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底板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9967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体底板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Wm&TK1
(reinforcement)o7(a),a 7 )
oi102( tst ) oi oi &w&^m loi éKjflM^Mi^So jftWt£T #^|J 1 : H^m^Jf 2000 - 289655RmPJí^MM^^
êT^ffl i loi i£S£M#102 Tloi
|ê°T2è 0J %M'jk±3& UM f , T2è 0JIft t£T nlII^fk M ^/IcT ±í£t£T f jü t tl ^K^I 0J # UWrik ° Ta0J,^T%^ffl fflSMS±WiJP miiS TaW ±o Sift,
ffi Kfê°@jtk,%±aiijp m^T±ai T{iWTW@te,BP{güTaW fflm[S%
-t JêtiPikf& ê ilrfflf&In J JftT rSjiè r]jjt o
#L$@;è£iaT±&j£^±i!lf ±&M#±.>
根据第三发明,其特征是,设于底板上侧的加强件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能埋设于 覆盖上述底板上表面的内饰件的尺寸。因此,即便将加强件设置在车室的底板上侧,上述加强件也不会从车室的底板面 突出,因此,上述加强件不会对行李的装卸造成麻烦。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在确保支承于底板下方的备用轮胎的最小离地高度的状态下尽量 降低车室的底板面,并能确保车室内的空间。


图1是包括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车体底板部结构的车辆的示意侧视图(A图)、示 意俯视图(B图)。图2是从前方观察上述车辆的车室内的示意立体图。图3是图1(B)的III-III向视图。图4是图2的IV-IV向视放大剖视图。图5是包括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车体底板部结构的车辆从下方观察时的示意立体 图。图6是表不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车体底板部结构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现有的车体底板部结构的后视图(A图(B图的A-A向视图))及侧视 图(B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以下,根据图1 图6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车体底板部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中的前后左右及上下与包括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底板部结构的车辆的前后 左右及上下相对应。〈关于车辆的简述〉如图1(A)所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底板部结构的车辆是箱型乘用车C,在车 室4内设有前排座椅、中排座椅、后排座椅6 (参照图2)。在上述车室4内的后排座椅6的 后侧设有能堆放行李的堆放空间4b,备用轮胎8被支承件20 (参照图5、图6)支承在该堆 放空间4b的下侧(车室4的底板下)。<车室4的底板部结构>如图1(B)所示,车室4的底板10被侧梁12和多根横梁14从下方支承,其中,上 述侧梁12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两侧的位置上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上述多根横梁14 是连接左、右侧梁12的构件,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侧梁12形成为截面呈大致 U字形的槽状,在该侧梁12的开口缘两侧设有凸缘部12f。此外,侧梁12的凸缘部12f通 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车室4的底板10的下表面。横梁14为与侧梁12大致相同的结构,其 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车室4的底板10的下表面。此外,如图1(B)所示,在左、右侧梁12的后端部连接有后保险杠的保险杠加强件 16。
如后所述,备用轮胎8被支承在由左、右侧梁12、保险杠加强件16和位于最后方 部分的横梁14围起的位置处。此外,在位于最后方部分的横梁14与保险杠加强件16之间 的、与备用轮胎8面重叠的位置上,与侧梁12平行地架设有左、右一对纵向交叉加强件18。 如图3、图4所示,纵向交叉加强件18形成为截面呈大致倒U字形的突条状,并在该纵向交 叉加强件18的开口缘两侧设有凸缘部18f。此外,纵向交叉加强件18的凸缘部18f通过焊 接等方式固定在车室4的底板10的上表面。如图2所示,在车室4的底板10的上侧,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滑 动用导轨32a 32d,这些滑动用导轨32a 32d可将左、右两边的后排座椅6在车辆前后 方向上进行引导。在此,对左边的后排座椅6进行引导的左、右两边的滑动用导轨32a、32b 中的右侧的滑动用导轨32b沿着左侧的纵向交叉加强件18配置。此外,如图4所示,右侧 的滑动用导轨32b被螺栓紧固在左侧的纵向交叉加强件18的凸缘部18f及底板10上。此 外,对右边的后排座椅6进行引导的左、右两边的滑动用导轨32c、32d中的左侧的滑动用导 轨32c沿着右侧的纵向交叉加强件18配置。此外,左侧的滑动用导轨32c被螺栓紧固在右 侧的纵向交叉加强件18的凸缘部18f及底板10上。另外,左边的后排座椅6的左侧滑动用导轨32a和右边的后排座椅6的右侧滑动 用导轨32d分别在侧梁12附近的位置处被螺栓紧固在底板10上。如图4所示,车室4的底板10上侧的除了纵向交叉加强件18及滑动用导轨32a 32d之外的部分例如被毛毡等垫高件覆盖。在此,垫高件34的厚度尺寸被设定成与纵向交 叉加强件18的高度尺寸大致相等的值。因此,垫高件34的上表面34u和纵向交叉加强件 18的上表面18u被保持在同一面上。此外,垫高件34的上表面34u和纵向交叉加强件18 的上表面18u被地毯36覆盖。此外,滑动用导轨32a 32d的上表面32u被保持在与地毯36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即,垫高件34及地毯36相当于覆盖本发明的底板上表面的内饰件。<关于备用轮胎8的支承件20>如图5、图6所示,备用轮胎8的支承件20是用于从下侧按压备用轮胎8来将其 保持在车室4的底板下方的构件。如图6所示,支承件20由支承件主体部22、铰链机构24 和卡合构件25构成,其中,上述支承件主体部22对备用轮胎8进行支承,上述铰链机构24 将上述支承件主体部22的基端部以能上下转动的状态与位于最后方部分的横梁14连接, 上述卡合构件25钩住上述支承件主体部22的前端侧。支承件主体部22由横框部分22y和纵框部分22z形成,其中,上述横框部分22y 对备用轮胎8的侧面8e (在图6中为下表面)进行支承,上述纵框部分22z形成在该支承 件主体部22的基端部侧来从半径方向外侧按压备用轮胎8的外周面8r。此外,支承件主 体部22的纵框部分22z的上端部通过铰链机构24而与横梁14连接。藉此,支承件主体部 22能以铰链机构24的转轴为中心上下转动。卡合构件25由钩住支承件主体部22 (横框部分22y)前端的钩部25k和螺栓部 25b构成。在钩部25k上形成有阴螺纹孔(未图示),螺栓部25b与该钩部25k的阴螺纹孔 螺合。此外,上述螺栓部25b以自由旋转的状态沿纵向支承在车室4的底板10上。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卡合构件25的钩部25k钩在支承件主体部22的前端并将螺栓部25b旋紧,从而能利用螺纹作用使钩部25k沿上述螺栓部25b朝上方移动。藉此,支 承件主体部22能以铰链机构24的转轴为中心朝上方转动,从而从下方按压备用轮胎8。此 夕卜,在钩部25k移动到上限位置的状态下,支承件主体部22将备用轮胎8推压成基本水平, 并使该备用轮胎8的上表面与车室4的底板10抵接。S卩,备用轮胎8以其上表面与车室4 的底板10抵接的状态保持在车室4的底板下方。此外,通过松缓卡合构件25的螺栓部25b,钩部25k就沿着螺栓部25b朝下方移 动,从而使支承件主体部22的前端脱离上述钩部25k。藉此,可使备用轮胎8脱离车室4的 底板下方。<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底板部结构的优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底板部结构,将位于与备用轮胎8面重叠位置上的纵向交 叉加强件18设置在车室4的底板10上。因此,纵向交叉加强件18不会从底板10的下表 面朝下方突出,从而能在使备用轮胎8与底板10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与纵向交叉加强件18设于底板10下侧的车辆相比,能在确保备用轮胎8的 最小离地高度的状态下使车室4的底板面降低与上述纵向交叉加强件18的高度尺寸相应 的量。此外,在车室4的底板10上设有后排座椅6的滑动用导轨32a、32b、32c、32d,并将 滑动用导轨32b、32c固定在设于底板10上侧的纵向交叉加强件18上。因此,能将滑动用 导轨32b、32c牢固地固定在车室4的底板10上。此外,设于底板10上侧的纵向交叉加强件18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能埋设于覆盖 底板10的内饰件(垫高件34、地毯36)的尺寸,因此,即便在车室4的底板10上侧设有纵 向交叉加强件18,该纵向交叉加强件18也不会从车室4的底板面突出。因此,纵向交叉加 强件18不会对行李的装卸造成麻烦。<变形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进行改变。例 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设于底板10上侧的纵向交叉加强件18来将滑动用导轨 32b,32c固定于底板10的例子,但也可以将滑动用导轨32b、32c直接固定于底板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纵向交叉加强件18与侧梁12平行地设置在位于 最后方一端的横梁与保险杠加强件16之间的例子,但也可以与横梁平行地设置在左、右两 边的侧梁12之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垫高件34和地毯36作为内饰件,但也可以使用板 材等来替代地毯36。(符号说明)4 车室6后排座椅(座位)8备用轮胎10 底板12 侧梁14 横梁16保险杠加强件
18纵向交叉加强件(加强件)32a左侧滑动用导轨32b右侧滑动用导轨32c左侧滑动用导轨32d右侧滑动用导轨34垫高件(内饰件)36地毯(内饰件)
权利要求
1.一种车体底板部结构,其是具有将备用轮胎支承在车室的底板下方的结构的车辆的车体底板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所述车室的底板进行加强的多个加强件, 所述多个加强件中的、位于与所述备用轮胎面重叠位置上的加强件设置在所述车室的底板上侧。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体底板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室的底板上设有座位的滑动用导轨,所述滑动用导轨固定在设于所述底板上侧的所述加强件上。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车体底板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于所述底板上侧的所述加强件的高度尺寸设定为能埋设于覆盖所述底板上表面的内饰件的尺寸。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在确保悬吊支承于底板下方的备用轮胎的最小离地高度的状态下尽量降低车室的底板面。本发明是具有将备用轮胎(8)支承在车室(4)的底板下方的结构的车辆的车体底板部结构,其特征是,具有对车室(4)的底板进行加强的多个加强件(18),多个加强件(18)中的、位于与备用轮胎(8)面重叠位置上的加强件(18)设置在车室(4)的底板(10)上侧。
文档编号B62D25/20GK102666263SQ200980162520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9日
发明者井口哲也 申请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