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44024发布日期:2018-10-23 22:46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针对轮动撑杆式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都市化的空间里,阶梯随处可见,一般情况下,步阶上下并不成问题,然而,很多行动不便老人、肢体功能退化人士或仰赖轮椅的残疾人士等行动能力差的患者,在没有电梯的情况下,行动能力差的患者往往需要通过其他人力携抱或以担架上下运送的方式来行走阶梯,但此举移动方式不仅造成人力负担且也容易发生危险。

现有技术中有利用爬梯机来解决上述问题,所述爬梯机以爬阶原理区分为履带式与轮动撑杆式。以轮动撑杆式的爬梯机(articulated lifting mechanism based stair-climbers)来说,此种爬梯机的原理是通过轮组交替滚动的撑杆方式来带动整台爬梯机移动。相较于履带式的爬梯机,轮动撑杆式的爬梯机的机体轻巧、改变方向时所需的回转空间较小,故能够适应居家中的狭窄的楼梯。然而,此类轮动撑杆式的爬梯机的最大的不足是操作者必须非常小心,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导致轮动撑杆式的爬梯机向前翻倒,此举不仅让乘坐者向前跌落,更会让乘坐者受到重大伤害。

因此,如何降低操作者操作轮动撑杆式的爬梯机所造成的上述的问题,为目前业界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以降低操作者操作爬梯装置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本发明提出一种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用以控制爬梯装置行走于一阶梯结构,阶梯结构包含至少一阶梯,每一阶梯包含一第一踏面、一第二踏面及一立面,立面连接于第一踏面与第二踏面之间,爬梯装置包含一本体、两个后轮及一撑杆结构,撑杆结构可移动地设于本体,两个后轮连接于本体,爬梯装置位于第一踏面,且第二踏面高于第一踏面,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长按爬梯装置的一上楼开关;判断爬梯装置于工作时是否存在一安全事件,其中安全事件为爬梯装置的两个后轮抵靠于阶梯结构的立面及撑杆结构突伸出两个后轮时撑杆结构接触于第一踏面;若判断爬梯装置于工作时存在安全事件,则通过撑杆结构带动爬梯装置的本体由第一踏面上升至第二踏面,直到撑杆结构收回为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爬梯装置于工作时是否存在安全事件的步骤如下:通过一后方立面侦测器判断爬梯装置的两个后轮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的立面;若判断为否,则控制爬梯装置不工作;若判断为是,爬梯装置的撑杆结构突伸出两个后轮并接触于第一踏面;接着,通过一撑杆侦测器判断撑杆结构是否接触于第一踏面。于撑杆结构未接触第一踏面之前,持续通过后方立面侦测器判断爬梯装置的两个后轮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的立面。

本发明另提出一种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用以控制爬梯装置行走于一阶梯结构,阶梯结构包含至少一阶梯,每一阶梯包含一第一踏面、一第二踏面及一立面,立面连接于第一踏面与第二踏面之间,爬梯装置包含一本体、两个后轮及一撑杆结构,撑杆结构可移动地设于本体,两个后轮连接于本体,爬梯装置位于第二踏面,且第二踏面高于第一踏面,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长按爬梯装置的一下楼开关;判断爬梯装置于工作时是否存在一安全事件,其中安全事件为撑杆结构突伸出两个后轮时该撑杆结构接触于第一踏面。若判断爬梯装置于工作时存在安全事件,则通过撑杆结构带动爬梯装置的本体由第二踏面下降至第一踏面,直到该撑杆结构收回为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判断爬梯装置于工作时是否存在安全事件的步骤中,安全事件还包括爬梯装置的两个后轮抵靠于阶梯结构的第二踏面与立面的交接处。所述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通过一前方立面侦测器判断爬梯装置的两个后轮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的第二踏面与立面的交接处。若判断为否,则控制爬梯装置不工作。若判断为是,爬梯装置的撑杆结构突伸出两个后轮并朝第一踏面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判断爬梯装置于工作时是否存在安全事件的步骤中,当安全事件为撑杆结构突伸出两个后轮时,撑杆结构接触于第一踏面的步骤如下:通过一撑杆侦测器判断撑杆结构是否接触于第一踏面。若判断为否,撑杆结构接触于第二踏面时,收回撑杆结构之后,控制爬梯装置停止工作。若判断为是,则撑杆结构继续工作。于撑杆结构未接触第一踏面之前,持续通过前方立面侦测器判断两个后轮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的第二踏面与立面的交接处。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中,通过爬梯装置于上楼及下楼的过程中判断爬梯装置于工作时是否存在安全事件,以确保爬梯装置能进行后续动作(如上楼或下楼),藉此降低操作者操作爬梯装置可能发生的危险,尤其是连续运作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爬梯装置位于阶梯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爬梯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至图7为本发明一爬梯装置运用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的爬梯装置位于阶梯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1至图13为本发明一爬梯装置运用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2~阶梯结构;20~阶梯;221~第一踏面;222~第二踏面;223~立面;50~爬梯装置;51~开关;512~上楼开关;514~下楼开关;52~本体;53~立面侦测器;532~后方立面侦测器;534~前方立面侦测器;54~后轮;55~撑杆侦测器;56~撑杆结构;S100、S200、S300、S400、S500~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110-S140~步骤;S122-S128~步骤;S1222~步骤;S310-S340~步骤;S322-S326~步骤;S3222~步骤;S3282-S3286~步骤;P~交接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1为本发明中的爬梯装置位于阶梯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爬梯装置50例如为一轮动撑杆式的爬梯机,为了便于说明,爬梯装置50只绘示出局部元件,但并非限制本发明。

阶梯结构2包含至少一阶梯20。每个阶梯20包含一第一踏面221、一第二踏面222及一立面223,其中立面223连接于第一踏面221与第二踏面222之间,且第二踏面222高于第一踏面221。就图而言,阶梯结构2绘制1个阶梯20为例,但可视实际现场状况而调整阶梯结构的阶梯数目,本发明不对此加以限制。

爬梯装置50至少包括一本体52、两个后轮54以及一撑杆结构56。撑杆结构56可移动地设于本体52,两个后轮54连接于本体52。两个后轮54分别位于本体52的两侧且能带动本体52移动,撑杆结构56用以突伸出两个后轮54并带动本体52以达到上升或下降的目的。以图1来说,爬梯装置50位于第一踏面221上,通过撑杆结构56使得本体52由第一踏面221上移至第二踏面222,以达到控制爬梯装置50上楼的目的。

图2为图1中的爬梯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爬梯装置50包含一开关51、一立面侦测器53与一撑杆侦测器55,其中开关51连接于立面侦测器53,开关51包含一上楼开关512与一下楼开关514,上楼开关512用于启动爬梯装置50上楼,下楼开关514用于启动爬梯装置50下楼。立面侦测器53包含一后方立面侦测器532与一前方立面侦测器534。开关51连接于撑杆侦测器55,且撑杆侦测器55连接于立面侦测器53。

举例而言,开关51例如设置于本体52的一把手(未绘式)的位置,立面侦测器53例如设置于两个后轮54处,撑杆侦测器55例如设置于撑杆结构56,但是,本发明不对上述开关51、立面侦测器53与撑杆侦测器55的设置位置加以限制,可以根据实际爬梯装置的结构及连接关系调整上述开关、立面侦测器与撑杆侦测器的位置。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请参阅图3并配合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100用以行走于阶梯结构2。阶梯结构2可参阅图1,以图1而言,爬梯装置50位于阶梯结构2的第一踏面221上,操作者欲操作爬梯装置50上楼,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100包括以下步骤S110~步骤S140。

进行步骤S110,长按爬梯装置50的一上楼开关512。具体而言,于所述长按爬梯装置50的上楼开关512的步骤S110中,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100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当放开上楼开关512时,控制爬梯装置50停止,接着,爬梯装置50停止后再按下上楼开关512,接续爬梯装置50的动作。因此,本实施例的爬梯装置50欲进行上楼的动作时,操作者需持续按压上楼开关512,爬梯装置50才能持续工作,否则当操作者放开上楼开关512,爬梯装置50则会停止工作,换言之,步骤S110中长按爬梯装置50的上楼开关512的意思是指按住上楼开关512不放,若放开上楼开关512则爬梯装置50停止。另外,当爬梯装置50停止工作时,若操作者再度按下上楼开关512,爬梯装置50则会继续工作。

进行上述步骤长按爬梯装置50的上楼开关512的步骤S110之后,接着,进行步骤S120,判断爬梯装置50于工作时是否存在一安全事件。若步骤S120判断为否,则进行步骤S130,控制爬梯装置50不工作或若撑杆结构56已工作,则收回撑杆结构56后爬梯装置50停止,藉此避免操作者继续操作爬梯装置50而发生危险。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使爬梯装置50不工作的意思为若此时撑杆结构56尚未工作,则控制爬梯装置50不工作。在另一实施例中,爬梯装置50停止的意思为若此时撑杆结构56正在工作,则将撑杆结构56收回至起点后,控制爬梯装置50停止工作。反之,进行步骤S140,若判断爬梯装置50于工作时存在安全事件时,则通过撑杆结构56带动爬梯装置50的本体52由第一踏面221上升至第二踏面222,直到撑杆结构56收回为止,换言之,本实施例是侦测爬梯装置50于工作时是否处于安全事件中,藉此降低操作者操作不当的几率。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上楼,所述安全事件为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及撑杆结构56突伸出两个后轮54时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一踏面221。以下通过图4至图7来介绍安全事件。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图5至图7为本发明一爬梯装置运用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的示意图。请参阅图4至图7并配合参阅图1及图2。需说明的是,图4中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200与图3中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100相似,其中相同的步骤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且具有相同的功效而不再重复说明,以下仅说明差异处。

在本实施例中,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200于判断爬梯装置50于工作时是否存在安全事件的步骤如下:首先进行步骤S122,通过一后方立面侦测器532判断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若步骤S122判断为否,此时撑杆结构56尚未工作,进行步骤S1222,控制爬梯装置50不工作。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爬梯装置50位于阶梯结构2的第一踏面221上,但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并未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此时操作者若贸然启动爬梯装置50的上楼开关512,在一情形中,可能造成本体52被撑杆结构56带动而上升后再度回复至原本第一踏面221的位置,在另一情形中,本体52即便是由第一踏面221上升至第二踏面222,但由于爬梯装置50只有部分接触到第二踏面222的前端缘,造成第二踏面222的施力接触面积不够,此举使得爬梯装置50不够稳定,造成爬梯装置50自第二踏面前端缘跌落的危险,进而导致乘坐者跌落而受到伤害。因此,通过进行上述步骤S122中的判断机制,让操作者能知悉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故能避免并降低后续操作爬梯装置50上的危险,以提升操作上的安全性。

若步骤S122判断为是,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如图5所示),接着,如图4所示,进行步骤S124,爬梯装置50的撑杆结构56突伸出两个后轮54并接触于第一踏面221。接着,进行步骤S128,通过一撑杆侦测器55判断撑杆结构56是否接触于第一踏面221。若判断为否,于撑杆结构56未接触于第一踏面221之前,持续通过后方立面侦测器532判断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亦即步骤S122),若步骤S122判断为否,进行步骤S1222,若撑杆结构56已工作,则收回撑杆结构56后控制爬梯装置50停止。换句话说,撑杆结构56伸出并接触至第一踏面221之前的工作过程中,仍持续判断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直到撑杆结构56接触至第一踏面221。如此一来,于撑杆结构56的连续工作过程中,操作者若移动爬梯装置50的本体52而导致两个后轮54未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故通过上述判断步骤能降低后续操作爬梯装置50上的危险。另外,撑杆结构56接触第一踏面221后爬梯装置50的本体52便开始移动,导致两个后轮54不再抵靠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但是由于撑杆侦测器55判断撑杆结构56已经接触于第一踏面221,因此即使两个后轮54不再抵靠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爬梯装置50仍可继续工作,也不致因上述安全机制而停止。

反之,若步骤S128判断为是,即若判断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一踏面221(如图6所示),则继续进入步骤S140,通过撑杆结构56带动爬梯装置50的本体52由第一踏面221上升至第二踏面222,直到撑杆结构56收回为止(如图7所示)。当然,若要将爬梯装置50由第二阶面222上升至另一阶面,亦可重复进行上述步骤,以达到操作者操作爬梯装置50上楼的目的。

需说明的是,上述对于安全事件的判断,是先通过后方立面侦测器532判断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立面223,接着通过撑杆侦测器55判断撑杆结构56是否接触于第一踏面221,换言之,针对上楼,安全事件判断包含后方立面侦测器532与撑杆侦测器55两者的判断。

图8为本发明中的爬梯装置位于阶梯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请参阅图8至图9并配合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300用以行走于一阶梯结构2。以图8而言,爬梯装置50位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上,操作者欲操作爬梯装置50下楼,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300包括以下步骤S310~步骤S340。

进行步骤S310,长按爬梯装置50的一下楼开关514。具体而言,进行所述长按爬梯装置50的下楼开关514的步骤S310中,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300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当放开下楼开关514时,控制爬梯装置50停止,接着,爬梯装置50停止后再按下下楼开关514,接续爬梯装置50的动作。因此,本实施例的爬梯装置50欲进行下楼的动作时,操作者需持续按压下楼开关514,爬梯装置50才能持续工作,否则当操作者放开下楼开关514,爬梯装置50则会停止工作,换言之,步骤S310中长按爬梯装置50的下楼开关514的意思是指按住下楼开关514不放,若放开下楼开关514则爬梯装置50停止。另外,当爬梯装置50停止工作时,若操作者再度按下下楼开关514,爬梯装置50则会继续工作。

进行上述步骤长按爬梯装置50的下楼开关514的步骤S310之后,接着,进行步骤S320,判断爬梯装置50于工作时是否存在一安全事件。若步骤S320判断为否,进行步骤S330,控制爬梯装置50不工作或若撑杆结构56已工作,收回撑杆结构56后,藉此避免操作者继续操作爬梯装置50而发生危险。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使爬梯装置50不工作的意思为若此时撑杆结构56尚未工作,则控制爬梯装置50不工作。在另一实施例中,停止爬梯装置50的意思为若此时撑杆结构56正在工作,则将撑杆结构56收回至起点后,爬梯装置50停止。反之,进行步骤S340,若判断爬梯装置50于工作时存在安全事件,则通过撑杆结构56带动爬梯装置50的本体52由第二踏面222下降至第一踏面221,直到撑杆结构56收回为止,换言之,本实施例是侦测爬梯装置50于工作时是否处于安全事件中,藉此降低操作者操作不当的几率。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全事件为撑杆结构56突伸出两个后轮54时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一踏面221,或者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的交接处P及撑杆结构56突伸出两个后轮54时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一踏面221。以下通过图10至图14来介绍安全事件。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图11至图13为本发明一爬梯装置运用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0至图13并配合参阅图8及图2。需说明的是,图10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400与图9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300相似,其中相同的步骤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且具有相同的功效而不再重复说明,以下仅说明差异处。

在本实施例中,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400包含以下步骤。首先,于长按爬梯装置50的下楼开关514的步骤S310之后,接着,进行步骤S324,爬梯装置50的撑杆结构56突伸出两个后轮54并接触于第一踏面221。在本实施例中,于判断爬梯装置50于工作时是否存在安全事件的步骤为步骤S3282,通过一撑杆侦测器55判断撑杆结构56是否接触于第一踏面221,若判断为否,进行步骤S3284,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二踏面222时,收回撑杆结构56之后,爬梯装置50停止。若判断为是,即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一踏面221,进行步骤S3286,撑杆结构56继续工作,以进行步骤S340,通过撑杆结构56带动爬梯装置50的本体52由第二踏面222下降至第一踏面221,直到撑杆结构56收回为止(如图13所示)。当然,若要将爬梯装置50由第一阶面221下降至另一阶面,亦可重复进行上述步骤,以达到操作者操作爬梯装置50下楼的目的。

图10所述实施例中,安全事件为撑杆结构56突伸出两个后轮54时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一踏面221。然,本发明不限制于此。请参阅以下图14的实施例。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另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请参阅图11至图13并配合参阅图8及图2。需说明的是,第14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500是与第10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400相似,其中相同的步骤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且具有相同的功效而不再重复说明,以下仅说明差异处。

在本实施例中,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S500于判断爬梯装置50于工作时是否存在安全事件的步骤,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首先进行步骤S322,通过一前方立面侦测器534判断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的交接处P。若步骤S322判断为否,此时撑杆结构56尚未工作,进行步骤S3222,控制爬梯装置50不工作。举例而言,如图8所示,爬梯装置50位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上,但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并未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的交接处P,若此时操作者贸然启动爬梯装置50的下楼开关514,由于爬梯装置50的位置不够向前(即爬梯装置50没有位于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的交接处P),导致爬梯装置50的撑杆结构56无法顺利带动本体52由第二踏面222下降至第一踏面221,反而撑杆结构56会接触至第二踏面222边缘附近,此举不仅造成本体52反被带动上升,甚至会因为此时爬梯装置50过于接近第二踏面222边缘而有滑落的危险,进而导致乘坐者跌落而受到伤害。因此,通过进行上述步骤S322中的判断机制,让操作者能知悉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的交接处P,故能避免并降低后续操作爬梯装置50上的危险。

若步骤S322判断为是,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的交接处P(如图11所示),接着,如图14所示,进行步骤S324,爬梯装置50的撑杆结构56突伸出两个后轮54并用以朝第一踏面221移动。接着,进行步骤S3282,通过一撑杆侦测器55判断撑杆结构56是否接触于第一踏面221。因此,图14所述实施例中的安全事件为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的交接处P及撑杆结构56突伸出两个后轮54时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一踏面221。

于撑杆结构56突伸出两个后轮54到撑杆结构56接触至第一踏面221之前,持续藉由侦测器534判断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的交接处P(亦即,步骤S322),若步骤S322判断为否,爬梯装置50已工作,收回撑杆结构56后,爬梯装置50停止。换句话说,由撑杆结构56伸出并接触至第一踏面221之前的工作过程中,仍持续判断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的交接处P,直到撑杆结构56接触至第一踏面221。如此一来,于撑杆结构56的连续工作过程中,操作者若移动爬梯装置50的本体52而导致两个后轮54未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的交接处P,通过上述判断步骤能降低后续操作爬梯装置50上的危险。

上述通过撑杆侦测器55判断撑杆结构56是否接触于第一踏面221的步骤S3282中,若判断为否,在一情况中,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二踏面222时,进行步骤S3284,收回撑杆结构56后,爬梯装置50停止。或者,在另一情况中,撑杆结构56未接触于第二踏面222或第一踏面221时,则重新回复到通过前方立面侦测器534判断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步骤S322)。若判断为是,即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一踏面221,进行步骤S3286,撑杆结构56继续工作,以进行步骤S340直到撑杆结构56收回为止。换言之,通过此步骤S3282来判断撑杆结构56是否有接触于第一踏面221,以确保爬梯装置50是否能由第二踏面222下降至第一踏面221,以达到下楼的目的。当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二踏面222时,代表撑杆结构56仍处在同一阶面(第二踏面222)上,故此时需停止爬梯装置50的动作,来降低后续操作爬梯装置50发生危险的几率。进一步地,若上述步骤中判断撑杆结构56未接触,则重新回复到通过前方立面侦测器534判断爬梯装置50的两个后轮54是否抵靠于阶梯结构2的第二踏面222与立面223(步骤S322)。

若判断撑杆结构56接触于第一踏面221(如图12所示),进行步骤S340,若判断爬梯装置50于工作时存在安全事件时,通过撑杆结构56带动爬梯装置50的本体52由第二踏面222下降至第一踏面221,直到撑杆结构56收回为止(如图13所示)。当然,若要将爬梯装置50由第一阶面221下降至另一阶面,亦可重复进行上述步骤,以达到操作者操作爬梯装置50下楼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提供的爬梯装置的爬梯方法中,通过爬梯装置于上楼及下楼的过程中判断爬梯装置于工作时是否存在安全事件,以确保爬梯装置能进行后续动作(如上楼或下楼),藉此降低操作者操作爬梯装置可能发生的危险,尤其是连续运作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安全。

于上楼过程中,所述安全事件为爬梯装置的两个后轮抵靠于阶梯结构的立面及撑杆结构突伸出两个后轮时撑杆结构接触于第一踏面。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判断爬梯装置的两个后轮抵靠于阶梯结构的立面之后,才能再进行撑杆结构的后续动作并带动爬梯装置上楼,此举不仅能避免爬梯装置再度回复至原本位置(即同一阶面),亦能避免爬梯装置的撑杆结构于上升时只有部分接触到第二踏面的前端缘,所造成爬梯装置跌落的危险,进而导致乘坐者跌落而受到伤害。

于下楼过程中,所述安全事件为撑杆结构突伸出两个后轮时撑杆结构是接触于第一踏面,或者爬梯装置的两个后轮抵靠于阶梯结构的第二踏面与立面的交接处及撑杆结构突伸出两个后轮时撑杆结构接触于第一踏面。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判断爬梯装置的两个后轮抵靠于阶梯结构的第二踏面与立面的交接处之后,才能再进行撑杆结构的后续动作并带动爬梯装置下楼,此举不仅能避免爬梯装置再度回复至原本位置(即同一阶面),亦能避免由于爬梯装置不够向前,导致爬梯装置的撑杆结构无法顺利带动本体由第二踏面下降至第一踏面,反而撑杆结构会接触至第二踏面边缘附近,此举不仅造成本体反被带动上升,甚至会因为此时爬梯装置过于接近第二踏面边缘而有滑落的危险,进而导致乘坐者跌落而受到伤害。

因此,通过上述判断机制,能避免并降低后续操作爬梯装置上的危险,以提升操作上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记载本发明为呈现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的较佳实施方式或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专利实施的范围。即凡与本发明权利要求文义相符,或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