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153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车体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的前部结构,其包括:加固构件,所述加固构件沿车辆的横向延伸,所述加固构件用于加固前保险杠;以及车头灯,所述车头灯分别附接于所述加固构件的在横向上的相对端。加固构件设置有切口,所述切口邻近于所述相对端且从所述车头灯的附接位置在横向上向内形成。
【专利说明】车体前部结构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基于2012年6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第2012-132597号并要求其优先权的权益,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结合至此。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的前部结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加固前保险杆的加固构件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4]传统上,用于从前部吸收冲击(负荷)的前保险杆设置于诸如汽车或者卡车的车辆的前部上。由金属或者树脂形成的前保险杆是设置于车辆的最前端部以沿着车辆的横向延伸的冲击吸收装置。前保险杆用这种方式构造,即,例如,能量吸收器由聚氨酯树脂或类似的材料形成的能量吸收器填充在保险杠罩的内部,并且此外,从能量吸收器向内附加地设置有加固构件(加固材料)。通过将该加固构件附接于车体(如侧构件(侧梁,side member )、侧框架),前保险杆安装在车辆上。当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前保险杠的保险杠罩变形,且内部填充的能量吸收器吸收该碰撞的冲击。此外,加固构件变形,从而吸收被传递到加固构件的冲击。在冲击较大的情况下,冲击从前保险杠传递到车体,且车体变形。
[0005]此外,在车辆的前部,在从前保险杠向外的左侧和右侧处设置有用于向前方照亮的一对左、右车头灯。车头灯通常被固定在沿车辆(横向构件、加固构件等)的横向延伸的构件的相对端或者固定在从该构件的相对端向后延伸的构件。例如,JP-A-Hl 1-115805中公开的灯单元(车头灯)附接至侧盖板构件(shroud side member),侧盖板构件附接至沿车辆的横向延伸的上盖板构件的侧部,以便从上盖板构件成角度地向后延伸。侧盖板构件形成具有定位孔。从灯单元突出的定位销分别插入到定位孔中,从而定位灯单元。
[0006]顺便提及的是,当车辆的前部在低速行驶期间发生碰撞时,在偏向左侧或右侧的状态下,车辆的前部在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左侧或右侧处的被碰撞侧)处经受来自于前方的冲击而变形,但不直接在左侧和右侧中的另一侧(未被碰撞侧)处经受来自于前部的冲击。因此,尽管被碰撞侧处的车头灯由于来自于前部的冲击而变形,但是未被碰撞侧的车头灯不会因为来自于前部的冲击而发生变形。应当注意的是,此种冲击不仅会发生在低速行驶过程中,而且也可能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中,即,在车辆正在停止的同时,以低速行驶的另一车辆或者机车以偏移的方式碰撞到车辆的前部。
[0007]在这种碰撞的情况下,施加于车辆的前部的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的冲击通过沿横向延伸的构件而被传递到未被碰撞侧。结果,前保险杆的位于未被碰撞侧处的一部分以沿从被碰撞侧到未被碰撞侧的方向坍塌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在车头灯附接至前保险杆的加固构件的情况下,存在这样一种担心,即,加固构件坍塌且变形,并且因此,位于未被碰撞侧的车头灯也变形,这将导致修理成本的增加。具体地,在用于车头灯的定位孔形成于加固构件中的情况下,冲击(应力)集中在定位孔上,并且包围定位孔的区域很容易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更换车头灯的必要性。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车体的前部结构,其能够在车辆的前部经受朝向左侧和右侧中的任一侧偏移的冲击的情况下抑制修理成本增加。
[0009]发明的目的并不限于此。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实现操作和效果,所述操作和效果从用于执行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中示出的组成元件而被引入,且现有技术不能达到所述操作和效果。
[0010]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的前部结构,其包括:加固构件,所述加固构件沿车辆的横向延伸,所述加固构件用于加固前保险杠;以及车头灯,所述车头灯分别附接于所述加固构件的在横向上的相对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构件设置有切口,所述切口邻近于所述相对端且从所述车头灯的附接位置在横向上向内形成。
[0011]所述加固构件可设置有用于所述车头灯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形成于与所述附接部重叠的区域中,并且所述切口在所述车辆的纵向上形成得比所述定位孔长。
[0012]所述加固构件可沿所述车辆的纵向的竖直截面具有帽状,所述帽状在下表面处开口,并且所述切口形成于所述帽状的凸缘部中。
[0013]切口可形成于位于车辆的后侧处的凸缘部中。
[0014]根据如上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所述加固构件在邻近于所述相对端且从所述车头灯的附接位置在横向上向内的位置处具有切口。因此,例如,在车辆低速行驶期间在车辆的前部发生偏移碰撞的情况下,即使加固构件以朝向未被碰撞侧坍塌的方式发生变形,未被碰撞侧处的切口也可吸收加固构件的变形。在该方式中,当加固构件以朝向未被碰撞侧的方式发生变形时,可防止未被碰撞侧处的车头灯破损。所以,可抑制维修车辆时的成本的增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体的前部结构的立体图。
[0016]图2是与图1所示的车体的前部结构的平面图。
[0017]图3A、3B和3C为示出如图1所示的上保险杠加固件的右端部的放大图,其中图3A是从后侧观看的立体图,图3B是平面图,且图3C是从图3A中箭头标记Z的方向上观看的图。
[0018]图4A、4B、和4C为用于解释当具有如图1所示的这种结构的车辆在低速行驶期间正面发生偏移碰撞时车辆的运动的视图,其中图4A是示出在碰撞之前车辆的前部的平面图,图4B为在发生碰撞时车辆的前部的平面图,且图4C为从前侧观看的立体图,其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发生碰撞时加固构件及其围绕物的变形。
[0019]图5A、5B和5C为对应于图3A的图,其示出了切口的变形。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应当注意的是,以下描述的实施例仅示例了本发明,但是在实施例中未被清楚描述的对技术的修改和应用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在实施本发明时,该实施例中的组成元件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以多种方式修改。同时,可以根据必要性选择组成元件,或可以将组成元件进行适当的结合。
[0021](1.结构)
[0022](1-1.整体结构)
[0023]参照图1至4C对本实施例中的车体的前部结构进行描述。在下面的说明中,车辆的前进方向被称为“前侧”,并且“左侧和右侧”基于前侧来确定。重力方向称为“下侧”,且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上侧”。此外,朝向车体的中心的一侧称为“内侧”,且与侧侧相反的一侧称为“外侧”。此外,在下面说明中的术语“水平”和“竖直”并不严格意味着水平和竖直的状态,而是它们的意思是“基本上水平”和“基本上竖直”,且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误差和偏差。
[0024]汽车(车辆)的车体包括由一对左侧构件和右侧构件2、2和将左侧构件和右侧构件2、2相互连接的多个横向构件(横梁,cross member)(未示出)组成的呈梯状的框架,左侧构件和右侧构件沿车辆的纵向(下文简称为“纵向”)延伸,横向构件沿车辆的横向(左右方向)延伸。图1和2中示出了车体的前部结构。如图1和2所示,在车体I的前部中按照从上方开始的顺序依次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四个构件,即,上杆(upper bar)4、上保险杠加固件(加固构件)5、保险杠梁6、前横向构件7。
[0025]上杆4是设置于侧构件2、2上方的构件,用于将一对左前保护板和右前保护板3、3的相应前端相互连接以及用于支撑散热器(未示出)。上杆4通过将三个构件接合在一起而形成,所述三个构件即上中杠40 (设置在车辆的横向的中部)、以及一对左上侧杆和右上侧杆41、41 (在上中杠40的左侧和右侧处从侧构件2、2向外设置)。
[0026]上中杠40沿车辆的横向方向的长度(上中杠40的纵向长度)基本上等于侧构件2、2之间的距离,并且右端和左端40c、40d基本上位于侧构件2、2的前端2a、2a正上方。
[0027]一对上侧杆41、41的前端41a、41a基本上位于侧构件2、2的前端2a、2a正上方,且连接至上中杠40的右端和左端40c、40d。前端41a、41a分别固定到左侧柱和右侧柱8、8的上端,所述左侧柱和右侧柱被固定到侧构件2、2的前端2a、2a的上部,并且沿竖直方向延伸。
[0028]一对上侧杠41、41的后端41b、41b连接至前保护板3、3的前端,前保护板从侧构件2、2向外设置。特别地,如从前端41a向后看到的,每一个上侧杆41、41都以这样的弯曲形状形成,所述弯曲形状使得后端41b从前端41a沿横向向后且向外地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上杆4通过侧柱8、8由侧构件2、2支撑。
[0029]上保险杠加固件5和保险杠梁6都是设置车体I的最前端部中的构件,用于加固前保险杆(也称作保险杠面罩(bumper facer))(未示出)。保险杠加固件5设置于上杆4的下方以及侧构件2、2的上方。上保险杠加固件5沿车辆的横向方向的长度(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纵向长度)稍小于侧构件2与2之间的距离,且上保险杠加固件5布置于侧构件2、2的延伸范围之间。
[0030]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右端和左端5c、5d被固定在一对左上支架和右上支架9、9的前端,所述左上支架和右上支架沿纵向延伸。上支架9的后端被固定于侧柱8的侧壁的内侦U。借助于多个(在该实施例中为两个)沿纵向延伸的支柱10,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沿车辆的横向的的中间部分耦接于上杆4的沿横向的中间部分。支柱10为加固构件,且支柱10的后端IOb被固定于上中杠40的前壁,而且它们的前端IOa被固定于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上表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围绕在横向方向上的中心线上的对称轴线对称地(轴对称地)设置两个支柱10、10,以便比保险杠加固件5的右端和左端5c、5d更接近于在横向上的中心线。
[0031]保险杠梁6在与侧构件2、2基本上相同高度处基本上设置于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正下方。保险杠梁6沿车辆的横向的长度(保险杠梁6的纵向方向)比侧构件2和2之间的距离稍长。保险杠梁6的右端和左端6c、6d连接至一对左下支架和右下支架11、11的前端部,所述左下支架和右下支架纵向延伸。左下支架和右下支架11、11的后端固定于侧构件
2、2的前端2a,2a的正面。
[0032]前横向构件I为设置于侧构件2、2下方的构件,用于将侧构件2、2的前端2a、2a相互连接,并且基本上设置于上杆4的正下方。前横向构件7包括设置于在横向上的中心部分中的中心横向构件70、以及设置于横向构件70的在横向上的左端和右端处的一对左侧横向构件和右侧横向构件71、71。前横向构件7通过将这三个构件接合在一起形成。
[0033]散热器的腿部附接于中横向构件70的上部。侧横向构件71、71的相应一端附接至侧构件2、2的前端2a、2a的下部,且其相应的另一端连接至中心横向构件70的右端和左侧70c、70d。每一个侧横向构件71都具有从一端向下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沿横向从该第一部分延伸到另一端的第二部分,以便形成为大致L形,如从车辆的前方所观看到的。
[0034]当冲击从车辆的前部施加于车体I时(例如,在汽车的正面碰撞障碍物的情况下),设置于车体I的前部中的上杆4、上保险杠加固件5、保险杠梁6和前横向构件7变形,从而吸收和缓冲冲击。除了这些构件之外,车体的当前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保险杠加固件5的结构。
[0035]如图1和2中的两点链线所示,一对左车头灯和右车头灯12、12设置在车体I的前部中。左车头灯和右车头灯12、12设置成从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在横向上的相对端5c、5d向外布置,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上杆4与上保险杠加固件5之间,并且在纵向上位于上侧杆41,41的前方。每一个车头灯12都具有分别设置于其下部和上部中的附接托架13、14,且借助于这些托架13、14附接至车体I。
[0036](1-2.上保险杠加固件的结构)
[0037]将参照图3A-3C描述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结构。图3A到3C为示出包围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右端5d的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图3A为如从车辆的后部所看到的立体图,图3B为俯视图,且图3C为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侧视图(如从图3A中的箭头标记Z的方向看到的图)。应当注意的是,包围保险杠加固件5的左端5c的区域相对于包围右端5d的区域的结构d对称。
[0038]上保险杠加固件5是由沿纵向取得的竖直截面为帽状的构件形成。特别地,上保险杠加固件5形成为截面呈向下开口的帽状,包括在横向上水平地延伸的上面部51、从上面部51的在其横向上(在车辆的纵向上)的相对边缘向下延伸的两个竖直面部52、52、以及从两个竖直面部52、52的相应下端在纵向上水平地向外伸出的两个凸缘部53、54。
[0039]在上面部51上沿车辆的横向平行地设置有从上面部51向上凸起的多个(在该实施例中为五个)凸起部51A,所述凸起部之间留有间隔。用于安装前保险杆的通孔(未示出)形成于凸起部51A的顶面上。此外,支架13 (附接件,以下称为下支架13)的前部通过紧固件15 (诸如螺栓)在相对端5c、5d处固定于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上面部51,其中所述支架13设置于车头灯12的下侧部中。
[0040]凸缘部53、54均为在车辆的横向上水平地延伸的构件。如图2所示,位于车辆的前侧处的前凸缘部54向前伸出的长度(在下文中,也称为宽度)在横向上的中间部分中基本不变,并且在接近其端部处比中间部分的宽度稍大。另一方面,位于车辆的后侧处的后凸缘部53在其中间部分具有基本恒定的宽度(向后伸出长度),且另外,后凸缘部具有部分地向外伸出的伸出部53B。此外,在伸出部53B的基本上中心部中形成有通孔。
[0041]后凸缘部53的宽度形成为在右端和左端5c、5d处比在横向上的中间部分大。这些右端和左端5c、5d设置有阶梯式凸缘部53A、53A,阶梯式凸缘部具有形成为向上延伸的凸形的阶梯部53As。在阶梯式凸缘部53A中,除了阶梯部53As以外的其他区域(与后凸缘部53具有相同高度的平面部)被称作底面部53Ab。
[0042]每一个阶梯部53As均具有定位孔55,该定位孔通过从后边缘向前以槽缝的形状切除阶梯部53As的顶面而形成。设置于下支架13的下表面上的定位销13P适于与定位孔55接合,以从而限定车头灯12的固定位置。定位销13P是从下支架13的下表面向下伸出的销构件,并且定位销与下支架13整体形成。在该实施例中,定位销13P形成于下支架13的在车辆的横向上的内端附近,如图3C所示。
[0043]简言之,为了形成定位孔55的目的而设置阶梯式凸缘部53A。定位孔55形成在与下支架13重叠的位置处,且定位孔的特定位置根据上保险杠加固件5与车头灯12之间的位置关系而确定。此外,定位孔的大小(该孔的面积、纵向长度等)根据定位销13P的大小和形状而确定。在该实施例中,定位孔55的纵向长度没达到后凸缘部53与竖直面部52之间的边界。应当注意的是,定位孔55不一定形成为槽缝形状,而是可以形成为简单的孔。
[0044]阶梯式凸缘部53A在底面部53Ab上具有用于固定上保险杠加固件5和上支架9的定位部95,所述定位部从阶梯部53As向外形成。在定位部95中固定有上保险杠加固件5和上支架9,例如,借助于紧固构件(诸如螺栓)或通过焊接来固定。如图1所示,在竖直面部52上在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右端和左端5c、5d的正侧处也设置有用于固定上保险杠加固件5和上支架9的定位部96。特别地,上保险杠加固件5在右端和左端5c、5d处通过竖直面部52和后凸缘部53 (阶梯式凸缘部53A) 二者固定于上支架9、9。
[0045]此外,下支架13的后部借助于紧固构件15在定位部95的后部中固定于上支架9。因此,车头灯12的下支架13以从上方与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定位部95重叠的方式附接至车体I。在该实施方式中,车头灯12的下支架13用作附接部分,用于将车头灯12附接于上保险杠加固件5。此外,设置在车头灯12的上部中的支架14通过紧固件固定于上侧杆41的上表面,从而附接至车体I。
[0046]上保险杠加固件5具有切口 56、56,所述切口邻近于相对端5c、5d、且从车头灯12、12的下支架13、13向内形成。在车辆接收来自于前方的冲击、且该冲击偏移到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的情况下,切口 56、56吸收上保险杠加固5的变形。切口 56形成为使得冲击(应力)可以容易地集中于切口 56上。
[0047]在本文中,短语“邻近于相对端5c、5d”意指从下支架13向内、但是接近于相对端5c、5d的位置,并且至少意指从耦接至在横向上的中间部分的支柱10向外的位置。这是因为在车辆接收来自于前部且偏移至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的冲击的情况下,切口 56应当吸收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变形,因此期望的是在接近于相对端5c、5d的位置处设置切口 56。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3C所示,切口 56基本上设置于形成在上面部51上的多个凸起部51A中的形成为邻近于相对端5c、5d的凸起部51A的正下方。
[0048]在图3A和3B中,为了形成切口 56而从后凸缘部53移除(切除)的区域通过两点链线示出。切口 56在底面部53Ab中从阶梯凸缘部53A的阶梯部53As向内形成为从阶梯凸缘部53A的后缘向前的细长槽缝的形状。通过在底面部53Ab中以槽缝的形状形成切口56,剩下从切口 56向内的为基本上三角形的阶梯式凸缘部53A。然而,在该实施例中,为基本上三角形的区域也同切口 56—样被移除。这是因为基本上三角形的区域设置成用于逐渐放大阶梯式凸缘部53A的宽度的目的,并且在形成切口 56之后变得不必要。
[0049]如图3C所示,切口 56以这种方式形成,即,使得切口 56的远端56a位于竖直面部52的下部中,其邻近于底面部53Ab。换言之,切口 56从阶梯式凸缘部53A的后边缘向前、横穿阶梯凸缘部53A与竖直面部52之间的边界延伸至竖直面部52的下部(稍低于竖直方向上的中心)。简而言之,切口 56形成为在纵向上比形成于阶梯部53As中的定位孔55长。
[0050](2.操作和效果)
[0051]根据该实施例的车体I的前部结构如上所述地构造。因此,当冲击以偏移至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的方式施加于具有该前部结构的汽车的前部时,车体I如下所述地变形。作为冲击以偏移至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的方式施加于汽车的前部的情形,存在例如这样的情形,即,如图4A中所示,在低速度行驶期间,在汽车的前左侧处存在障碍物100,并且如图4B所示,该障碍物100仅与汽车的前左部发生碰撞。此外,存在这样的情形,即,以低速行驶的机车或者另一车辆从前方与处于等待中的汽车以偏移至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的方式发生碰撞。
[0052]在施加如上所述的冲击的情况下,沿对角线向后的方向(空白箭头标记A)的力被施加在车体I上。所以,被碰撞侧(在该实施例中为左侧)处的车头灯12以向后坍塌的方式变形。此外,在碰撞侧处的上杆4、上保险杠加固5、保险杠梁6和前横向构件7以向后坍塌的方式变形。同时,冲击通过图4C中的空白箭头标记Ay被传递到未被碰撞侧(在该实施例中为右侧),且构件也朝向被碰撞侧(在该实施例中为向右的方向)坍塌。具体地,因为上保险杠加固件5和保险杠梁6被设置在车体I的前端处,所以它们最可能接收冲击,且更可能变形。
[0053]在这种情况下,在上保险杠加固件5未设置有切口 56,被传递到未被碰撞侧的冲击集中在未被碰撞侧处的定位孔55上,且定位孔55周围的区域明显变形。所以,车头灯12的被设置成与定位孔55重叠的下支架13断裂。因此,必须更换整个车头灯12以用于维修,且增加了维修成本。甚至在上保险杠加固件5中未设置有定位孔55的情况,冲击也可通过紧固构件15而被直接地传递到车头灯12的下支架13。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更换整个车头灯12以用于维修,且增加维修成本。
[0054]另一方面,在车体的前部结构设置有该实施例中的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情况下,因为在邻近于相对端5c、5d处从车头灯12的附接部(下支架)向内设置有切口 56、56(应力易于集中在所述切口上),所以被传递到未被碰撞侧的冲击集中在未被碰撞侧处的切口 56上。因此,周围切口 56的区域明显变形。结果,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变形由未被碰撞侧处的切口 56吸收,且因此,能够防止从切口 56向外设置的定位孔55的变形以及防止下支架13的断裂。
[0055]换言之,尽管因为上保险杠加固件5是用于前保险杆的加固构件而必须确保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预定刚度,但是可有意地将应力所易于集中(也就是说,易于发生变形)的切口 56设置在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一部分中。结果,在正常情形下能够实现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原始作用,而且,当施加如上所述的冲击时,还可以防止车头灯12在非碰触侧处的变形。因此,通过上保险杠加固5设置有切口 56、56的简单结构,可抑制用于维修车辆的成本的增加。
[0056]此外,在上保险杠加固5中形成的切口 56形成为在纵向上比用于车头灯12的定位孔55长,其中所述定位孔形成于与下支架13重叠的位置处。结果,由于被传递到未被碰撞侧的冲击而导致的上保险杠加固件5变形能够被切口 56有效地吸收,且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定位孔55的变形。
[0057]此外,因为切口 56在帽状的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凸缘部53中形成,所以能够在发生碰撞时防止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变形,而几乎不影响上保险杠加固件5所需的刚性(同时确保所需要的刚性)。
[0058]此外,当偏移的冲击从前部施加于车辆时,上保险杠加固件5沿对角线向后坍塌。因为切口 56形成于从帽状的上保险杠加固件5向后定位的后凸缘部53中,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变形可以被更有效地吸收。
[0059](3.变型)
[0060]尽管前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部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型。
[0061]例如,形成于上保险杠加固件5中的切口的变型如图5A到5C所示。这些变型仅仅在切口的形状上不同于上述实施例,而其他组成元件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相同的组成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标记,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
[0062]在如图5A所示的变型(第一变型)中,切口 57的槽缝长度比以上描述的切口 56的长度短。特别地,切口 57的远端57a位于凸缘部53中,同时竖直面部53不被切除。此外,在如图5B所示的变型(第二变型)中,切口 58的槽缝长度比以上描述的切口 56的长度长。特别地,切口 58的远端58a位于竖直面部52的上部(竖直面部52与上面部51的边界)中。
[0063]此外,在如图5C的变型(第三变型)中,切口 59位于阶梯式凸缘53A的阶梯部53As与底面部53Ab之间的边界部分(阶梯部分)中,且切口的槽缝长度基本上等于定位孔55的长度。即使在第一至第三变型中的上保险杠加固件5具有切口 57、58、59的情况下,也可得到与具有以上描述的切口 56的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基本上相同的优点。
[006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型中,切口 56、57、58、59形成于阶梯式凸缘部53A中。然而,切口 56、57、58、59的位置并不限于此。此外,切口可形成于前凸缘部54中,或者形成于前凸缘部54和后凸缘部53 二者中。此外,可形成两个或更多个切口。考虑到要确保的保险杠加固件5的刚性、以及在上保险杠加固件5由于偏移碰撞而变形的情况下的变形吸收量,可以适当地设定切口的形状、大小、数量。
[0065]用来附接车头灯12的支架13、14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定位孔55的形状和位置都不限于上面的描述。此外,上保险杠加固件5的形状也不限于上面的描述。尽管在本文中将下支架13描述为车头灯12的附接部分,但是车头灯12的附接部分不限于此,而是该附接部分可简单地意指用于将车头灯附接于加固构件的构件或者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车体的前部结构,包括: 加固构件,所述加固构件沿车辆的横向延伸,所述加固构件用于加固前保险杠,以及 车头灯,所述车头灯分别附接于所述加固构件的在横向上的相对端, 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构件设置有切口,所述切口邻近于所述相对端且从所述车头灯的附接位置在横向上向内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构件设置有用于所述车头灯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形成于与所述附接部重叠的区域中,并且 所述切口在所述车辆的纵向上形成得比所述定位孔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构件沿所述车辆的纵向的竖直截面具有帽状,所述帽状在下表面处开口,并且 所述切口形成于所述帽状的凸缘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形成于位于所述车辆的后侧处的凸缘部中。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3481951SQ201310228922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2日
【发明者】中西谦太, 福富健, 泽田达郎, 松山隆祐 申请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