述技术,即在挡泥板与上部构件之间,将冲击吸收部件配置在比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上(例如日本特开平6-3361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述日本特开2001-199366号公报,在通过向处于挡泥板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构件上的安装部产生变形来吸收冲击的结构中,即使在挡泥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冲击的情况下,为了要利用上述安装部良好地吸收冲击而需要提高挡泥板自身的刚性,但也导致了挡泥板重量增加的问题。
另外,如上述日本特开平6-336179号公报,即使是在比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配置有冲击时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结构,同样是在挡泥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冲击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冲击吸收部件良好地吸收冲击而需要提高挡泥板自身的刚性,但结果也导致了挡泥板重量增加的问题。
如上述这样的重量增加,在发动机罩与挡泥板的边界位置采用大幅度地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入的设计的车辆的情况下更为显著。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挡泥板重量增加的车体前部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中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配置在车体的前部且侧部上的上部构件(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的上部构件12)支承挡泥板(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的前挡泥板21),在上述上部构件与上述前挡泥板之间,有从上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的冲击吸收部件51)。
技术方案2中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上述冲击吸收部件的延伸顶端相对于上述前挡泥板间隔开一定距离。
技术方案3中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中,上述冲击吸收部件,从上述上部构件的上述侧壁向着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倾斜延伸后,弯曲且向上侧延伸,又进一步弯曲且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倾斜延伸。
技术方案4中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方案的发明中,在上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上侧的角部上,形成有下凹形状的凹部(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的凹部36)。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即使在挡泥板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上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而使挡泥板发生变形,在上部构件与挡泥板之间,从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也能良好地吸收冲击。因而,没有必要过高地提高前挡泥板的刚性就能达到此目的,可实现轻量化。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冲击吸收部件的延伸顶端侧相对挡泥板间隔开一定距离,所以,能防止彼此接触所产生的噪音。并且,由于有这样间隔开的距离,不会影响到挡泥板的形状,所以,可用必要的冲击吸收冲程来设定冲击吸收部件,此外,也可在冲击吸收部件及挡泥板上进行防锈喷漆处理。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将冲击吸收部件的形状作成为从上部构件的侧壁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倾斜延伸后再弯曲并向上侧延伸,又进一步弯曲后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倾斜延伸的形状,所以该冲击吸收部件可以简单的形状来确保冲击吸收性能。进而可降低成本。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通过在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的角部上所形成的凹部,可扩大允许从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变形的空间。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沿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图1中所示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沿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图1中所示A-A线的剖面图,其中,双点划线表示冲击吸收前的状态,实线表示冲击吸收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最佳方式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侧视图。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在车体的前部且侧部的下部上设置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车体骨架部件的前侧构件11,在车体的前部且侧部的上部上设置有沿车体前后方向以拱形形状延伸的作为车体骨架部件的上部构件12。于是,上部构件12的前部一边弯曲一边向下,从而连接到前侧构件11的前部上,上部构件12的后部连接到发动机罩箱13上。另外,前侧构件11的中间部与上部构件12的中间部以图中未示的缓冲部件的安装壳体14将其连接起来。而且,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设置前挡泥板21(挡泥板),以便覆盖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
如作为沿图1的A-A线的剖面图的图2中所示的那样,上部构件12由内部面板22与外部面板23结合而成为封闭的断面形状。
内部面板22包括有以车宽方向外侧为下部法兰部25的下部板部26;从下部板部26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上侧弯曲并向上方延伸的内侧板部27;从内侧板部27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并沿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上板部28;从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侧弯曲并向上方延伸的上部法兰部29。
外部面板23包括有上部法兰部31,其从车宽方向外侧接合到内部面板22的上部法兰部29上;中间板部32,其从上部法兰部31的下部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并稍微向车宽方外侧延伸之后,一边缓慢地弯曲,一边朝车宽方向外下方倾斜延伸;侧壁板部33(侧壁),其从中间板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下部向下侧弯曲,并且大致垂直向下方延伸;下部法兰部34,其从侧壁板部33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且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从上侧接合到内部面板22的下部法兰部25上。
如上述,侧壁板部33构成位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且沿着上下方向的侧壁。此外,由于外部面板23的中间板部32倾斜延伸,从而,在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的角部上,形成有下凹形状的凹部36。而且,上部法兰部29、31设置在上部构件21的上端部且比凹部36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上。下部法兰部25、34形成在上部构件21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上。
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在比上部构件21的上部法兰部29、3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板部28上接合有托架38。该托架38备有从上侧接合到上板部28上的下部法兰部39;从该下部法兰部39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上侧弯曲且向上方延伸的中间板部40;从该中间板部40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向车宽方向内方延伸的上部法兰部41。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通过托架38将前挡泥板21支承在上部构件12上。即,前挡泥板21包括有从上侧与托架38的上部法兰部41接合的上部法兰部43;从该上部法兰部43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侧弯曲并且向上方延伸的上方延伸板部44;从上方延伸板部44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一边缓慢且复合地弯曲,同时一边朝车宽方向外下方延伸的外板部45;从外板部45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向车宽方向内方延伸的下部法兰部46。另外,在前挡泥板21的上方延伸板部44与外板部45之间的边界位置的车宽方向内侧上配置有发动机罩48。
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在上部构件12与前挡泥板21之间,设置有冲击吸收部件51,该冲击吸收部件51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
该冲击吸收部件51包括有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上部构件12的侧壁板部33接合的下部法兰部52;从该下部法兰部52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且同时向车宽方向外方且上方倾斜延伸的下板部53;从该下板部53的上部向上侧弯曲,且以几乎垂直的角度向上方延伸的中间板部54;从该中间板部54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同时向车宽方向内方且上方倾斜延伸的上板部55。另外,作为冲击吸收部件51的延伸顶端侧的上板部55相对前挡泥板21间隔开一定距离,结果,在上板部55的上侧相对前挡泥板21形成有间隙56。
在以上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当在前挡泥板2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上受到了来自上侧的冲击时,如图3中以实线所示的那样,在前挡泥板21变形的同时,在上部构件12与前挡泥板21之间,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51,通过该前挡泥板21被向下挤压而发生变形,从而良好地吸收冲击。这时,由于冲击吸收部件51如图2所示的那样,以其上板部55位于大致上侧的车宽方向的内侧位置上的方式进行倾斜,且其下板部53也以位于大致上侧的车宽方向的外侧位置上的方式进行倾斜,所以,使其下部倒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上部倒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受压变形成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山字形折曲。进而,通过上部构件12的凹部36,可确保用于冲击吸收部件51的上部倾倒时的空间58,另外,由于在离开该凹部36的上部位置上配置有上部构件12的上部法兰部29、31,所以,冲击吸收部件51发生良好地受压变形而不会影响到上部构件12。
此外,在冲突时,在前挡泥板2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的情况下,通过托架38的变形可良好地吸收冲击。很显然,也有通过受冲击方使托架38与冲击吸收部件51双方变形来吸收冲击的情况。
根据上述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即使在前挡泥板2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的情况下使前挡泥板21产生变形,在上部构件12与前挡泥板21之间,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51也能良好地吸收冲击,进而,没有必要过高地提高前挡泥板21的刚性就能达到此目的,可实现轻量化。
另外,由于冲击吸收部件51的延伸顶端侧相对前挡泥板21间隔开一定距离,在冲击吸收部件51与前挡泥板21之间形成有间隙56,所以,可防止由它们接触而带来的振动等所产生的噪音。并且,由于有这样间隔开的距离,不会影响到前挡泥板21的形状,所以,可用必要的冲击吸收冲程来设定冲击吸收部件51,此外,也可在冲击吸收部件51与前挡泥板21上进行防锈喷漆处理。
更进一步说,由于将冲击吸收部件51的形状作成为从上部构件12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倾斜延伸后,弯曲且向上侧延伸、又进一步弯曲后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倾斜延伸的形状,所以,可以简单的形状确保冲击吸收性能。进而,可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通过在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的角部上所形成的凹部36,可扩大允许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51变形的空间。由此,通过该凹部36可确保冲击吸收部件51的变形用空间,所以,可将上部构件12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外侧上,进而扩大发动机室。
另外,在图1~图3中,虽然图示出了左侧的车体前部结构,但不言而喻,左侧的车体前部结构与右侧的车体前部结构为左右对称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该车体前部结构是由配置在车体的前部且侧部上的上部构件(12)支承挡泥板(21)而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构件(12)与上述挡泥板(21)之间,冲击吸收部件(51)从上述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冲击吸收部件(51)的延伸顶端(55)相对于上述挡泥板(21)间隔开一定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冲击吸收部件(51)包括有第1部分(53),其从上述上部构件(12)的上述侧壁(33)向车宽方向外上侧倾斜延伸;第2部分(54),其从上述第1部分(53)弯曲后向上侧延伸;第3部分(55),其进一步从上述第2部分弯曲且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倾斜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的角部上,形成有下凹形状的凹部(3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构件(12)具有上部法兰部(29)、(31),上述上部法兰部(29)、(31)与上述凹部(36)间隔开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构件(12)与上述挡泥板(21)之间,在比上述冲击吸收部件(51)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且上侧设置有托架(3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38)包括有从上述上部构件(12)的上壁(28)弯曲后向上侧延伸的第1部分(40)以及从上述第1部分(40)弯曲后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支承上述挡泥板的第2部分(41)。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可防止挡泥板重量增加的车体前部结构。该车体前部结构是通过配置在车体前部且侧部上的上部构件(12)支承挡泥板(21),在上部构件(12)与挡泥板(21)之间,通过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33)向着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所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51),即使在挡泥板(2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的情况下使前挡泥板(21)产生变形,冲击吸收部件(51)也能良好地吸收冲击,从而没有必要过高地提高前挡泥板(21)的刚性。
文档编号B62D25/16GK1576139SQ200410069709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11日
发明者安井健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