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桶物流拖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2894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桶物流拖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桶物流拖车。



背景技术:

油桶即盛油用的桶,一般为铁皮或塑料材质做成圆筒形状,最初由德国人在二战前夕发明,主要用来搬运重要的军事物资——汽油,可以说是典型的战争产物。油桶物流拖车适用于工厂,车间,仓库,车站,码头等处的货物搬运与堆垛。对于那些有防火,防爆要求的场地(如印刷车间,油库,码头,仓库等)更为适用。若配合托盘装箱,集装箱等及可实现单元化运输,有效减少了零部件的碰撞,划伤和堆放面积,减少搬运工作量,提高搬运效率。单门架结构设计,转弯半径小,适用于机械制造,造纸,印刷,搬运,物流等行业使用。

现有飞油桶车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完全手拉型油桶车;第二种是以液压动力为提升动力的手动油桶车(也叫手动圆桶车,油桶搬运车,其实是一种设备);第三种是以电机为翻转动力、液压动力升降的手动可倾斜式油桶车,也叫手动油桶升高车;第四种是以电机为翻转动力、电控+液压作为升降动力的手动可倾斜式油桶车,也叫板电动油桶升高车;第五种是电动起升、电动行走的全自动油桶车,这种油桶车是全电动堆高车将货叉改为夹具改装而成的。后两种是比较大型的油桶搬运、堆高一体车,前面的属于小型油桶车,前三种额定载重在300kg以下,第三种和第四种均为大型的可倾斜式油桶车,具备一定的自动型,如第三种手动可倾斜式油桶车,可以依靠电机电动翻转,第四种半电动可倾斜式油桶车,可以依靠电机电动翻转油桶的同时,可以电动起升油桶车。

目前现有的手推油桶车结构不牢固,操作不方便,完成运输后不容易卸下油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牢固,方便对油桶进行限位,完成运输后容易卸下油桶的油桶物流拖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桶物流拖车,包括弧形支架、挡板、底板和支撑杆,所述挡板焊接在弧形支架内,所述弧形支架末端设置有U型部,所述U型部内安装有滚轮,所述底板焊接在弧形支架一端,所述支撑杆设有两根,两根所述支撑杆上分别固定有圆柱销和弹力绳,所述支撑杆呈竖直焊接在弧形支架两侧,所述底板下方安装有万向轮,所述支撑杆内侧安装有U型把手,所述U型把手末端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支撑杆活动连接,所述弯折部末端活动安装有挂钩。

作为优选,所述挡板呈T型设置,挡板可以挡住油桶防止其掉落。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呈矩形设置,底板采用不锈钢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滚轮中部安装有滚轮轴,滚轮内可以安装轴承,这样滚轮轴可以从轴承中部穿过。

作为优选,所述滚轮通过滚轮轴与U型部连接,U型部两端设置有圆孔,使得滚轮轴可以穿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设置的挡板焊接在弧形支架内,支撑杆焊接在弧形支架上,可以保持整体结构牢固;设置的支撑杆上分别固定有圆柱销和弹力绳,通过弹力绳绕在油桶外侧一圈,然后末端缠绕固定在圆柱销上,方便对油桶进行限位;设置的弯折部与支撑杆活动连接,向下压U型把手可以使得弯折部翘起,挂钩挂住油桶顶部向外凸出的钢圈,即可抬升油桶,方便叉车插走,从而能够保持完成运输后容易卸下油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油桶物流拖车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油桶物流拖车的滚轮安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油桶物流拖车,包括弧形支架1、挡板2、底板3和支撑杆4,所述挡板2焊接在弧形支架1内,所述挡板2呈T型设置,所述弧形支架1末端设置有U型部5,U型部5与弧形支架1焊接,所述U型部5内安装有滚轮6,所述滚轮6中部安装有滚轮轴7,所述滚轮6通过滚轮轴7与U型部5连接,U型部5两端设置有圆孔,使得滚轮轴7可以穿过,所述底板3焊接在弧形支架1一端,所述底板3呈矩形设置,所述支撑杆4设有两根,两根所述支撑杆4上分别固定有圆柱销7和弹力绳8,所述支撑杆4呈竖直焊接在弧形支架1两侧,所述底板3下方安装有万向轮9,万向轮9采用平底双轴承万向脚轮,通过固定螺钉进行安装,并且底板3相应位置设置螺纹孔,所述支撑杆4内侧安装有U型把手10,所述U型把手10末端设置有弯折部11,U型把手10和弯折部11采用不锈钢一体成型,所述弯折部11与支撑杆4活动连接,弯折部11与支撑杆4通过转轴进行连接,转轴依次穿过弯折部11与支撑杆4,所述弯折部11末端活动安装有挂钩12,挂钩12的尖端是朝向油桶一侧的,挂钩12顶部通过转轴与弯折部11进行活动连接。

在使用时,的挡板焊接在弧形支架内,支撑杆焊接在弧形支架上,可以保持整体结构牢固,支撑杆上分别固定有圆柱销和弹力绳,通过弹力绳绕在油桶外侧一圈,然后末端缠绕固定在圆柱销上,方便对油桶进行限位,弯折部与支撑杆活动连接,向下压U型把手可以使得弯折部翘起,挂钩挂住油桶顶部向外凸出的钢圈,即可抬升油桶,方便叉车插走,从而能够保持完成运输后容易卸下油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