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有电控锁的车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103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装有电控锁的车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的车辆手把,具体是一种装有电控锁的车把。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和摩托车已走入我们的家庭,但是最让人头痛的却是车辆的防盗问题。 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传统的机械式防盗锁或在轮胎等部位加挂机械式锁具等达不到防盗 的目的,存在如下几点不足(1)锁安装在车的外部,开锁和上锁都费时费力;(2)偷盗者利 用开锁工具将锁具破坏,盗走车辆;(3)锁的重复率大,互开率高。目前,市面上虽有电子防 盗报警锁,一般也就是在锁体上加装遥控和振动传感,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装有电控锁的车把,该 车把上的电控锁具有安装部位隐蔽,防盗性能高的特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有电控锁的车把,该车把具有一套设于车 辆把手杆上的旋转握把,该旋转握把与把手杆之间装设一扭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 手杆与旋转握把之间还设有电控锁和与电控锁配合的阻挡机构。所述的把手杆为内中空的筒形结构,电控锁通过固定座设置在把手杆的内部。所述的电控锁锁体内设有电子锁芯,锁体外设有控制电子锁芯的电流控制开关, 所述的电子锁芯由电磁线圈、与电磁线圈连接的连杆、与连杆相连的锁插杆构成,电子锁芯 被封包在锁体内,锁插杆穿过锁体与阻挡机构相锁,电流控制开关通过导线与电子锁芯的 电磁线圈连接。所述的电磁线圈水平设置在锁体的中部,与电磁线圈相连的连杆位于电磁线圈 的中心轴线上,与连杆相连的锁插杆由至少两个插杆构成。所述的电磁线圈水平设置在锁体的一边,与电磁线圈相连的连杆位于电磁线圈的 中心轴线上,与连杆相连的锁插杆由至少一个插杆构成。所述的阻挡机构设置在旋转握把的末端,该阻挡结构为柱形结构,阻挡结构的内 侧面上设有一圈与插杆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的电磁线圈的垂直设置在锁体的中部,与电磁线圈相连的连杆位于电磁线圈 的中心轴线上,与连杆相连的锁插杆由至少两个插杆构成。所述的阻挡机构设置在旋转握把的内壁上,该阻挡机构为圆筒形结构,其外圈壁 上制有一圈与插杆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的电控锁位于锁插杆的前端还设有定位板,所述的定位板上设有若干个与锁 插杆相匹配的插孔,所述锁插杆穿过定位板插孔与阻挡机构相锁。所述的电子锁芯为双向保持直动式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车把上安装电控锁和与电控锁相匹配的阻挡机 构,使得电控锁的安装隐蔽,防盗性能高;锁的开关可由阻挡机构与电控锁锁插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当驾驶者的手松开旋转握把时,手柄内的扭力弹簧自动将把手柄拉回复 位(把手杆上的锁插杆插入阻挡机构的定位孔时即锁上电控锁),车辆因失去动力而停止 运动。根据锁插杆的偏心原理,当锁插杆插入定位孔后,使得手柄无法转动,从而达到无法 通过撬钥匙油门、电门后用接线的方法偷盗开走车辆的目的。此外,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可以使用车辆的总电门开关或防盗报警器遥控打开; 并且,通过控制电路的简单设置,可以在电控锁打开30秒或更短、更长时间后立即自动锁 住电控锁,防止由于遗忘造成的车辆失窃。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把手杆与旋转握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1中把手杆与旋转握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2中把手杆与旋转握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3中把手杆与旋转握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阻挡机构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一套设于车辆把手杆5上的旋转握把1,该旋转握把 与把手杆之间装设一扭力弹簧4,扭力弹簧4的一端设置在旋转握把前端的安装槽7上,扭 力弹簧4的另一端设置在把手杆5的安装孔6中;所述的旋转握把内中空,所述的把手杆设 置在旋转握把的空腔3内。所述的把手杆为内中空的筒形结构,电控锁通过固定座11设置 在把手杆的内部,旋转握把1的末端设有一与电控锁相匹配的阻挡机构2。如图3、6所示,所述的电控锁锁体内设有电子锁芯,锁体外设有控制电子锁芯的 电流控制开关,所述的电子锁芯由水平设置在锁体的中部的电磁线圈12,与电磁线圈相连 并位于其中心轴线上的连杆10,与连杆相连的锁插杆9构成,锁插杆由两个呈“ Π ”的插杆 构成。所述的阻挡机构2设置在旋转握把1的末端,该阻挡结构为圆柱形结构,阻挡结构的 内侧面上设有一圈与插杆相匹配的定位孔14 ;定位孔的形状和数目均可按照需求设置。所 述的电子锁芯被封包在锁体内,锁插杆穿过锁体与阻挡机构相锁,电流控制开关通过导线 13与电子锁芯的电磁线圈连接。通过在阻挡机构上设置一圈与插杆相匹配的定位孔,锁插 杆穿过锁体插入任意一对定位孔中锁定,使用方便,且准确率高。所述的电控锁上还设有定位板8,所述的定位板上设有与插杆相匹配的插孔,所述 插杆穿过定位板插孔与阻挡机构相锁;通过设置定位板,使得插杆在前后运动过程中相对 位置保持一致,避免了因插杆无法插进定位孔的事情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电动锁的准确率。所述的电子锁芯为双向直动式,电子锁芯与阻挡结构的配合关系是当电磁线圈 正向通电后,电子锁芯的锁插杆伸出锁体后与阻挡结构阻挡配合,使得手柄无法转动;当电 磁线圈反向通电后,电子锁芯反向运动,将电子锁芯的锁插杆退出与阻挡结构的阻挡配合, 从而开启电动锁,使其可以正常运动。[0028]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电控锁锁体和阻挡结构在车辆手柄上安装时,电控锁锁 体可以通过采用焊接方式设置在把手柄的固定座上;也可以通过安装螺丝将其固定在把手 柄的固定座上。所述的把手柄固定座通过螺丝将其固定在把手柄的内壁上。所述电控锁、阻挡机构、控制电路可加以坚固的外壳保护、线路可走在车架管内或 单独设置电线套管。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电控锁与阻挡机构设置的位置不同,如图4、 6所示,所述的电磁线圈水平设置在锁体的上半部,与电磁线圈相连的连杆位于电磁线圈的 中心轴线上,与连杆相连的锁插杆由一个与连杆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插杆构成。所述的阻挡 机构设置在旋转握把的末端,该阻挡结构为柱形结构,阻挡结构的内侧面上设有一圈与插 杆相匹配的定位孔。实施例3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电控锁与阻挡机构设置的位置不同,如图5、 6所示,所述的电磁线圈的垂直设置在锁体的中部,与电磁线圈相连的连杆位于电磁线圈的 中心轴线上,与连杆相连的锁插杆由两个呈“Π”的插杆构成。所述的阻挡机构为圆筒形结 构,其设置在旋转握把的内壁上,阻挡机构外壁上制有一圈与插杆相匹配的定位孔。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 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所述的电控锁也可以与车辆的控制主机及车辆的其它电器一体化设计;此外 本实用新型中电控锁的插杆形状和相应阻挡机构的形状可按照需求做相应的修改,只要不 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装有电控锁的车把,该车把具有一套设于车辆把手杆(5)上的旋转握把(1),该旋转握把与把手杆之间装设一扭力弹簧(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杆与旋转握把之间还设有电控锁和与电控锁配合的阻挡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有电控锁的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杆(1)为内中 空的筒形结构,电控锁通过固定座(11)设置在把手杆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有电控锁的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控锁锁体内设有 电子锁芯,锁体外设有控制电子锁芯的电流控制开关,所述的电子锁芯由电磁线圈(12)、与 电磁线圈连接的连杆(10)、与连杆相连的锁插杆(9)构成,电子锁芯被封包在锁体内,锁插 杆穿过锁体与阻挡机构相锁,电流控制开关通过导线(13)与电子锁芯的电磁线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有电控锁的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线圈水平设置 在锁体的中部,与电磁线圈相连的连杆位于电磁线圈的中心轴线上,与连杆相连的锁插杆 由至少两个插杆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有电控锁的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线圈水平设置 在锁体的一侧,与电磁线圈相连的连杆位于电磁线圈的中心轴线上,与连杆相连的锁插杆 由至少一个插杆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装有电控锁的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挡机构(2)设 置在旋转握把(1)的末端,该阻挡结构为柱形结构,阻挡结构的内侧面上设有一圈与插杆 相匹配的定位孔(14)。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有电控锁的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线圈的垂直设 置在锁体的中部,与电磁线圈相连的连杆位于电磁线圈的中心轴线上,与连杆相连的锁插 杆由至少两个插杆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有电控锁的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挡机构设置在旋 转握把的内壁上,该阻挡机构为圆筒形结构,其外壁上制有一圈与插杆相匹配的定位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有电控锁的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控锁上还设有定 位板(8),所述的定位板上设有与插杆相匹配的插孔,所述插杆穿过定位板插孔与阻挡机构 相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有电控锁的车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锁芯为双向保持直动式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的车辆手把,具体是一种装有电控锁的车把。目的是提供一种装有电控锁的车把,该车把上的电控锁具有安装部位隐蔽,防盗性能高的特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有电控锁的车把,该车把具有一套设于车辆把手杆上的旋转握把,该旋转握把与把手杆之间装设一扭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把手杆与旋转握把之间还设有电控锁和与电控锁配合的阻挡机构。
文档编号B62H5/04GK201703465SQ20092021948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8日
发明者杨慧 申请人:杨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