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及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15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及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险杠梁安装结构及车辆用保险杠梁。所述保险杠梁安装结构可以吸收冲击,其将保险杠梁经由可吸收冲击的延伸件安装在车身上;所述车辆用保险杠梁在车身受到较小的冲击时能以该保险杠梁的特定部分吸收该冲击。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对保险杠梁的缓冲功能起到加强作用的安装结构得到了实际应用。
对于实际应用中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而言,只要其将保险杠梁经由具备缓冲作用的延伸件安装在左、右侧框架(车身)上,那么这种结构在实际应用上就足够了。
作为这样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众所周知的是将保险杠梁经由金属板制成的延伸件安装在左、右侧框架上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1-58550号第5页,图5)。
图16为以往的保险杠梁的基本构成说明图。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10结构如下后加固板312安装在后车架311(车身)上;保持部件313安装在该后加固板312上;保险杠梁315经由缓冲用部件(延伸件)314安装在该保持部件313上。其中,缓冲用部件314由金属板制成且大致呈箱状,并且,缓冲用部件314的开口部316指向保险杠梁315。
但是,在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10中,缓冲用部件314为金属板制大致呈箱状的部件,且其开口部316指向保险杠梁315,从保险杠梁315传递到后车架311的冲击将通过缓冲用部件314的侧面部分317的压曲被缓冲(吸收),若侧面部分317的支撑过强的话则不能得到预定的缓冲(吸收)冲击的效果。
另外,在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10中,由侧面部分317的压曲所实现的缓冲(吸收)是在冲击载荷达到某一值后才急剧开始的。
即人们期望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能够使缓冲用部件(延伸件)顺畅地变形,由此达到吸收冲击的目的。
此外,作为车辆用保险杠梁,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是具有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当车身受到较小的冲击时,该冲击吸收部件能够使保险杠梁自身吸收冲击。
对于实际应用中的车辆用保险杠梁而言,只要在其保险杠皮与保险杠梁之间设置冲击吸收部件,那么这种结构在实际应用上就足够了。
作为这种车辆用保险杠梁,众所周知的是其冲击吸收部件采用将树脂材料进行吹制成型而得到的中空制品(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4-155313第9页,图8)。
图17为以往的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基本原理说明图。车辆用保险杠梁300中,保险杠梁主体301横跨整个车宽方向;在该保险杠梁主体301的外侧设有冲击吸收部件302,该冲击吸收部件302遇较小的冲击时可变形且可凭借其变形吸收冲击;该冲击吸收部件302及保险杠梁主体301均由保险杠皮303覆盖;冲击吸收部件302为将聚丙烯或聚乙烯等树脂材料进行吹制成型而得到的中空制品;从与保险杠梁主体301相抵接的抵接部(基部)304朝着保险杠皮立设有两根加固筋305、306。
但是,在车辆用保险杠梁300中,当障碍物309从外部碰到保险杠皮303的情况下,两根加固筋305、306在障碍物309与保险杠梁主体301之间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会出现冲击吸收部件302不能顺畅地变形这样的问题。
另外,因为在车辆用保险杠梁300中存在妨碍冲击吸收部件302顺畅变形的结构,所以,根据其行进路线,障碍物309可能会对车辆用保险杠梁300作用回转力矩,也可能会对车辆用保险杠梁300作用将其从车体一侧剥落下来的方向上的力。
即人们期望车辆用保险杠梁能使冲击吸收部件顺畅地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解决由于缓冲部分的支撑作用过强而得不到预定缓冲效果这一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该结构能通过使缓冲部分顺畅变形来实现缓冲(吸收)冲击。
此外,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解决妨碍冲击吸收部件顺畅变形的问题,提供可容许冲击吸收部件顺畅变形的车辆用保险杠梁。
技术方案1为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保险杠梁横跨车宽方向,并且经由可吸收冲击的延伸件安装在车身上,其中,用铝挤压部件制成延伸件,并且使其挤压方向与车宽方向垂直而将其安装在保险杠梁上,若将延伸件的与车身相抵接的面称为底面的话,则延伸件包括内壁部,其从底面朝保险杠梁车宽方向内侧以曲线状延伸至保险杠梁;梁内托部,其从该内壁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斜面壁,其从该梁内托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到底面;中间壁,其从该斜面壁的中间朝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外侧以曲线状延伸到保险杠梁;梁外托部,其从该中间壁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外壁部,其从该梁外托部的前端延伸到底面。
例如,若可以使延伸件顺畅地变形,则可以用延伸件将从保险杠梁施加给车身的冲击充分吸收,所以这种结构比较理想。
因此,将延伸件形成为使内壁部从底面朝保险杠梁车宽方向内侧以曲线状延伸到保险杠梁;使承托保险杠梁的梁内托部从该内壁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使斜面壁从该梁内托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到底面;使中间壁从该斜面壁的中间朝车宽方向外侧以曲线状延伸到保险杠梁;使承托保险杠梁的梁外托部从该中间壁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使外壁部从该梁外托部的前端延伸到底面。
即,延伸件包括与车身相抵接的面、即底面;内壁部,其从底面朝保险杠梁车宽方向内侧以曲线状延伸至保险杠梁;梁内托部,其从该内壁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斜面壁,其从该梁内托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到底面;中间壁,其从该斜面壁的中间朝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外侧以曲线状延伸到保险杠梁;梁外托部,其从该中间壁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外壁部,其从该梁外托部的前端延伸到底面。由此,当保险杠梁受到较小冲击的时候,这种结构可使延伸件顺畅地变形,从而可防止车身变形,降低更换部件的费用。
技术方案2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中,从内壁部与底面的接续部沿底面在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延出部,使车身支撑该延出部。
由于从内壁部与底面的接续部沿底面在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延出部,并且使车身支撑该延出部,因此,当用内壁部吸收冲击时,可利用延出部与底面将冲击分散后传递给车身。
技术方案3为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梁,其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且经由延伸件以横跨车宽方向的形式安装在车身上;在其外侧设有冲击吸收部件,当对保险杠梁施加有较小冲击的时候,该冲击吸收部件可通过变形吸收冲击,其中,冲击吸收部件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且挤压方向沿车宽方向,若称与外侧相抵接的部分为抵接部,则冲击吸收部件包括圆弧部,其将在挤压断面形状(剖视图)中抵接部的两端连接成大致半圆形;第1、第2连接加强筋,其从抵接部中央分两叉并呈凸曲线状延伸到上述圆弧部。
例如若可以允许冲击吸收部件顺畅变形的话,就可防止变形波及到保险杠梁或延伸件,所以这种结构比较理想。
因此,用中空制品或挤压部件制成冲击吸收部件,使其包括圆弧部,其将抵接部的两端连接成大致半圆形;第1、第2连接加强筋,其从该抵接部中央分两叉并呈凸曲线状延伸到圆弧部。
即,由于第1、第2连接加强筋从抵接部中央分两叉并呈凸曲线状延伸到此圆弧部,所以,当圆弧部受到荷载的时候,第1、第2连接加强筋并非支撑在圆弧部与抵接部之间,而是以其两叉呈凸曲线状的部分顺畅变形来吸收冲击的。因此,冲击吸收部可以将冲击垂直加载到保险杠梁上。
技术方案1的保险杠梁安装结构中,延伸件包括内壁部,其从底面朝保险杠梁车宽方向内侧以曲线状延伸至保险杠梁;梁内托部,其从该内壁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斜面壁,其从该梁内托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到底面;中间壁,其从该斜面壁的中间朝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外侧以曲线状延伸到保险杠梁;梁外托部,其从该中间壁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外壁部,其从该梁外托部的前端延伸到底面。所以当保险杠梁受到冲击的时候,这种结构可以使延伸件顺畅地变形。这样,可以用延伸件来充分吸收保险杠梁施加给车身的冲击。
技术方案2的保险杠梁安装结构中,由于从内壁部与底面的接续部沿底面在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延出部,使车身支撑该延出部,因此,当用内壁部吸收冲击时,利用延出部与底面可将冲击分散后传递给车身。这样,可避免车身局部遭受冲击。
技术方案3的保险杠梁中,由于第1、第2连接加强筋从抵接部中央分两叉并呈凸曲线状延伸到圆弧部,所以,当圆弧部受到荷载的时候,第1、第2连接加强筋。接加强筋并非支撑在圆弧部与抵接部之间,而是以其两叉呈凸曲线状的部分顺畅变形来吸收冲击的。因此,冲击吸收部可以将冲击垂直加载到保险杠梁上。这样,可防止在保险杠梁上产生回转力矩,亦可防止在保险杠梁上施加剥离方向的力。
另外,因为保险杠梁和冲击吸收部件均由铝挤压部件制成,所以,不仅制造(制作)简单,而且由于保险杠梁和冲击吸收部件为同一材料,所以,通过焊接等进行的安装也比较容易。


图1是采用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及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车辆的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左延伸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右延伸件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6的7-7线剖切的剖面图。
图8是沿图6的8-8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及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作用说明图,它分阶段表示吸收冲击的状况。
图10是表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外力施加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外力吸收作用的说明图。
图13是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第1其他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第2其他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5是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第3其他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6是现有技术中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基本原理说明图。
图17是现有技术中保险杠梁基本原理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以附图为基础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图的阅读方向以图中标记的阅读方向为准。
图1是采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及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车辆的立体图,图中,10为车辆;12为前车轮;13为后车轮;14为发动机罩;15为车顶;16为前车窗;17为后车窗;18为前车门;19为后车门;23为后背箱盖;24为前立柱;26为前车门后视镜;27为尾灯;28为前挡泥板;29为后挡泥板;36为保险杠皮(后保险杠皮)。
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通过用于吸收冲击的延伸件33、33将车辆用保险杠梁40以横跨车宽方向的形式安装在车身上,其中,保险杠梁40由铝挤压部件制成。该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是后保险杠梁安装结构,其通过使延伸件33、33顺畅变形来充分吸收从车辆用保险杠梁40施加到车身侧的冲击。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梁40在外侧设置有冲击吸收部件41,当保险杠梁受到较小冲击的时候,此冲击吸收部件41可通过变形来吸收冲击。该保险杠梁40为后部保险杠梁,为了使此冲击吸收部件41能够顺畅地变形,发明人对其形状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详细的说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及车辆用保险杠梁40。
图2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立体图。车辆用保险杆杠梁安装结构30包括作为车身的左、右后车架31、31;通过左、右的延伸件(缓冲部件)33、33安装在该左、右后车架31、31上的车辆用保险杠梁40(以下,略记为保险杠梁40);覆盖该保险杠梁40的保险杠皮36。
另外,39…(…表示多个,下同)为将保险杆梁40(具体指左、右延伸件33、33)安装在后车架31、31上的螺栓。
此外,后车架31包括用于将保险杠梁40安装在后端面32上的螺母37、37;及面向螺母37、37设置的退让孔38、38。
保险杠梁40为由铝挤压部件制成的部件,包括在车宽方向中央形成的直线部42;将该直线部42的两端弯曲形成的左、右延伸件安装部43、43。在直线部42的外侧设置冲击吸收部件41,当保险杠梁受到较小冲击的时候,冲击吸收部件41可通过变形来吸收冲击。延伸件安装部43具有插入孔45…(延伸件33、33侧的45、45未图示),该插入孔45…供螺栓39、39插入,该螺栓39、39用于将延伸件安装部43(保险杠梁40)安装到后车架31上。
保险杠皮36由聚丙烯等树脂制成,且仿照保险杠梁40的外形制成。
图3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左侧延伸件的俯视图。本图所示的左侧延伸件记作“左延伸件33L”。
如俯视图所示,左延伸件33L由铝挤压部件制成,将其焊接在保险杠梁40上,焊接时使其挤压方向与车宽方向垂直。左延伸件33L包括底面(底部)51,其与左侧的后车架31相抵接;内壁部52,其从该底面51朝保险杠梁40的车宽方向内侧以曲线状延伸至保险杠梁40;梁内托部53,其从该内壁部52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40;斜面壁54,其从该梁内托部53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到底面51;中间壁55,其从该斜面壁54的中间朝保险杠梁40的车宽方向外侧以曲线状延伸到保险杠梁40;梁外托部56,其从该中间壁55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40;外壁部57,其从该梁外托部56的前端延伸到底面51;延出部59,其从内壁部52与底面51的接续部58沿底面51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出来。
另外,左延伸件33L的斜面壁54上设有用于插入螺栓39的插入孔61;在梁外托部56上设有用于插入螺栓39的插入孔62;在底面51上设有使螺栓39、39的外螺纹部分贯穿的通孔63、64。
此外,左延伸件33L的梁内托部53及梁外托部56焊接在保险杠梁40的延伸件安装部43上。
在这里,设底面(底部)51、梁内托部53及梁外托部56的壁厚为t1,斜面壁54及中间壁55的壁厚为t2,则将左延伸件33L设定为t2<t1,优选使壁厚t2约为壁厚t1的2/3。
即当底面51、梁内托部53及梁外托部56的壁厚为t1,斜面壁54及中间壁55的壁厚为t2时,通过将左延伸件33L设定为t2<t1,可以该左延伸件33L进一步顺畅地变形来吸收冲击。
图4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右侧延伸件的俯视图。本图所示的右侧延伸件记作“右延伸件33R”。右延伸件33R与左延伸件33L(参照图3)为其形状以车身中心为对称轴的对称部件,现仅标明其符号,详细说明从略。即,51为底面(底部);52为内壁部;53为梁内托部;54为斜面壁;55为中间壁;56为梁外托部;57为外壁部;58为接续部;59为延出部;61、62为插入孔;63、64为通孔。
图5为本发明所涉及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立体图。冲击吸收部件41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且沿车宽方向焊接在保险杠梁40的外侧(后端)46上。在侧视图(剖面图)中,冲击吸收部件41包括与保险杠梁40的外侧46相抵接的抵接部(基部)72;连接该抵接部72两端的呈大致半圆状的圆弧部73;从抵接部72中央分两叉并呈曲线状延伸到该圆弧部73的第1、第2连接加强筋75、76。
图6为本发明所述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俯视图。在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中,由铝挤压部件制成的保险杠梁40通过可吸收冲击的延伸件33、33横跨整个车宽方向安装在左、右后车架(车身)31、31上。延伸件33也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且以其挤压方向与车宽方向垂直的状态安装在保险杠梁40上。若将延伸件33的与后车架31的后端面32相抵接的面称作底面(底部)51的话,则该延伸件33包括内壁部52,其从底面51朝保险杠梁40的车宽方向内侧以曲线状延伸至保险杠梁40;梁内托部53,其从该内壁部52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40;斜面壁54,其从该梁内托部53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到底面51;中间壁55,其从该斜面壁54的中间朝保险杠梁40的车宽方向外侧以曲线状延伸到保险杠梁40;梁外托部56,其从该中间壁55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40;外壁部57,其从该梁外托部56的前端延伸到底面51。
即,延伸件33的构成为底面(底部)51,其与后车架31的后端面32相抵接;内壁部52,其从底面51朝保险杠梁40的车宽方向内侧以曲线状延伸至保险杠梁40;梁内托部53,其从该内壁部52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40;斜面壁54,其从该梁内托部53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到底面51;中间壁55,其从该斜面壁54的中间朝保险杠梁40的车宽方向外侧以曲线状延伸到保险杠梁40;梁外托部56,其从该中间壁55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40;外壁部57,其从该梁外托部56的前端延伸到底面51。因此,当保险杠梁40受到较小冲击的时候,此结构可使延伸件33顺畅地变形,从而可防止车身变形,降低更换部件的费用。这样,可以用延伸件33、33充分吸收保险杠梁40施加给后车架(车身)31、31的冲击。
在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中,从内壁部52与底面(底部)51的接续部58沿底面51在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延出部59,也可以说使后车架(车身)31支撑该延出部59。
在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中,从内壁部52与底面(底部)51的接续部58沿底面51在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延出部59,说使后车架(车身)31支撑该延出部59,因此,当内壁部52吸收冲击时,延出部59与底面(底部)51可将冲击分散后传递给后车架31。结果是,可避免后车架31局部遭受冲击。
图7为沿图6的7-7线剖开的剖面图,它表示保险杠梁40的构成。图6所示的保险杠梁40由铝挤压部件制成,其横跨整个车宽方向,并经由可吸收冲击的延伸件33、33安装在左、右后车架(车身)31、31(参照图2)上。在保险杠梁40的外侧设置冲击吸收部件41,当受到较小冲击时,冲击吸收部件41可通过变形来吸收冲击。在这样的车辆用保险杠梁中,冲击吸收部件41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且其挤压方向与车宽方向垂直,若称冲击吸收部件41的与外侧46相抵接的部分为抵接部72的话,则冲击吸收部件41的挤压断面形状(剖面图中)包括连接抵接部72两端的呈大致半圆状的圆弧部73;从抵接部72中央分两叉并呈凸曲线状延伸到该圆弧部73的第1、第2连接加强筋75、76。
即由于第1、第2连接加强筋75、76从抵接部中央开始分两叉呈凸状曲线延伸到此圆弧部,所以,当圆弧部受到荷载的时候,第1、第2连接加强筋并非支撑在圆弧部与抵接部之间,其能够以两叉呈凸状的部分顺畅地变形来吸收冲击。因此,冲击吸收部件41可以将冲击垂直加载到保险杠梁上。这样,可防止在保险杠梁40上产生回转力矩,亦可防止在保险杠梁40上施加剥离方向的力。
另外,因为保险杠梁40和冲击吸收部件41均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不仅制造(制作)简单,而且由于保险杠梁40和冲击吸收部件41为同一材料,所以,通过焊接等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
图8为沿图6的8-8线剖开的剖面图,它表示将保险杠梁40从后方安装在后车架31上的结构。在延伸件安装部43上形成有多个用于插入螺栓39、39;在延伸件33的斜面壁54上设有用于插入螺栓39的插入孔61;在梁外托部56上设有用于插入螺栓39的插入孔62。因此可将保险杠梁40从后方安装在后车架31上。
即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中,后车架31上形成有多个插入孔45…;延伸件33上形成有插入孔61、62,因此,可将保险杠梁40从后方安装在后车架31上。结果是,可以提高保险杠梁40的安装性。图中,65为在保险杠梁40内部形成的加固筋。
图9(a)~(c)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及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作用说明图,它们分阶段表示吸收冲击的状况。
图9(a)表示初始状态的保险杠梁40及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障碍物79在保险杠梁40的后方。
图9(b)表示当障碍物79如箭头a1所示冲击了保险杠梁40上的冲击吸收部件41的时候,在冲击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可以由冲击吸收部件41将冲击吸收,此时还没到达使保险杠梁40或延伸件33、33变形的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修理仅需更换保险杠皮36(参照图2)及冲击吸收部件41即可,从而可以降低车辆10(参照图1)的维持费。
图9(c)表示当障碍物79如箭头a2所示冲击了保险杠梁40的冲击吸收部件41的时候,在冲击程度为中等的情况下,可通过使冲击吸收部件41、保险杠梁40及延伸件33、33变形来吸收冲击。因此可防止伤及左、右后车架(车身)31、31。
图10(a)~(d)为表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的作用的说明图。图10(a)、图10(b)为比较例的车辆用保险杠梁240;图10(c)、图10(d)为实施例的保险杠梁40。
图10(a)中车辆用保险杠梁240(以下略记作“保险杠梁240”)的外侧246设置有冲击吸收部件241。冲击吸收部件241包括与保险杠梁外侧246相抵接的抵接部242;连接此抵接部242的两端且呈大致半圆状的圆弧部243;将此圆弧部243的中央与抵接部242的中央连接起来的直线形加强筋245。247表示保险杠皮。
图10(b)中当障碍物249如箭头b1所示撞击了冲击吸收部件241时,由于冲击吸收部件241的直线加强筋245起着支撑作用,所以它妨碍冲击吸收部件241进行顺畅变形。因此,在保险杠梁240上作用有如箭头b2所示的回转力矩,并且作用有使保险杠梁240从后车架231上剥离下来的力。结果是,即使受到很小的冲击,也可能会伤及保险杠梁240。
图10(c)表示冲击吸收部件包括与保险杠梁40的外侧46相抵接的抵接部(基部)72;连接该抵接部72的两端且呈大致半圆状的圆弧部73;从抵接部72中央开始分两叉呈凸状曲线延伸到此圆弧部73的第1、第2连接加强筋75、76。
图10(d)中由于第1、第2连接加强筋75、76从抵接部72中央开始分两叉呈凸状曲线延伸到圆弧部73,所以,当障碍物79如箭头b3所示冲击了圆弧部73的时候,第1、第2连接加强筋75、76并非支撑在圆弧部73与抵接部72之间,而可以顺畅地变形来吸收冲击。因此,冲击吸收部件41可以使冲击垂直地传递给保险杠梁40,从而可以防止保险杠梁40的变形。
图11(a)、(b)为表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外力施加状态的说明图。图11(a)为比较例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230,图11(b)为实施例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
图11(a)中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230中的保险杠梁232横跨整个车宽方向,并经由可吸收冲击的延伸件233安装在后车架231上,底面(底部)251为其向后车架231安装的面,其内壁部252、中间壁255及外壁部257均从与底面(底部)251开始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且该内壁部252、中间壁255及外壁部257的前端由梁承托部253连接起来,该梁承托部253焊接在保险杠梁232上。当外力如箭头c1…所示施加在保险杠梁232上时,该外力使延伸件233如箭头c2所示那样以底面251和内壁部252的接续部258为中心发生变形。
图11(b)中当同样对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中的保险杠梁40施加如箭头c3…所示的外力时,该外力使延伸件33如箭头c4所示以底面(底部)51及内壁部52的接续部58为中心发生变形。
图12(a)~(d)为表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的外力吸收作用的说明图。图12(a)、图12(b)为比较例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230;图12(c)、图12(d)为实施例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
图12(a)中在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230中,当对延伸件233施加如箭头d1所示的外力(回转力矩)时,如图12(b)所示,内壁部252及中间壁255不能容易地变形,而使底面251产生如箭头d2、d3所示的变形,例如,即使只受到中等强度的冲击也有可能损伤到后车架231。
图12(c)中在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30中,当对延伸件33施加如箭头d4所示的外力(回转力矩)时,如图12(d)所示,可使内壁部52如箭头d5所示发生变形,同时也可使中间壁55像箭头d6所示那样发生变形,从而可以顺畅地将外力吸收。结果是,可以用延伸件33充分吸收保险杠梁40施加给后车架(车身)31的冲击。
图13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第1其他实施例的侧视图。冲击吸收部件81包括与保险杠梁40的外侧46相抵接的抵接部(基部)82;连接此抵接部82两端且呈大致半圆状的圆弧部83;从抵接部82的中央分两叉呈凸状曲线延伸到此圆弧部83的第1、第2连接加强筋85、86。设抵接部82及圆弧部83的壁厚为t3,第1、第2连接加强筋85、86的壁厚为t4,冲击吸收部件81形成为壁厚t3>t4,优选使壁厚t4约为壁厚t3的2/3。
设定t4<t3使得冲击吸收部件81能够更加顺畅且垂直地将冲击传递给保险杠梁40(参照图2)。即可防止保险杠梁40的变形。
图14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第2其他实施例的侧视图。冲击吸收部件91包括与保险杠梁40(参照图2)的外侧46相抵接的抵接部(基部)92;连接此抵接部92两端且呈大致半圆状的圆弧部93;从抵接部92中央根部开始延伸的垂直部97;从此垂直部97分两叉呈凸状曲线延伸的第1、第2连接加强筋95、96。
垂直部97的根部有曲线部98、98;抵接部92两端有凸缘部99、99。
由于冲击吸收部件91的圆弧部93形成为半圆状,所以可以容易地使圆弧部93自身发生变形。
另外,由于冲击吸收部件91中从抵接部92中央部分开始延伸出垂直部97,而且此垂直部97的根部又具有曲线部98、98,所以可将因吸收冲击而对抵接部92产生的影响抑制在最低限度。即冲击吸收部件91在抵接部92中央与第1、第2连接加强筋95、96之间具有垂直部,因此,可抑制由于第1、第2连接加强筋95、96的变形对抵接部92产生的影响。结果是,可抑制保险杠梁40局部变形。
又因为在抵接部92的两端具有凸缘部99、99,所以可改善冲击吸收部件的焊接变形。
图15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第3其他实施例的侧视图。冲击吸收部件101以树脂(例如聚丙烯或聚乙烯)中空制品制成,通过双面胶带及/或粘合剂沿车宽方向粘接在保险杠梁40的外侧(后端)46上。在侧视图(剖视图)中,该冲击吸收部件101包括与保险杠梁40的外侧46相抵接的抵接部(基部)102;连接此抵接部102两端且呈大致半圆状的圆弧部103;从抵接部102中央分两叉呈凸曲线延伸到此圆弧部103的第1、第2连接加强筋105、106。109表示粘接层。
冲击吸收部件101以树脂中空制品形成,并且粘接在保险杠梁40的外侧46上,所以可提高更换冲击吸收部件101的作业效率。
另外,虽然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为安装在车辆10后部的后保险杠梁安装结构,但是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并不限于后保险杠梁,其也可以应用于安装在车辆的前部的前保险杠梁。
虽然如图3及图4所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中的延伸件33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但是延伸件33并不限于由铝挤压部件制成,其也可用铝合金或镁合金制作。
虽然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梁为安装在车辆10后部的后保险杠梁,但是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并不限于后保险杠梁,其也可以是安装在车辆前部的保险杠梁。
虽然如图3及图4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梁中的延伸件33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但是延伸件33并不限于此,其也可用铝合金、镁合金或钢材制作。
虽然如图4所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中的冲击吸收部件41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但是冲击吸收部件41并不限于此,其也可用铝合金、镁合金或如图15所示的树脂(聚丙烯、聚乙稀等)中空制品制作。
虽然如图5所示,本发明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冲击吸收部件41的圆弧部73呈大致半圆状将抵接部72连接起来,但是圆弧部73并不限于半圆状,其也可采用多边形、拱形、隧道形或穹隆形。
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适用于轿车型或厢型等乘用车。
本发明的车辆用保险杠梁适用于轿车型或厢型等乘用车。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安装结构,其中,保险杠梁横跨车宽方向,并且经由可吸收冲击的延伸件安装在车身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延伸件为安装上述保险杠梁的部件,其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且挤压方向与车宽方向垂直,若将与上述车身相抵接的面称为底面的话,则上述延伸件包括内壁部,其从上述底面朝上述保险杠梁车宽方向内侧以曲线状延伸至上述保险杠梁;梁内托部,其从上述内壁部的前端朝上述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斜面壁,其从上述梁内托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到上述底面;中间壁,其从上述斜面壁的中间朝上述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外侧以曲线状延伸到上述保险杠梁;梁外托部,其从上述中间壁的前端朝上述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外壁部,其从上述梁外托部的前端延伸到上述底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辆用保险杠梁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从上述内壁部与上述底面的接续部沿上述底面在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延出部,使上述车身支撑该延出部。
3.一种权利要求1中的车辆用保险杠梁,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且经由上述延伸件安装成横跨车宽方向;在其外侧设有冲击吸收部件,当对上述保险杠梁施加较小冲击的时候,该冲击吸收部件可通过变形吸收冲击,其特征在于上述冲击吸收部件由铝挤压部件制成,且挤压方向沿车宽方向,若称与上述外侧相抵接的部分为抵接部,则上述冲击吸收部件包括圆弧部,其将在挤压断面形状中上述抵接部的两端连接成大致半圆形;第1、第2连接加强筋,其从上述抵接部中央分两叉并呈凸曲线状延伸到上述圆弧部。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用保险杠梁安装结构,其解决了由于缓冲部分的支撑作用过强而不能得到预定的缓冲效果的问题,从而可以通过使缓冲部分顺畅变形来吸收冲击。延伸件(33)包括从底面(51)朝保险杠梁(40)的车宽方向内侧以曲线状延伸至保险杠梁的内壁部(52);从内壁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的梁内托部(53);从梁内托部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到底面的斜面壁(54);从斜面壁的中间朝保险杠梁的车宽方向外侧以曲线状延伸到保险杠梁的中间壁(55);从中间壁的前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承托保险杠梁的梁外托部(56);从梁外托部的前端延伸到底面的外壁部(57)。
文档编号B62D21/15GK1724293SQ20051008502
公开日2006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0日
发明者大村和生, 本田桂一, 铃木敏彦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