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体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安装在车体后部的电池的车体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知在车体后部安装了电池的混合动力车。混合动力车一般与汽油车相 比燃料箱小即可(例如,专利文献I)。因此,混合动力车的将燃料箱固定于车体的结构与汽 油车不同。
在汽油车中,例如,利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纵梁和横跨在一对纵梁之 间的前后的横梁来将燃料箱固定于车体。
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在地板面板上形成向上方突出的台阶部,在由该台阶部 形成的空间内,将电池和燃料箱沿着车宽度方向固定的混合动力车的车体结构。_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1-1387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车体结构仅通过将电池和燃料箱沿着车宽度方向固 定来缩短混合动力车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但没有关于当发生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追 尾碰撞)时保护燃料箱方面的记载。
根据上述车体结构,当受到与追尾碰撞相伴的冲击时,将燃料箱固定到车体的部 分发生变形,有时会无法保护燃料箱。
本发明鉴于该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当追尾碰撞时能保护燃料箱的车体后部结 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结构的有代表性的构成的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纵梁,其沿着形成混合动力车的车体后部的地板面的后地板面板的侧端配置并在车辆 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电池,其配置在一对纵梁之间,上述车体后部结构具备框状框架构 件,其围绕在电池的四周用来支撑电池;第I横梁,其在框架构件的前方横跨在一对纵梁之 间;第2横梁,其在第I横梁的前方横跨在一对纵梁之间;桥式构件,其在车体中央附近横 跨在第I横梁和第2横梁之间;以及燃料箱,其安装在桥式构件和一对纵梁中的任意一方之 间,燃料箱具有第I安装部,其朝着第2横梁向前方突出并固定于第2横梁;第2安装部, 其朝着桥式构件向侧方突出并固定于桥式构件;以及第3安装部,其朝着任意一方的纵梁 向侧方突出并固定于纵梁。
根据上述构成,燃料箱跨越而不固定于包括位于比配置在燃料箱的后方且框架构 件的前方的第I横梁靠前方的位置的后地板面板的区域。燃料箱的车外侧固定于纵梁,车体中央侧固定于桥式构件,而且,车体前方侧固定于第2横梁。在此,包括配置在比刚性高的框架构件靠前方的位置的第I横梁、后地板面板的区域成为与框架构件相比刚性相对地低的区域(低刚性区域)。因此,在该车体后部结构中,受到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追尾碰撞)后包括第I横梁的低刚性区域发生变形,能充分地吸收与追尾碰撞相伴的冲击。此时, 与低刚性区域的变形相伴地,安装座面、刚性高的框架构件有可能向前方移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燃料箱也如上所述不固定于第I横梁,因此,不会与安装座面或进入的框架构件接触。因此,追尾碰撞时能保护燃料箱。
第2横梁具有固定第I安装部的第I安装座面,桥式构件具有固定第2安装部的第2安装座面,纵梁具有固定第3安装部、高度与第I安装座面大致相同的第3安装座面, 第2安装座面固定在桥式构件上并朝向下方,高度与第I安装座面和第3安装座面大致相同即可。由此,能将燃料箱稳定地固定到车体后部。
车体后部结构还具备安装在桥式构件和一对纵梁的另一方之间的电装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固定电装部件,可以使用桥式构件,能沿着车宽度方向设置燃料箱和电装部件,能实现省空间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当追尾碰撞时能保护燃料箱的车体后部结构。
图1是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的车辆的一部分的图。
图2是图1的车体后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3是从斜下方看图2的车体后部结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在图3的车体后部结构中安装了燃料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比较例的车体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2的车体后部结构的碰撞追尾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车体后部结构;110 :车辆;112 :轮胎;114 :电池;116 :燃料箱;118 :电装部件;120 :框架构件;122 :后地板面板;122a :开口部;124、126 :纵梁;124a 第3安装座面; 128 :第I横梁;128a、128b :固定部;130 :第2横梁;130a、130b :第I安装座面;132 :桥式构件;132a :第2安装座面;140 :凸缘;140a、140b :第I安装部;140c :第2安装部;140d :第3 安装部;142 :螺丝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附图,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的数值等仅是用于使对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的示例,除了特别在事前说明的情况以外,不是限定本发明的内容。此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通过对在实质上具有相同的 功能、构成的要素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对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
图1是示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100的车辆110的一部分的图。在图1中,在适当地省略了各构件的状态下示出车体后部结构100。例如,图中所示的轮胎112设置在车辆右侧(图1中的附图里侧),但省略了车辆左侧(图1中的附图紧前侧)的轮 胎。此外,图中的箭头Fr示出车辆前侧,箭头Rh示出车辆右侧。
车辆110是混合动力车,如图1所示,具备电池114,其安装在车体后部;以及燃 料箱116,其安装在比电池114靠车辆前侧的位置。
图2是图1的车体后部结构100的仰视图。图3是从斜下方看图2的车体后部结 构10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在此,图3在从车体后部结构100除去燃料箱116的状态下进 行示出。图4是示出在图3的车体后部结构100中安装了燃料箱116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车体后部结构100中,如图2所示,燃料箱116和DC-DC转换器等电装部件118 沿着车宽度方向并排地设置。在图2中仅示出位于燃料箱116的车辆后侧的电池114的一 部分。电池114被仅示出一部分的框状框架构件120围绕、支撑四周。
车体后部结构100具备形成例如图3所示的车体后部的地板面的后地板面板 122 ;图2所示的一对纵梁124、126 ;第I横梁128 ;第2横梁130 ;以及桥式构件132。一对 纵梁124、126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构件,配置在后地板面板122的侧端。
第I横梁128在框架构件120的前方横跨在一对纵梁124、126之间,是与框架构 件120相比刚性低的构件。此外,包括位于比第I横梁128靠前方的位置的后地板面板122 的区域的刚性更低。另外,在第I横梁128中形成有朝向框架构件120延伸的固定部128a、 128b。在该第I横梁128的固定部128a、128b,例如由螺栓等固定框架构件120。
在此,与框架构件120相比“刚性低”是与框架构件120比较后的相对含义。即, 是以下含义在框架构件120因为追尾碰撞等而受到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包括在载荷的行 进方向上存在的第I横梁128、位于比第I横梁128靠前方的位置的后地板面板122的区域 等优先变形(破坏),吸收冲击,另一方面,框架构件120不变形。
第2横梁130是在第I横梁128的前方横跨在一对纵梁124、126之间的构件,如 图3所示,具有第I安装座面130a、130b。桥式构件132如图2所示,是在车体中央附近横 跨在第I横梁128和第2横梁130之间的构件,如图3所示,具有第2安装座面132a。而 且,纵梁124如图3所示,具有第3安装座面124a。
另外,第2安装座面132a固定在桥式构件132上并朝向下方,高度与第I安装座 面130a、130b和第3安装座面124a大致相同。
燃料箱116如图2所示,安装在桥式构件132和纵梁124之间。此外,电装部件 118安装在桥式构件132和纵梁126之间。
燃料箱116如图2所示,具备凸缘140,其俯视时向外侧延伸;以及第I安装部 140a、140b、第2安装部140c及第3安装部140d,其是使该凸缘140进一步部分地向外侧扩 展而形成的。
第I安装部140a、140b如图2所示,朝着第2横梁130向前方突出,分别固定于第 2横梁130的第I安装座面130a、130b。第2安装部140c如图2和图4所示,朝着桥式构 件132向侧方突出,固定于桥式构件132的第2安装座面132a。
第3安装部140d如图2和图4所示,朝着纵梁124向侧方突出,固定于纵梁124 的第3安装座面124a。此外,各安装部140a、140b、140c、140d与各安装座面130a、130b、 132a、124a如图4所示,用螺丝142等固定。
这样,燃料箱116的车体前方侧固定于第2横梁130,车体中央侧固定于桥式构件132,而且,车外侧固定于纵梁124。S卩,燃料箱116横跨而不固定于包括位于比配置在燃料箱116的后方且框架构件120的前方的第I横梁128靠前方的位置的后地板面板122的区域。
图5是示出比较例的车体后部结构100A的立体图。此外,在图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100所示的构件相同的构件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说明。
车体后部结构100A在代替上述桥式构件132的第2安装座面132a和纵梁124的第3安装座面124a而在上述第I横梁128中设置了安装座面144a、144b方面与上述车体后部结构100不冋。
在此,第I横梁128和后地板面板122与框架构件120相比刚性低。因此,包括配置在比框架构件120靠前方的位置的第I横梁128和后地板面板122的区域成为与框架构件120相比刚性相对地低的区域(低刚性区域)。
由此,在比较例的车体后部结构100A中,当发生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追尾碰撞) 时低刚性区域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第I横梁128的安装座面144a、144b有可能与燃料箱 116的主体接触,或刚性高的框架构件120有可能与燃料箱116的主体接触。因此,追尾碰撞时用车体后部结构100A来保护燃料箱116变得困难。
下面,参照图6说明追尾碰撞时的上述车体后部结构100的状态。图6是示出图2 的车体后部结构100的追尾碰撞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的(a)示出追尾碰撞前的状态, 另外,图6的(b)为追尾碰撞时的状态。在图中,在从下方看的状态下示意地示出车体后部结构100,例如用简单的矩形示出框架构件120、后地板面板122的开口部122a。另外,在图中省略示出电池114、电装部件118。此外,虽省略图示,但电池114在跨越后地板面板122 的开口部122a的状态下利用框架构件120安装在车体后部。
在车体后部结构100中,如图6的(a)所示,框状框架构件120的车辆前侧固定于与框架构件120相比刚性低的第I横梁128的固定部128a、128b。另外,配置在比框架构件 120靠前方的位置的第I横梁128和后地板面板122如上所述成为低刚性区域。
对此,燃料箱116如上所述,不固定于刚性低的第I横梁128,车体前方侧固定于第 2横梁130,另外,车体中央侧固定于桥式构件132,而且,车外侧固定于纵梁124。
车体后部结 构100当受到与在图6的(b)中用空芯箭头所示的追尾碰撞相伴的冲击时,例如如图所示,包括第I横梁128和后地板面板122的低刚性区域发生变形,与追尾碰撞相伴的冲击被充分地吸收。
另一方面,燃料箱116不固定于第I横梁128,因此,即使第I横梁128如图所示发生变形,燃料箱116也不会与第I横梁128或刚性高的框架构件120接触。此外,如燃料箱 116与第I横梁128在高度方向上错开位置地进行配置,则易于避免燃料箱116与第I横梁 128的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100中,具有以下结构在比框架构件120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形成低刚性区域,充分地吸收与追尾碰撞时相伴的冲击,而且,即使低刚性区域发生变形,燃料箱116也难以受到追尾碰撞的影响。由此,追尾碰撞时能保护燃料箱116。
另外,固定在桥式构件132上的第2安装座面132a的高度与其它的第I安装座面 130a、130b和第3安装座面124a的高度大致相同,因此,能稳定地固定燃料箱116。
而且,在桥式构件132和纵梁126之间安装了电装部件118,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例如用桥式构件132来固定电装部件118。这样的话,能沿着车宽度方向容易地设置燃料 箱116和电装部件118,也能实现省空间化。
上面边参照附图边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当然本发明不限于该例子。若 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则显然会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改例,应 该理解,该内容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工业h的可利用件
本发明能用于具备安装在车体后部的电池的车体后部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干, 具备ー对纵梁,其沿着形成混合动カ车的车体后部的地板面的后地板面板的侧端配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 电池,其配置在上述一对纵梁之间, 上述车体后部结构具备框状框架构件,其围绕在上述电池的四周用来支撑该电池; 第I横梁,其在上述框架构件的前方横跨在上述ー对纵梁之间; 第2横梁,其在上述第I横梁的前方横跨在上述ー对纵梁之间; 桥式构件,其在车体中央附近横跨在上述第I横梁和上述第2横梁之间;以及 燃料箱,其安装在上述桥式构件和上述一对纵梁中的任意一方之间, 上述燃料箱具有第I安装部,其朝着上述第2横梁向前方突出并固定于该第2横梁;第2安装部,其朝着上述桥式构件向侧方突出并固定于该桥式构件;以及第3安装部,其朝着上述任意一方纵梁向侧方突出并固定于该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干, 上述第2横梁具有固定上述第I安装部的第I安装座面, 上述桥式构件具有固定上述第2安装部的第2安装座面, 上述纵梁具有固定上述第3安装部、高度与上述第I安装座面大致相同的第3安装座面, 上述第2安装座面固定在上述桥式构件上并朝向下方,高度与上述第I安装座面和上述第3安装座面大致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干, 该车体后部结构还具备安装在上述桥式构件和上述ー对纵梁的另一方之间的电装部件。
全文摘要
在追尾碰撞时能保护燃料箱的车体后部结构(100)具备电池(114),其安装在车体后部;以及框状框架构件(120),其支撑电池,还具备第1横梁(128),其在框架构件的前方横跨在一对纵梁(124、126)之间;第2横梁(130),其在第1横梁的前方横跨在一对纵梁之间;桥式构件(132),其在车体中央附近横跨在第1横梁和第2横梁之间;以及燃料箱(116),其安装在桥式构件和一方纵梁(124)之间,燃料箱具有第1安装部(140a、140b),其向前方突出并固定于第2横梁;第2安装部(140c),其向侧方突出并固定于桥式构件;以及第3安装部(140d),其向侧方突出并固定于一方纵梁。
文档编号B62D25/20GK103029757SQ20121036288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垣内裕行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