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原地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290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原地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转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底下、可使车辆原地360°转向的装置,属于车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填海施工、水利工程、港口工程、隧道工程和矿山掘进等施工中,常常需要工程车辆特别是自卸车在狭小地域上转向,由于转向地域太狭窄,自卸车需要不断进退、多次进行小角度的转向,才能集小转为大转,达到所需要的转向角度。这种转向方法对车辆的损耗较大,油料消耗多,安全性较差,特别在两边全是水的狭小通道上,稍一不慎,车轮会陷入水中,而导致无法行驶,严重影响车辆的安全。而在隧道工程或矿山掘进施工中,自卸车多次转向时排放的废气多,污染环境,严重影响施工人员的健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使车辆在原地完成任意角度回转的车辆转向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包括数块支承盘分体拼装成的支承盘、支承盘转动装置、 多块底盘分体拼接成的底盘、与支承盘相对两侧固定连接的斜坡跳板,各支承盘分体设置在支承盘转动装置上侧,包括上支承板、固定在上支承板下侧的下支撑框分体,所述支承盘转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承盘外周且由多块齿圈体拼接成的大齿圈、与大齿圈啮合的数个小齿轮驱动装置、位于大齿圈内侧的滚轮支撑装置、位于支承盘中心与底盘中心之间的中心支撑装置;所述滚轮支撑装置包括多个滚轮组合、多块轨道分体拼接成的环形轨道,所述多个滚轮组合成环形分布,各滚轮组合上侧分别与支承盘下侧固定连接,各滚轮组合下侧支撑在环形轨道上,所述环形轨道固定在底盘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滚轮组合包括一对轴承、支承轴、滚轮、滚轮座,所述滚轮通过一对轴承支承在支承轴上,所述支承轴固定在滚轮座上,所述滚轮座上侧固定在下支撑框分体的径向外侧下。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下支撑框分体包括数对型钢组、多个外圈分体、多个多边形外框分体,所述数对型钢组纵横交叉固定连接,多块外圈分体组成环形,固定在组合成圆形的多边形外框分体的外侧,数对型钢组外端分别与多边形外框分体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型钢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型钢,两根型钢之间距离与车辆一侧的一对并排后车轮之间的轮距相等,两对型钢组之间距离与车辆两侧的轮距相等。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上支承板对应两对型钢组之间距离位置标有轮距对准标记线,斜坡跳板与上支承板外缘对应位置亦标有相应的轮距对准标记线,所述轮距对准标记线之间距离与车轮的轮距相等。[0010]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小齿轮驱动装置包括小齿轮、电机减速箱组合,所述电机减速箱组合的垂直输出端与小齿轮固定连接,电机减速箱组合通过底座固定在底盘上,小齿轮与大齿圈啮合。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中心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撑座、圆球、下支撑座,所述上支撑座通过上垫板与支承盘下侧固定连接、下支撑座通过下垫板与底盘上侧固定连接,所述圆球设置在上、下支撑座之间。前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中所述底盘分体包括上板、下板、与上下板固定连接的型钢组合,所述型钢组合由纵横交错的型钢固定连接而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于填海施工、水利工程、港口工程、隧道工程和矿山掘进等工程的施工,完全改变了现有技术的车辆在狭小的场地内需要4 5次小转向才能实现车辆的180°转向,存在着油耗高、零件磨损大、安全性差的弊病。支承盘和底盘可分拆成多件,便于转场运输。本实用新型可不用开动车辆即可一次完成车辆的原地180° 转向,提高了车辆的180°转向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车辆的油耗和施工成本,以一台自卸车一次原地180°转向可节约30元为例,全年可节约9 10万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I部放大图图4是图1的A-A剖视图;图5是图1的B-B剖视图;图6是图1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承载70吨自卸车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 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承盘1、支承盘转动装置2、斜坡跳板3,底盘 4,斜坡跳板3和支承盘1两侧通过多个紧固件固定连接。图2为两块斜坡跳板3与支承盘 1顺次固定连接成一字型,也可根据需要,两块斜坡跳板3与支承盘1中心之间排列成直角或其他角度。支承盘1由3块支承盘分体11通过多个紧固件拼装连接成9米直径的圆盘体,便于分拆后运输。各支承盘分体11设置在滚轮座转动装置2上侧,包括上支承板111、与上支承板111下侧焊连的下支撑框分体112,本实施例的下支撑框分体112包括2对型钢组 113、多个外圈分体114、多个多边形外框分体115,2对型钢组113纵横交叉焊连,多块外圈分体114焊在多边形外框分体115外侧,2对型钢组113外端分别焊在多边形外框分体115 内侧上。本实施例的下支撑框分体112采用32a#工字钢焊接而成,型钢组113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型钢1131,两根型钢1131之间距离与车辆5 —侧的一对并排后车轮之间的轮距相等,两对型钢组113之间距离a与车辆5两侧的轮距相等。当车辆5驶上支承盘1时,其重
4量通过前、后轮传递到下支撑框分体112的型钢1131上。本实施例通过3个多边形外框分体115拼接成正十六边形,两对型钢组113纵横相交焊接成十字状,并加筋杆116支撑,形成一个刚性大、强度高的钢结构件。多个外圈分体114首尾相接焊在在外圈分体114外侧, 两根平行设置的型钢1131外端分别与多边形外框分体115内侧焊连。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支承盘转动装置2包括由固定在支承盘下侧多块齿圈体 211拼接成的大齿圈21、与大齿圈啮合的2个小齿轮驱动装置22、位于大齿圈内侧的滚轮支撑装置23。如图1、图4所示,小齿轮驱动装置22包括小齿轮221、电机减速箱组合222,所述电机减速箱组合222的垂直输出端与小齿轮221固定连接,电机减速箱组合222通过底座 223固定在底盘4上,小齿轮与221大齿圈21啮合。如图3、图4所示,滚轮支撑装置23包括M个滚轮组合231、8块轨道分体241拼接成的环形轨道对,24个滚轮组合231成环形分布,其中,在两对型钢组113外端的对应处分别密集设置5个一组的滚轮组合231,在两对纵横相交的型钢组113之间各设置一个滚轮组合231,使得车辆4上下支承盘1时,其重量被数量众多的滚轮组合231分担。滚轮组合231包括一对轴承2311、支承轴2312、滚轮2313、滚轮座2314,滚轮2313 通过一对轴承2311支承在支承轴2312上,所述支承轴2312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滚轮座2314 上,所述滚轮座2314上侧固定在下支撑框分体112的径向外侧下。各滚轮组合231上侧分别与支承盘1下侧固定连接,各滚轮组合231下侧支撑在环形轨道M上,所述环形轨道M 固定在底盘4上。如图2所示,上支承板11对应两对型钢组113之间距离位置标有轮距对准标记线 111,斜坡跳板3与上支承板外缘对应位置亦标有相应的轮距对准标记线31,轮距对准标记线111之间距离与车轮的轮距相等。车辆5开上支承盘1前,先将支承盘1转动到其上的轮距对准标记线111对准斜坡跳板3轮距对准标记线111,确保车轮位于下支撑框分体112 的型钢1131上侧,使车辆5的车轮不会压在支承盘1没有型钢支撑的其他部分上。如图1、图3所示,中心支撑装置25包括上支撑座251、圆球253、下支撑座252,上支撑座251通过上垫板2M与支承盘1下侧固定连接、下支撑座252通过下垫板255与底盘4上侧固定连接,圆球253设置在上支撑座251、下支撑座252之间的球形凹坑内。当车辆上下支承盘1时,中心支撑装置25支撑住支承盘1中心,改善了支承盘1的受力状态,提高了其刚度。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底盘4分为3块底盘分体41,便于转场运输。每块底盘分体41包括上板411、下板412、与上下板焊连的型钢组合413,所述型钢组合413由纵横交错的型钢焊接而成,提高了底盘4的承载能力。3块底盘分体41的相邻边之间通过多个紧固件414固定连接成一体,便于装拆。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数块支承盘分体拼装成的支承盘、支承盘转动装置、多块底盘分体拼接成的底盘、与支承盘相对两侧固定连接的斜坡跳板,各支承盘分体设置在支承盘转动装置上侧,包括上支承板、固定在上支承板下侧的下支撑框分体,所述支承盘转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承盘外周且由多块齿圈体拼接成的大齿圈、与大齿圈啮合的数个小齿轮驱动装置、位于大齿圈内侧的滚轮支撑装置、位于支承盘中心与底盘中心之间的中心支撑装置;所述滚轮支撑装置包括多个滚轮组合、多块轨道分体拼接成的环形轨道,所述多个滚轮组合成环形分布,各滚轮组合上侧分别与支承盘下侧固定连接,各滚轮组合下侧支撑在环形轨道上,所述环形轨道固定在底盘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组合包括一对轴承、 支承轴、滚轮、滚轮座,所述滚轮通过一对轴承支承在支承轴上,所述支承轴固定在滚轮座上,所述滚轮座上侧固定在下支撑框分体的径向外侧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支撑框分体包括数对型钢组、多个外圈分体、多个多边形外框分体,所述数对型钢组纵横交叉固定连接,多块外圈分体组成环形,固定在组合成圆形的多边形外框分体的外侧,数对型钢组外端分别与多边形外框分体内侧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型钢,两根型钢之间距离与车辆一侧的一对并排后车轮之间的轮距相等,两对型钢组之间距离与车辆两侧的轮距相等。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承板对应两对型钢组之间距离位置标有轮距对准标记线,斜坡跳板与上支承板外缘对应位置亦标有相应的轮距对准标记线,所述轮距对准标记线之间距离与车轮的轮距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齿轮驱动装置包括小齿轮、电机减速箱组合,所述电机减速箱组合的垂直输出端与小齿轮固定连接,电机减速箱组合通过底座固定在底盘上,小齿轮与大齿圈啮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撑座、圆球、下支撑座,所述上支撑座通过上垫板与支承盘下侧固定连接、下支撑座通过下垫板与底盘上侧固定连接,所述圆球设置在上、下支撑座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分体包括上板、下板、与上下板固定连接的型钢组合,所述型钢组合由纵横交错的型钢固定连接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原地转向装置,包括支承盘、支承盘转动装置、斜坡跳板、底盘,各支承盘分体设置在滚轮座转动装置上侧,支承盘转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承盘外周的大齿圈、数个小齿轮驱动装置、位于大齿圈内侧的滚轮支撑装置、位于支承盘与底盘之间的中心支撑装置。滚轮支撑装置包括多个滚轮组合、环形轨道、底盘,多个滚轮组合成环形分布,各滚轮组合上侧分别与支承盘下侧固定连接,下侧支撑在环形轨道上,所述环形轨道固定在底盘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完全克服了现有技术的车辆在狭小的场地内需要4~5次小转向才能实现车辆的180°转向,油耗高、零件磨损大、安全性差的弊病,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
文档编号B62D9/00GK202011423SQ20112010584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2日
发明者刘军 申请人:刘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