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式牵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3096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鞍式牵引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挂式汽车的牵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鞍式牵引座。
背景技术
随着货物贸易活动的不断增长,运输业也随之发展壮大,并以大宗货物运输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最为突出,半挂车作为一种载重量大、承载能力高的载货牵引汽车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而鞍式牵引座作为半挂式汽车的重要部件安装在牵引车上,其作用是实现牵引汽车和半挂车之间的连接、牵动和分离。目前,国内的鞍式牵引座的拉手是固定在鞍式牵引座在牵引汽车上安装状态下的牵引汽车右侧一边且位于牵引座的后侧。通过实际情况发现,在将现有的鞍式牵引座安装在不同型号的牵引汽车上时,拉手与部分车型如的牵引汽车的后轮罩发生干涉,因而缩小了用户对底盘的选择范围,或者增加了对底盘的改装工作量。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鞍式牵引座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性高、拉手安装位置灵活且结构简单的鞍式牵引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鞍式牵引座,包括壳体、支架、拉手、松脱杆、斜楔、锁钩和锁钩拉簧,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牵引销入口,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壳体底面,所述壳体上沿所述壳体的横宽方向开设有导向孔,所述斜楔卡设于所述导向孔中并沿所述导向孔滑动,所述锁钩的安装端枢接在所述牵引销入口的左侧或右侧,所述锁钩的自由端与所述斜楔抵触,所述锁钩拉簧的两端分别挂接在所述锁钩的安装端和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锁钩的安装端同侧,所述松脱杆枢接在所述斜楔和所述壳体上且与锁钩的自由端同侧,所述拉手枢接在所述松脱杆上且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或后侧。较佳地,所述锁钩通过锁钩销安装在所述牵引销入口的左侧或右侧,所述松脱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枢轴安装在所述斜楔和所述壳体上。较佳地,所述鞍式牵引座还包括拉手拉簧,所述拉手拉簧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拉手和所述壳体上。所述拉手拉簧可使拉手处于楔紧位置,进而使斜楔处于楔紧状态,以防止在行驶过程中,斜楔滑移造成锁钩意外脱钩。较佳地,所述鞍式牵引座还包括锁卡,所述锁卡枢接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拉手与所述锁卡相对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锁卡可分离地卡合在所述开口中。可理解地,在行驶过程中,锁卡是卡扣在拉手的开口中,拉手无法沿壳体的横宽方向移动,因而可避免锁钩的意外脱钩。较佳地,所述鞍式牵引座还包括调整螺杆,所述调整螺杆螺纹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斜楔的顶端相对。调整螺杆可限制斜楔的移动行程。较佳地,所述斜楔与所述锁钩相对的一侧设有弧形缺口,所述锁钩的自由端形成有与所述弧形缺口相配合的突起。弧形结构可使斜楔和锁钩之间实现平滑过渡,从而使接挂和脱挂过程更加顺畅。较佳地,所述牵弓丨销入口处安装有开口端盖。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鞍式牵引座的的拉手可安装在壳体的前侧或后侧,因而可根据牵引汽车的车型和牵引汽车上后轮罩的不同来设置拉手的安装位置,进而增加了用户对底盘的选择范围或是减少了对底盘的改装工作量。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鞍式牵引座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鞍式牵引座处于牵引状态时的仰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鞍式牵引座处于脱挂状态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图1-3所示,显示了拉手安装在牵引汽车右侧一边且位于牵引座的前侧。本实施例的鞍式牵引座包括壳体10、一对支架11、拉手12、松脱杆13、斜楔14、锁钩15、锁钩拉簧16、拉手拉簧17、锁卡18、调整螺杆19和开口端盖20。所述壳体10中部开设有牵引销入口 101,所述开口端盖20安装在所述牵引销入口 101处。一对所述支架11对称固定在所述壳体10的底面。所述壳体10上靠近所述牵引销入口 101处沿所述壳体10的横宽方向开设有导向孔(未图示),所述斜楔14卡设于所述导向孔中并沿所述导向孔滑动。所述锁钩15的安装端通过锁钩销151安装在所述牵引销入口 101的左侧。所述锁钩15位于所述斜楔14的上方且所述锁钩15的自由端与所述斜楔14抵触连接,用于与所述牵引销入口 101组成封闭圆,以锁住牵引销。具体地,所述斜楔14与所述锁钩15相对的一侧的左端设有弧形缺口 141,所述锁钩15的自由端形成有与所述弧形缺口 141相配合的突起152。可理解地,弧形结构可使所述斜楔14和所述锁钩15之间实现平滑过渡,从而使接挂和脱挂的过程更加顺畅。所述锁钩拉簧16的两端分别挂接在所述壳体10和所述锁钩15上。所述松脱杆 13通过两个枢轴131安装在所述斜楔14和所述壳体10上且位于所述锁钩15的前侧即位于所述壳体10的前侧。所述拉手12枢接在所述松脱杆13上且位于所述壳体10的前侧。 所述拉手拉簧17的两端分别挂接在所述拉手12和所述壳体10上。可理解地,所述拉手拉簧17可使所述拉手12处于楔紧位置,进而使所述斜楔14处于楔紧状态,以防止在行驶过程中,所述斜楔14滑移造成所述锁钩15意外脱钩。所述锁卡18与所述拉手12位于同一侧且枢接在所述壳体10的侧边上,所述拉手 12与所述锁卡18相对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锁卡18可分离地卡合在所述开口中。所述调整螺杆19螺纹连接在所述壳体10上并与所述斜楔14的顶端相对。可理解地,在行驶过程中,所述锁卡18是卡扣在所述拉手12的开口中,所述拉手12无法沿所述壳体10的横宽方向移动,因而可避免所述锁钩15的意外脱钩,而所述调整螺杆19可限制所述斜楔14的移动行程。下面结合图1-3详细描述一下本实用新型鞍式牵引座的工作过程。当鞍式牵引座处于接挂状态时,牵引销入口 101处于打开状态,牵引汽车倒车,半挂车上的牵引销撞击锁钩15,使锁钩15克服锁钩拉簧16的作用顶开斜楔14,继而做逆时针旋转,从而将牵引销锁住。同时,拉手拉簧17拉动拉手12并通过松脱杆13推动斜楔14, 使斜楔14楔住锁钩15。然后旋转锁卡18,使锁卡18卡合在拉手12的开口 121中,从而固定拉手12,进而完成接挂过程。当鞍式牵引座处于牵引状态时,半挂车的牵引销锁在由锁钩15与开口端盖20组成的封闭圆中。此时,斜楔14楔住锁钩15,使之不能绕锁钩销151转动。当鞍式牵引座处于脱挂状态时,驾驶员将锁卡18转动90°,将拉手12向外拉,通过松脱杆13带动斜楔14离开锁钩15。锁钩15在锁钩拉簧16的作用下顺时针旋转,直到斜楔14顶住锁钩15使锁钩15不转动,从而打开牵引销入口 101,此时牵引汽车可向前行驶,使牵引座离开牵引销,实现脱挂。由上可知,由于本实用新型鞍式牵引座的拉手12可安装在壳体10的前侧或后侧, 因而,可根据牵引汽车的车型和牵引汽车上后轮罩的不同来设置拉手12的安装位置,进而增加了用户对底盘的选择范围或是减少了对底盘的改装工作量。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鞍式牵引座的拉手还可以安装在牵引座的后侧,其连接方式和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鞍式牵引座,包括壳体(10)、支架(11)、拉手(12)、松脱杆(13)、斜楔(14)、锁钩(15)和锁钩拉簧(16),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牵引销入口(101),所述支架(11)固定在所述壳体(10)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沿所述壳体(10)的横宽方向开设有导向孔,所述斜楔(14)卡设于所述导向孔中并沿所述导向孔滑动,所述锁钩(15)的安装端枢接在所述牵引销入口(101)的左侧或右侧,所述锁钩(1 的自由端与所述斜楔(14)抵触,所述锁钩拉簧(16)的两端分别挂接在所述锁钩(1 的安装端和所述壳体(10)上且与所述锁钩(1 的安装端同侧,所述松脱杆(1 枢接在所述斜楔(14)和所述壳体(10)上且与所述锁钩(1 的自由端同侧,所述拉手(1 枢接在所述松脱杆(1 上且位于所述壳体(10)的前侧或后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式牵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15)通过锁钩销(151)安装在所述牵引销入口(101)的左侧或右侧,所述松脱杆(1 的两端分别通过枢轴(131)安装在所述斜楔(14)和所述壳体(10)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式牵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手拉簧(17),所述拉手拉簧 (17)的两端分别挂接在所述拉手(1 和所述壳体(10)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式牵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卡(18),所述锁卡(18)枢接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拉手(2)与所述锁卡(18)相对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锁卡(18) 可分离地卡合在所述开口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式牵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整螺杆(19),所述调整螺杆 (19)螺纹连接在所述壳体(10)上并与所述斜楔(14)的顶端相对。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鞍式牵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楔(14)与所述锁钩(1 相对的一侧设有弧形缺口(141),所述锁钩(1 的自由端形成有与所述弧形缺口(141)相配合的突起(15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鞍式牵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销入口(101)处安装有开口端盖(2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鞍式牵引座,包括壳体、支架、拉手、松脱杆、斜楔、锁钩和锁钩拉簧,壳体开设有牵引销入口,支架固定在壳体底面,壳体上沿壳体的横宽方向开设有导向孔,斜楔卡设于导向孔中并沿导向孔滑动,锁钩的安装端枢接在牵引销入口的左侧或右侧,锁钩的自由端与斜楔抵触,锁钩拉簧的两端分别挂接在锁钩的安装端和壳体上且与锁钩的安装端同侧,松脱杆枢接在斜楔和壳体上且与锁钩的自由端同侧,拉手枢接在松脱杆上且位于壳体的前侧或后侧。本实用新型的鞍式牵引座的通用性高、拉手安装位置灵活且结构简单。
文档编号B62D53/08GK201989871SQ20112012496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5日
发明者卢妍, 庞振江, 张宪政, 徐腊平, 朱建军, 毛磊, 董文华, 虞伟逸, 项敏 申请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