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153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轮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轮摩托车,该二轮摩托车具有后轮驱动的主动轴及与主动轴相对应的车架。
背景技术
为一般所知的二轮摩托车具有与轴驱动方式相对应的车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公昭63-35477号(第6页,图4))。
下面简单说明专利文献1的基本构成。
在以往的二轮摩托车后摇臂轴承构造是推进轴35收纳于后摇臂30中,后摇臂30安装在与主框架1一体化成型的左右一对支架11(包含轴承管13)上。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二轮摩托车的后摇臂轴承构造中,左右一对支架(支枢板)11具有コ字状弯曲部,弯曲部的弯曲力增大的同时,加在弯曲部不同部位上的作用力偏差也随之变大,所以很难实现一边谋求其轻型化的同时,提高支架(支枢板)11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支枢板强度的二轮摩托车。
技术方案1所述发明中,二轮摩托车的左右支枢板设置在车架侧;摇臂以可上下摇动的方式安装在该左右支枢板上;在该摇臂的后部安装有后轮;发动机输出功率凭借主动轴传动到该后轮,该二轮摩托车的特征在于主动轴侧的支枢板配置在比主动轴更靠近车身中心侧,且使其主动轴近旁的部位形成为平坦状。
技术方案2所述发明其特征为交叉管横跨在左右支枢板之间且从主动轴一侧的支枢板突出,下管从构成车架的上管开始向下,底管从该下管的下端开始向车身后方延伸,该底管的后端连接在交叉管的突出部,由此主动轴侧的支枢板偏置在比底管更靠近车身中心侧。
技术方案3中所述发明特征为摇臂由贯通左右支枢板的一根螺栓连结。
在技术方案1所述发明中,由于主动轴侧的支枢板配置在比主动轴更靠近车身中心侧,且主动轴近旁的部位形成为平坦状。所以当从摇臂来的负荷施加在平坦部位时,平坦部位上不会产生使平坦部位弯曲的力量,而且能均匀地施加在平坦部位上。因此,具有可提高主动轴近旁部位强度的利点。
另外,由于主动轴侧的支枢板配置在比主动轴更靠近车身中心的位置上,且主动轴近旁的部位形成为平坦状,所以,当通过螺栓将摇臂连接在主动轴侧的支枢板时,使螺栓比较容易穿过,且易于操作工具,提高了安装作业性。
技术方案2中所述发明中,因为交叉管横跨在左右支枢板之间且从主动轴一侧的支枢板突出,车架底管的后端连接在交叉管的突出部上,由此主动轴一侧的支枢板偏置在比底管更靠近车身中心的一侧,所以,可以仅将主动轴侧的支枢板配置在车身中心侧的位置上。
另外,交叉管横跨在左右支枢板之间且从主动轴一侧的支枢板突出,车架的底管的后端连接在交叉管的突出部上,由此主动轴一侧的支枢板偏置在比底管更靠近车身中心的一侧,所以,随着主动轮侧的支枢板偏置,底管就没有必要偏置于车身中心侧,左右底管间可以设定为较大的距离。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设置在底管近旁的油盘等零件的设计自由度。
技术方案3所述发明中,由于摇臂由贯通左右支枢板的一根螺栓连结,所以,随着将施加到摇臂的负荷传动给螺栓的连结部的形状(面积)增大,且该连接部为一根管状,因而施加到连结部的力量(应力)将会变小。进而,可以提高摇臂的强度,同时也可以提高连结摇臂的连结结构(包含左右支枢板)的强度。


图1是本发明所述二轮摩托车的侧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二轮摩托车的立体图。
图3是摇臂及后方吊架连接于本发明所述二轮摩托车的车架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二轮摩托车采用的车架的侧视图。
图5是图4沿箭头5方向的视图。
图6是图4沿箭头6方向的视图。
图7是图3沿线7-7的剖面图。
图8是图7的8部的详细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以附图为基础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符号的方向应按图中所示方向来看。「前」、「后」、「左」、「右」、「上」、「下」为驾驶者所视方向。
图1为本发明所述二轮摩托车的侧透视图。
二轮摩托车11包括车架12;安装在车架12的上管13上的前叉14;安装在前叉14上的前轮15及前挡泥板16;连接在前叉14上的方向把17;配置在车架12的前上部的空气滤清器18;安装在车架12上部的坐垫21;配置在车架12中央的V型发动机22;配置在V型发动机22的后方且位于坐垫21下方的燃料箱23;在V型发动机22的吸气口与空气滤清器18之间连接的气化器24;通过一根螺栓即支枢轴25安装在车架12后部的摇臂26;将摇臂26的中央悬架在车架12上的后方吊架27;安装在摇臂26上的后轮28;覆盖后轮的后挡泥板31;安装在车架12下部的支腿32;与V型发动机22连接在一起的主动轴33。34为覆盖空气滤清器的罩。
图2为本发明所示二轮摩托车的透视图,表示罩34及坐垫21拆卸后的状态。
车架12包括上管13;从上管13开始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管35、35;从上管13开始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管36、36(参照图4);安装在下管36、36及主管35、35上的坐梁37、37;安装在主管35、35前部的前合叶38、38。具体结构后述。Cm表示车身中心轴;Cp表示主管35中心轴。
V型发动机22为水冷2气缸式,包括向前方(箭头a1方向)倾斜的前气缸41;向后方倾斜的后气缸42;向前后气缸供给燃料用的空气滤清器18;通过齿轮与在前后气缸内作往复运动的各活塞连结在一起的变速装置44;与变速装置44的最终端相连接的输出轴45;46为配置在变速装置44下部的油盘。
后方吊架27包括管53;在管53内作往复运动的杆54;弹簧55;在杆54上形成的上端接头56;在管53上形成的下端接头57。Cs表示后方吊架27的中心轴。
图3为摇臂及后方吊架连接于本发明所述二轮摩托车的车架上的状态示意图。
二轮摩托车11,具体来说,在车架12左主管35的后部61处形成有一向下(箭头a3方向)的弯曲部62,主动轴33侧的支枢板63安装在该弯曲部62上,摇臂26连接在支枢板63上,下连结架64安装在摇臂26上,上连结架65安装在弯曲部62上,后方吊架27的上端接头56凭借销66连接在上连结架65上,后方吊架27的下端接头57凭借销67连接在下连结架64上,对于施加在后轮28上的冲击,摇臂26如箭头a4所示摇动,同时,下连结架64如箭头a5所示变位,且后方吊架27如箭头a6所示伸缩。
「主动轴33侧的支枢板63」为左支枢板63。
接下来,我们通过图4-图6具体说明车架12。
图4为本发明所述二轮摩托车采用的车架的侧视图。
车架12中,上管13左侧的主管35与水平呈角度θ1向下倾斜,且安装在焊接部(包括焊道)71上;左主管35的弯曲部62大致垂直,且在弯曲部62的端点72附近支枢板63安装在焊接部(包括焊道)73上;支枢板63的一端凭借焊接部(包括焊道)75(参照图6)安装在交叉管所在的底交叉管74上。另外,上管13左侧的下管36相对水平呈角度θ2向下倾斜,且安装在焊接部(包括焊道)77上;底管78从该下管36的下端36a开始沿水平方向向车身后方延伸;底管78的后管部79与水平呈角度θ3向上倾斜;底管78的后端81连接(通过焊接部82安装)在底交叉管74上。
图5为图4沿箭头5的视图,车架12的俯视图。
在车架12中,右主管35焊接在上管13上;右支枢板85安装在弯曲部83的端头84上。
图6为图4沿箭头6的示图,车架12的后视图。
车架12中,图右下所示右支枢板85焊接在底交叉管74上;右侧的下管36焊接在上管13上;连接在右下管36上的底管78沿水平方向向车身后方延伸;连接在底管78上的后管部88向上弯曲,后管部88的端头连接在支枢板85上。
另外,车架12中,将左侧主管35的弯曲部62靠近车身中心轴Cm一侧且其相对垂直方向呈角度θ4弯曲。另一方面,下管36的后管部78向上的同时向离开车身中心轴Cm的外方向(箭头a7方向)弯曲;后管部79的后端81(参照图4)焊接在底交叉管74的突出部89上。
图中,91为安装在底交叉管74的突出部89上的车支台架;92、92为安装在上管13侧的左右一对主管35、35与左右一对下管36、36之间的左右加强杆;93为安装在左右加强杆92、92之间的前上部交叉管;94为安装在中央左右一对主管35、35之间的中央上部交叉管;95为安装在左右支枢板63、85之间的后上部交叉管;Lc为交叉管(底交叉管)74从主动轴33侧的支枢板63突出的距离,即突出部89的长度。
支枢板63,即主动轴33侧的支枢板63,配置在比主动轴33更靠近车身中心Cm的位置上,同时,使处于主动轴33近旁部位的摇臂安装部101为平坦状。具体来说,上端部102安装在左主管35的弯曲部62的端头72上,摇臂安装部101与上端部102相连接,且配置在比主动轴33更靠近车身中心轴Cm的位置上,同时,将摇臂安装部101从上端部102开始沿平行车身中心轴Cm方向延伸,摇臂101的下端部103安装在底交叉管74上,在摇臂安装部101的中央形成一支枢孔104。
在支枢板85中,上端部106安装在右主管35上,与上端部106相连形成一摇臂安装部107,在摇臂安装部107的中央安装有支枢孔部件108,与摇臂安装部107相连形成下端部111,下端部111凭借螺栓112、112连接在右下管36(底管78)上。
下面说明与这些支枢板63、85相连接的摇臂26。
图7为图3沿线7-7的剖面图,表示摇臂26。
在摇臂26中,在支枢板63、85上形成有一与之连接的连接部113,与该连接部113连接形成有一轴连接口114,与连接部113连接形成有一根臂部115,在臂部115的上面116上安装有下连接架64,后轮28通过后传动118安装在臂部115的后部117上。下面通过图8详细说明连接情况。
臂部115兼带有覆盖主动轴33的轴外壳。
主动轴33通过万向节121连接在V型发动机22(参照图2)的变速装置44(参照图2)的输出轴45上,将发动机的输出力传递到主减速器118上。
主减速器118包括主动轴33;安装在臂部115的后部117上的主外壳122;与主动轴33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第1伞齿轮123;与第1伞齿轮啮合的第2伞齿轮124;与第2伞齿轮124一体嵌合,且支持单臂的后轮车轴125。该主减速器驱动二轮摩托车11的后轮28。
下面详细说明摇臂26的连接结构。
图8为图7的标号8所示部分的详细剖面图。
详细说来,摇臂26的连接结构如下在连接部113的左侧嵌有第1、第2轴承126、127及第1密封件128,在第1密封件128及第2轴承127上嵌有第1衬套131,在中央位置配置有与第1轴承126相接的第1档套132,连接部113的右侧嵌有第3轴承133及第2密封件134,在第2密封件134及第3轴承133上嵌有第2衬套135,将推压第2衬套135的推压零件136旋入右侧的支枢板85上的支枢孔零件108中,推压零件136凭借止转螺母137止转;在左侧的支枢板63的支枢孔104处嵌有作为一根螺栓使用的支枢轴25,同时,该轴贯通右侧的推压零件136,螺母138旋入螺栓(支枢轴)25且拧紧到所希望的轴向力(例如利用扭矩来管理)。
螺栓(支枢轴)25,长度Lb,贯通左右支枢板63、85。
在凭借一根螺栓(支枢轴)25组装连接部113的时候,需要使用组装工具(无图示)。
下面说明本发明所述二轮摩托车的作用。
如图6所示,在二轮摩托车11中,由于主动轴33侧的支枢板63配置在比主动轴33更靠近车身中心(车身中心轴)Cm的位置上,且主动轴33近旁的部位(摇臂安装部)101形成为平坦状,所以当从摇臂26来的负荷施加到平坦部位(摇臂安装部)101时,平坦部位(摇臂安装部)101不会产生使平坦部位弯曲的力量,而且力量是均匀地施加在平坦部位上。因此,可以提高主动轴33近旁部位(摇臂安装部)101的强度。
另外,在二轮摩托车中,由于主动轴33侧的支枢板63配置在比主动轴33更靠近车身中心Cm的位置,且主动轴33近旁的部位(摇臂安装部)101形成为平坦状,所以,当通过螺栓(支枢轴)25将摇臂26连接在支枢板63时,使螺栓(支枢轴)25比较容易穿过,同时易于操作工具,提高组装作业性。
如图4及图6所示,在二轮摩托车11中,由于底管78从下管36的下端36a开始向车身后方延伸,该底管78的后端81连接在交叉管(底交叉管)74的突出部89,又因为主动轴33一侧的支枢板63偏置在比底管78更靠近车身中心的一侧,所以,可以仅将主动轴33侧的支枢板63配置在车身中心(车身中心轴Cm)侧的位置上。
另外,在二轮摩托车11中,底管78从下管36的下端36a开始向车身后方延伸,该底管78的后端81连接在交叉管(底交叉管)74的突出部89上,又因为主动轴33一侧的支枢板63偏置在比底管78更靠近车身中心的一侧,所以,随着主动轮33侧的支枢板63偏置,底管78就没有必要偏置于车身中心侧,左右底管78、78间的距离L1(参照图6)可以设定的更大一些。这样一来,可提高V型发动机的油盘46(参照图2)等零件设计的自由度。
图8所示二轮摩托车中,由于摇臂26是通过贯通左右支枢板63,85的一根螺栓(支枢轴)25连接,所以,随着将施加到摇臂26上的负荷传递给螺栓(支枢轴)25的连接部113的形状的(面积)的增大且连接部成管状,施加到连接部113上的力(应力)将变小。进而,可以提高摇臂26强度,同时也可以提高连接摇臂26的连接构造(包括左右支枢板63、85)的强度。
如图6所示,在二轮摩托车11中,由于底管78从下管36的下端36a开始向车身后方延伸,该底管78的后端81连接在交叉管(底交叉管)74的突出部89上,台架91安装在该突出部89及底管78的后端81上,所以可以将施加在台架91上的负荷分散到突出部89及底管78上,从而可以提高突出部89及底管78的强度。
另外,本发明所述二轮摩托车,也可以应用到三轮车,应用到一般车辆也不妨。
本发明所述二轮摩托车,各种类型的二轮摩托车均能采用,适用于从一般车到越野车广大范围内的二轮摩托车。
权利要求
1.一种二轮摩托车,在其车架两侧设有左右支枢板,摇臂以可上下摇动的方式安装在该左右支枢板上,在该摇臂的后部安装有后轮,发动机输出功率凭借主动轴传动到该后轮,该二轮摩托车的特征在于主动轴侧的支枢板配置在比主动轴更靠近车身中心侧的位置上,且使其主动轴近旁的部位为平坦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交叉管横跨在左右支枢板之间且从主动轴一侧的支枢板开始突出,下管从构成车架的上管开始向下延伸,底管从该下管的下端开始沿车身后方延伸,该底管的后端连接在上述交叉管的突出部,由此主动轴侧的支枢板偏置在比底管更靠近车身中心侧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上述摇臂由贯通左右支枢板的一根螺栓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支枢板强度的二轮摩托车。在该二轮摩托车(11)中,主动轴侧(33)的支枢板(63)配置在比主动轴(33)更靠近车身中心轴Cm的位置上;同时使主动轴近旁的摇臂安装部(101)为平坦状;另外,底交叉管(74)横跨在左右支枢板(63)、(85)之间且从主动轴一侧的支枢板(63)突出,下管(36)从上管(13)开始向下,底管(78)从该下管(36)的下端(36a)开始向车身后方延伸,该底管的后端(81)连接在底交叉管(74)的突出部(89)上,由此主动轴(33)侧的支枢板(63)偏置在比底管(78)更靠近车身中心轴Cm侧的位置上。
文档编号B62K11/04GK1754754SQ200510085149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30日
发明者山仓裕, 涩川岳朗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