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坐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123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跨坐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并且同时实现从引擎产生的热的发散及收纳空间的确保的跨坐型车辆。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左侧的侧盖(10L)及右侧的侧盖(10R)在上部包含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外凸部(10U),并且在下部包含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凹入的内凹部(10D),外凸部(10U)与内凹部(10D)均从侧盖(10)的前部向后方延伸,且两者之间形成有从侧盖(10)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转换线(10t),内凹部(10D)的下缘与脚踏板(11)的后部(112)的上缘相接,在脚踏板(11)的后部(112)设有供就坐于座椅(5)的后座(5b)上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S,在侧视时,车架(2)的支撑座椅(5)的部分布置于与左侧的侧盖(10L)及右侧的侧盖(10R)的转换线(10t)重叠的位置或与所述转换线(10t)相比更上方的位置。
【专利说明】跨坐型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尤其是可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的侧盖的构成。【背景技术】
[0002]常规上,已知有在两人乘坐用的座椅的下方从车辆的左右两侧设置侧盖,并将其间的空间作为收纳空间的速克达型的跨坐型车辆。作为这种车辆的侧盖构造,例如有日本专利特许公开2002-173069号公开案“速克达型车辆的车身盖构造”(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者被提出。上述公开案的第1、12图中揭示一种跨坐型车辆,在后盖13 (关于符号,使用所述公开案中所记载者,以下相同)的侧面中,在前座14a的下方和后座14b的前方位置设置有平面部18,以确保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公开2002-173069号公开案

【发明内容】

[0004][发明所希望解决的问题]
[0005]然而,如上所述的构造中,在侧视时在同乘者的脚部重叠的位置设有将包含棱线的附近部分削除般的平面部,其中所述棱线构成由侧盖的下部斜面与上部斜面所假定的最大侧方突出部,因此位于侧盖的内方的车架必需避开所述削除的部分而配置于内方,其结果为,左右两侧的车架间的间隔变小,又,当在车架间设置收纳箱的情形时,有可能压缩收纳箱的车宽方向的尺寸。
[0006]另一方面,速克达型的车辆在构造方面,从引擎产生的热向上方上升,容易在座椅的下方积存于左右两侧的侧盖间。尤其在侧盖间设置有收纳箱的情形时,侧盖与收纳箱之间的从引擎上升的热气发散的通路受到限制。作为其对策,可考虑在侧盖处形成使侧盖向侧方突出并且从其前部向后方延伸的棱线。从引擎上升的热气可在从侧盖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棱线的内方空间流动,而从引擎的上方朝车辆的后方发散,因此促进从引擎产生的热的发散。然而,如专利文献I的构造中,因削除棱线的一部分而设置平面部,将导致通过形成棱线所得的热的发散受到妨碍。
[0007]又,在同乘者的脚搁放于同乘者用的搁脚部的情形时,也存在因脚踝的关节内侧突起的踝接触侧盖的下部,而导致脚的舒适性受损的情况,然而尚未有考虑到同乘者的踝部的舒适性的跨坐型车辆。
[0008]本发明是鉴于此种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并且同时实现从引擎产生的热的发散及收纳空间的确保的跨坐型车辆。
[0009][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0]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如下特征。
[0011]具体来说,本发明的主旨是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包括:车架,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动力单元,其包含引擎及从所述引擎的侧方朝后方延伸的传动箱,且可摆动地支撑于所述车架;后轮,其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动力单元的后部,且由所述动力单元的驱动力所驱动;两人乘坐用的座椅,其位于所述动力单元的上方,支撑于所述车架;脚踏板,其与所述座椅相比更位于下方,并且在俯视时包含前部及与所述前部连接而向车辆的后方并向车宽方向两侧分支而延伸的后部;及左侧的侧盖及右侧的侧盖,其配置于所述座椅与所述动力单元之间的空间的车宽方向的左侧及右侧;且,所述左侧的侧盖及所述右侧的侧盖在上部包含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外凸部,并且在下部包含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凹入的内凹部,所述外凸部与所述内凹部均从侧盖的前部向后方延伸,且两者之间形成有从侧盖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转换线,所述内凹部的下缘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的上缘相接,在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设有供就坐于座椅的后座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在侧视时,所述车架的支撑所述座椅的部分布置于与所述左侧的侧盖及所述右侧的侧盖的所述转换线重叠的位置或与所述转换线相比更上方的位置。
[0012]本发明的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在所述左侧的侧盖及所述右侧的侧盖各者的所述外凸部形成有外棱线。
[0013]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在将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切开的车宽方向剖面图中,所述搁脚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转换线的车宽方向的内侧。
[0014]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前部包含供驾驶人的脚搁放的平坦的搁脚面,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包含与所述搁脚面相比向上隆起且上缘与所述内凹部的所述下缘相接的隆起部,所述搁脚部设置于所述隆起部。
[0015]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所述搁脚部进而具有在侧视时与所述隆起部重叠的脚踏杆,所述脚踏杆包含安装于所述车架上的基部、及枢转支撑于所述基部且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旋动的杆。
[0016]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例的主旨为,在所述车架间配置有收纳箱,在侧视时,所述车架的一部分与所述左侧的侧盖及所述右侧的侧盖各者的所述转换线重叠。
[0017][发明的效果]
[0018]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并且同时实现从引擎产生的热的发散及收纳空间的确保的跨坐型车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例示部分内部构造的速克达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0020]图2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右侧视图。
[0021]图3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前视图。
[0022]图4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后视图。
[0023]图5是速克达型车辆的俯视图。
[0024]图6是速克达型车辆的立体图。
[0025]图7是车架的立体图。
[0026]图8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0027]图9是脚踏板的立体图。
[0028]图10(a)、(b)展示脚踏杆的收纳位置及使用位置的局部图。
[0029]图11是图1的1-1线主要部分剖面图。
[0030]图12是图1的I1-1I线主要部分剖面图。[0031]图13是图1的II1-1II线主要部分剖面图。
[0032]图14展示同乘者将脚搁置于同乘者的搁脚部的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0033]图15展示同乘者将脚搁放于同乘者的搁脚部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0034]图16展示传动箱的空气管道的构造的图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基于随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应用的跨坐型车辆为速克达型车辆I。其中,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为其它跨坐型车辆。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的方向分别是指从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I上的乘客观察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图1中的符号Fr表示前方。
[0036]<车辆整体>
[0037]首先,根据图1?图6对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I的整体构造进行概述。图1是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I的左侧视图。图2是其右侧视图。图3是其前视图。图4是其后视图。图5是其俯视图。图6是从车辆的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再者,图2?图6展示车辆的外观,图1中则以虚线展示车架2及收纳箱13等部分的车辆内部构造。
[0038]如图1?图6所示,底架型(underbone)的车架2的前端部可左右旋动地支撑前叉3,所述车架2的中央部以枢轴部P为中心可上下摆动地支撑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4。在所述动力单元4的上方,包括前座5a及后座5b的两人乘坐用的座椅5以其前端部的铰链销H为中心,相对于配置于车架2间的收纳箱13而可开闭地安装。
[0039]一对前叉3向前下方倾斜延伸,在下端布置有前轮6。前叉3的上端安装到固定于转向轴(未图示)的下端部的下托架(未图示)。在转向轴的上端布置有转向车把7。在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布置有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并由所述动力单元4的驱动力驱动的后轮8。后轮8的上方由上缘与尾灯TL相接的大型的牌照安装板LP覆盖。在牌照安装板LP的左右两侧部,后方指示器RI隔着牌照灯LL而安装(图4)。牌照安装板LP兼具后轮8的挡泥板的功能。
[0040]前叉3的上部及转向轴由前盖9及护腿板14从前后覆盖,在前盖9的前面中央部布置有头灯15。前盖9包含位于头灯15的上方的前上部盖9a、及位于头灯15的左右两侧且在侧视时具有以中间部成为曲线状的形状的方式弯曲的形状的倾斜L字状的前侧部盖9b ο
[0041]在座椅5的下方、具体来说在座椅5与动力单元4之间的空间由侧盖10 (包括左侧的侧盖IOL及右侧的侧盖10R,下文中有时也不区分左右侧,而仅称为侧盖I O)覆盖,在所述侧盖10与护腿板14之间布置有低位的踏板部FL。又,在座椅5的前端部的下方且与踏板部FL之间,中心盖12是以与左右侧的侧盖10的前端部上缘相接的方式布置。
[0042]踏板部FL包括:脚踏板11,其形成踏板部FL的上表面;脚踏板侧盖16,其从脚踏板11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垂下且形成踏板部FL的侧面的上部;及底盖17,其与脚踏板侧盖16相比更位于下方。脚踏板侧盖16中,前端部上缘与前侧部盖9b的下端部连接,中央部上缘与脚踏板11连接,后端部上缘与侧盖10连接。底盖17的车宽方向剖面为U字状,形成踏板部FL的下表面及侧面的下部。前盖9、护腿板14、踏板部FL、中心盖12及侧盖10等车身盖为外观构件,可分别由塑料等适当材料形成。再者,车身盖整体上显现为左右对称。再者,侧盖10等车身盖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形状或构成。例如,也可将侧盖10分割为多个(例如上侧盖及下侧盖)。
[0043]动力单元4例如为包括引擎41、及配置于从引擎41的侧面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传动箱42中的V形带式无段变速器,使引擎41与传动箱42—体化的构造,上述引擎41是将汽缸轴朝向大致水平前方而搭载。在传动箱42的前部连接有空气管道421,其吸入用以使因V形带式无段变速器的皮带的摩擦等而产生的热发散的外部气体。在传动箱42的上方配置有对供给到引擎41的外部气体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AC。
[0044]再者,也可不使引擎41与传动箱42—体化,而为分开的构造。
[0045]再者,本实施例中,引擎41为水冷式引擎,因引擎的发热而变得高温的冷却水是利用位于图2所示的具有倾斜L字状叶片的散热盖RC的内方的散热器进行冷却。
[0046]< 车架 2 >
[0047]其次,根据图7,对上述车架2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车架2包括:头管21,其可旋动地支撑转向轴(未图示);前部框架22,其焊接于头管21且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下部框架23,其焊接于前部框架22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面,且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4,其从左右一对下部框架23各者的后部以陡梯度向后上方延伸;及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5,其从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4各者的后部以缓梯度向后上方延伸,且从下方支撑座椅5。前部框架22可由I根管构件构成,下部框架23、中间框架24及后部框架25为连续的管构件且以左右一对设置。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4的上端部间是由横向框架28连结,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5的后端部间也由横向框架29连结。
[0048]再者,在左右一对下部框架23各者的中间部下表面焊接有朝向车辆后方开放的U字状且中间部与前部框架22的下端部焊接的下部加强框架26,在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4各者的中间部后面与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5各者的中间部后方附近的下表面之间,焊接有左右一对后部加强框架27。本实施例中,后部加强框架27包含槽型钢材,但也可与其它框架构件同样地使用圆筒状的管钢材。
[0049]再者,在各中间框架24的下方,成为动力单元4的摆动中心的枢轴部P经由托架BI及托架B2而安装于下部框架23及中间框架24的下表面。如此,动力单元4可摆动地支撑于车架上。
[0050]再者,在后部加强框架27的前端部的外侧固定有供下述同乘者的搁脚部S的脚踏杆113的基部1131 (参照图11)安装的托架B3。
[0051]〈脚踏板11 >
[0052]根据图6、图8及图9,说明形成踏板部FL的上表面的脚踏板11。图8是与图1同样为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I的左侧视图,但与图1不同,并未展示车辆内部构造,而仅展示车辆的外观。图9是脚踏板11的立体图。
[0053]如图6、图8及图9所示,脚踏板11包括:前部111,其从与护腿板14的连接部的稍下方处弯曲成大致水平并向后方延伸,供驾驶人搁放脚;及后部112,其与所述前部111连接并向车辆的后方且向车宽方向两侧分支而延伸,并设有供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S。
[0054]更具体来说,如图9所示,脚踏板11的前部111包含供驾驶人的脚搁放的平坦的搁脚面1110,脚踏板11的后部112包含与前部111的搁脚面1110相比向上隆起的隆起部1120。如图8所示,搁脚部S设置于所述隆起部1120。再者,隆起部1120是以从后部112中的与前部ill的搁脚面1110形成大致同一面的部分朝向内侧向上隆起的方式形成。gp,在俯视时,隆起部1120与脚踏板11的外廓相比更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
[0055]<同乘者的搁脚部S >
[0056]如图11所示,如上所述,供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S是设置于后部112的隆起部1120。本实施例中,同乘者的搁脚部进而包括脚踏杆113。
[0057]脚踏杆113包括:基部1131,其经由托架B3而安装于车架2、具体来说,安装于后部加强框架27的前端部;及杆1132,其枢转支撑于所述基部1131。杆1132是在展示车辆右侧面的一部分的图10(a)中所例示的收纳位置及图10(b)中所例示的使用位置之间约90°旋动,因此在同乘者的搁脚部S的脚踏杆113旋动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在侧视时,杆1132与基部1131重叠。
[0058]如图10及展示将隆起部1120切开的车宽方向主要部分剖面(图1的1_1剖面)的图11所示,在隆起部1120开设有用以使经由基部1131而安装于后部加强框架27的脚踏杆113露出于外部的开口部K。如此,脚踏杆113在侧视时与隆起部1120重叠。再者,图11所示的脚踏杆113为杆1132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
[0059]基部1131及杆1132可分别由铝合金等适当材料形成。基部1131例如通过螺栓等安装于后部加强框架27的前端部外方所固定的托架B3上。隆起部1120的上缘1120a与下述侧盖10的内凹部的下缘相接。
[0060]再者,本发明中,脚踏杆113并非构成搁脚部S所绝对必需者。搁脚部S也可通过使隆起部1120的上表面形成为适合供同乘者的脚搁放的形状、例如平坦的搁脚面而构成。
[0061]〈侧盖10>
[0062]构成侧盖10的左侧的侧盖IOL及右侧的侧盖IOR分别配置于座椅5与动力单元4之间的空间的车宽方向的左侧及右侧。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左侧的侧盖IOL与右侧的侧盖IOR在后端部隔着尾灯TL而布置,并非相互直接连接,但也可形成为两者在后端部连接。其次,根据图4、图8、图12及图13说明左侧的侧盖IOL的形状。图12是图1的I1-1I线主要部分剖面图,图13是图1的II1-1II线主要部分剖面图。右侧的侧盖IOR显现为与左侧的侧盖IOL左右对称,因此省略说明。再者,图12中未图示踏板部FL。
[0063]如图4、图8及图12所示,左侧的侧盖IOL在上部具有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外凸部10U,并且在下部具有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凹入的内凹部10D。外凸部IOU及内凹部IOD均从侧盖10的前部向后方延伸。又,在外凸部IOU与内凹部IOD之间形成有从侧盖10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转换线10t。外凸部IOU包含侧盖10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弯曲的部分,相对于此,内凹部IOD包含侧盖10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凹入的弯曲的部分。转换线IOt也可称为外凸部IOU的突出的弯曲与内凹部IOD的凹入的弯曲的边界线。再者,转换线IOt只要为外凸部IOU的突出的弯曲与内凹部IOD的凹入的弯曲的交界即可,未必为明确的线。又,转换线IOt也可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度。
[0064]又,如图8所示,在侧盖10的外凸部IOU形成有外棱线10r。然而,在本发明中,夕卜棱线IOr并非绝对必要,也可不形成外棱线10r。
[0065]其次,根据图8及图11,说明侧盖10与同乘者的搁脚部S的配置关系。如图8所示,侧盖10的内凹部IOD的下缘与脚踏板11的后部112中的设置有同乘者的搁脚部S的隆起部1120上缘相接。如将隆起部1120切开的车宽方向主要部分剖面图(即图11)所示,同乘者的搁脚部S的脚踏杆113的一部分位于转换线IOt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同乘者的搁脚部S可向车辆中心侧移动与所述一部分相当的距离,从而可抑制车宽。又,将设置有同乘者的搁脚部S的隆起部1120以与侧盖10的内凹部IOD邻接的方式设置于其下方,因此如图11所示,同乘者的脚踝可通过内凹部IOD从侧盖10离开,从而可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
[0066]根据图1、图14及图15,说明同乘者的搁脚部S与车架2及侧盖10的配置关系。搁脚部S的脚踏杆113的基部1131对固定于后部加强框架27的前端部外方的托架B3的安装部位正好位于中间框架24与后部框架25的连接部的下方。如上所述,在同乘者的搁脚部S的脚踏杆113旋动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在侧视时,杆1132与基部1131重叠。如图14所示,在同乘者将脚F搁置于杆1132时,通常是以脚底的足弓附近或较其更前方的部位踩踏杆1132,因此脚底的脚后跟h将与杆1132相比更位于后方。由于脚踝的关节的内侧突起的踝a位于脚后跟的上方,因此在侧视时,踝a位于中间框架24的后方且后部框架25的下方,在该处与内凹部IOD重叠。可通过图15展示所述状态。图15是通过图14的同乘者的脚F的踝a的剖面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同乘者的脚F的踝a可通过内凹部IOD而避免与侧盖10接触。
[0067]又,如图1所示,车架2的支撑座椅5的部分布置于与侧盖10的转换线IOt重叠的位置或与转换线IOt相比更上方的位置。具体来说,车架2的后部框架25的从与中间框架24连接的部位到与后部加强框架27连接的部位为止的部分与转换线IOt重叠,位于与上述部分相比更后方的部分与转换线IOt相比更位于上方。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车架2的后部框架25也可在整个长度上均与转换线IOt重叠,或是在整个长度上均与转换线IOt相比更位于上方。即,只要后部框架25在其整个长度范围内没有任何一部分的正交于轴方向的横剖面整个低于转换线IOt即可。
[0068]<传动箱42的空气管道421 >
[0069]如上所述,为了使因内设于传动箱42的V形带式无段变速器的皮带的摩擦等而产生的热发散,在传动箱42的前部连接有吸入外部气体的空气管道421。如图16所示,空气管道421包括:连接部4211,其与传动箱42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左侧部上表面的开口连接;蛇腹管4212 ;及头部4213,其设置有朝向外部开放的开口部4214。在安装有空气管道421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开口部4214面向侧盖10的外凸部IOU的背面。由于开口部4214位于与传动箱42相比更高的位置,因而可抑制行驶时飞舞的尘埃等吸入并且侵入到空气管道421。
[0070]空气管道421可由合成橡胶等适当材料形成。再者,如果动力单元4以枢轴部P为中心而相对于车架2进行摆动,而造成卡止于侧盖10的头部4213与连接于传动箱42的连接部4211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可由蛇腹管4212吸收所述变化。
[0071]<有益的效果>
[0072]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I包括:车架2,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动力单元4,其包含引擎41及从引擎41的侧方朝后方延伸的传动箱42,且可摆动地支撑于车架2 ;后轮8,其可旋转地支撑于动力单元4的后部,并由所述动力单元4的驱动力所驱动;两人乘坐用的座椅5,其位于动力单元4的上方,且支撑于车架2 ;脚踏板11,其与座椅5相比更位于下方,并且在俯视时包含前部111及与所述前部111连接而向车辆的后方并向车宽方向两侧分支而延伸的后部112 ;左侧的侧盖IOL及右侧的侧盖10R,其配置于座椅5与动力单元4之间的空间的车宽方向的左侧及右侧;且,左侧的侧盖IOL及右侧的侧盖IOR在上部包含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外凸部10U,并且在下部包含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凹入的内凹部10D,外凸部IOU及内凹部IOD均从侧盖10的前部向后方延伸,且两者之间形成有从侧盖10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转换线10t,内凹部IOD的下缘与脚踏板11的后部112的上缘相接,在脚踏板11的后部112设有供就坐于座椅5的后座5b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S,在侧视时,车架2的支撑座椅5的部分布置于与左侧的侧盖IOL及右侧的侧盖IOR的转换线IOt重叠的位置或与所述转换线IOt相比更上方的位置。
[0073]根据本实施例,在如图1的侧视时,车架2的支撑座椅5的部分(后部框架25)是布置于与左右两侧的侧盖10的转换线IOt重叠的位置或与所述转换线IOt相比更上方的位置,因此车架2、具体来说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5并非整个布置于内凹部IOD的车宽方向的内方,其结果为,可确保车架2之间、具体为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5之间的间隔。例如,当在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5之间配置有收纳箱13的情形时,也可不压缩收纳箱13的车宽方向的尺寸,从而确保收纳空间。
[0074]又,在从侧盖10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转换线IOt的上方形成有外凸部10U,因此从引擎41上升的热气可在所述外凸部IOU的内部空间流动,且从引擎41的上方向车辆的后方发散。
[0075]又,在从侧盖10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转换线IOt的下方形成有下缘与脚踏板11的后部112的上缘相接的内凹部10D,因此即便在同乘者将脚F搁放在设于脚踏板11的后部的搁脚部S的情形时,脚F的踝a也可通过内凹部IOD而从侧盖10离开,从而可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
[0076]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I的一优选实例中,在左侧的侧盖IOL及右侧的侧盖IOR各者的外凸部IOU形成有外棱线10r。
[0077]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在侧盖10的外凸部IOU形成外棱线10r,外凸部IOU进一步向侧方突出,可进一步确保从引擎41上升的热气流动的空间。
[0078]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I的一优选实例中,在将脚踏板11的后部112切开的车宽方向剖面图(即图11)中,搁脚部S的一部分位于转换线IOt的车宽方向的内侧。
[0079]根据本实施例,内凹部IOD的下缘与脚踏板11的后部112的上缘相接,且搁脚部S以其一部分位于转换线IOt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的方式设置于脚踏板11的后部112,因此在通过内凹部IOD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的同时,搁脚部S可向车辆中心侧移动与所述一部分相当的距离,从而可抑制车宽。
[0080]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I的一优选实例中,如图8所示,脚踏板11的前部111包含供驾驶人的脚搁放的平坦的搁脚面,脚踏板11的后部112包含与搁脚面相比向上隆起且上缘与内凹部IOD的下缘相接的隆起部1120,搁脚部S设置于隆起部1120。
[0081]根据本实施例,搁脚部S设置于与搁脚面相比向上隆起的隆起部1120,因此即便是体型小的同乘者,其脚也可更容易到达搁脚部S,从而可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又,搁脚部S设置于上缘与内凹部IOD的下缘相接的隆起部1120,因此与将搁脚部S设置于从脚踏板11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垂下的脚踏板侧盖16的情形相比,搁脚部S更靠向车辆中央侦牝使同乘者的脚部无需不自然地大幅张开便可就坐于后座,因此无需采用勉强的就坐姿势即可舒适地就坐,并且可抑制车宽。
[0082]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I的一优选实例中,搁脚部S进而具有在侧视时与隆起部1120重叠的脚踏杆113,所述脚踏杆113包含安装于车架2上的基部1131、及枢转支撑于所述基部1131且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旋动的杆1132。
[0083]根据本实施例,搁脚部S的脚踏杆113的杆1132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旋动,因此可通过位于使用位置的脚踏杆113的杆1132而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并且可在不使用时将脚踏杆113的旋动的杆1132收纳于收纳位置,借此避免车宽增大。
[0084]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I的一优选实例中,在车架2之间配置有收纳箱13,在侧视时,车架2的一部分与左侧的侧盖IOL及右侧的侧盖IOR各者的转换线IOt重叠。
[0085]根据本实施例,在侧视时,车架2的一部分与侧盖10的转换线IOt重叠,因此,例如即便以恶作剧或盗窃为目的,例如为了开闭收纳箱13而希望使手从下方通过侧盖10与收纳箱13之间的间隙以到达沿位于收纳箱13的左侧或右侧的车架2即后部框架25铺设的钢丝,但由于在侧盖10的转换线IOt的下方,所述间隙被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凹入的内凹部IOD堵塞,因此在通过所述内凹部IOD而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的同时,可使恶作剧或盗窃难以进行,从而提高防盗性。
[0086]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情况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本发明也可适用于运动型机器脚踏车、轻型机器脚踏车或ATV (AlI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四轮越野车等速克达型车辆以外的跨坐型车辆。
【权利要求】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包括: 车架,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动力单元,其包含引擎及从所述引擎的侧方朝后方延伸的传动箱,且可摆动地支撑于所述车架; 后轮,其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动力单元的后部,且由所述动力单元的驱动力所驱动; 两人乘坐用的座椅,其位于所述动力单元的上方,且支撑于所述车架; 脚踏板,其与所述座椅相比更位于下方,并且在俯视时包含前部及与所述前部连接而向车辆的后方并向车宽方向两侧分支而延伸的后部;及 左侧的侧盖及右侧的侧盖,其配置于所述座椅与所述动力单元之间的空间的车宽方向的左侧及右侧;且 所述左侧的侧盖及所述右侧的侧盖在上部包含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外凸部,且在下部包含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凹入的内凹部, 所述外凸部及所述内凹部均从侧盖的前部向后方延伸,且两者之间形成有从侧盖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转换线, 所述内凹部的下缘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的上缘相接,在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设有供就坐于座椅的后座上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 在侧视时,所述车架的支撑所述座椅的部分布置于与所述左侧的侧盖及所述右侧的侧盖的所述转换线重叠的位置或与所述转换线相比更上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所述左侧的侧盖及所述右侧的侧盖各者的所述外凸部形成有外棱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将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切开的车宽方向剖面图中,所述搁脚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转换线的车宽方向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前部包含供驾驶人的脚搁放的平坦的搁脚面,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包含与所述搁脚面相比向上隆起且上缘与所述内凹部的所述下缘相接的隆起部,所述搁脚部设置于所述隆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搁脚部进而具有在侧视时与所述隆起部重叠的脚踏杆,所述脚踏杆包含安装于所述车架上的基部、及枢转支撑于所述基部且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旋动的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所述车架间配置有收纳箱,在侧视时,所述车架的一部分与所述左侧的侧盖及所述右侧的侧盖各者的所述转换线重叠。
【文档编号】B62J25/00GK103963884SQ201310037018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0日
【发明者】周宏政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