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二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213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二轮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电动机(动力产生电机)驱动的电动二轮车,特别涉及由摆臂支承
电动机的电动二轮车的零部件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动二轮车中通常设有蓄电池、根据该蓄电池供给的电力获得车辆驱动力的动
力产生电机以及控制从蓄电池向动力产生电机供给电力的电力驱动单元,通过电力驱动单
元将驱动电力电流从蓄电池输入动力产生电机,驱动该动力产生电机,同时驱动后轮,以使
车辆行驶(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31756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112617号公报 但是,电动机或蓄电池均为非常重的重物,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考虑到需降低 重心以保持车体平衡,应将作为重物的蓄电池配置在放脚空间的下侧,但是,为了进一步保 持车辆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车辆零部件的配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设有蓄电池、电力驱动单元以及行驶用动力产生电机
的电动二轮车中,能够容易地确保车辆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等电动二轮车的重量平衡。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种形式提供了一种电动二轮车,其在以枢轴为
中心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摆臂上设有电力驱动单元和行驶用动力产生电机,通过该动力产生
电机对后轮进行驱动,其特征在于,设有向上述动力产生电机供给电力的蓄电池,该蓄电池
的重心相对于车体中心线配置在电力驱动单元和动力产生电机的相反侧。 采用上述结构,易于保持电动二轮车左右方向的重量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上述蓄电池的重心和上述摆臂的重心配置在大致同一水平 面上。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考虑力矩来进一步确保重量平衡。 另外,可以将蓄电池箱配置在放脚空间的下侧,将上述蓄电池配置在该蓄电池箱 内。 采用上述结构,不仅可以保持左右的重量平衡,还可以降低重心。 另外,也可以开闭自如地形成放脚空间的踏脚板,通过该踏脚板可密闭自如地覆
盖收纳了上述蓄电池的蓄电池箱的上表面的开口部。 采用上述结构,如果打开横跨车辆左右具有平坦放脚部的踏脚板,则蓄电池箱的 内部即向上方敞开,从而可在上方容易地取出蓄电池,同时,由于踏脚板可自由封闭地覆盖 蓄电池箱的开口部,因此,雨水等无法侵入内部。 在这种情况下,若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采用主架位于蓄电池箱上方的结构, 则需从车体侧面的横向进行蓄电池拆装。在这种情况下,维修时开闭的盖体位于蓄电池箱的横壁,取下该盖体,从横向侧方取出蓄电池的操作是不容易的。 因此,也可以设置在放脚空间的下侧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中心架和位 于左右一对中心架上侧具有平坦的放脚部的踏脚板,在上述左右一对中心架之间形成上表 面开口的箱形形状的、悬吊支承在内部收纳驱动动力产生电机的蓄电池的蓄电池箱,同时, 可开闭自如地形成上述踏脚板,并通过该踏脚板可密闭自如地覆盖上述蓄电池箱的上表面 的开口部。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左右一对中心架之间形成上表面开口的箱形形状的、悬吊 支承在内部收纳驱动动力产生电机的蓄电池的蓄电池箱,因此,在蓄电池箱的上方没有主 架。所以,只要打开横跨车辆左右具有平坦放脚部的踏脚板,便能向上方敞开蓄电池箱的内 部,从上方取出蓄电池,故操作容易。 另外,由于踏脚板的放脚部是平坦的,驾驶员的脚能够稳定放置,同时,通过踏脚 板密闭自如地覆盖蓄电池箱的开口部,因此,雨水等无法侵入内部。
另外,也可将踏脚板拆装自如地安装在左右一对中心架上。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简化踏脚板的支承结构。 另外,还可在左右一对中心架之间安装支承上述蓄电池箱的蓄电池箱支承件,该
蓄电池箱支承件和上述踏脚板通过同一固定装置可拆装自如地安装在上述中心架上。 采用上述结构,可简化蓄电池箱的支承结构和踏脚板的支承结构。 另外,还可在踏脚板的背面设置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肋,该肋的下端通过密封
部件与设置在上述蓄电池箱的开口缘部的承受部嵌合。 采用上述结构,可提高蓄电池箱的密闭性。 另外,其特征在于,在头管附近及/或后架附近增设有蓄电池。 采用上述结构,可增加蓄电池整体的电池电容,同时可保持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 由于本发明的电动二轮车设有向动力产生电机供电的蓄电池,该蓄电池的重心相
对于车体中心线配置在电力驱动单元和动力产生电机的相反侧,因此,可充分确保电动二
轮车的左右重量平衡。


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蓄电池箱的剖面图。 图4是图1的III-III剖面图,其为以单体形式显示摆臂的视图。 图5是图4的右侧视图。 图6是从车体前侧观察图4的视图。 图7为第2实施方式中电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附图符号说明 1、1A电动二轮车 2前叉 3操纵车把
4
5头管6中心架6b水平部7后架8车座横挡9蓄电池9X蓄电池组10踏脚板10a放脚部10c肋10d凹处12枢轴13摆臂16动力产生电机16a驱动轴18电力驱动单元(PDU)19蓄电池箱19X1 19X3蓄电池收纳空间61前侧蓄电池箱61X1 61X3蓄电池收纳空间62后侧蓄电池箱62X1 62X3蓄电池收纳空间71蓄电池箱支承件72防振橡胶73螺栓BC蓄电池重心位置BFC前侧蓄电池重心位置BRC后侧蓄电池重心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动二轮车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上下、
前后、左右的方向均指驾驶员所看到的方向。
[1]第1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二轮车(Electric Vehicle)的侧视图,图2为 其俯视图。为便于说明,图2中省略了图1记载的车座横挡8、挡泥板罩21和踏脚板10。
如图1所示,电动二轮车1的车架F在前端设有支承前轮WF的前叉2和可操纵地 支承与该前叉2连接的操纵车把3的头管5。另外,车架F设有中心架6、后架7和车座横 挡8。如图2所示,这些车架6、7、8分别在车体宽度方向上左右对称成对构成。
中心架6由与上述头管5相连设置并向车体后方斜下侧延伸的倾斜部6a和在该倾斜部6a的下端弯曲并朝车体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水平部6b构成。另外,如图2所示,中 心架6通过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左右水平部的横向部件6c连接。 另外,后架7由从中心架6的水平部6b的后端向车体后方斜上侧延伸的第1倾斜 部7a和第2倾斜部7c构成,其中,所述第2倾斜部从在该第1倾斜部7a后端弯曲的弯曲 部7b,以比第1倾斜部7a稍缓的倾斜向车体后方斜上侧延伸。另外,如图2所示,第2倾斜 部7c通过在车体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横向架7d左右连接。 车座横挡8形成安装于后架7上侧的大致倒U字形,其由从后架7的弯曲部7b向 车体前方斜上侧延伸的倾斜部8a、从该倾斜部8a的上端向后方水平延伸的水平部8b以及 从该水平部8b的后部朝向后架7的第2倾斜部7c向后方斜下侧延伸的支承部8c构成。
在中心架6的水平部6b,如图l和图2所示,将后面将详细说明的蓄电池9收纳 于蓄电池箱19中。该蓄电池箱19以被水平部6b的左右一对车架夹持的状态安装,在图1 所示侧面视图中,蓄电池箱19的底面位于水平部6b的下侧。另外,中心架6的横向部件6c 形成为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下侧凹陷的形状,蓄电池箱19以放置于该横向部件6c上 的状态被固定。 配置有该蓄电池箱19的部分为所谓放脚空间S下侧的部分,蓄电池箱19的上侧 由用于驾驶员放脚的踏脚板10覆盖。 蓄电池箱19以在其内部可以收纳多个蓄电池9的大致长方体箱形形状形成。在 蓄电池箱19的前面,左右分别设有将外界气体导入箱内的空气导入管20。在蓄电池箱19 的后面形成将导入的外界气体排出的排出口 20b。 这样,从导入口 20a导入的外界气体可以对收纳的蓄电池9进行空气冷却,并将冷
却后的空气从排出口 20b排出。 图3为蓄电池箱19的剖面图。 左右一对中心架6在放脚空间的下侧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踏脚板10位于左右一 对中心架6的上侧,并在车体宽度方向具有同样平坦的放脚部10a。在中心架6的水平部 6b安装有用于悬吊支承蓄电池箱19的以倒Q状弯曲的钢板制成的蓄电池箱支承件71。
在该蓄电池箱支承件71的两端71a、71b开设有孔71c,在孔71c中嵌入防振橡胶 72。并且,蓄电池箱支承件71通过贯穿防振橡胶72孔的螺栓73安装在中心架6的水平部 6b。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车体前后方向、以适当的间隔设置3个蓄电池箱支承件71。 在这3个蓄电池箱支承件71的支承下,以长宽均收纳在其中的方式将上述蓄电池箱19安 装在左右一对中心架6的水平部6b之间。 如图3所示,蓄电池箱19设有上端开口的箱形箱主体19a和具有盖体结构以便可 以密闭并堵塞箱主体19a上端的踏脚板10。箱主体19a与蓄电池箱支承件71之间装有多 个树脂制成的缓冲部件52并且箱主体19a由这些缓冲部件支承。缓冲部件52被支承在蓄 电池箱支承件71的孔71d中并具有与箱主体19a的外表面接触的平坦面52a。
踏脚板10由树脂制成并形成下部敞开的大致箱形。在其背面设有位于外周的壁 部10b和在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多条加强用的肋10c。踏脚板10从上观察,在左右各3处 共计6处(参见图2),具有插入上述螺栓73的从上看观察为环形的凹处10d。利用插入该 凹处10d的螺栓(同一固定工具)73,通过垫圈74和防振橡胶72,将踏脚板10与蓄电池箱支承件71的两端71a、71b —起固定在中心架6的水平部6b上。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6处螺栓73通过可插入凹处10d的专用工具拧松或拧紧。由
于如果不使用专用工具,则无法打开踏脚板10,因此,可防止蓄电池被盗。 例如,在凹处10d中设有盖(未示出),通过点火钥匙开闭盖,也可以防止蓄电池被 踏脚板10背面的较长肋10c的下端嵌入设置在箱主体19a的开口缘部的承受部 19b。在该承受部19b中装有密封部件75,当踏脚板10将箱主体19a的开口部盖上时,该密 封部件可以使箱主体19a内密闭。在箱主体19a的车体前后方向的端部也设有同样的承受 部(未示出),使设置在踏脚板10背面的肋下端(未示出)与该承受部嵌合。该嵌合部也 装有密封部件75,并形成密闭箱主体19a的开口边缘的整个周围的结构。
在箱主体19a中沿车体前后方向在整个箱体内,沿车体宽度方向以适当的间隔横 向排列配置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蓄电池收纳空间19X1 19X3。
此处,箱主体19a的前提是可在蓄电池9收纳数(1 3个)不同的多种电动二轮 车中通用,因此,采用了在该蓄电池收纳空间19X1 19X3可分别收纳矩形蓄电池9的结 构。但是,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必须将蓄电池9(或多个蓄电池9构成的蓄电池组9X)的重 心相对于车体中心线CX配置在电力驱动单元18和动力产生电机16的相反侧(在本实施 方式中,为车体中心线CX的右侧),因此,未采用在所有蓄电池收纳空间19X1 19X3中均 收纳蓄电池的形式,而是采用了至少在蓄电池收纳空间19X3中未收纳蓄电池9的形式。
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仅在蓄电池收纳空间19X1和蓄电池收纳空间19X2中横向 排列配置矩形蓄电池9。另外,通过在未使用的蓄电池收纳空间19X3中放置比蓄电池9轻、 不起蓄电池作用的仿真蓄电池,可进行微调,以使蓄电池9(或蓄电池组9X)的外观重心位 置与未放置仿真蓄电池时相比,在车体中心线CX的右侧且更靠近车体中心线CX的位置。
上述蓄电池9无特殊限制,只要是可充放电的蓄电池即可。例如,可以是锂离子电 池或镍氢电池。两个蓄电池9的下端9a通过配置在箱主体19a底部上的树脂制成的间隔 限制用部件76支承,上端9b通过位于蓄电池9与踏脚板10之间的树脂制成的支承部件77 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个蓄电池收纳空间19X1 19X2中设有在蓄电池9收纳时 与蓄电池9的电极导通的未示出的电极部。虽然也可以在蓄电池收纳空间19X3中设置电 极部,但应形成电绝缘状态。另外,蓄电池收纳空间19X1 19X2处于电路上的等效关系, 例如进行电结合,以使当在箱主体19a中仅收纳一个蓄电池时,可以将蓄电池9放置在蓄电 池收纳空间19X1 19X2的任意一个中,从而可考虑重量平衡而将蓄电池9放置在蓄电池 收纳空间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一对中心架6之间形成上面开口的箱形形状的、并悬吊 支承内部收纳有驱动动力产生电机16的蓄电池9的蓄电池箱19。因此,如图1所示,在蓄 电池箱19的上方没有主架等。所以,如图3所示,通过专用工具(未示出)取下6个螺栓 73,打开踏脚板IO,蓄电池箱19的内部即向上打开,从而能够从上方方便地取出蓄电池9。
踏脚板10的放脚部10a横跨车辆左右且是平坦的,与表面具有阶梯部的踏脚板相 比,驾驶员的脚稳定。 当闭合踏脚板10时,其背面的较长肋10c的下端与设置于箱主体19a开口缘部的
7承受部19b嵌合。由于在该承受部19b中装有密封部件75,因此,可使箱主体19a内部密闭。另外,由于在箱主体19a的车体前后方向的端部也设有同样的承受部(未示出),在该承受部中也装有密封部件75,因此,能够密闭箱主体19a的开口边缘的整个周面,从而阻止雨水等浸入箱内。 由于踏脚板10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左右一对中心架6的水平部6b上,因此,无需多余的支承件等,从而能够简化踏脚板10的支承结构。 另外,在左右一对中心架6的水平部6b之间安装有支承蓄电池箱19的蓄电池箱支承件71。因此,通过同一螺栓73将该蓄电池箱支承件71和踏脚板10安装在中心架6的水平部6b上,从而可简化蓄电池箱19和踏脚板10的支承结构。 在中心架6的水平部6b上,分别通过防振橡胶72支承蓄电池箱支承件71的两端71a、71b。并且,由于在蓄电池箱支承件71上插装有多个树脂制成的缓冲部件52以支承蓄电池箱19的箱主体19a,并将蓄电池9收纳在该箱主体19a中,因此,提高了蓄电池箱19的抗振性。 如图1所示,在后架7与中心架6的连接部附近即弯曲部7b的下侧,左右分别设有向车体后方突出的枢轴板ll。枢轴12横跨车宽方向贯穿设置于该左右枢轴板11上。摆臂13的前端部安装于该枢轴12上,以便摆臂13能够以该枢轴12为中心上下摆动。
摆臂13通过位于车体宽度方向左侧的后悬架14与后架7的第2倾斜部7c连接。更详细地说,后悬架14的上端部14a安装于后架7的第2倾斜部7c上。另外,后悬架14的下端部14b安装于摆臂13的后部。以此方式,通过该后悬架14吸收由摆臂13的后端部支承的后轮WR的上下振动。 在摆臂13的前侧前端部,以在车体宽度方向左右分离的形式设置一对可转动地安装在枢轴12上的旋转支承部13b。该摆臂13在安装于枢轴12中的状态下,从枢轴12 (旋转支承部13b)避开后轮WR向车体后方斜左侧倾斜延伸之后,沿后轮WR的左侧延伸到车体后方。在该摆臂13的后部设有向车宽度向延伸的后轮轴17,后轮WR可自由转动地单臂支承在该后轮轴17上。 在图1及图2中,符号41为照亮车体前方的前灯,符号42为安装于车座横挡8的水平部8b上的驾驶员座椅,符号43为安装于后架7后端部的刹车灯,符号44为位于刹车灯43下侧的反射镜。 图4是图1的III-III剖面图,其为以单体形式显示摆臂13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右侧视图(从图4的A方向观察的视图),其显示了拆除图4中记载的左侧罩26时的状态。图6是从车体前侧(图4的B方向)观察图4的视图。 如图4所示,摆臂13是组装了具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分隔壁25a的主体部25,覆盖该主体部25左侧面的左侧罩26以及覆盖主体部25的右侧面的右侧罩27而形成的。 在摆臂13的内部形成位于车体左侧(车体外侧)的设备安装空间23和位于车体右侧(车体内侧)的空气输送空间24这两个空间。这些空间23、24通过上述分隔壁25a分隔成车体宽度方向的左右部分,并以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形式构成。 另外,通过用螺栓等可装拆地安装上述左侧罩26盖住设备安装空间23的左侧面,通过同样由螺栓等可装拆地安装上述右侧罩27盖住空气输送空间24的右侧面。
在设备安装空间23中收纳用于驱动后轮WR的动力产生电机16和控制该动力产生电机16的PDU(Power Drive Unit :动力驱动单元)18。这些动力产生电机16和PDU18可通过取下左侧罩26进行维护。 如图4所示,动力产生电机16配置在摆臂13的后部并可装拆地安装在形成于分隔壁25a的动力产生电机安装部33。动力产生电机16的驱动轴16a与后轮WR的后轮轴17大致平行配置,并贯穿分隔壁25a从设备安装空间23向空气输送空间24侧突出。在该驱动轴16a上设置驱动齿轮29,其与设置在后轮轴17上的减速齿轮30啮合。该驱动齿轮29的直径小于减速齿轮30的直径,以一挡减速的形式将动力产生电机16的驱动力传递至后轮轴17。 另外,在本体部25中安装有齿轮罩34以覆盖该驱动齿轮29、减速齿轮30等动力传递部分。该齿轮罩34划分出配置上述动力传递部分的驱动力传递空间31和空气输送空间24,并密闭该驱动力传递空间31的内部,以便能够将润滑油保留在驱动力传递空间31中。 另外,在齿轮罩34中设有使鼓式制动器35工作的销部件36。该鼓式制动器35通过操纵安装在左侧操纵车把3上的闸把39工作。具体地说,通过闸把39的操作,通过图5所示的制动拉索37使制动杆38转动,通过操纵安装在制动杆38上的销部件36,后轮WR的制动工作。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将PDU18设置在动力产生电机16的前侧,并通过螺栓等可装拆地将其安装在形成于分隔壁25a上的PDU安装面32。在该PDU18的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冷凝器、散热片等。 PDU18通过未图示的布线与蓄电池9连接,以便从蓄电池9向PDU18供电。另夕卜,PDU18还通过布线与未示出的存储有控制程序等的ECU (Electric Control Unit:电控单元)连接,以便从ECU向PDU18发送控制信号。另外,PDU18还通过未示出的布线与动力产生电机16连接,以便从PDU18向动力产生电机16传输电力及控制信号。上述ECU安装于车体侧。 PDU18的这些驱动电路等与其它部件相比会发出更多热量。因此,该PDU18应以尽可能大的面积紧密安装在分隔壁25a的PDU安装面32上,以便将驱动电路等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分隔壁25a并将其散发出去。 另一方面,在空气输送空间24中,多个冷却风扇40从分隔壁25a突出,进一步将从PDU18向分隔壁25a热传递的热向冷却风扇40热传递。 在该空气输送空间24的前端部形成前侧开口部13a。在该前侧开口部13a中安装有用于向空气输送空间24内送入空气的冷却风扇22。在图1所示的侧视图中,该冷却风扇22配置在上述蓄电池箱19与PDU18之间,其也具有从排出口 20b吸入蓄电池箱19内部的空气的功能。即,蓄电池箱19的排出口 20b和摆臂13的前侧开口部13a在车体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是大致一致的,从而能够以两者开口相对的方式配置,从排出口 20b排出的空气通过冷却风扇22有效地输入前侧开口部13a中。 另外,在分隔壁25a中安装有动力产生电机16的部分形成有连通空气输送空间24和设备安装空间23的空气孔。这样,从前侧开口部13a进入的空气通过空气输送空间24后,从上述空气孔流向动力产生电机16,从而在对动力产生电机16的内部进行空气冷却后排至大气中。 这些动力产生电机16、PDU18和冷却风扇22随摆臂13的摆动与后轮WR—起上下 摆动。 另外,如图5所示,在摆臂13的下侧,以在车体宽度方向左右分离的形式形成一对 用于支持主支承架45的安装部46。这样,主支承架45通过穿过安装部46的安装孔46a的 安装销46b(参见图1)安装在摆臂13上,并与摆臂13 —起摆动。
下面,对左右方向的重量平衡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枢轴12为中心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摆臂13上安装有PDU18 和动力产生电机16。 另外,采用了由多个蓄电池9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构成的蓄电池组9X形成 的电源通过PDU18向动力产生电机16供电的结构。 此处,该多个蓄电池9的重心(重心位置BC)相对于车体中心线CX(参见图2)配 置在PDU18和动力产生电机16的相反侧。 更详细地说,安装有PDU18和动力产生电机16的摆臂13的重心位置SC配置于车 体中心线CX的左侧。 另一方面,构成蓄电池组9X的2个蓄电池9收纳在蓄电池箱19内的蓄电池收纳 空间19X1 19X3中与车体中心线CX分离的两个蓄电池收纳空间19X1、 19X2中。结果,如 图2所示,蓄电池组9X的蓄电池重心位置BC配置在2个蓄电池9之间。S卩,蓄电池重心位 置BC相对于车体中心线CX配置在PDU18和动力产生电机16的相反侧,即车体中心线CX 的右侧。 结果,组合蓄电池组9X以及摆臂13的整体重心位置相对于蓄电池组9X的蓄电池 重心位置BC和摆臂13的重心位置SC,离车体中心线CX更近。
因此,能够容易地保持电动二轮车左右方向的重量平衡。 在以上说明中,采用的结构为蓄电池9(或蓄电池组9X)的重心位置BC相对于车 体中心线CX,配置在电力驱动单元18和动力产生电机16相反侧。但是,也可采用的结构 为以使摆臂13的重心位置SC中该摆臂13的力矩"S与蓄电池组9X的蓄电池重心位置 BC的力矩"B大体平衡的方式配置摆臂13和蓄电池组9X。 更详细地说,将蓄电池组9X的重量设定为WB,将安装了 PDU18和动力产生电机16 的摆臂13的重量设定为WS,将蓄电池组9X的重心位置BC与包含车体中心线CX的沿上下 方向垂直的面的距离设定为DB,将摆臂13的重心位置SC与包含车体中心线CX的沿上下方 向垂直的面的距离设定为DS。 在以上说明中,假设蓄电池组9X的重心位置BC与摆臂13的重心位置SC如图1 所示,大致配置在同一水平面HR上,其上下方向的位置差可以忽视(或者忽视也没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摆臂13的力矩"S用以下公式表示。
"S = WS*DS 另一方面,蓄电池组9X的力矩"B用以下公式表示。
"B = WB*DB
因此,使
coS = coB
WS DS = WB DB 具体地说,由于当WS = 7. 5kg, WB = 30kg时, WS/WB = DB/DS 因此 DB : DS = 1 : 4例如,当DS = 100mm时, DB = 100/4 = 25mm 但是,如上所述,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用于收纳蓄电池组9X的蓄电池箱19具有 分别收纳蓄电池9的多个蓄电池收纳空间19X1 19X2。即,实际上可通过适当选择收纳各 个蓄电池9的蓄电池收纳空间19X1 19X3来改变蓄电池组9X的重心位置。因此,从蓄电 池收纳空间19X1 19X3的任意一个中选择构成蓄电池组9X的蓄电池9的收纳空间,以使 蓄电池组9X的重心位置BC最靠近蓄电池组9X的重心位置BC与车体中心线CX的距离DB =25mm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获得作为重物的蓄电池9(蓄电池组
9X)与摆臂13的重量平衡,进而,可以保持电动二轮车1左右方向的重量平衡,提高电动二
轮车的设计自由度。 [2]第2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第1实施方式中,将蓄电池箱19设置在放脚空间S的下侧,使所有蓄电 池9均收纳在该蓄电池箱19中。与此相比,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形式为增设蓄电池以增 加蓄电池组9X的整体电池电容,以便满足需要进一步增加蓄电池组9X整体电池电容的大 型电动二轮车或者实现更长时间的行驶。 具体地说,在第2实施方式中,配置在放脚空间S下侧的蓄电池箱19中收纳有2 个蓄电池,同时,在头管5附近和后架7附近也分别增设了蓄电池9。 结果,采用第2实施方式,可增加电池电容,同时,可调整电动二轮车在前后方向 上的重量平衡。 图7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电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8为其俯视图。在图7和 图8中,与图1和图2相同的部分采用了同样的标号,故省略了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本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二轮车1A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二轮车1的结构的基础 上,还设有由头管5固定支承的前侧蓄电池箱61和由后架7的第2倾斜部7c固定支承的 后侧蓄电池箱62。 虽然这些前侧蓄电池箱61和后侧蓄电池箱62与将外部空气导入箱内的空气导入 管和将导入的外部空气排出的排出口的形状和配置位置等存在一定不同但与第1实施方 式中的蓄电池箱19结构基本相同,不过,其区别在于,在所有蓄电池收纳空间中均可放置 蓄电池9。 在第2实施方式中,收纳蓄电池9或者蓄电池组9X的蓄电池箱61 、62具有可分别 收纳蓄电池9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蓄电池收纳空间,通过改变收纳蓄电池9前 的蓄电池收纳空间,可保持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 下面,对蓄电池的增设和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重量平衡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根据所需的电池电容设定应收纳在前侧蓄电池箱61和后侧蓄 电池箱62中所有蓄电池9的数量,即需要增设的蓄电池9数量。 之后,考虑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通过适当地设定收纳在前侧蓄电池箱61中的蓄
电池9数量和收纳位置即蓄电池收纳空间,设定前侧蓄电池重心位置BFC。 同样,通过适当地设定收纳在后侧蓄电池箱62中的蓄电池9数量和放置位置即蓄
电池收纳空间,设定后侧蓄电池重心位置BRC。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针对在前侧蓄电池箱61或后侧蓄电池箱62中收纳蓄电池 9(或蓄电池组9X)之前的车辆重心位置,仅仅单纯沿前后方向设定前侧蓄电池的重心位置 BFC、 BRC,则会破坏重量的左右平衡。 因此,例如,如果在前侧蓄电池箱61内的蓄电池收纳空间61X1 61X3中,在蓄电 池收纳空间61X1中放置一个蓄电池9,在后侧蓄电池箱62中也放置一个蓄电池9,那么在 后侧蓄电池箱62的蓄电池收纳空间62X1 62X3中选择左右平衡最好的蓄电池收纳空间 62X3放置蓄电池9。即,如图8所示,该蓄电池收纳空间62X3形成在蓄电池收纳空间62X1 62X3中从车体中心线CX至收纳的蓄电池9重心位置的距离与从车体中心线CX至收纳在蓄 电池收纳空间61X1中的蓄电池9重心位置的距离最接近的蓄电池收纳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前侧蓄电池箱61和后侧蓄电池箱62中收纳的蓄电池数量 不同,则对收纳的蓄电池的整体重心位置进行同样处理。另外,如果在前侧蓄电池箱61或 后侧蓄电池箱62中的一个中未放置蓄电池,则认为未放置蓄电池的蓄电池箱的重心位置 位于车体中心线CX上。 结果,在为提高动力产生电机16的输出或者延长驱动时间而需要增设蓄电池9 时,不仅可增加电池电容,同时还能保持车辆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和相对于车体中心线CX 的左右方向的重量平衡。 在以上说明中,在保持左右方向的重量平衡时仅考虑了达到重心位置的距离。但 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一样,也可以采用使通过将蓄电池9(或蓄电池组9X)收纳在 前侧蓄电池箱61或后侧蓄电池箱62中之前的车辆重心位置,绕沿车辆左右方向延伸的水 平线的前侧蓄电池重心位置BFC中对应的蓄电池9(或蓄电池组9X)的力矩与绕该水平线 的后侧蓄电池重心位置BRC中对应的蓄电池9的力矩大致平衡的方式,将蓄电池9(或蓄电 池组9X)设置在前侧蓄电池箱61内,并将蓄电池9C(或蓄电池组9X)设置在后侧蓄电池箱 62内。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第2实施方式,在从电池电容的观点考虑必需增设作 为重物的蓄电池9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增加电池电容并确保重量平衡,进而,能够提高电 动二轮车的设计自由度。 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以实现蓄电池以及摆臂以外的重量平衡为前提,针对实现 蓄电池-摆臂之间或者蓄电池之间的重量平衡进行了说明,但是,不言而喻,也可以在蓄电 池以及摆臂以外的部件或构件等之间实现重量平衡。 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针对在蓄电池箱19中,为了进行蓄电池9的重心位置的微 调而采用蓄电池收纳空间19X3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必使用蓄电池收纳空间19X3 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在不设置蓄电池收纳空间19X3的情况下就能实现蓄电池箱19小型 化的结构。同样,即使在前侧蓄电池箱61和后侧蓄电池箱62中,根据其使用形式,不设置
12蓄电池收纳空间的一部分,也可以实现小型化。
权利要求
一种电动二轮车,其在以枢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摆臂上设有电力驱动单元及行驶用动力产生电机,通过该动力产生电机对后轮进行驱动,所述电动二轮车的特征在于,设有向所述动力产生电机供给电力的蓄电池,该蓄电池的重心相对于车体中心线配置在电力驱动单元及动力产生电机的相反侧。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的重心和所述摆臂的重心配置在大致同一水平面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蓄电池箱配置在放脚空间的下侧,所述蓄电池配置在该蓄电池箱内。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开闭自如地形成放脚空间的踏脚板,通过该踏脚板密闭自如地覆盖收纳了所述蓄电池 的蓄电池箱的上表面的开口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头管附近及/或后架附近增设有蓄电池。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设有蓄电池、电力驱动单元以及行驶用动力产生电机的电动二轮车中,能够容易地确保车辆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等电动二轮车的重量平衡。一种电动二轮车1在以枢轴12为中心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摆臂13上设有电力驱动单元18和行驶用动力产生电机16,通过该动力产生电机16对后轮WR进行驱动,其中,设有向动力产生电机16供给电力的蓄电池9,该蓄电池9的重心(重心位置BC)相对于车体中心线CX配置在电力驱动单元18和动力产生电机16的相反侧。
文档编号B62K11/00GK101712357SQ20091022146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30日
发明者古田慎司, 渡边高登, 西浦久生, 长谷川诚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