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转向的全挂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1662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转向的全挂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挂车。
背景技术
冶金领域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全挂车进行运输。全挂车是一种全挂式平板拖车,一般采用充气式实心轮胎作为车轮,挂车的板面高度低、装载量大,在运输过程中无破胎、爆胎的危险,这种全挂车使用安全,简单而耐用,且其自身无动力,需要有牵引车或者叉车来进行拖带。通常由一辆或多辆平板车和一台叉车或牵引车组成一列车辆来进行货物平面运输或大型设备的搬运工作。该全挂车除应用于冶金领域,还可广泛应用于机场、港口、 火车站和大型仓库等。全挂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货物中转平移的效率,减少了叉车和人力的消耗成本。然而,现有的全挂车在牵引车进行转向时,不能实现全转向,导致运输过程中,全挂车运行不平稳、受力不均勻,妨碍了全挂车的正常运输工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转向的全挂车,该挂车在运输过程中,主车,即牵引车与挂车可以实现快速连接和脱离,在装卸作业时,挂车独立装卸货件,主车不用等待可进行其它的运输作业,使得运输更快捷,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转向的全挂车,包括主车架;前、 后车轮机构各两组;两牵引架,分别与所述主车架的前、后两端连接;此外该全挂车还包括一全挂车转向系统,设于主车架的前部,所述全挂车转向系统包括一 T型的第一转向架,设于主车架的前端中间,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横板和第一竖板,所述第一竖板与牵引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的中部与主车架的前端铰接;— T型的第二转向架,设于主车架上邻近车轮机构的位置,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横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二横板的中部与主车架铰接;两平行设置的拉杆,其首、尾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的两端部铰接;两连杆,其一端均与所述第二竖板的尾端铰接,两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两车桥转向传动机构对应连接,所述各车桥转向传动机构与各组车轮机构对应连接。优选地,为了使该全挂车,在前、后两个行进方向都可以实现自由转向,故所述全挂车转向系统为对称设置的两套,分别设于主车架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对应驱动所述前车轮机构和后车轮机构转向。 优选地,所述各组车轮机构均包括两排车轮,每排车轮均通过一车轴连接,所述各车桥转向传动机构均包括一连接梁,其两端分别与两平行设置的车轴在第一结点处和第二结点处铰接;两第一弯月形连接件,其一端分别在所述第一结点处和第二结点处与连接梁铰接;一横拉杆,设于两第一弯月形连接件之间,所述横拉杆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一弯月形连接件的另一端铰接;一第二弯月形连接件,其一端与所述连杆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弯月形连接件在第一结点处铰接。优选地,所述可转向的全挂车还包括第一长杆,其首、尾两端分别与设于主车架前部和后部的两第二横板铰接;第二长杆,与所述第一长杆交叉设置,其首、尾两端分别与设于主车架前部和后部的两第二横板铰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长杆和第二长杆均为活套式长杆,每一长杆均包括一固定杆,其首端实现铰接,尾端固定套于一滑套的头部内;一前端设有外螺纹的滑杆,其前端套于所述滑套的尾部内,与所述滑套间隙配合, 所述滑杆的尾端实现铰接;一锁紧螺母,与所述滑杆螺纹连接,定位所述滑套与滑杆的轴向相对位置。上述全挂车在转向时,由通过牵引架与全挂车连接的牵引车发出转向动力,该转向动力通过牵引架传递给第一转向架,第一转向架通过与其铰接的两拉杆,将转向力传递给第二转向架,两连杆再将转动力由第二转向架传递到车桥转向传动机构的连杆机构,由车桥转向传动机构的连杆机构带动车轮机构转向。上述长杆采用活套形式,可以解决长杆受压力时,容易发生变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若干连杆和连接件通过铰接实现连接,使得全挂车可以实现全方位的转向,转向时受力均勻,运行平稳,保证了整个运输过程的稳定。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典型实施例中全挂车的结构俯视图。图2为
图1所示的全挂车中一组车桥转向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
图1所示的全挂车中长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了解的是,本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转向的全挂车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并不作为对本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制。如
图1所示的可转向的全挂车,包括主车架12 ;主车架12的下方前部和后部分别设有前、后车轮机构各两组,每组车轮机构均包括两排车轮,每排车轮均通过车轴15连接, 两个牵引架1均为前端带牵引钩的A字型焊接架,其一端分别与主车架12的前、后两端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牵引车尾部的牵引座连接。两套全挂车转向系统分别对称设于主车架12的前部和后部,对应前、后车轮机构设置,其中每一套全挂车转向系统均包括T型的第一转向架2,设于主车架12的前端中心轴线处,第一转向架2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横板 21和第一竖板22,第一竖板22与牵引架1固定连接,第一横板21的中部与主车架12的前端通过销轴铰接;T型的第二转向架7,设于主车架12上邻近车轮机构的位置,包括固定连
4接的第二横板71和第二竖板72,第二横板21的中部与主车架12通过销轴铰接;两平行设置的拉杆3、4,其首、尾两端分别与第一横板21和第二横板71的两端部铰接;两连杆5、6, 其一端均与第二竖板72的尾端铰接,两连杆5、6的另一端分别与两车桥转向传动机构对应连接。第一长杆10和第二长杆11设于两套全挂车转向系统之间,用于实现前、后两套全挂车转向系统的同步转向,第一长杆10的首、尾两端分别与设于主车架12前部和后部的两第二横板72铰接,第二长杆11与第一长杆10交叉设置,其首、尾两端同样分别与设于主车架 12前部和后部的两第二横板72铰接。如图2所示的是上述四组车桥转向传动机构中,位于主车架右前部的一组,其包括连接梁16,其两端分别与两平行设置的车轴15在第一结点处和第二结点处铰接;两个第一弯月形连接件14,其一端分别在所述第一结点处和第二结点处与连接梁16铰接,其另一端分别与横拉杆9的两端铰接,第二弯月形连接件13,其一端与所述连杆6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弯月形连接件14在第一结点处铰接。如图3所示,第一长杆和第二长杆均为活套式长杆,其包括固定杆101,其首端与第二转向架铰接,其尾端固定套于滑套102的头部内,滑杆103的前端设有外螺纹,滑杆103 的前端套于滑套102的尾部内,二者间隙配合使得滑杆103可在滑套102内沿其轴向方向移动,滑杆103的尾端与另一第二转向架铰接,锁紧螺母104,与滑杆103螺纹连接,用于实现滑套102与滑杆103在轴向方向上的相对定位。将牵引车与牵引架1相连,牵引架1将牵引车的转动传动到第一转向架2,第一转向架2将转动同时传递给平行设置的两拉杆3、4。两拉杆3、4与第一转向架2、前第二转向架7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在转向过程中,两拉杆3、4中一根受推力,另一根就受拉力,使得转向力分配均勻,拉杆不容易变形,稳定可靠,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单边拉杆受力过大变形造成跑偏等问题。接着,拉杆3、4将转动又传递给第二转向架7,第二转向架7将转动传递给连杆5、6。连杆5、6将转动又分别传递到横拉杆8、9,前左桥上横拉杆8、9又将转动量传递给车轮。第二转向架7同时还传递给交叉但互补干涉的第一长杆10和第二长杆11, 第一长杆10与第二长杆11又带动主车架12后部的第二转向架转动,由于两长杆10、11的长度相等、相互交叉,所以主车架12后部的第二转向架的转动角度与主车架12前部的第二转向架7的转动角度是相等的,又由于前、后转向系统结构对称设置,所以就实现了前后车轮的同步转向。又由于本实施中,主车架12的前部和后部对称设置了两套转向系统,因此当挂车向后方前进时,同样可以通过后方的牵引架和转向系统实现整个挂车的转向,从而实现了双向牵引全转向的效果,方便了牵引车与拖挂车的挂接。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转向的全挂车,包括主车架(1 ;前、后车轮机构各两组;两牵引架(1),分别与所述主车架(1 的前、后两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全挂车转向系统,设于主车架 (12)的前部,所述全挂车转向系统包括一 T型的第一转向架0),设于主车架(1 的前端中间,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横板 (21)和第一竖板(22),第一竖板0 与所述牵引架(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的中部与主车架(1 的前端铰接;一T型的第二转向架(7),设于主车架(1 上邻近车轮机构的位置,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横板(71)和第二竖板(72),所述第二横板的中部与主车架(1 铰接;两平行设置的拉杆(3、4),其首、尾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71)的两端部铰接;两连杆(5、6),其一端均与所述第二竖板(7 的尾端铰接,两连杆(5、6)的另一端分别与两车桥转向传动机构对应连接,所述各车桥转向传动机构与各组车轮机构对应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向的全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挂车转向系统为对称设置的两套,分别设于主车架(1 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对应驱动所述前车轮机构和后车轮机构进行转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转向的全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组车轮机构均包括两排车轮,每排车轮均通过一车轴(1 连接,所述各车桥转向传动机构均包括一连接梁(16),其两端分别与两平行设置的车轴(1 在第一结点处和第二结点处铰接;两第一弯月形连接件(14),其一端分别在所述第一结点处和第二结点处与连接梁 (16)铰接;一横拉杆(8、9),设于两第一弯月形连接件(14)之间,所述横拉杆(9)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一弯月形连接件(14)的另一端铰接;一第二弯月形连接件(13),其一端与所述连杆(6)铰接,另一端与第一弯月形连接件 (14)在第一结点处铰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转向的全挂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长杆(10),其首、尾两端分别与设于主车架(1 前部和后部的两第二横板(72)铰接;第二长杆(11),与所述第一长杆(10)交叉设置,其首、尾两端分别与设于主车架(12) 前部和后部的两第二横板(7 铰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转向的全挂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杆(10)和第二长杆 (11)均为活套式长杆,每一长杆(10、11)均包括一固定杆(101),其首端实现铰接,其尾端固定套于一滑套(102)的头部内; 一前端设有外螺纹的滑杆(103),其前端套于所述滑套(10 的尾部内,与所述滑套 (102)间隙配合,所述滑杆(103)的尾端实现铰接;一锁紧螺母(104),与所述滑杆(10 螺纹连接,定位所述滑套(10 与滑杆(103)的轴向相对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转向的全挂车,除包括主车架、车轮机构、牵引架外还包括,分别与所述主车架的前、后两端连接;此外该全挂车还包括一全挂车转向系统,所述全挂车转向系统包括一T型的第一转向架,设于主车架的前端中间;一T型的第二转向架;设于两转向架之间的两平行设置的拉杆,其首、尾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的两端部铰接;两连杆,其一端均与所述第二转向架铰接,两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两车桥转向传动机构对应连接,所述各车桥转向传动机构与各组车轮机构对应连接。该全挂车可以实现挂车转向时受力均匀,运输过程稳定。
文档编号B62D13/00GK201941841SQ20112000280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6日
发明者王裕, 程俊峰, 葛光, 郑琦 申请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