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中转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3836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物运输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水貂中转车。

背景技术:
在水貂的饲养过程中需要按阶段进行选种、育种、种群转移等工作,上述操作时水貂会被从饲养笼舍中抓出,并转运至另外的场地。目前,一般通过饲养员一手抓一只的携带方式人工转移,导致水貂中转运输的效率较低;另外,由于水貂易受惊吓,雄性体重可达2千克以上,也经常会出现水貂逃跑的情况,易引起水貂应激反应等造成财产损失。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20807957.7、申请公布日2016年3月2日)公开了一种“动物移动饲养车”,包括底部安装有车轮的车架,车架上设有上层支撑架和下层支撑架,上层支撑架上安装有由钢丝网围成的笼体,笼体相邻的两侧上分别安装有饮水机构和喂食器,下层支撑架上安装有集污盘,集污盘位于笼体的正下方,下层支撑架两端的内侧面均设有滑轨,集污盘的两端设有与滑轨配合的滑轮,下层支撑架上设有旋转块,集污盘装入下层支撑架时,旋转块旋转固定下层支撑架。该实用新型结构布局紧凑、占用空间小、安全性好,同时能减小环境污染,但该实用新型中笼体是直接与上层支撑架固定,不适合于水貂从饲养笼舍捕捉并中转运输后释放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貂中转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它是水貂中转运输的专用设备,相对于通过人工的手提水貂方式中转,一台水貂中转车一次可携带20只以上的水貂,极大的提高了运送效率;通过水貂笼捕捉和释放,避免了水貂逃跑和产生应激反应;在水貂笼和车斗上设置夹持机构,便于水貂笼的取放以及运送时的固定。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水貂中转车,包括万向轮、车斗和安装在车斗上可拆卸的多个水貂笼,所述车斗由截面为L形的边框构成,边框上设置用于水貂笼固定的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边框横板上竖向开设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外侧的边框上开设L形竖向的活动槽,第一通孔内安装两端均露出边框横板的第一活动杆,活动杆的上端安装水平压板,压板与边框横板之间的活动杆上套设推力弹簧,活动杆的下端与弧形的连接杆一端铰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位于边框竖板的外侧,其中部通过纵向的第一固定轴安装在活动槽内,第一通孔外侧的边框竖板上开设横向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安装第二活动杆,第二活动杆的外端与连接杆铰接,其内端安装夹体,所述夹体包括对称设置的2个夹爪,2个夹爪的一端形成夹口,其另一端铰接并通过第二固定轴安装在第二活动杆上,第二固定轴上安装扭转弹簧,扭转弹簧的两端分别与2个夹爪固定,2个夹爪的中部设置用于夹口关闭的连接带;所述压板可带动第一活动杆下移使连接杆推动第二活动杆伸出,并通过夹体将水貂笼的一侧夹持固定。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如上所述的水貂中转车,所述水貂笼包括网状的笼体,笼体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开口上安装活动门,活动门外侧安装用于放置标识牌的卡槽;所述笼体顶部安装提手,提手上安装活动门开关。如上所述的水貂中转车,所述第二通孔为T型结构,第二活动杆内端设有与第二通孔配合的T型部,T型部上开设空腔和能嵌入水貂笼内的缺口,所述夹体安装在空腔内。如上所述的水貂中转车,所述T型部上开设的空腔为水平设置,所述缺口为竖向设置。如上所述的水貂中转车,所述夹持机构设置有2套或4套,分别设置在边框的纵向两端。如上所述的水貂中转车,所述车斗中间设置有竖向的横板,横板两侧分别设有纵向依次放置的水貂笼,横板的顶部高度与水貂笼的顶部高度相同。如上所述的水貂中转车,所述车斗上对称设置的水貂笼为20-50个之间。如上所述的水貂中转车,所述边框上设有水貂笼放置的定位块。如上所述的水貂中转车,所述车斗的一侧设置推手,所述推手包括横杆和2个斜杆,2个斜杆的下端与车斗固定,所述横杆与2个斜杆的上端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是水貂中转运输的专用设备,相对于通过人工的手提水貂方式中转,一台水貂中转车一次可携带20只以上的水貂,极大的提高运送效率;通过水貂笼捕捉和释放,避免了水貂逃跑和产生应激反应;在水貂笼和车斗上设置夹持机构,便于水貂笼的取放以及运送时的固定。2、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水貂笼,其一端设置有方便与饲养笼舍门对接的开口,在水貂捕捉或释放时,能直接将水貂转至水貂笼内,避免水貂损伤。水貂笼采用铁丝网和钢筋制成,在开口上设置活动门,活动门上安装用于放置标识牌的卡槽,正常放置时活动门处于紧闭状态,笼上装有把手,把手上设置活动门开关,捕捉水貂时通过开关将活动门打开,将水貂放入笼中,松开开关,活动门回复关闭状态,将水貂锁在传貂笼内,能够较好的提高抓捕效率。3、在边框上设置的夹持机构,方便水貂笼的拿取使用,或者在装载水貂后便于将水貂笼与车斗固定,防止转运过程中水貂笼晃动、掉落,使笼内的水貂受到惊吓。该夹持机构当水貂笼未放置在车斗上时,压板由于第一活动杆上推力弹簧的张力,保持在最上端的位置,同时,第一活动杆下端通过连接杆将第二活动杆内端靠近第二通孔,从而使夹体不会影响水貂笼放置在车斗边框上;当水貂笼放置在车斗上后,笼体底部和压板接触,由于水貂笼重力作用,压板会带动第一活动杆下移,并驱动连接杆的上端使第二活动杆相对于第二通孔向内侧移动,从而能够将笼体网壁嵌入夹体内。夹体中设置有2个一端铰接的夹爪,另一端设置有夹口,2个夹爪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关闭夹口的连接带,当笼体网壁嵌入夹体后,网壁挤压连接带将夹口关闭,使2个夹爪能够牢固的夹住笼体网壁;当将水貂笼从车斗上移出时,笼体底部和压板分离,同时,连接带失去笼体网壁压力,夹爪上的夹口由于第二固定轴上扭转弹簧的作用,夹口打开,夹爪和笼体分离,推力弹簧带动压板和第一活动杆上移,连接杆带动第二活动杆相对于第二通孔向外侧移动,从而将夹爪、夹持机构回复初始位置和状态,方便下次水貂笼置入时进行笼体固定。4、为了便于水貂笼在车斗上整齐码放,根据笼体的宽体大小,在边框上按相同间隔安装有定位块,当水貂笼放置在边框上时,定位块一方面能够较方便笼体排列的定位,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在运送过程中水貂笼相互之间的碰撞。在车斗中间设置的横板,能够提高水貂笼中间端部的竖向支撑力,使车斗对多个水貂笼的携带更稳定、牢固。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所述水貂笼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所述夹持机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3的A向视图。图5是图3的B-B向剖视图。附图标记:1-万向轮,2-车斗,3-边框,4-第一通孔,5-活动槽,6-第一活动杆,7-压板,8-推力弹簧,9-连接杆,10-第一固定轴,11-第二通孔,12-第二活动杆,13-夹爪,14-夹口,15-第二固定轴,16-扭转弹簧,17-连接带,18-笼体,19-活动门,20-卡槽,21-提手,22-T型部,23-缺口,24-横板,25-斜杆,26-横杆,27-空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一种水貂中转车,包括万向轮1、车斗2和安装在车斗2上可拆卸的多个水貂笼,车斗2由截面为L形的边框3构成,边框3上设置用于水貂笼固定的夹持机构,夹持机构包括边框3横板上竖向开设的第一通孔4,第一通孔4外侧的边框3上开设竖向的L形活动槽5,第一通孔4内安装两端均露出边框3横板的第一活动杆6,活动杆的上端安装水平压板7,压板7与边框3横板之间的活动杆上套设推力弹簧8,活动杆的下端与弧形的连接杆9一端铰接,连接杆9的另一端位于边框3竖板的外侧,其中部通过纵向的第一固定轴10安装在活动槽5内,第一通孔4外侧的边框3竖板上开设横向的第二通孔11,第二通孔11内安装第二活动杆12,第二活动杆12的外端与连接杆9铰接,其内端安装夹体,夹体包括对称设置的2个夹爪13,2个夹爪13的一端形成夹口14,其另一端铰接并通过第二固定轴15安装在第二活动杆12上,第二固定轴15上安装扭转弹簧16,扭转弹簧16的两端分别与2个夹爪13固定,2个夹爪13的中部设置用于夹口14关闭的连接带17;压板7可带动第一活动杆6下移使连接杆9推动第二活动杆12伸出,并通过夹体将水貂笼的一侧夹持固定。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貂中转车,是水貂中转运输的专用设备,相对于通过人工的手提水貂方式中转,一台水貂中转车一次可携带20只以上的水貂笼,极大的提高运送效率,通常车斗2可携带40只左右水貂,便于水貂中转车在水貂饲养场地人工移动,较为省力;通过水貂笼捕捉和释放,避免了水貂逃跑和产生应激反应。在边框3上设置的夹持机构,方便水貂笼的拿取使用,或者在装载水貂后便于将水貂笼与车斗2固定,防止转运过程中水貂笼晃动、掉落,使笼内的水貂受到惊吓。该夹持机构当水貂笼未放置在车斗2上时,压板7由于第一活动杆6上推力弹簧8的张力,保持在最上端的位置,同时,第一活动杆6下端通过连接杆9将第二活动杆12内端靠近第二通孔11,从而使夹体不会影响水貂笼放置在车斗2边框3上;当水貂笼放置在车斗2上后,笼体18底部和压板7接触,由于水貂笼重力作用,压板7会带动第一活动杆6下移,并驱动连接杆9的上端使第二活动杆12相对于第二通孔11向内侧移动,从而能够将笼体18网壁嵌入夹体内。夹体中设置有2个一端铰接的夹爪13,另一端设置有夹口14,2个夹爪13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关闭夹口14的连接带17,当笼体18网壁嵌入夹体后,网壁挤压连接带17将夹口14关闭,使2个夹爪13能够牢固的夹住笼体18网壁;当将水貂笼从车斗2上移出时,笼体18底部和压板7分离,同时,连接带17失去笼体18网壁压力,夹爪13上的夹口14由于第二固定轴15上扭转弹簧16的作用,夹口14打开,夹爪13和笼体18分离,推力弹簧8带动压板7和第一活动杆6上移,连接杆9带动第二活动杆12相对于第二通孔11向外侧移动,从而将夹爪13、夹持机构回复初始位置和状态,方便下次水貂笼置入时进行笼体18固定。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水貂笼设置有网状的笼体18,笼体18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开口上安装活动门19,活动门19外侧安装用于放置标识牌的卡槽20;笼体18顶部安装提手21,提手21上安装活动门19开关。笼体18采用铁丝网和钢筋制成,在开口上设置活动门19,活动门19上安装用于放置标识牌的卡槽20,正常放置时活动门19处于紧闭状态,笼上装有把手,把手上设置活动门19开关,捕捉水貂时通过开关将活动门19打开,将水貂放入笼中,松开开关,活动门19回复关闭状态,将水貂锁在传貂笼内,能够较好的提高抓捕效率。如图3、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将第二通孔11设置为T型结构,第二活动杆12内端设有与第二通孔11配合的T型部22,T型部22上开设空腔27和能嵌入水貂笼内的缺口23,夹体安装在空腔27内。第二通孔11、第二活动杆12右侧设置成配合的T型结构,可以扩大第二活动杆12右端宽度,方便安装夹体,同时能够方便夹体和笼体18网壁的对准、定位和固定。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将T型部22上开设的空腔27为水平设置,缺口23为竖向设置。缺口23相对垂直于空腔27,并将空腔27水平设置,使夹口14和笼体18网壁竖向的连接件定位精确,相对于将空腔27竖向设置而缺口23水平设置,水平设置的空腔27结构能够保证对称设置的2个夹爪13对笼体18网壁具有均衡的夹持力,稳定性能更好。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夹持机构设置有2套或4套,分别设置在边框3的纵向两端。利用多套夹持机构,可以对笼体18实现多点定位和固定。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车斗2中间设置有竖向的横板24,横板24两侧分别设有纵向依次放置的水貂笼,横板24的顶部高度与水貂笼的顶部高度相同。在车斗2中间设置的横板24,能够提高水貂笼中间端部的竖向支撑力,使车斗2对多个水貂笼的携带更稳定、牢固。进一步的,根据笼体18的宽体大小,在边框3上按相同间隔安装有定位块,便于水貂笼在车斗2上整齐码放。定位块一方面能够较方便笼体18排列的定位,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在运送过程中水貂笼相互之间的碰撞。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车斗2的一侧设置有推手,推手包括横杆26和2个斜杆25,2个斜杆25的下端与车斗2固定,横杆26与2个斜杆25的上端固定。方便人工施力通过万向轮1进行该中转车的移动。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