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6982阅读:14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一个以上带运输轮的手推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上下台阶 的手拉车。
背景技术
一般的楼梯手拉车是由车架和两个复轮组成,复轮的车轮架有呈“Y”字形的三条 支臂,每条支臂端部装有一个轮子。平地使用时两轮着地,一轮悬空。遇到台阶时,前面着 地轮遇阻停下,在人的拉力下车轮架以该停止轮轮轴为支点向上翻转,使悬空轮落到台阶 的水平面上,而使后面着地轮悬空。同样道理当车轮再次遇到上一级台阶阻挡停下时,人拉 动车轮架翻转,一步步登上台阶。但问题在于一般的楼梯手拉车容易造成车轮架与台阶直 角边缘摩擦,要解决此问题,通常做法可以将轮子做大或者将车轮架支臂缩短。而要做主轮 子既不美观又太笨重;缩短支臂长度则会使悬空轮不能直接落到台阶的水平面上,而是悬 空轮的外缘与台阶的竖直面接触,这又会使上台阶阻力增大,此外,由于悬空轮落到台阶水 平面上有一个下落的过程,因此产生和台阶的撞击声,造成上台阶时噪音过大。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既能用较辅轮子又不增加登台 阶阻力,而且还可有效降低噪音的新型可上下台阶手拉车。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包括车架和固定在该车架两侧的两个复轮, 所述车架包括固接在一起的拉杆、载物架和车轴,两个复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车轴两端,每个 复轮都包括一个车轮架和沿该车轮架的中心处向外侧延伸出的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 支臂,所述车轮架的中心处设置有用以容纳车轴的车轴孔,所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 支臂的端部分别装有第一主轮、第二主轮和第三主轮,所述第一支臂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一 辅轮,第一辅轮位于第一主轮的内侧后方,所述第二支臂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二辅轮,第二辅 轮位于第二主轮的内侧后方,所述第三支臂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三辅轮,第三辅轮位于第三 主轮的内侧后方。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所述第三辅轮与第一主轮之间的轮间距与第 一主轮直径之和、所述第二辅轮与第三主轮之间的轮间距与第三主轮直径之和、所述第一 辅轮与第二主轮之间的轮间距与第二主轮直径之和均与楼层台阶的高度基本相等。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所述第一辅轮与第二主轮、第二辅轮与第三 主轮以及第三辅轮与第一主轮之间的车轮架分别向车轮架的中心方向呈一凹陷。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所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的端部 均向外分开形成两片车轮夹片,车轮的轮轴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两侧车轮夹片的轮轴孔 内,在所述轮轴孔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用以调节安装车轮的备用轮轴孔。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所述车轮架是由两片形状相同的车轮夹片和 固接件固接形成,车轮的轮轴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两侧车轮夹片的轮轴孔内,在所述轮轴孔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用以调节安装车轮的备用轮轴孔。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所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沿车轮 架的中心处均勻分布。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第一主轮、第二主轮、第三主轮与第一辅轮、 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的轮轴相互平行。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所述第一主轮、第二主轮、第三主轮、第一辅 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均可被直接用轴承代替。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所述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可分别 用滚珠代替。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所述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可分别 用滚柱代替。 本实用新型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手拉车 被拉到台阶面前登阶时,其在地面上滚动的第一主轮遇到台阶阻挡停止于台阶竖直面前, 在人的拉力下,车轮架以第一主轮的轮轴为支点向台阶上方翻转,而使第三辅轮刚过离地 最高点,其轮轴轴心到达台阶竖直面正上方时,第三辅轮的外缘刚好搭于台阶的水平面上。 在人拉力的继续做用下,第三辅轮开始在台阶水平面上向前滚动,而第一主轮同时在台阶 竖直面上向上滚动,第一主轮快要到达台阶竖直面顶端时,第三主轮则将于台阶水平面接 触,继而向前滚动,当第一主轮到达台阶竖直面顶端时,整个复轮和车架亦即登上台阶水平 面。当第三主轮遇到上一级台阶的阻挡而停止于该台阶竖直面前时,即开始下一轮登阶过 程。而下台阶时则为推行,过程刚好与登台阶相反,所有轮子及车轮架转动方向亦与登阶时 相反。这样,在登阶时因为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分别搭于台阶水平面上时几乎没 有下落动作,因此会减小和台阶的撞击声,车轮架上凹陷的设计,使车轮架翻越台阶时,台 阶的直角边缘触碰不到车轮架,因此不会发生摩擦。虽然在支臂端部内侧多安了三个第一 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但其可以做的很小,并且因为其承担了部分在台阶水平面滚动 的任务,因此三条支臂端部的第一主轮、第二主轮、第三主轮仍然可以做的比一般楼梯手拉 车轮子小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区的楼梯台阶高度会有所不同,为使第三辅轮和第一主轮、 第一辅轮和第二主轮、第二辅轮和第三主轮间的轴距可以调节适用几种不同台阶高度,获 得最佳登阶效果,既登台阶时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的轮轴轴心分别位于台阶竖 直面正上方时,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的外缘分别刚好搭于台阶的水平面上,而将 车轮架支臂端部分开为两片车轮夹片,六个轮子的轮轴可拆卸的安装于两侧车轮夹片的轮 轴孔中,在第一主轮、第二主轮和第三主轮各位于其两侧车轮夹片上的每对轮轴孔旁边,分 别另开有至少一对可用于调节安装第一主轮、第二主轮和第三主轮的备用轮轴孔,以获得 相对几种不同高度台阶的最佳轴距。另外,因为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的主要作用 是在台阶的水平面上滚动,在平地滚动的任务则主要由轮子第一主轮、第二主轮和第三主 轮承担,因此轮子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可以用其它宜在平滑面上滚动的滚动件 代替,如滚珠,滚柱或轴承等。如果不计较该手拉车自身重量,所有轮子也都可以直接用轴 承代替。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三辅轮和第一主轮、第一辅轮和第二主轮、第二辅轮和第三主轮的最佳 轴距示意图;图3为第三辅轮和第一主轮之间车轮架凹陷程度示意图;图4为车轮架支臂分开为两片车轮夹片示意图;图5为车轮架支臂轮子两侧车轮夹片上轮轴孔旁边另开轮轴孔示意图;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用滚珠代替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示意图;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用滚柱代替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示意图。图中1、第一主轮;2、第一辅轮;3、第二主轮;4、第二辅轮;5、第三主轮;6、第三辅轮; 7、车轴;8、拉杆;9、载物架;10、第一支臂;11、第二支臂;12、第三支臂;13、车轮架;14、备 用轮轴孔;15、滚珠;16、滚柱;17、第三辅轮和第一主轮的最佳轴距Ll ; 18、第一辅轮和第二主轮的最佳轴距L2 ; 19、第二辅轮和第三主轮的最佳轴距L3 ;20、台阶高度H ;21、第一主轮的半径rl ;22、第一 辅轮的半径r2 ;23、第二主轮半径r3 ;24、第二辅轮的半径r4 ;25、第三主轮的半径r5 ;26、 第三辅轮的半径r6 ;27、弧形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包括车架 和固定在该车架两侧的两个复轮,车架包括固接在一起的拉杆8、载物架9和车轴7,两个复 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车轴7两端,每个复轮都包括一个车轮架13和沿该车轮架13的中心处 向外侧延伸出的第一支臂10、第二支臂11和第三支臂12,车轮架13的中心处设置有用以 容纳车轴7的车轴孔,第一支臂10、第二支臂11和第三支臂12的端部分别装有第一主轮 1、第二主轮3和第三主轮5,第一支臂10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一辅轮2,第一辅轮2位于第一 主轮1的内侧后方,第二支臂11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二辅轮4,第二辅轮4位于第二主轮3的 内侧后方,第三支臂12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三辅轮6,第三辅轮6位于第三主轮5的内侧后 方,第三辅轮6与第一主轮1之间的轮间距与第一主轮1直径之和、第二辅轮4与第三主轮 5之间的轮间距与第三主轮5直径之和、第一辅轮2与第二主轮3之间的轮间距与第二主 轮3直径之和均与楼层台阶的高度相等,第一辅轮2与第二主轮3、第二辅轮4与第三主轮 5以及第三辅轮6与第一主轮1之间的车轮架分别向车轮架的中心方向呈一弧形凹陷27。第一支臂10、第二支臂11和第三支臂12沿车轮架的中心处均勻分布,第一主轮 1、第二主轮3、第三主轮5与第一辅轮2、第二辅轮4和第三辅轮6的轮轴相互平行。 第三辅轮和第一主轮的最佳轴距Li、第一辅轮和第二主轮的最佳轴距L2、第二辅 轮和第三主轮的最佳轴距L3、台阶高度H、第一主轮的半径rl、第一辅轮的半径r2、第二主 轮半径r3、第二辅轮的半径r4、第三主轮的半径r5、第三辅轮的半径r6之间应满足的关系 为L12 = rl2+ (H-rl+r6)2,L22 = r32+ (H-r3+r2)2,[0031 ] L32 = r52+ (H-r5+r4)2。第一支臂10、第二支臂11和第三 支臂12的端部均向外分开形成两片车轮夹片,车 轮的轮轴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两侧车轮夹片的轮轴孔内,在轮轴孔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用 以调节安装车轮的备用轮轴孔14。另外,作为替换,车轮架13还可由两片形状相同的车轮夹片和固接件固接形成, 车轮的轮轴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两侧车轮夹片的轮轴孔内,在轮轴孔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 用以调节安装车轮的备用轮轴孔14。本实用新型的可上下台阶手拉车被拉到台阶面前登阶时,其在地面上滚动的第一 主轮1遇到台阶阻挡停止于台阶竖直面前,在人的拉力下,车轮架13以第一主轮1的轮轴 为支点向台阶上方翻转,而使第三辅轮6刚过离地最高点,其轮轴轴心到达台阶竖直面正 上方时,第三辅轮6的外缘刚好搭于台阶的水平面上。在人拉力的继续做用下,第三辅轮6 开始在台阶水平面上向前滚动,而第一主轮1同时在台阶竖直面上向上滚动,第一主轮1快 要到达台阶竖直面顶端时,第三主轮5则将于台阶水平面接触,继而向前滚动,当第一主轮 1到达台阶竖直面顶端时,整个复轮和车架亦即登上台阶水平面。当第三主轮5遇到上一级 台阶的阻挡而停止于该台阶竖直面前时,即开始下一轮登阶过程。而下台阶时则为推行,过 程刚好与登台阶相反,所有轮子及车轮架转动方向亦与登阶时相反。这样,在登阶时因为第 一辅轮2、第二辅轮4和第三辅轮6分别搭于台阶水平面上时几乎没有下落动作,因此会减 小和台阶的撞击声,车轮架上弧形凹陷28的设计,使车轮架翻越台阶时,台阶的直角边缘 触碰不到车轮架,因此不会发生摩擦。虽然在支臂端部内侧多安了三个第一辅轮2、第二辅轮4和第三辅轮6,但其可以 做的很小,并且因为其承担了部分在台阶水平面滚动的任务,因此三条支臂端部的第一主 轮、第二主轮、第三主轮仍然可以做的比一般楼梯手拉车轮子小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区的楼梯台阶高度会有所不同,为使第三辅轮和第一主轮、 第一辅轮和第二主轮、第二辅轮和第三主轮间的轴距可以调节适用几种不同台阶高度,获 得最佳登阶效果,既登台阶时第一辅轮2、第二辅轮4和第三辅轮6的轮轴轴心分别位于台 阶竖直面正上方时,第一辅轮2、第二辅轮4和第三辅轮6的外缘分别刚好搭于台阶的水平 面上,而将车轮架支臂端部分开为两片车轮夹片,六个轮子的轮轴可拆卸的安装于两侧车 轮夹片的轮轴孔中,在第一主轮1、第二主轮3和第三主轮5各位于其两侧车轮夹片上的每 对轮轴孔旁边,分别另开有至少一对可用于调节安装第一主轮、第二主轮和第三主轮的备 用轮轴孔14,以获得相对几种不同高度台阶的最佳轴距。另外,因为第一辅轮2、第二辅轮4 和第三辅轮6的主要作用是在台阶的水平面上滚动,在平地滚动的任务则主要由轮子第一 主轮1、第二主轮3和第三主轮5承担,因此轮子第一辅轮2、第二辅轮4和第三辅轮6可以 用其它宜在平滑面上滚动的滚动件代替,如滚珠15、滚柱16或轴承等。如果不计较该手拉 车自身重量,所有轮子也都可以直接用轴承代替。参见图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两个实施例,因为第一辅轮2、第二辅轮4和第 三辅轮6的主要作用是在台阶的水平面上滚动,因此在保证整个复轮构造达到相同登阶效 果前提下,也可以分别用滚珠或滚柱代替第一辅轮2、第二辅轮4和第三辅轮6。若不计较 该可上下台阶手拉车重量,所有轮子也可以分别直接用轴承代替;或者第一主轮1、第二主 轮3和第三主轮5分别直接用轴承代替,而第一辅轮2、第二辅轮4和第三辅轮6分别用滚珠15或滚柱16代替。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 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 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包括车架和固定在该车架两侧的两个复轮,所述车架包 括固接在一起的拉杆、载物架和车轴,两个复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车轴两端,每个复轮都包括 一个车轮架和沿该车轮架的中心处向外侧延伸出的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所述 车轮架的中心处设置有用以容纳车轴的车轴孔,所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的端 部分别装有第一主轮、第二主轮和第三主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的端部上还装有第 一辅轮,第一辅轮位于第一主轮的内侧后方,所述第二支臂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二辅轮,第二 辅轮位于第二主轮的内侧后方,所述第三支臂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三辅轮,第三辅轮位于第 三主轮的内侧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辅轮与第一主 轮之间的轮间距与第一主轮直径之和、所述第二辅轮与第三主轮之间的轮间距与第三主轮 直径之和、所述第一辅轮与第二主轮之间的轮间距与第二主轮直径之和均与楼层台阶的高 度基本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轮与第 二主轮、第二辅轮与第三主轮以及第三辅轮与第一主轮之间的车轮架分别向车轮架的中心方向呈一凹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 和第三支臂的端部均向外分开形成两片车轮夹片,车轮的轮轴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两侧车 轮夹片的轮轴孔内,在所述轮轴孔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用以调节安装车轮的备用轮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架是由两片形 状相同的车轮夹片和固接件固接形成,车轮的轮轴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两侧车轮夹片的轮 轴孔内,在所述轮轴孔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用以调节安装车轮的备用轮轴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 和第三支臂沿车轮架的中心处均勻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其特征在于第一主轮、第二主轮、第 三主轮与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的轮轴相互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轮、第二主 轮、第三主轮、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和第三辅轮均可被直接用轴承代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轮、第二辅轮 和第三辅轮可分别用滚珠代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轮、第二辅 轮和第三辅轮可分别用滚柱代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上下台阶的手拉车,包括车架和固定在该车架两侧的两个复轮,所述车架包括固接在一起的拉杆、载物架和车轴,两个复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车轴两端,每个复轮都包括一个车轮架和沿该车轮架的中心处向外侧延伸出的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所述第一支臂、第二支臂和第三支臂的端部分别装有第一主轮、第二主轮和第三主轮,所述第一支臂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一辅轮,第一辅轮位于第一主轮的内侧后方,所述第二支臂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二辅轮,第二辅轮位于第二主轮的内侧后方,所述第三支臂的端部上还装有第三辅轮,第三辅轮位于第三主轮的内侧后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既能用较辅轮子又不增加登台阶阻力,而且还可有效降低噪音。
文档编号B62B5/02GK201856788SQ20102058659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日
发明者臧有国 申请人:臧有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