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2374发布日期:2018-10-23 20:5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小型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够对轮椅的动力进行辅助的小型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了各种对轮椅的动力进行辅助的技术。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轮椅用行驶辅助装置的特征在于,设置行驶装置主体,并且另外设置向轮椅的安装辅助用具,所述行驶装置主体在框架设置车轮、踏板、鞍座(英文:saddle)、转矩传递机构而成,所述轮椅用行驶辅助装置由以上的行驶装置主体与安装辅助用具的组合形成。

在利用该轮椅用行驶辅助装置进行行驶的情况下,利用者乘坐轮椅,辅助者以乘坐通常的自行车的方式坐在鞍座上,握着轮椅的把手并踩踏板。于是,车轮旋转而推轮椅,能够朝向前方行驶。在停止时,能够通过握住制动杆(英文:brake lever)而安全地停止。另外,由于行驶装置主体能够相对于轮椅改变其左右角度,所以辅助者能够左右转动握着的把手而改变其行进方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5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技术由具备车轮及其他部件的行驶装置主体、与用于将该装置主体安装于轮椅的安装辅助用具的组合形成其主要部分,所以难以使处于从轮椅取下了的单独的状态的行驶装置主体行驶。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方面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所连结的轮椅的动力进行辅助并且能够以从轮椅取下了的单独的状态进行行驶的小型电动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该课题而做出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小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电动车辆具备能够单独地进行自行的电动机构、和用于连结轮椅的连结部件。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记载的小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电动车辆具备用于装载轮椅的装载部件作为连结部件。

技术方案3的发明为技术方案2记载的小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电动车辆具备承受部件作为装载部件,所述承受部件设置有供轮椅的构成部件载置的凹陷部,在轮椅的构成部件载置于承受部件的凹陷部时,轮椅的后轮从行驶面离开。

技术方案4的发明为技术方案3记载的小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电动车辆具备:主框架;板(英文:board),所述板安装于主框架;座位,所述座位(日文:座席)安装于主框架的上端部;以及摆臂,所述摆臂的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主框架并且一对后轮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摆臂的另一端,所述小型电动车辆能够切换为第1就座(日文:座位)驾驶状态和站立(日文:立位)驾驶状态,在所述第1就座驾驶状态下能够在座位上以就座的方式进行驾驶,在所述站立驾驶状态下能够在通过从第1就座驾驶状态起使主框架向摆臂侧转动从而与座位一起位于相对于行驶面大致平行的位置的板上以站立的方式进行驾驶,在切换为了站立驾驶状态时,承受部件在一对后轮之间立起设置并且凹陷部位于承受部件的上侧。

技术方案5的发明为技术方案4记载的小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承受部件设置于摆臂。

技术方案6的发明为技术方案4记载的小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承受部件设置于座位。

技术方案7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记载的小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电动车辆具备用于操作由电动机构实现的自行的把手,并具备用于将轮椅的手推把手固定于把手的接合部件作为连结部件。

技术方案8的发明为技术方案7记载的小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电动车辆具备:制动杆,所述制动杆设置于把手;以及联动机构,在使制动杆进行了动作时,所述联动机构使在轮椅的手推把手设置的辅助用制动杆进行动作。

技术方案9的发明为技术方案7或技术方案8记载的小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电动车辆具备:主框架;板,所述板安装于主框架;座位,所述座位安装于主框架的上端部;以及摆臂,所述摆臂的一端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主框架并且一对后轮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摆臂的另一端,所述小型电动车辆能够切换为第1就座驾驶状态和站立驾驶状态,在所述第1就座驾驶状态下能够在座位上以就座的方式进行驾驶,在所述站立驾驶状态下能够在通过从第1就座驾驶状态起使主框架向摆臂侧转动从而与座位一起位于相对于行驶面大致平行的位置的板上以站立的方式进行驾驶。

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为技术方案7或技术方案8记载的小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电动车辆具备:前框架,所述前框架在上端安装有把手;基础框架(英文:base frame),所述基础框架将前框架支承为能够旋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被所述基础框架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基础框架转动;以及座位,所述座位安装于主框架的上端部,所述小型电动车辆能够切换为第1就座驾驶状态和第2就座驾驶状态,在所述第1就座驾驶状态下能够在座位上以就座的方式进行驾驶,在所述第2就座驾驶状态下通过从第1就座驾驶状态起使主框架向前框架侧转动从而座位与把手接近。

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能够以未与轮椅连结的单独的状态利用电动机构进行自行,也能够使由连结部件连结了的轮椅以由电动机构实现的自行的方式进行移动,所以能够对所连结的轮椅的动力进行辅助,并且能够以从轮椅取下了的单独的状态进行行驶。

另外,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能够使由连结部件连结了的轮椅以由电动机构实现的自行的方式进行移动,所以减轻轮椅的辅助者负担。

而且,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能够以未与轮椅连结的单独的状态利用电动机构进行自行,所以也用作与轮椅无关的自行车辆,由此,不限于高龄者,男女老少等大多数人能够使用,有助于费用节约。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能够利用用于装载轮椅的装载部件来连结轮椅。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中,在轮椅的构成部件载置于承受部件的凹陷部时,轮椅的后轮从行驶面离开,在利用电动机构使轮椅移动时无需使轮椅的后轮旋转,所以可确保安全性。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中,在切换为能够在与座位一起位于相对于行驶面大致平行的位置的板上以站立的方式进行驾驶的站立驾驶状态时,承受部件在一对后轮之间立起设置并且凹陷部位于承受部件的上侧,所以变得容易将轮椅的构成部件载置于承受部件的凹陷部,轮椅的辅助者负担被进一步减轻。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中,通过将承受部件设置于摆臂,从而可实现:在切换为了站立驾驶状态时,承受部件在一对后轮之间立起设置并且凹陷部位于承受部件的上侧。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中,通过将承受部件设置于座位,从而可实现:在切换为了站立驾驶状态时,承受部件在一对后轮之间立起设置并且凹陷部位于承受部件的上侧。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中,轮椅的手推把手利用接合部件固定于小型电动车辆的把手,所以可通过为了由电动机构实现的自行而进行的把手的操作来进行轮椅的移动操作。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中,在使设置于把手的制动杆进行了动作时,利用制动机构使在轮椅的手推把手设置的辅助用制动杆进行动作,所以可通过用把手的制动杆进行的制动操作来进行用轮椅的辅助用制动杆进行的制动操作。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中,能够在第1就座驾驶状态或站立驾驶状态下使轮椅移动,在所述第1就座驾驶状态下能够在座位上以就座的方式进行驾驶,在所述站立驾驶状态下能够在与座位一起位于相对于行驶面大致平行的位置的板上以站立的方式进行驾驶。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中,能够在第1就座驾驶状态或第2就座驾驶状态下使轮椅移动,在所述第1就座驾驶状态下能够在座位上以就座的方式进行驾驶,在所述第2就座驾驶状态下座位与把手接近。

另外,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在切换为第2就座驾驶状态时,通过座位与把手接近,从而尺寸变小,所以即使在室内等狭窄的空间内,也容易进行轮椅的移动。

而且,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小型电动车辆中,在切换为第2就座驾驶状态时,座位与把手接近,轮椅的搭乘者与辅助者靠得近,所以变得容易在双方之间传达意思,亲和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车辆设置为就座驾驶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将折叠式车辆设置为就座驾驶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正面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折叠式车辆设置为折叠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将折叠式车辆设置为折叠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正面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折叠式车辆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将折叠式车辆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正面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配设在基础框架与主框架机构之间的第1锁定机构的说明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配设在主框架机构与摆臂之间的第2锁定机构的说明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配设在主框架机构与座位之间的第3锁定机构的说明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折叠式车辆的从折叠状态转变为就座驾驶状态或从就座驾驶状态转变为折叠状态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折叠式车辆的站立驾驶状态下的第1锁定机构和第3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将设置有第1连结部件的折叠式车辆设置为就座驾驶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将设置有第1连结部件的折叠式车辆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正面立体图。

图14是示出轮椅利用第1连结部件连结于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15是从轮椅的背面侧示意性地示出利用第1连结部件或第2连结部件连结于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轮椅的连结位置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将设置有第2连结部件的折叠式车辆设置为就座驾驶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将设置有第2连结部件的折叠式车辆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正面立体图。

图18是示出轮椅利用第2连结部件连结于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将设置有第3连结部件的折叠式车辆设置为就座驾驶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将设置有第3连结部件的折叠式车辆设置为就座驾驶状态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正面立体图。

图21是示出轮椅利用第3连结部件连结于设置为就座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22是示出轮椅利用第3连结部件连结于设置为折叠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图23是示出轮椅利用第3连结部件连结于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状态的折叠式车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折叠式车辆进行说明。

[1.折叠式车辆]

首先,基于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车辆的基本构成。

折叠式车辆1具备基础框架2,如图2、图4、图6所示,该基础框架2具有将在侧视时形成为弯曲状的一对侧板2A、2A之间用平板2B一体地连结的形状。前框架3在大致水平方向上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该基础框架2的前部。在前框架3的上端固定设置有把手4,另外,在前框架3的前方经由安装部件5、5安装有罩6。

另外,在前框架3的下端固定安装有车轮支承框架7,前轮8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该支承框架7。在前轮8的内部内置有轮内马达M,该轮内马达M通过后述的蓄电池14进行驱动。也就是说,折叠式车辆1的自行利用轮内马达M和蓄电池14等进行。此外,轮内马达M是公知的,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主框架机构9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基础框架2的两侧后部。主框架机构9具有:第1框架部件10,所述第1框架部件10经由转动支承部2C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各侧板2A的外表面上部;以及第2框架部件11,所述第2框架部件11在与第1框架部件10分离开一定距离的平行的位置经由转动支承部2D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各侧板2A的外表面下部。第1框架部件10与第2框架部件11以具有与通过第1框架部件10的转动支承部2C中的转动中心和第2框架部件11的转动支承部2D中的转动中心的线段A平行的关系的方式由连杆部件12连结。由此,第1框架部件10和第2框架部件11相互构成平行连杆机构。

在平行的两个第1框架部件10之间配置有板13(参照图2),另外,在板13的下表面侧配置有与驱动前轮8旋转的轮内马达M连接的蓄电池14。在基础框架2中的各侧板2A安装有脚踏(英文:footrest)15。

此外,在主框架机构9的第1框架部件10与基础框架2之间设置有第1锁定机构L1,对于该第1锁定机构L1在后叙述。

在主框架机构9中的第1框架部件10及第2框架部件11的上端部安装有座位(座部)16(以下,称为“座位16”)。具体而言,座位16经由设置于座位16的下表面的支承框架17的前部处的转动支承部10A而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两个各第1框架部件10的上端部。另外,在支承框架17的后部与第2框架部件11的上端部之间配设有第3锁定机构L3。经由由该第3锁定机构L3实现的锁定功能及其解除功能,座位16能够从图1、图3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此外,对于第3锁定机构L3在后叙述。

而且,一对摆臂18的一端经由转动支承部11A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各第2框架部件11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车轴19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各摆臂18的另一端(参照图2)。一对后轮20、20(参照图6)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车轴19的两端。

此外,在第2框架部件11与摆臂18之间配设有第2锁定机构L2。对于该第2锁定机构L2在后叙述。

接着,基于图7对设置在主框架机构9的第1框架部件10与基础框架2之间的第1锁定机构L1进行说明。

在图7的(a)、(b)中,作为连杆部件的碰撞件(英文:striker)21经由支承部21A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主框架机构9的第1框架部件10。该碰撞件21为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棒状部件,在图7的(a)中,碰撞件21的下部成为与后述的钩部件23的钩部23A卡合的被卡合部21B。

另外,在基础框架2的底部处的平板2B固定设置承受部件22,所述承受部件22形成有在侧视时呈U字状的U字槽22A,具有钩部23A的钩部件23通过支承部23B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该承受部件22。钩部件23经由内置的弹簧而始终向逆时针方向施力。

而且,解除杆24的一端连结于钩部件23,在通过适当的方法克服弹簧的施加力而沿图7的(a)、(b)中的右方向拉拽该解除杆24的另一端时,与碰撞件21的被卡合部21B卡合着的钩部件23的钩部23A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碰撞件21的被卡合部21B与钩部件23的钩部23A的卡合被解除。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1锁定机构L1中,在使主框架机构9相对于基础框架2锁定的情况下,如图7的(a)所示,将碰撞件21的被卡合部21B配置于承受部件22的U字槽22A,并且经由弹簧的施加力使钩部件2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基础框架2和主框架机构9以图7的(a)所示的状态被锁定。

另外,为了解除基础框架2和主框架机构9的锁定,沿图7的(b)的右方向拉拽解除杆24,将碰撞件21的被卡合部21B与钩部件23的钩部23A的卡合解除即可。

接着,基于图8对配设在主框架机构9的第2框架部件11与摆臂18之间的第2锁定机构L2进行说明。

在图8中,杆部件25的一端经由转动支承部11B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第2框架部件11中的、将摆臂18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转动支承部11A的上方位置。在该杆部件25的另一端形成有棒状的被止动部25A。

在经由转动支承部11A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第2框架部件11的摆臂18,形成有供杆部件的被止动部25A从上方卡定的止动部18A。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2锁定机构L2中,为了将第2框架部件11和摆臂18锁定,在使第2框架部件11和摆臂18相对转动之后,使杆部件25的被止动部25A卡定于摆臂18的止动部18A即可。另外,为了解除该卡定关系,使第2框架部件11和摆臂18相对转动而使杆部件25的被止动部25A从摆臂18的止动部18A脱离即可。

接着,基于图9对配设在座位16的支承框架17的后部与第2框架部件11的上端部之间的第3锁定机构L3进行说明。此外,在图9中,为了容易理解而将支承框架17拆除地示出。

碰撞件26为架设于在两个第2框架部件11的上端部安装的支承部件50之间的直线状的棒状部件,在图9的(a)中,成为与后述的钩部件28的钩部28A卡合的被卡合部26A。

另外,在座位16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承受部件27,所述承受部件27形成有在侧视时呈U字状的U字槽27A,具有钩部28A的钩部件28通过支承部28B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该承受部件27。钩部件28经由内置的弹簧而始终向顺时针方向施力。

而且,解除杆29的一端连结于钩部件28,在通过适当的方法克服弹簧的施加力而沿图9的(a)、图9的(b)中的右方向拉拽该解除杆29的另一端时,与碰撞件26的被卡合部26A卡合着的钩部件28的钩部28A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碰撞件26的被卡合部26A与钩部件28的钩部28A的卡合被解除。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3锁定机构L3中,在将座位16锁定于第2框架部件11的上端的情况下,如图9的(a)所示,将碰撞件26的被卡合部26A配置于承受部件27的U字槽27A,并且经由弹簧的施加力使钩部件28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座位16和第2框架部件11以图9的(a)所示的状态被锁定。

另外,为了解除座位16与第2框架部件11的锁定,沿图9的(a)、(b)的右方向拉拽解除杆29,将碰撞件26的被卡合部26A与钩部件28的钩部28A的卡合解除即可。

此外,如图10所示,具有与所述碰撞件21同样的构成的碰撞件30经由转动支承部31而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摆臂18的后端部(在图10中为右端部附近)。该碰撞件30为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棒状部件,与转动支承部31相反的一侧如后所述成为与第1锁定机构L1中的钩部件23的钩部23A卡合的被卡合部32。

接着,对折叠式车辆1的折叠状态、就座驾驶状态以及站立驾驶状态与上述的各锁定机构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此,如图1、图2所示,折叠式车辆1处于就座驾驶状态。

在折叠式车辆1处于就座驾驶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1锁定机构L1及第2锁定机构L2分别处于锁定状态。

即,如图7的(a)所示,第1锁定机构L1中的碰撞件21的被卡合部21B与承受部件22的U字槽22A嵌合,并且钩部件23的钩部23A与碰撞件21的被卡合部21B卡合。

另外,如图8所示,第2锁定机构L2中的杆部件25的被止动部25A卡定于摆臂18的止动部18A。

结果,通过第1锁定机构L1和第2锁定机构L2的协作,基础框架2和主框架机构9以图1、图2、图7的(a)、图8所示的状态被锁定并保持就座驾驶状态,驾驶员能够坐在座位上并安全地享受就座驾驶(折叠式车辆1的自行)。

为了从所述就座驾驶状态转变为图3、图4所示的折叠状态,首先,为了解除基础框架2与主框架机构9的锁定而沿图7的(b)的右方向拉拽解除杆24,将碰撞件21的被卡合部21B与钩部件23的钩部23A的卡合解除并解除第1锁定机构L1的锁定。另外,使第2框架部件11和摆臂18相对转动而使杆部件25的被止动部25A从摆臂18的止动部18A脱离,而解除第2锁定机构L2的锁定。

结果,主框架机构9成为相对于基础框架2转动自如的状态,所以使主框架机构9以接近前框架3的方式转动。此时,摆臂18通过第2锁定机构L2的锁定解除,从而随着主框架机构9的转动而接近前框架3。由此,主框架机构9和摆臂18成为图3、图4所示的折叠状态。

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将转动支承于摆臂18的碰撞件30的被卡合部32与第1锁定机构L1中的承受部件22的U字槽22A嵌合,并且将钩部件23的钩部23A卡合。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折叠状态下主框架机构9从前框架3转动的情形,能够稳定地保持折叠状态。

此外,即使在折叠状态下,驾驶员也能够坐在座位16上并安全地享受就座驾驶(折叠式车辆1的自行)。

而且,为了从图1、图2所示的就座驾驶状态转变为图5、图6所示的站立驾驶状态,与上述的情况同样地,为了解除基础框架2与主框架机构9的锁定而沿图7的(b)的右方向拉拽解除杆24,将碰撞件21的被卡合部21B与钩部件23的钩部23A的卡合解除并解除第1锁定机构L1的锁定。另外,使第2框架部件11和摆臂18相对转动而使杆部件25的被止动部25A从摆臂18的止动部18A脱离,而解除第2锁定机构L2的锁定。而且,沿图9的(a)、(b)的右方向拉拽解除杆29,将碰撞件26的被卡合部26A与钩部件28的钩部28A的卡合解除,也解除第3锁定机构L3的锁定。

结果,主框架机构9成为相对于基础框架2转动自如的状态,所以如图10所示,使主框架机构9沿从前框架3离开的方向(也就是说,摆臂18侧)转动。此时,摆臂18通过第2锁定机构L2的锁定解除,从而随着主框架机构9的转动而从前框架3离开。由此,如图11所示,主框架机构9和摆臂18成为站立驾驶状态。在站立驾驶状态下,如图5所示,板13和座位16位于相对于行驶面G大致平行的位置。

在该站立驾驶状态下,使第1锁定机构L1中的碰撞件21的被卡合部21B与承受部件22的U字槽22A嵌合,并且使钩部件23的钩部23A与碰撞件21的被卡合部21B卡合。另外,将被转动支承于摆臂18的碰撞件30的被卡合部32配置于第3锁定机构L3中的承受部件27的U字槽27A,并且使钩部件28经由弹簧的施加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利用第3锁定机构L3进行锁定。

由此,在站立驾驶状态下,能够将基础框架2与主框架机构9、及主框架机构9与摆臂18以图11所示的状态相互可靠地锁定,驾驶员能够载置于板13上并安全地享受站立驾驶(折叠式车辆1的自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在把手4的两侧设置的制动杆以及制动杆与制动器之间的配线类、或者用于使轮内马达M驱动的电源关系的配线等,在实施时适当设定上述部件等即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折叠式车辆1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时,需要解除第3锁定机构L3,但若适当设定如上述那样构成平行连杆机构的第1框架部件10和第2框架部件11的向基础框架2的安装位置以及座位16相对于第1框架部件10和第2框架部件11的安装条件,则也能够以不进行第3锁定机构L3的解除的方式维持将座位16锁定于第1框架部件10和第2框架部件11的状态不变地设为站立驾驶状态。

[2.连结部件]

接着,对用于使轮椅连结于折叠式车辆1的连结部件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结部件,第1连结部件、第2连结部件或第3连结部件设置于折叠式车辆1。以下,依次说明第1连结部件、第2连结部件以及第3连结部件。

[2.-1第1连结部件]

首先,基于图12至图15说明第1连结部件。第1连结部件61为在图12的侧视时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的平板,并分别设置于各摆臂18的相同的位置。在第1连结部件61的上底62,设置有在图12的侧视时呈半圆状地穿透的凹陷部63。第1连结部件61的下底64固定在位于与后轮20直接面对面的一侧的摆臂18的外方侧面。

如图13所示,在折叠式车辆1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时,一对第1连结部件61、61移动至一对后轮20、20之间。在一对后轮20、20之间,一对第1连结部件61、61处于沿着座位16的侧面分别立起的状态,并隔着座位16互相面对面。而且,在一对后轮20、20之间,各凹陷部63、63位于各第1连结部件61、61的上侧,并且隔着座位16互相面对面。

如图14所示,在站立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1中,在轮椅101的构成部件(例如后述的十字形管或连结管等)载置在第1连结部件61的凹陷部63上时,轮椅101以使轮椅101的后轮102从行驶面G离开了的状态被装载。由此,能够利用站立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1使轮椅101移动。顺便提一下,附图标记103为轮椅10的手推把手。

此外,在轮椅101具有能够折叠的构造的情况下,如图15的(a)所示,在从十字形管104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接近后轮102侧的位置(用箭头X表示的位置)处,十字形管104载置在第1连结部件61的凹陷部63上。另一方面,在轮椅101具有无法折叠的构造的情况下,如图15的(b)所示,在从连结管105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接近后轮102侧的位置(用箭头Y表示的位置)处,连结管105载置在第1连结部件61的凹陷部63上。

[2.-2第2连结部件]

接着,基于图16至图18说明第2连结部件。第2连结部件71为在图16的侧视时形成为大致M字形状的金属制的管,并分别设置于位于各后轮20、20侧的、座位16的两侧面的相同位置。第2连结部件71的前部在从座位1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接近前框架3侧的位置处固定在座位16的侧面。另一方面,第2连结部件71的后部固定在座位16的侧面后端。在第2连结部件71的上侧,设置有在图16的俯视时形成为大致倒V字状的凹陷部72。

如图17所示,在折叠式车辆1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时,一对第2连结部71、71移动至一对后轮20、20之间。在一对后轮20、20之间,一对第2连结部71、71处于沿着座位16的侧面分别立起的状态,并隔着座位16互相面对面。而且,在一对后轮20、20之间,各凹陷部72、72位于各第2连结部件71、71的上侧,并且隔着座位16互相面对面。

如图18所示,在站立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1中,在轮椅101的构成部件(例如所述的十字形管104或连结管105等)载置在第2连结部件71的凹陷部72上时,轮椅101以使轮椅101的后轮102从行驶面G离开了的状态被装载。由此,能够利用站立驾驶状态的折叠式车辆1使轮椅101移动。

此外,关于具有能够折叠的构造的轮椅101载置在第2连结部件71的凹陷部72上的位置、和/或具有无法折叠的构造的轮椅101载置在第2连结部件71的凹陷部72上的位置,与上述第1连结部件61大致相同(参照图15)。

[2.-3第3连结部件]

接着,基于图19至图23说明第3连结部件。如图19及图20所示,第3连结部件81分别安装于把手4的两端部。第3连结部件81具有设置有第1连结孔82和第2连结孔83的主体84。

第1连结孔82以供把手4的端部嵌插的大小设置于主体84。在把手4的端部插入并嵌合于第1连结孔82时,利用从主体84的上侧拧入的固定螺纹件85而止动接合于主体84。由此,各第3连结部件81、81分别固定于把手4的两端部。

第2连结孔83以能够供轮椅101的手推把手103(参照图14、图18)的端部插入的大小贯通于主体84。在手推把手103的端部插入于第2连结孔83时,利用从主体84的外侧拧入的固定螺纹件86而止动接合于主体84。由此,在各第3连结部件81、81中,固定手推把手103。

这样一来,在把手4和手推把手103经由各第3连结部件81、81而连接时,如图21至图23所示,折叠式车辆1与轮椅101被连在一起(日文:ひと続き)。

由此,折叠式车辆1能够一边推轮椅101一边使轮椅101移动。在其移动时,折叠式车辆1设置为图21所示的就座驾驶状态、图22所示的折叠状态及图23所示的站立驾驶状态中的任一方。另外,在折叠式车辆1中,折叠式车辆1和轮椅101能够一边保持被连在一起的状态,一边如上述那样切换为图21所示的就座驾驶状态、图22所示的折叠状态及图23所示的站立驾驶状态中的任一方。

[3.总结]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折叠式车辆1能够以未与轮椅101连结的单独的状态利用蓄电池14和轮内马达M等进行自行。而且,折叠式车辆1也能够以由蓄电池14和轮内马达M等实现的自行来使由各连结部件61、71、81中的任一方连结了的轮椅101移动。因此,折叠式车辆1能够对所连结的轮椅101的动力进行辅助,并且能够以从轮椅101取下了的单独的状态进行行驶。

另外,由于折叠式车辆1能够以由蓄电池14和轮内马达M等实现的自行来使由各连结部件61、71、81中的任一方连结了的轮椅101移动,所以减轻轮椅101的辅助者负担。

而且,由于折叠式车辆1能够以未与轮椅101连结的单独的状态利用蓄电池14和轮内马达M等进行自行,所以也用作与轮椅101无关的自行车辆,由此有助于费用节约。

在折叠式车辆1中,在轮椅101的十字形管104或连结管105等载置于第1连结部件61的凹陷部63时,轮椅101的后轮102从行驶面G离开。因此,折叠式车辆1在以由蓄电池14和轮内马达M等实现的自行使轮椅101移动时,无需使轮椅101的后轮102旋转,所以可确保安全性。

这点对第2连结部件71的凹陷部72也同样如此。

在折叠式车辆1中,在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时,第2连结部件71变得接近行驶面G,第2连结部件71在一对后轮20、20之间立起设置并且凹陷部72位于第2连结部件71的上侧,所以轮椅101的十字形管104或连结管105等变得容易载置于第2连结部件71的凹陷部72,轮椅101的辅助者负担被进一步减轻。

这点对第1连结部件61的凹陷部63也同样如此。

在折叠式车辆1中,在轮椅101的手推把手103利用第3连结部件81而相对于折叠式车辆1的把手4固定的情况下,通过为了由蓄电池14和轮内马达M等实现的自行而进行的把手4的操作来进行轮椅101的移动操作。此时的折叠式车辆1能够以图21所示的就座驾驶状态、图22所示的折叠状态及图23所示的站立驾驶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使轮椅101移动。

另外,在图22所示的折叠状态下,折叠式车辆1的尺寸小,所以即使在室内等狭窄的空间内,也容易进行由折叠式车辆1实现的轮椅101的移动。而且,在图22所示的折叠状态下,座位16与把手4接近,作为折叠式车辆1的驾驶员的辅助者与轮椅101的搭乘者靠得近,所以变得容易在双方之间传达意思,亲和性提高。

顺便提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叠式车辆1为“小型电动车辆”的一例。主框架机构9为“主框架”的一例。蓄电池14和轮内马达M为“电动机构”的一例。就座驾驶状态为“第1就座驾驶状态”的一例。折叠状态为“第2就座驾驶状态”的一例。第1连结部件61为“连结部件”、“装载部件”以及“承受部件”的一例。第2连结部件71为“连结部件”、“装载部件”以及“承受部件”的一例。第3连结部件81为“连结部件”、“装载部件”以及“接合部件”的一例。轮椅101的十字形管104为“轮椅的构成部件”的一例。轮椅101的连结管105为“轮椅的构成部件”的一例。

[4.变更例]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结部件61或第2连结部件71也可以设置于仅设置为站立驾驶状态的自行式的小型电动车辆。

另外,第3连结部件81也可以设置于仅设置为折叠状态、就座驾驶状态及站立驾驶状态中的任一状态的自行式的小型电动车辆。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折叠式车辆1除了第1连结部件61、第2连结部件71以及第3连结部件81之外还设置有装载部件。该装载部件使轮椅101与折叠式车辆1相连,例如有突起(boss)、销、带、钩或夹紧装置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具备联动机构,在使设置于把手4的制动杆进行了动作时,所述联动机构使在轮椅101的手推把手103设置的辅助用制动杆进行动作。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用把手4的制动杆进行的制动操作来进行用轮椅101的辅助用制动杆进行的制动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叠式车辆1的驱动源并不限定于轮内马达M。只要是利用蓄电池14驱动的马达即可,也可以是其他马达。

附图标记说明

1:折叠式车辆;

2:基础框架;

3:前框架;

4:把手;

9:主框架机构;

13:板;

14:蓄电池;

16:座位(座部);

18:摆臂;

20:一对后轮;

61:第1连结部件;

63:第1连结部件的凹陷部;

71:第2连结部件;

72:第2连结部件的凹陷部;

81:第3连结部件;

101:轮椅;

102:轮椅的后轮;

103:轮椅的手推把手;

104:轮椅的十字形管;

105:轮椅的连结管;

M:轮内马达;

G:行驶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