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163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轮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ニ轮机动车,特别是涉及具有能够提高蓄电池相对于车体的装卸作业性的蓄电池收纳部的ニ轮机动车。
背景技术
作为电源搭载于车辆上的蓄电池由于重量大,所以需要对其配置位置进行研究。特别是在ニ轮机动车中,由于蓄电池的配置位置较大地影响操控性,所以目前进行各种探讨。例如,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ニ轮机动车中,通过在配置于后挡泥板上方的物品收纳部内的最前端部即深处,也就是在空气滤清器的下方配置蓄电池,从而实现大量的集成化。专利文献I JP特开2004 — 168084号公报通常,搭载于车辆上的蓄电池的维护在作业的初期阶段从拆下与蓄电池的电极连结的线束开始进行。但是,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现有技术那样在物品收纳部的深处收纳有蓄电池的ニ轮机动车中,光线不能达到蓄电池电极的周边,所以作业者的手的周边黑暗,或者有时因物品收纳部的形状而作业者不能将手或工具接近电极,存在作业耗费时间的课题。可以想到増大物品收纳部的形状以在蓄电池的周围确保作业空间的方案,但带来车辆的大型化,故而不予优选。另外,也可以想到将蓄电池拉出到物品收纳部外后拆下线束的方案,但是,为了将蓄电池从物品收纳部拉出,预先将与蓄电池连接的线束的长度设定为比原来长相当于从蓄电池收纳位置移动至物品收纳部的开ロ的距离的量,而且拉出蓄电池的场所即形成有物品收纳部的后挡泥板的上表面是沿后轮形成为曲面而没有水平面,因此,在除了规定的蓄电池收纳位置以外的位置不能使蓄电池姿势稳定,从而存在难以进行作业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供一种ニ轮机动车,其将蓄电池收纳位置设定于物品收纳部的深处底部,并具有物品收纳部,该物品收纳部构成为具有能够将线束简单地从蓄电池拆下的结构。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ニ轮机动车,其具备:发动机;作为电源的蓄电池;配置于发动机的后方对向发动机的燃烧室输送的空气进行浄化的空气滤清器;位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上方供驾驶者就座的座椅;配置于后轮的上方的后挡泥板;物品收纳部,其在所述座椅的下方被设于所述后挡泥板的上部,在其上部形成有由所述座椅覆盖的开ロ,且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下方位置设定有搭载所述蓄电池的蓄电池固定部;与所述蓄电池的电极连接的线束;所述ニ轮机动车的特征在于,设有形成在所述物品收纳部内的蓄电池预置部,使得以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方且所述物品收纳部的开ロ的下方位置使所述电极位于上方的姿势保持所述蓄电池。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挡泥板的底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棱部,该多个棱部在比所述蓄电池固定部靠近车辆后方的位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所述棱部的中途,作为所述蓄电池预置部形成有切ロ,所述蓄电池的下部卡合在该切ロ。另外,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线束的长度被设定为在能够使所述蓄电池从所述蓄电池固定部移动至所述蓄电池预置部的长度以上,且不足能够移动至所述物品收纳部的开ロ的长度。另外,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具备指向车体后方的进气管道,该进气管道的吸入ロ端面成为相对于车体向前下方倾斜的后倾面。另外,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后轮经由上下摆动自如的摇臂枢轴支承于车体上,并且限制所述摇臂的摆动量的缓冲单元,该缓冲単元的上端部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下方且所述蓄电池固定部的前方被支承于车体框架上,而下端部配置于所述摇臂的下方,与将所述摇臂和所述车体框架连结的连杆机构连结。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由于重量大的蓄电池被设置在接近ニ轮机动车的大致中心部的位置而实现大量的集成化,同时卡止于蓄电池预置部,所以将蓄电池保持在稳定的姿势,能够进行包含线束的装卸的维护作业。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由于蓄电池预置部可以利用设于后挡泥板的棱部形成,所以不需要大幅改变已有的后挡泥板的设计。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线束的长度被设定为在将蓄电池从蓄电池固定部移动至蓄电池预置部的长度以上,且不足能够将蓄电池移动至物品收纳部的开ロ的长度,因此能够防止无用地变长。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通过确保进气管道的长度,不仅能够确保发动机的良好的输出特性,而且能够确保蓄电池和进气管道的吸入ロ的下部的间隙,因此容易进行蓄电池的安装及拆卸作业。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由于能够利用空气滤清器的下方且蓄电池的前方的空间配置缓冲单元,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死角空间并谋求大量的集成。另外,由于使缓冲单元的下端部向摇臂的下方延伸,且经由连杆机构与摇臂连结,所以不仅能够确保空气滤清器的容量及缓冲单元的行程,而且能够在可以实现大量(マス)的集成的位置配置缓冲单元。


图1是本发明ー实施方式的具备蓄电池收纳部的ニ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ー实施方式的ニ轮机动车的车体框架的左侧视图;图3是图2的3 — 3剖面图;图4是ニ轮机动车主要部分的左右中央面的剖面图;图5是从左后方观察包含空气滤清器的后挡泥板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7是拆下空气滤清器之后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8是拆下后挡泥板的左侧壁后的图;图9是将蓄电池拉出到跟前并预置于后挡泥板的状态的侧面剖面图;图10是将蓄电池拉出到跟前并预置于后挡泥板的状态的立体图。符号说明
I…ニ轮机动车、2…发动机、3…车体框架、4…空气滤清器、9…枢轴、10…摇臂、13…缓冲单兀、14…连杆机构、16…燃料箱、17…乘员座椅、18…后挡泥板、19…蓄电池、
24…进气管、33…座椅框架、35…悬架、50 横梁、53----h字管、58…切ロ(蓄电池预置部)、
70…上壳体、71下壳体、72…空气滤清器、73…进气室、74…排气室、75…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6 空气滤清器排气管道、82…电极、84…凸台、85…紧固螺钉、100 物品收纳部、110…开ロ、141…第一连杆、142…第二连杆、187…棱部、190…蓄电池固定部、200…摆动单
J Li o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參照

本发明的ー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ー实施方式的具备蓄电池收纳部的ニ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车体框架和摇臂的左侧视图。图中,符号Fr表不二轮机动车的前方向,符号L表不二轮机动车的左方向,符号Up表不二轮机动车的上方向。图1及图2中,ニ轮机动车I搭载有单气缸四冲程水冷发动机2。ニ轮机动车I的车体框架3包含:靠头管30的上端部接合前端部并向斜下后方延伸的主框架31、靠头管30的下端部接合前端部并向斜下后方延伸的下框架32、从主框架31的中间部向斜上后方延伸的座椅框架33、与座椅框架33的后部接合且配置成与座椅框架33大致平行而稍向前下降的后框架34、接合于主框架31的后端部及后框架34的前端部井向下方延伸的悬架35。另外,在座椅框架33和后框架34之间设有棱部41、42。构成车体框架3的上述各部件分别设于车体的左右并成对。发动机2具备气缸部21、曲轴部22及减速器部23。在发动机2上连接进气管24,进气管24的端部与配置于发动机2的后方的空气滤清器4上设置的空气滤清器排气管道76 (后述)连通。空气滤清器4将向发动机2的气缸部21上部的燃烧室输送的空气净化。在发动机2的前部连结排气管25,排气管25迂回车体下方与车体后部的消声器5连结。发动机2被结合支承于悬架35及下框架32的下部。在下框架32上安装有使发动机2的冷却水循环的散热器43。在头管30上指向上下方向而配置有未图示的转向杆,在转向杆的上下方分别连结有顶桥26及底桥27。利用这些顶桥26及底桥27支承前叉28。在前叉28的下端部设置前轮轴29,由前轮轴29支承前轮FW。在顶桥26上安装转向手柄6,在转向手柄6上安装手把44及后视镜45。在头管30上朝向车体前方延伸出未图示的撑条,利用该撑条支承头灯7及仪表装置8。在悬架35上设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9,利用该枢轴9旋转自如地支承摆动单元200。摆动单元200由摇臂10、横梁IOb及撑条1 5构成,其中,摇臂10由焊接在相对于枢轴9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支承管IOa (在图3的相关记载中叙述)上的左右一对部件10d、IOd构成,横梁IOb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将摇臂10的左右部件IOcUlOd彼此接合,撑条15接合于横梁IOb的下方。在摇臂10的后端部形成车轴安装用孔10c,由穿过该车轴安装用孔IOc的后轮轴11支承后轮RW。在减速器部23的输出轴46和后轮轴11上分别结合未图示的驱动侧链轮及从动侧链轮,在两链轮间卷挂驱动用链条12,将发动机的输出向后轮RW传递。摇臂10的前端部由枢轴9枢轴支承,并且利用缓冲单元13及连杆机构14支承设于摇臂10的中间部的撑条15。在主框架31和座椅框架33上,在前部配置燃料箱16,在后部配置乘员座椅17。在乘员座椅17的前下方设置上述空气滤清器4。利用座椅框架33和后框架34支承后挡泥板18。后挡泥板18从悬架35的上部附近向后方延伸,位于后轮RW的上方,作为防止泥或水飞溅的挡泥板起作用,并且,上部形成为箱形,作为至少包含蓄电池19的固定部190 (在图4的相关记载中叙述)的物品收纳部100 (參照图5)利用。乘员座椅17也作为覆盖利用后挡泥板18形成的物品收纳部100的上方的盖起作用,在使用钥匙解除锁止时,可进行开闭或拆卸。在后挡泥板18上部,在乘员座椅17的后方设置后灯单元48。与图2 —同參照图3说明摇臂10的支承构造。图3是图2的3 — 3剖面图。图2及图3中,左右一对悬架35是上部与主框架31及后框架34连接并向下方延伸的部件,支承发动机2、摇臂10以及侧支架。悬架35是具有可收容支承摇臂10的枢轴9的轴承35b的空间35a的中空部件。左右一对悬架35、35彼此在上部通过上侧横梁50接合,并且在下部通过十字管53接合。上侧横梁50由上部分50a和下部分50b构成,为横剖面形状成大体矩形的箱体,十字管53为圆环状横截面的管。缓冲单元13配置在前端部焊接于由枢轴9支承的支承管IOa的摇臂10的左右部件IOcUlOd之间,并且在支承管IOa和横梁IOb之间上下贯穿。缓冲单元13的上端部在空气滤清器4的下方且蓄电池19的收纳位置的前方与上侧横梁50连结,下端部经由连杆机构14与摇臂10及悬架35连结。横梁50的下部分50b具有能够供缓冲单元13的上部贯通的开ロ 50c,贯通该开ロ50c的缓冲单元13利用在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枢轴(螺栓)60与上托架61连结。在上托架61的具有相对于使螺栓60穿过的部分的面正交的面的部分贯通设有另ー个螺栓62。螺栓62进ー步贯通形成于横梁50的上部分50a和板63上的螺栓孔并通过上部与螺母64螺合。螺栓62是在紧固了螺母64的状态下以上托架61将螺栓62为中心可回动的方式确定了尺寸的例如阶梯螺栓。通过该支承构造,缓冲单元13利用彼此正交的螺栓60及螺栓62这两个轴相对于横梁50转动自如。与缓冲单元13的下端部连结的连杆机构14由第一连杆141及第ニ连杆142构成,第一连杆141的一端利用枢轴(螺栓)51与安装于缓冲単元13的下端部的下托架65连结,另一端通过枢轴52与摇臂10的撑条15连结。在与悬架35的下端部接合的十字管53上接合向下方延伸的左右ー对连杆撑条54。利用左右ー对连杆撑条54支承向水平延伸的枢轴55的两端,利用该枢轴55枢轴支承第二连杆142的一端(前端)。第二连杆142的另一端(后端)大致沿摇臂10向车体后方延イ申,利用设于第一连杆141的后部下部的枢轴56与第一连杆141连结。在撑条54上也接合侧支架支承撑条57。在该连杆机构14上,当摇臂10以枢轴9为中心摆动时,第二连杆142以枢轴55为中心摆动。随之,第一连杆141以枢轴52为中心摆动,该第一连杆141的摆动向经由枢轴51连结的缓冲单元13传递,在使缓冲单元13伸缩的同吋,以枢轴51为中心摆动。通过该动作,摇臂10的上下运动通过连杆机构14的摆动和缓冲单元13的伸縮及摆动被缓冲,传递到车体框架3。
图4是ニ轮机动车I的左右中央面的主主要部分分剖面图。图4中,由左右配置的座椅框架33支承的后挡泥板18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由其下表面从上部覆盖后轮RW,同时,上表面在左右两侧及前部具有壁面,形成作为物品收纳部100的箱。在后挡泥板18的最前部设置空气滤清器4。空气滤清器4具备上壳体70及下壳体71、和配置于上壳体70及下壳体71之间的空气过滤器72。利用上壳体70、下壳体71及空气过滤器72构成进气室73及排气室74。在进气室73嵌装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5,在排气室74嵌装空气滤清器排气管道76。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5相对于空气过滤器72具有角度(pi,以后倾姿势配置,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5的前端面752以成为大致沿着空气过滤器72的面的后倾面的方式相对于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5的延伸方向向前下方倾斜截断。即,在空气滤清器4的内部,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5的前端面752沿空气过滤器72延伸。另ー方面,向空气滤清器管道75的进气侧即进气室73的外部后方突出的部分的端面(吸入ロ端面)751与端面752同样,形成向前下方斜截断的后倾面。空气过滤器72经由过滤器支架77安装于上壳体70及下壳体71上,过滤器支架77具有将排气室74内的剩余空气排气的排空气孔78,在下壳体71的斜上后部设置用于对空气过滤器72进行维护的空气滤清器帽79。空气滤清器帽79利用未图示的紧固螺钉安装于下壳体71上。该紧固螺钉为了能够防止在从下壳体71的螺钉孔(未图示)拆下时落下而穿过从空气滤清器帽79向正面突出的紧固螺钉支架80螺装于下壳体71的螺钉孔。空气滤清器排气管道76与发电机2的进气管24 (參照图1)连接。在该空气滤清器4的构造中,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5的排气侧端面752沿着以后倾姿势配置的空气过滤器72设置,因此,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5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确保其长度的同时接近空气过滤器72,从而能够相应地将排气室74增大以使空气滤清器排气管道76及发动机进气管24内的压カ具备稳定性。另外,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5的后端面751与前端面752同样,向前下方倾斜地被截断,由于后端面751大致沿着蓄电池19的装卸方向(上后方)、蓄电池支架810的上表面818及蓄电池19的上表面设置,所以可以使打开蓄电池19及蓄电池支架810的上方沿图4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对蓄电池支架810及蓄电池19进行装卸时的作业性良好。后挡泥板18具有底板181,由该底板181的下表面覆盖后轮RW,底板181的上表面与侧壁182及前壁183 —同形成物品收纳部100。在物品收纳部100的深处即接近前壁183及底板181的位置设定将具有大致正方体外形的蓄电池19收纳的蓄电池固定部190。即,蓄电池固定部190被设定在蓄电池19的两面与前壁183和底板181的上表面接触的位置。将蓄电池19固定于后挡泥板18的蓄电池固定部190上的蓄电池支架810是覆盖蓄电池19的上表面(包含接近一部侧面的部分的面)和正面(设置电极82的面)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电极82是正电极,由电绝缘性的电极罩83来覆盖。在蓄电池支架810上设置以能够保护正电极82的方式伸出的檐814。后挡泥板18具有从底板181向上面突出的凸台84,蓄电池支架810通过利用紧固螺钉85将向正面伸出的撑条811安装在该凸台84上而被固定于后挡泥板18上。并且,蓄电池支架810具有向覆盖蓄电池19上表面的部分的车体前方侧延伸的爪812,通过使该爪812与设于前壁183的孔184卡合,使后挡泥板18和蓄电池支架810的结合更加可靠。
后挡泥板18的前部在下方与缓冲单元13的上部(螺栓62的头及螺母64)发生干涉,因此,在前壁183的前方延长部设有可供螺母64贯通程度的开ロ 185。需要说明的是,在后挡泥板18的底板181上,在其上表面侧设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两个棱部187,在该棱部187中途的沿车宽方向整齐排列的的位置形成V形的切ロ 58。该切ロ 58在为了进行维护而从后挡泥板18的深处引出蓄电池19的状态下,为了预置于后挡泥板18的底板181上而使用。因此,切ロ 58的上面部58a优选以能够稳定地保持蓄电池19的方式水平或稍向后方倾斜设置。图4中,符号191表示从设定于物品收纳部100的深处的蓄电池固定部19C引出并预置于切ロ 58的姿势的蓄电池19的轮廓。图5是从左后方观察包含空气滤清器4的后挡泥板18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主主要部分分的俯视图,图7是拆下空气滤清器4之后状态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8是拆下了后挡泥板18的左侧壁之后的图,与图4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同等的部分。在图5中以使空气滤清器4的上壳体70拆下而观察内部的方式进行图示。设有切ロ 58的棱部187在后挡泥板18的底板181的上表面沿车体前后方向在车幅方向彼此平行地设置两个。蓄电池罩81除正电极82及负电极88露出的窗ロ 89、90タト,覆盖蓄电池19的上表面。在后挡泥板18的前下部设有排水管91,防止在后挡泥板18内贮留水。如图5 图8所示,用于紧固撑条811的紧固螺钉85位于从上部观察其头的正面的位置,当拆下作为物品收纳部100的盖起作用的乘员座椅17时,作业员能够容易地从大致正上方进行紧固螺钉85的安装及拆卸作业。另外,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5如图6所示,被配置成从蓄电池罩81的檐814向车体左侧偏离距离LI。这样,由于具有偏离距离,所以檐814不会成为进气的障碍,在向紧固螺钉85接近时空气滤清器进气管道75也不会成为障碍。图9是将蓄电池19向跟前(乘员座椅17侧)拉出并预置于后挡泥板18上的状态的侧面剖面图,是拆下了左侧壁的图,图10是立体图。如图9和图10所示,收容于后挡泥板18的底部深处的蓄电池19通过拆下蓄电池罩81而被拉到物品收纳部100的正前侧即后挡泥板18的上部开ロ 110侧,可使用切ロ 58在其上预置蓄电池19。因此,在进行蓄电池19的维护时,只要拆下乘员座椅17,作业者就能够从上方容易地观察到物品收纳部100,所以通过松开紧固螺钉85而将蓄电池罩81拆下。接着,只要通过拆下紧固螺钉85而拆下蓄电池罩81,就能够将位于设定在物品收纳部100深处的蓄电池固定部190处的蓄电池19拉出到跟前。因此,提起蓄电池19使蓄电池19的底部角卡止而预置在蓄电池预置部(棱部187的切ロ 58)上,在该位置进行拆下与电极82、83连接的线束92、93的作业。由于预置的蓄电池19靠近后挡泥板18的开放测,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从电极82、83拆下线束92、93的作业。图9中,与蓄电池19连接的线束92、93的长度按照如下方式设定:能够将位于蓄电池固定部190的蓄电池19至少拉到蓄电池预置部58,最长至将蓄电池19脱离物品收纳部100的开ロ 110的位置。即,只要在相当于从蓄电池固定部190到蓄电池预置部58的距离d的长度以上,且不足能够将蓄电池19拉出到物品收纳部100的开ロ 110的长度但有余量的长度即可。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对在后挡泥板18深处的蓄电池固定位置190载置的蓄电池19进行维护时,能够容易将手或工具伸出到该蓄电池19且能够将蓄电池19拉出到确保明亮度的蓄电池预置部而对其进行作业。另外,由于不用把蓄电池19完全从后挡泥板18的物品收纳部100拉出而在蓄电池预置部进行作业,因此,能够使用至少具有如下余量的较短的线束92、93,该余量相当于从规定的蓄电池固定部190移动到蓄电池预置部58的短
距离的量。
权利要求
1.一种ニ轮机动车,其具备: 发动机(2); 作为电源的蓄电池(19); 配置于发动机(2)的后方对向发动机(2)的燃烧室输送的空气进行浄化的空气滤清器(4); 位于所述空气滤清器(4)的上方供驾驶者就座的座椅(17); 配置于后轮(RW)的上方的后挡泥板(18); 物品收纳部(100),其在所述座椅(17)的下方被设于所述后挡泥板(18)的上部,在其上部形成有由所述座椅(17)覆盖的开ロ(110),且在所述空气滤清器(4)的下方位置设定有搭载使电极(82、88)位于上方的所述蓄电池(19)的蓄电池固定部(190); 与所述蓄电池(19)的电极(82、88)连接的线束(92、93); 所述ニ轮机动车的特征在干, 设有形成在所述物品收纳部(100)内的蓄电池预置部(58),使得以在所述空气滤清器(4)的后方且所述物品收纳部(100)的开ロ(110)的下方位置使所述电极(82、88)位于上方的姿势保持所述蓄电池(19)。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ニ轮机动车,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后挡泥板(18)的底板(181)的上表面设有多个棱部(187),该多个棱部(187)在比所述蓄电池固定部(190)靠近车辆后方的位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所述棱部(187)的中途,作为所述蓄电池预置部(58)形成有切ロ(58),所述蓄电池(19)的下部卡合在该切ロ(58)。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ニ轮机动车,其特征在干,所述线束(92、93)的长度被设定为在能够使所述蓄电池(19)从所述蓄电池固定部(190)移动至所述蓄电池预置部(58)的长度以上,且不足能够移动至所述物品收纳部(100)的开ロ(110)的长度。
4.按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ニ轮机动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4)具备指向车体后方的进气管道(75),该进气管道(75)的吸入ロ端面(751)成为相对于车体向前下方倾斜的后倾面。
5.按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ニ轮机动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后轮(RW)经由上下摆动自如的摇臂(10)枢轴支承在车体上,并且限制所述摇臂(10)的摆动量的缓冲单元(13),该缓冲単元(13)的上端部在所述空气滤清器(4)的下方且所述蓄电池固定部(190)的前方被支承于车体框架(3)上,而下端部配置于所述摇臂(10)的下方,与将所述摇臂(10)和所述车体框架(3)连结的连杆机构(14)连结。
全文摘要
一种二轮机动车,具有能够容易地对配置于收纳空间的深处的蓄电池进行维护作业的蓄电池收纳构造。二轮机动车(1)具备蓄电池(19)、空气滤清器(4)、乘员座椅(17)、后挡泥板(18)及可以搭载蓄电池(19)的物品收纳部(100)。物品收纳部(100)设置于后挡泥板(18)的上部,在上部具有开口(110),并且在空气滤清器(4)的下方具备使电极(82、88)位于上方的蓄电池固定位置。通过对形成于后挡泥板(18)的上表面的棱部(187)进行切割,在物品收纳部(100)内设置蓄电池预置部(58)。与蓄电池(19)的电极(82、88)连接的线束(92、93)具有相当于从蓄电池(19)的固定位置到蓄电池预置部(58)的距离的余量。
文档编号B62K11/00GK103085920SQ20121041748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安藤雅晴, 上坂彻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