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伸缩把手的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3017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可伸缩把手的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涉及婴儿车,尤其涉及到具有增强的把手多功能性的 嬰儿车。
背景技术
设计良好的嬰儿车应该是坚固耐用和平稳的,并且应该给儿童乘 坐者提供安全、舒适的运载。纵观婴儿车的发展, 一直在致力使其包 括给婴儿车提供多功能性和便利性的特征。并且,还致力于在提供这 些特征的同时,使设计简单,但仍保持婴儿车的坚固和可靠。传统的婴儿车具有支撑框架的多个轮子,该框架支撑一个或多个 嬰儿车座椅。框架具有两个隔开的前腿、两个隔开的后腿、 一个或多 个推臂,以及在横向外端被连接到推臂上的横杆。该横杆可以具有一 对横向隔开的抓持表面,推动婴儿车时使用者可抓住该对表面,横杆 还具有设于该对抓持表面之间的把手组件。遗憾的是,传统的把手组件,尤其是抓持表面,都直接位于儿童座椅的后面。其结果是,当嬰儿车的操作者希望视觉接触、沟通或以其它方式帮助就座的儿童时,把手的位置却遗憾地不允许操作者这样做,除非操作者先停止并刹住婴儿车,然后绕到就座的儿童那里去提供帮助。需要停下并刹住婴儿车减小了婴儿车的效用,并在操作中产 生了各种各样的无效率。
因此需要一种多功能性更强的嬰儿车,以使操作者在保持抓紧把 手杆的情况下可关注某些与儿童相关的任务。发明内容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婴儿车,该嬰儿车具有由至 少一个可旋转的轮子支撑的婴儿车框架。儿童座椅由该婴儿车框架支 撑。横向延伸的把手由婴儿车框架支撑。该把手包括第一把手部分和 相对于第一把手部分可动地连接的第二把手部分。第二把手部分可相 对于主要的第一把手部分在伸出位置和缩进位置之间横向移动,其中 处于伸出位置时,第二把手部分与第 一把手部分由具有第 一距离的间隙隔开,处于缩进位置时,该间隙具有小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应该理解,从下面的说明可以清楚了解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方面。 在说明中,参考了构成本发明一部分的附图,附图中以非限制性示例 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不必定代表本发明的全部 范围,因此,为了解释本发明的所有范围必须参考权利要求。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说明可以清楚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图l是根据本发明某方面构造的嬰儿车的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嬰儿车的分解透视图,该图显示了将儿童座椅组 件安装到嬰儿车框架上的连接;图3是婴儿车框架的把手组件的透视图,该把手组件具有可动把 手部分,图中显示了该可动把手部分的第一缩进位置和第二伸出位置;图4是包括图3所示的可动把手部分的把手一部分的侧剖视图, 其中可动把手部分处于缩进位置;图5是沿图4中5-5线的侧剖视图;图6是与图5相似的侧剖视图,但是可动把手部分被定向成移动 到伸出位置;
图7是沿图4中7-7线的侧剖视图;并且图8是与图4相似的一部分把手的侧剖视图,但是可动把手部分 处于伸出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婴儿车改进了一个或多个现有技术中前述问题和/或缺 点。例如,婴儿车包括由至少一个轮子支撑的框架,以便沿地面移动。 该嬰儿车框架还包括横向延伸的把手,该把手包括一对把手部分。至 少其中一个把手部分可以相对于另一把手部分从缩进位置移动到伸出 位置。现在参见附图,图l描绘了按照本发明的教导构造的婴儿车100。 在本发明例子中的婴儿车100通常具有框架102、由框架102支撑的 座椅组件104以及在地面上支撑框架102的多个轮子。 一般而言,本 发明例子中的框架102包括一对后轮106和一个位于后轮前方且处于 后轮之间中点处的前轮组件108。在本例中,前轮组件具有两个并排 隔开的轮子109。本中的框架102通常具有座椅安装框架110,它是U形构件。 在本发明例子中,座椅组件104可以从座椅框架110和婴儿车100上 取下来。 一般而言,可拆座椅组件104包括一对位于乘坐者座椅114 的相对两侧的座椅连接管112。座椅连接管112被连接到座椅框架110 的上端116,并可以从其上卸下。座椅组件104的座椅114至少部分 地被座椅连接管112支撑在婴儿车上,并且具有连接到座椅上部的遮 蓬118。座椅114还具有座椅靠背120、座椅底部122以及位于座椅靠 背和座椅底部的相对侧的座椅侧翼124。搁脚板126位于座椅组件104的底部,并且本例中它是通过网眼 织物板128悬于座椅底部122的前缘。搁脚板126也被连接到座椅框 架110的下部。在本发明例子中,座椅104可以完全由织物或类似材 料制成,并且当它被连接以后,就从座椅连接管112和座椅框架110 上悬桂。替代地,座椅组件104的部分也可以具有放置在通常为刚性 支撑结构上的可拆盖子,该支撑结构限定并形成了至少部分座椅,例如座椅底部122和部分座椅侧翼124。因此, 一旦被附连到座椅框架 110上,座椅组件104就可以充分支撑在婴儿车上,并且基本上足以 支撑儿童乘坐者的重量。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清楚的,座椅组件104 和座椅114的配置和结构可以有相当大的不同,但依然属于本发明的 精神和范畴。本发明例子的婴儿车框架102通常具有中央脊柱140,其下端142 位于前轮组件108附近。脊柱140也具有上端144,其位于座椅组件 114的座椅靠背120的后面并介于后轮106之间。 一对弯曲后腿146 从脊柱140的下侧以相反方向向下延伸。每条腿146向外弯曲并往后 方和下方延伸。每条腿的近端或顶端148被连接到位于脊柱140下侧 的后腿连接件150上。在本例中后腿连接件150位于脊柱140的上端 144和下端142的中点附近,本例中每条后腿146的远端或下端152 承载一个后轮106。后腿连杆154位于框架102的每侧并将每条后腿146连接到脊柱 40上。每根连杆154都有一端156被连接到脊柱140下側的连接件158 上,该连接件158沿着脊柱位于后腿连接件150的下方。每根连杆154 还有另一端160连接到相应一条后腿146。使用时,连杆154为婴儿 车框架102,尤其是为后腿146提供了稳定性。本发明例子中的框架102还具有用于推动并操控婴儿车100的嬰 儿车把手170,本发明的把手170通常具有从把手托架174往相反方 向延伸的一对把手部分172和173所形成的朝上开口的C型形状。把 手托架174被连接到从框架脊柱140的上端144延伸出的支柱176上。 在本发明例子中,支柱176基本上是线性结构,并且平行于脊柱140 延伸且与脊柱140对齐,脊柱也是大体线性结构。这里所公开的婴儿车100也具有一对弯曲的座椅框架支撑臂180. 支撑臂180从脊柱140的顶侧往相反的方向朝上延伸。每个支撑臂180 都往外弯曲,并相对于脊柱140往前和往上延伸。每个支撑臂180的 近端或底端182被连接到位于脊柱140顶侧上的支撑臂连接件184上。
本例中的支撑臂连接件184沿着脊柱位于与后腿连接件150相同的位 置,其中后腿连接件在脊柱的下侧。每个支撑臂180的远端部分186 朝下弯曲,大体水平地向前延伸,并终止于外露端或面188。在本例中,座椅框架连杆190位于座椅框架110的每侧,并往后 延伸。每根座椅连杆l卯都有被连接到一条支撑臂180上的自由端 192。本例中每根座椅连杆190和相应支撑臂180之间的连接点沿着远 端部分186从外露端188往后间隔开。同样在本发明的例子中,框架托架194位于框架102的前下部。 框架托架194被连接到座椅框架110最下面的部分196和脊柱140的 下端142上。前轮组件108被安装到框架托架194上,并从框架托架 194往下延伸。本发明例子中,框架托架194将脊柱140连接到座椅 框架110上,并为前轮提供安装位置。脊柱140在后轮106之间居中定向,并限定了婴儿车100的中心 轴线或纵向轴线。在如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例子中,脊柱140以一定的 角度定向,其中低点在它的下端142,高点在它的上端144。脊柱定向 成使把手170定位成看护者可以站在婴儿车的后面,并以传统方式通 过把手170推动婴儿车。座椅组件104位于脊柱140的上方和前方, 并且相对于婴儿车100面朝前远离把手170。但是,本发明的座椅和 框架构件的布置可以进行更改,并依然属于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此外,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各种框架和座椅组件 的构件的形状、尺寸、配置、方向和位置也可以和所示示例不一样。参见图3,把手170包括一对前面阐述过的把手部分172和173。 每个把手部分172和173分别包括一个从把手托架174向外横向延伸 的近端部分175。中间部分177从近端175的横向外端往上方和后方 弯曲。远端部分179从中间部分177的上端往上且横向向内弯曲,并 且终止于基本上横向向内延伸的端部183。把手部分172和173的径 向外表面限定了抓持表面181,可采用柔软材料形成该抓持表面,从 而防止看护者的手打滑,并且以符合人体工程学方式被抓持。有利的是,如图所示,其中一个把手部分(把手部分172)相对
于对置的把手部分173是可动的。具体说,把手部分172沿箭头A和 箭头B所指方向分别在缩进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180)和伸出位置 (图3所示的位置182)之间可横向移动,其中处于缩进位置时,近 端175与把手托架174邻近,处于伸出位置时,近端与把手托架174 离开一段距离。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在可动把手部分172和托架174 之间形成了可调整的间隙,并且因此在可动把手部分172和固定把手 部分173之间也形成了可调整的间隙。现在参见图4和图7,把手170包括固定把手部分,例如颈部200。 颈部200可以连接到把手托架174,或可以如图所示布置在把手托架 174的横向外侧。颈部200被连接到从颈部200横向向外延伸的主干 202上。主干202基本上是环形的,并且在其近端204被连接到颈部, 以使主干202相对于颈部被可旋转地固定。主干202限定了与近端204 相对的横向外自由远端206,以及介于近端204和远端206之间的中 间部分208。中间部分208包括径向向外突出的指状物210,该指状物 在离近端部分204 —定距离的位置和离远端206 —定距离的位置之间 轴向延伸。圆柱状止动件212在远端206从主干202径向向外伸出。 狭缝213径向伸入止动件212的外表面,并且轴向延伸通过止动件。把手部分172被可伸缩地连接到颈部200,并且它包括径向内圆 柱管214,径向内圆柱管的内径大于主干202外径,这样内管214就 包围住主干202。轴向伸长的指状物215从内管214径向向内凸出, 并延伸到主干202的狭缝213中,以防止内管214转动。内管214沿 主干202自由地轴向平移。外圓柱管216包围着内管214,并且被连 接到内管,这样外圆柱管216相对于旋转来说也是被固定的,但是可 以随着内管214 —起沿主干202平移。外管216限定了径向向内凸出 并与内管214的轴向内端220相抵靠的颈缩部分218。定位凸缘222 从外管216径向朝外延伸,并为抓持部分181提供了底座,其中抓持 部分包围着外管216并从定位凸缘222轴向向外延伸。第二定位凸缘 224从把手部分172的轴向内端轴向向外延伸,并与外管216的轴向 内端间隔开。 参见图4~5,定位凸缘222和224之间限定了一段轴向长度,用 于接納轴环226,该轴环226包围外管216并可相对于外管216旋转。 该轴环包括在外管216的轴向内端和第二定位凸缘224的轴向外端之 间径向朝内突出的指状物228。指状物228的轴向外端布置在指状物 210的轴向内侧。扭簧230的一端232 ^皮连接到轴环,第二端234 ,皮 连接到外管216。扭簧230限定了使指状物228与指状物210保持径 向对齐的中立位置。由于指状物210和228搭接,因此防止了轴环以 及把手部分172从缩进位置沿主干202轴向向外平移。同样参见图6,为了将把手部分172移至伸出位置,看护者围绕 外管216、第二定位凸缘224和内管214抵抗扭簧230的扭转力按箭 头C的方向旋转轴环226。有利的是,由于轴环226是可独立旋转的, 因此随着轴环226的旋转,把手部分172的方向保持不变。替代地, 整个把手部分172都可围绕主干202旋转,例如如果指状物213没有 与狭缝215接合时。从外管216可以延伸出底座(未示出),以用于与 指状物228接合,并防止轴环226按与箭头C相反的方向旋转。替代 地,轴环226既可以沿箭头C的方向旋转,也可以沿箭头C的反向旋 转。 一旦轴环226旋转了足够量,指状物228就与指状物210径向分 开,因此消除了指状物210和228之间的干涉。然后,看护者可以按 箭头B的方向沿主干202轴向向外平移轴环226以及从而平移把手部 分172。主干202因此提供了导向件,把手部分172可沿着它在缩进 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移动。当轴环226轴向平移时,扭簧230可以提 供沿箭头D的方向将指状物210偏压至指状物228的径向延伸表面上 的力,以便当把手部分被平移时,指状物228就提供了轴环226移动 的轨道。本发明构想把手部分172应该被旋转足够量,从而确保指状物228 不会从指状物210无意脱开,同时,把手部分172不应该净皮旋转到不 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程度。因此,本发明的某些方面要求一旦把手部分 172在下限等于并介于0° 、 5° 、 10°和15。之间且上限等于并介于 5° 、 10° 、 15° 、 20° 、 45°和90°之间的范围内旋转了 一定角度,
指状物228就避开指状物210。正如图5中进一步展示的,第一制动部236可从轴环226的径向 内表面朝内径向凸出,第二制动部238可从外管216的径向外表面朝 外径向凸出。这两个制动部轴向对齐,并且当轴环处于使指状物210 和228之间产生干涉的中立位置时互相抵靠。因此,需要预定大小的 力使制动部236和238互相越过,从而防止轴环无意旋转。参见图8,把手部分172可以沿箭头B的方向轴向向外平移,直 至指状物210与止动件212抵靠,这时把手部分172处于完全伸出的 位置。处于完全伸出位置时,介于把手部分172的横向内端和颈部200 的横向外端之间的横向延伸的间隙177大于把手部分172处于缩进位 置时的间隙。通过沿箭头E的方向轴向向内平移把手部分172,就可 以将把手部分172移动到完全缩进的位置。 一旦把手部分172已经平 移到完全缩进位置,轴环232的指状物228就相对于指状物210位于 轴向内侧,并且扭簧230的力将轴环232偏压至图5所示的中立位置。 应该理解,制动部236和238可以有倒钩,制动部236和238需要比 用来使轴环232回复到中立位置更大的力来旋转轴环232离开中立位 置。因此,当将轴环232回复到中立位置时,扭簧230的力足以使制 动部236和238互相滑过。可替代的是,制动部236和238之间的干 涉可以通过在两个旋转方向上施加相似的力克服,这两个力小于扭簧 230所提供的偏压力。虽然已经就可动把手部分172介绍了本发明的一些方面,但应理 解也可以将本发明原理替代地应用于把手部分173,或者这两个把手 部分皆采用,这样任一个把手部分都可以相对对置的把手部分在缩进 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平移。替代地,两个把手部分都可以在缩进位置 和伸出位置之间平移。尽管这里介绍了一些符合本发明教导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覆 盖范围不限于此。相反,本发明涵盖了所有在允许等同物范围内的符 合本发明教导的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婴儿车,包括可折叠的婴儿车框架,该婴儿车框架由至少一个轮子可移动地支撑;由婴儿车框架支撑的儿童座椅;以及由婴儿车框架支撑的横向延伸的把手,该把手包括第一把手部分和相对于第一把手部分可动连接的第二把手部分,其中,第二把手部分相对于主要的第一把手部分在伸出位置和缩进位置之间可横向移动,其中处于伸出位置时,第二把手部分与第一把手部分相隔具有第一距离的间隙,处于缩进位置时,该间隙具有小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中,当第二把手部分处于缩 进位置时所述间隙基本上是闭合的,从而第二把手部分与第一把手部 分紧邻。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婴儿车,其中,第二把手部分在伸出位 置和缩进位置之间基本上线性移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嬰儿车,其中,第二把手部分基本上横 向延伸。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车,其中,第二把手部分在伸出位 置和缩进位置之间基本上横向移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车,其中,第二把手部分具有沿与 横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一部分。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婴儿车,其中,第二把手部分包括由第 二把手部分可旋转地支撑的轴环。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嬰儿车,其中,轴环还包括指状物,当 第二把手部分处于缩进位置时,该指状物与止动件接合,轴环可旋转 以消除指状物和止动件之间的接合。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婴儿车,其中,当所述接合被消除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婴儿车,该婴儿车还包括将轴环偏压 至使指状物与止动件接合的位置的扭簧。
全文摘要
一种婴儿车(100),包括支撑在至少一个轮子(106、109)上进行移动的婴儿车框架(102)。婴儿车框架(102)支撑至少一个儿童座椅(104),并且包括被操作者抓持的把手(170)以驱动婴儿车(100)。把手(170)包括主要把手部分(172)和可伸缩地连接到主要把手部分(172)上的辅助把手部分(200)。辅助把手部分(200)因此可相对于主要把手部分(172)在伸出位置和缩进位置之间移动。
文档编号B62B9/20GK101400561SQ200780008660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3日
发明者M·A·多特西, P·诺兰 申请人: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