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车驻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2331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轮车驻车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轮车的驻车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两轮车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人们的代步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现有技术中,两轮车的驻车一般有两种方式,分别对应两种脚架,一种脚架为单支脚,另一种为双支脚,它们都是在驾驶者下车后通过脚驱动支脚,以完成驻车。单支脚的脚架一般设于车身底部一侧,在两轮车停靠时,打开脚架,并使得车身侧向脚架一侧,通过两个轮胎和脚架实现三点支撑,这种驻车方式较省力,但是不足在于车身需要倾斜停驻,脚架承担较大重量,使得两轮车不够稳定,容易倒向支架一侧;双支脚的脚架包括两个支脚,两个支脚对称设于车身底部两侧,利用双支脚的脚架停驻两轮车,车身不需要倾斜,依靠两个支脚和其中一个轮胎完成三点支撑,所以比较稳定,不容易倒,但是问题在于,两轮车车身往往较重,在停驻时需要脚踩支架并用手抬动车身,非常费力,体弱的很难完成。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两轮车驻车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方便停车的驻车机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两轮车驻车机构,包括用于支撑两轮车的脚架,其中所述驻车机构还包括一用于控制所述脚架转动的操纵部,所述操纵部和所述脚架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之间连接有缆绳。进一步地,所述操纵部包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绞盘设于所述转动轴上。进一步地,所述操纵部上设有可控制所述转动轴转动的脚架操纵杆。进一步地,所述缆绳包括第一缆绳和第二缆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各分别设置两个卡勾,每个卡勾上分别固定有缆绳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之间缆绳呈“8”字形。进一步地,每个绞盘的两个卡勾包括上卡勾和下卡勾两个卡勾,所述第一绞盘的上卡勾和下卡勾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绞盘的上卡勾和下卡勾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面向相反的方向。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缆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绞盘的上卡勾,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绞盘的下卡勾,并经第一绞盘的上端绕过第二绞盘的下端;所述第二缆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绞盘的下卡勾,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绞盘的上卡勾。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绞盘设于所述脚架的上端。[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驻车机构的脚架与一个把手相连,驾驶者下车前手动即可完成脚架的放开,结构简单,停车方便,而且省力。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车架、车头组件以及后轮组件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车架的立体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三角固定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相互作用的示意图;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车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操纵部的立体示意图;图7所示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脚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包括车架10、分别位于车架10前方和后方的前轮和后轮(未图示)、设于车架10前方的车头组件20、设于车架10后方的后轮组件30以及连接于车架10上的驻车机构40。参图2所示,车架10包括支撑梁11、侧支架12以及座位支架13。支撑梁11设置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每一个支撑梁11为硬度较大的金属材质制成, 其顶端沿纵长方向形成有凹槽,截面呈凹形,包括矩形的平板部111、自平板部111 一端弯折的第一折弯部112以及自平板部111另一端弯折的第二折弯部113,第一弯折部112和第二弯折部113位于平板部111的同一侧,且第一弯折部112和第二弯折部113与平板部111 形成一凹形的凹口,两个支撑梁11背向且水平设置,凹口面向相反方向,两平板部111之间连接有一金属轴14,两第一折弯部112之间通过弧形的驱动板15连接;侧支架12对称设于支撑梁11两侧,每个侧支架12大致呈“L”形,包括位于支撑梁11下方的水平杆121以及大致与水平杆垂直的垂直杆122,水平杆121与支撑梁11的第二折弯部113固定连接,垂直杆122通过三角固定件16固定连接于支撑梁11的第一折弯部112 ;座位支架13固定连接于支撑梁11的第二折弯部113上方,包括用以承担人体重量的底座支架131以及用以抵靠人体后背的靠背支架132。本实用新型的车架10通过支撑梁11、侧支架12以及座位支架13的连接,使得车架10的整体呈摇篮式,驾驶者在行驶中更加舒适。同时由于支撑梁11为凹字形的金属材质,强度较高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和撞击力,大大提高了车架10的坚固度。参图3所示,三角固定件16用以固定侧支架12和支撑梁11,包括用以收容垂直杆 122的收容槽161以及用以连接支撑梁11的延伸部162。当两轮车受到撞击时,三角固定件16将外力传递至支撑梁11,由于支撑梁11比较坚固,可有效抵挡外部的受力,避免两轮车较大的变形,进而保护驾驶者。参图5所示,车头组件20连接于车架10的前方,包括车把手21、操纵部22以及起落架四。起落架四包括前轮驱动杆23,前轮驱动杆23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液压式导杆, 其两个前轮驱动杆23之间通过下联板17固定并连接,前轮驱动杆23的末端连接有前轮。 前轮驱动杆23通过一驱动板18转动连接于车架10,其中,驱动板18的一端套设于所述金属轴14上,以实现驱动板18与车架10的转动连接,驱动板18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下联板17上。在操纵部22和驱动板18之间还连接有减震连接杆19,减震连接杆19在起到减震作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下运动来驱动驱动板18绕金属轴14转动,进而通过驱动板18的转动以驱动前轮驱动杆23的上下伸缩。参图1、图6和图7所示,驻车机构40包括脚架41以及一用以控制所述脚架41的脚架操纵杆42。脚架41可转动的安装于水平杆121上,其包括三个支脚(未标号),其中两个支脚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水平杆121上,该两个支脚之间固定连接有圆杆411,第三个支脚固定于该圆杆411上,所述脚架41的三个支脚的底端位于同一平面内。脚架41远离水平杆121的一端通过弹簧(未图示)连接至水平杆121上,所述弹簧拉紧脚架41并驱动脚架 41转动贴近水平杆121,定义脚架41此时位置为第一位置,定义脚架41自第一位置背离水平杆121转动九十度时的垂直位置为第二位置(参图2)。脚架操纵杆42位于操纵部22上, 用以控制脚架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在脚架操纵杆42和脚架41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绞盘421和第二绞盘412,第一绞盘421和第二绞盘412可为同样的绞盘,两金属板222之间设有转动轴,第一绞盘421设于该转动轴上,操纵脚架操纵杆42可以驱动第一绞盘421转动。参图4所示,第一绞盘421和第二绞盘412之间连接有“8”字形的缆绳43,每个绞盘上设有两个卡勾413,所述卡勾413用以固定连接所述缆绳43的一端。第一绞盘421上的一个卡勾通过缆绳连接于第二绞盘412上的一个卡勾,第一绞盘421上的另一个卡勾通过缆绳连接于第二绞盘412上的第二个卡勾。当第一绞盘421在脚架操纵杆42的驱动下绕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绞盘421上的卡勾可通过缆绳拉动第二绞盘412上相应卡勾,并驱动第二绞盘412绕第三方向转动,进而驱动脚架41转动;当第一绞盘421在脚架操纵杆42 的驱动下绕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时,第一绞盘421上的卡勾可通过缆绳拉动第二绞盘412上相应卡勾,并驱动第二绞盘412绕与第三方向相反的第四方向转动,进而驱动脚架41转动。下面以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做说明,以便公众更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但是下附具体说明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范围限制的依据。参考图4,每个绞盘的两个卡勾之间形成一个开口,分别为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绞盘421设置于脚架操纵杆42所在的上方,开口朝向车把组件20所在方向,即前方;第二绞盘412设置于下方脚架 41所在的下方,并与脚架41同轴,开口朝向后方。缆绳43共包括两根,分别为第一缆绳431 及第二缆绳432,第一缆绳43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绞盘421靠上的卡勾,从第一绞盘421的上方绕过第一绞盘421向下延伸,并穿过两个绞盘中心连线,从第二绞盘412的下方连接到第二绞盘412的靠下的卡勾;第二缆绳432—端连接于第一绞盘421的下方卡勾,另一端连接至第二绞盘412的上方卡勾。两根缆绳呈8字形设置。当第一绞盘421绕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缆绳431带动第二绞盘412顺时针旋转,将脚架41旋转至第二位置;当第一绞盘 421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二缆绳432带动第二绞盘412逆时针旋转,将脚架旋转至第一位置。当脚架41位于第二位置时,前轮、后轮以及脚架的底部位于同一平面内。易于想到,当脚架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脚架41的底部也可以与地面有一个较小的间隙,即高于后轮和前轮所在的平面。[0032]在本实用新型中,脚架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是这样实现的1、操纵脚架操纵杆42;2、脚架操纵杆42带动第一绞盘421进行转动;3、第一绞盘421拉动缆绳并驱动第二绞盘412进行转动;4、第二绞盘412带动脚架41进行转动,并使得脚架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弹簧被拉伸并使得脚架具有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方向转动的力矩。脚架41位于第二位置时,脚架41并不对车身起到支撑作用。上述绞盘421、412的结构及设置方式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式,还可将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绞盘的卡勾形成的开口方向进行调整,如将第一绞盘的开口调整向后,第二绞盘的开口调整向前,同时将缆绳的连接方式作对应调整。另外,在其他方式中,每个绞盘的卡勾可以设置在绞盘的任意位置。例如可将卡勾设置在绞盘的两侧,且设置于同一直径的延长线上,两根缆绳平行设置,在绞盘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一个绞盘同样可以通过缆绳带动另一个绞盘转动,进而实现脚架的起落。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仍然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参图5和图6所示,起落架四包括起落操纵杆四1、套设有弹簧的减震连接杆19、 驱动板18以及前轮驱动杆23。脚架操纵杆42和起落操纵杆291设于操纵部22上,在脚架操纵杆42和起落操纵杆的两侧为一对金属板222,两个金属板222上在相对位置设有滑槽223,滑槽223内设置一个可沿滑槽223上下滑动的金属杆224,减震连接杆19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于金属杆224,并可随金属杆2M上下移动。当起落操纵杆291转动时,可带动金属杆2M沿滑槽223进行运动。每一个前轮驱动杆23包括第一滑动杆231和第二滑动杆232,第一滑动杆231可相对第二滑动杆232方向进行滑动,下联板17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二滑动杆之间。在本实用新型中,起落架四主要目的在于,当脚架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时,通过操纵起落操纵杆四1,可使得前轮上升离开地面,最终实现后轮和脚架41的支撑作用。当脚架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时,起落架四的操作是这样实现的 1、操纵起落操纵杆四1 ;2、起落操纵杆的转动拉动金属杆224向上方运动;3、金属杆2M沿滑槽223进行滑动并带动减震连接杆19向上运动;4、减震连接杆19的上升使得驱动板18绕车架10进行转动;5、驱动板18拉动连接前轮的第二滑动杆232上升,从而实现带动前轮离地。再次操纵脚架操纵杆42,第一绞盘421反向转动,并带动第二绞盘412转动,此时脚架41在第二绞盘412和弹簧的同时作用下,从第二位置转动至第一位置。本实用新型中,先通过驻车机构40实现脚架脚架41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 再通过起落架四实现前轮的离地,从而完成两轮车的驻车。整个操作只需分别操作脚架操作杆42和起落操作杆四1,停车稳定而且非常的方便、省力。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两轮车驻车机构,包括用于支撑两轮车的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机构还包括一用于控制所述脚架转动的操纵部,所述操纵部和所述脚架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之间连接有缆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部包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绞盘设于所述转动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车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部上设有可控制所述转动轴转动的脚架操纵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缆绳包括第一缆绳和第二缆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轮车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各分别设置两个卡勾,每个卡勾上分别固定有缆绳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轮车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之间缆绳呈“8”字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轮车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绞盘的两个卡勾包括上卡勾和下卡勾两个卡勾,所述第一绞盘的上卡勾和下卡勾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二绞盘的上卡勾和下卡勾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面向相反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轮车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缆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绞盘的上卡勾,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绞盘的下卡勾,并经第一绞盘的上端绕过第二绞盘的下端;所述第二缆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绞盘的下卡勾,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绞盘的上卡勾。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驻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绞盘设于所述脚架的上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轮车驻车机构,包括用于支撑两轮车的脚架,其中所述驻车机构还包括一用于控制所述脚架转动的操纵部,所述操纵部和所述脚架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第一绞盘和第二绞盘之间连接有缆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停车稳定、方便,而且省力。
文档编号B62H1/02GK201961411SQ20112005542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4日
发明者刘路, 朱安定 申请人:苏州益高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