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4041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桥转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其与车架纵梁及其他装置的连接结构为包括车架纵梁、与车架纵梁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向柄杆支座(转动部在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上的位置记为A位置)、与车架纵梁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向柄杆支座(转动部在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上的位置记为B位置),连接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上的第一中间转向拉杆(二者的连接处在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上的位置记为Al位置),连接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上的第二中间转向拉杆(二者的连接处在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上的处记为BI位置),以及连接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 柄杆支座之间的中段转向拉杆(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与中段转向拉杆的连接处在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上的位置记为A2位置、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与中段转向拉杆的连接处在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上的位置记为B2位置);前述的A、Al、A2、B、BI、B2多个位置,其相互关系是A1和A2的位置均位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上A位置的同侧,BI和B2的位置均位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上B位置的同侧;由于受种种限制,它们力臂关系并不能完全满足两个车桥之间的转角关系,导致两个车桥转向动作不协调,造成磨胎的问题。同时,现有结构还存在的问题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结构及其外围装置连 接关系如图3所示,图中,第二中间转向拉杆的外端还与转向器的动力输出部连接,第二中间转向拉杆将转向器输出的力传递到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上,再由中段转向拉杆传递到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上,最后传递到第一中间转向拉杆上,第一中间转向拉杆的外端与设置于第一车桥上的转向节传动连接,从而实现转向操作;另外,转向器的动力输出部还与第二车桥的转向节传动连接,转向器输出的动力直接作用于第二车桥的转向节;从图中不难看出,现有结构中,由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所形成的传力结构实质上也是一种杠杆机构,第二转向柄杆支座实质上形成了第二类杠杆机构(即杠杆的阻力点在支点与动力点之间),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实质上形成了第三类杠杆机构(即杠杆的动力点在支点与阻力点之间);众所周知,第二类杠杆属于省力杠杆,第三类杠杆属于费力杠杆,这就导致转向时,驱动转向节向某一方向转动时需要的动力大于逆向回转时需要的动力,这就使得转向器和助力缸输出的动力需要实时进行调整,导致整个转向控制系统变得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包括车架纵梁,设置于车架纵梁上的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连接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上的第一中间转向拉杆,连接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上的第二中间转向拉杆,以及连接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之间的中段转向拉杆;其改进在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均与车架纵梁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两端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两端均以各自的转动轴为支点形成第一类杠杆机构;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上端与中段转向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上端与中段转向拉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下端与第一中间转向拉杆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下端与第二中间转向拉杆转动连接;车架纵梁上还设置有助力缸,助力缸的施力部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连接,助力缸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的连接处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中段转向拉杆的连接处,以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在车架纵梁上的转动部为支点,形成第一类杠杆机构。从结构上看,经过前述的改进后,本实用新型为传动部件的力臂长度调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还使传动部件的受力关系可往复变化众所周知,第一类杠杆既可以是省力杠杆也可以是费力杠杆,主要取决于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当二者长度相同,即为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在本实用新型的前述方案中,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均形成的是第一类杠杆,这就使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所形成的杠杆机构均可在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之间转换,即在力臂固定的条件下,当该转向结构向某一方向转向时,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中的一者形成费力杠杆,另一者形成省力杠杆,当转向结构逆向回转时,前一过程中充当费力杠杆的那者又转化为省力杠杆,前一过程中充当省力杠杆的那者又转化为费力杠杆,这就使得驱动转向节向某一方向转动时需要的动力等于驱动转向节逆向回转时需要的动力,便于对转向器输出动力的控制,以简化 控制系统。基于前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如下的力臂长度设置的优选方案中段转向拉杆和第一转向柄杆支座的连接处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一力臂,第一中间转向拉杆和第一转向柄杆支座的连接处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二力臂,第二力臂大于第一力臂;中段转向拉杆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的连接处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三力臂,第二中间转向拉杆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的连接处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四力臂,第四力臂大于第三力臂。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采用杠杆形式向其他部件传递应力,使两个车桥转动时按照预定设计的转角关系运动,解决了两个车桥转向动作不协调以及磨胎的问题。

图I、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图;图中标记8所示结构即为转向器;图中标记9所示部件即为直接连接转向器和车桥的转向节的传动杆;图中标记10所示即为两个车桥;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视图;图中标记11所示结构即为转向节;图3、现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包括车架纵梁1,设置于车架纵梁I上的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连接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上的第一中间转向拉杆4,连接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上的第二中间转向拉杆5,以及连接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之间的中段转向拉杆6 ;车架纵梁I和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之间还设置有助力缸7 ;其改进在于[0013]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均与车架纵梁I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两端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两端均以各自的转动轴为支点形成第一类杠杆机构;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上端与中段转向拉杆6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上端与中段转向拉杆6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下端与第一中间转向拉杆4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下端与第二中间转向拉杆5转动连接;车架纵梁I上还设置有助力缸7,助力缸7的施力部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连接,助力缸7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的连接处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和中段转向拉杆6的连接处,以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在车架纵梁I上的转动部为支点,形成第一类杠杆机构。进一步地,中段转向拉杆6和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的连接处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一力臂,第一中间转向拉杆4和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的连接处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二力臂,第二力臂大于第一力臂;中段转向拉杆6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的连接处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三力臂,第二中间转向拉杆5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的连接处与第二转 向柄杆支座3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四力臂,第四力臂大于第三力臂。
权利要求1.一种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包括车架纵梁(I),设置于车架纵梁(I)上的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连接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上的第一中间转向拉杆(4),连接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上的第二中间转向拉杆(5),以及连接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之间的中段转向拉杆(6);车架纵梁(I)和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之间还设置有助力缸(7);其特征在于 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均与车架纵梁(I)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两端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两端均以各自的转动轴为支点形成第一类杠杆机构;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 )上端与中段转向拉杆(6 )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上端与中段转向拉杆(6)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下端与第一中间转向拉杆(4)转动连接;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下端与第二中间转向拉杆(5)转动连接; 车架纵梁(I)上还设置有助力缸(7),助力缸(7)的施力部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连接,助力缸(7)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的连接处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和中段转向拉杆(6)的连接处,以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在车架纵梁(I)上的转动部为支点,形成第一类杠杆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中段转向拉杆(6)和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的连接处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一力臂,第一中间转向拉杆(4)和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的连接处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2)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二力臂,第二力臂大于第一力臂; 中段转向拉杆(6)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的连接处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三力臂,第二中间转向拉杆(5)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的连接处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3)的转动部之间的间距形成第四力臂,第四力臂大于第三力臂。
专利摘要一种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包括车架纵梁,设置于车架纵梁上的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连接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上的第一中间转向拉杆,连接于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上的第二中间转向拉杆,以及连接于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之间的中段转向拉杆;车架纵梁和第一转向柄杆支座之间还设置有助力缸;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第一转向柄杆支座和第二转向柄杆支座采用杠杆形式向其他部件传递应力,使两个车桥转动时按照预定设计的转角关系运动,解决了两个车桥转向动作不协调以及磨胎的问题。
文档编号B62D7/16GK202481138SQ20122012785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0日
发明者冯建华, 孟定桃, 尹军明, 尹崇进, 陈朝华 申请人: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