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显示系统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4950发布日期:2018-11-24 10:47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载显示系统以及包括该车载显示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一种方便的交通工具和运动工具,在自行车骑行的过程中,常常遇到需要查看地图等信息的情况,如果边骑行边用手机等工具来查看信息的话,对于行车安全是很大的威胁。此外,如果骑行者中断骑行后进行信息查询,也会影响到骑行的体验,浪费骑行者的时间。

目前,市场上也有骑行手机支架,可以将手机等电子产品简单的固定在车前面,在行车的过程可以查看相关信息。然而由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显示屏都是采用玻璃显示,在户外显示的时候反光也很严重,同样会对骑行者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骑行者仅是小部分时间需要查看信息,而这种支架安装好后,就一直固定在自行车上面直到用专用工具将其卸下,也会影响到自行车本身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显示系统以及包括该车载显示系统的车辆,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显示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显示单元,压力控制单元,所述压力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能够使所述显示单元在至少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为展开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收缩状态;所述显示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压力控制单元的控制进行所述状态的切换。

例如,所述车载显示系统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下,所述压力控制单元产生压力,所述压力将所述显示单元从所述第二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一状态以显示信息;在第二模式下,所述压力控制单元释放压力,将所述显示单元从所述第一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状态以关闭信息显示。

例如,所述压力控制单元包括压力产生部件,所述压力产生部件位于所述车的蹬踏部件前端的第一车架管内;所述压力产生部件产生的气压能够进入所述显示单元,使所述显示单元从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

例如,所述压力产生部件包括: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蹬踏部件中的齿轮连接,所述齿轮的旋转带动所述传动杆运动,从而产生气压。

例如,所述压力产生部件还包括隔离部件,所述隔离部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车架管内,将所述压力产生部件在所述第一车架管内围成的空间分割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其中,所述第一空间靠近所述柔性显示屏,所述第二空间靠近所述蹬踏部件;所述隔离部件与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传动杆的运动带动所述隔离部件在所述第一车架管内活动,并将产生的气压从第二空间向第一空间挤压。

例如,所述隔离部件包括第一阀门,基于所述传动杆随所述齿轮的旋转而向第一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阀门开启;基于所述传动杆随所述齿轮的旋转而向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阀门关闭,从而所述传动杆运动产生的气压经所述第一阀门从所述第二空间向所述第一空间挤压。

例如,所述第一空间远离第二空间的边沿处设置有第二阀门,当所述传动杆随所述齿轮的旋转而向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阀门开启,所述第二阀门关闭;当所述传动杆随所述齿轮的旋转而向第二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阀门关闭,所述第二阀门开启,从而所述传动杆运动产生的气压经所述第二阀门从所述第一空间向所述显示单元传送。

例如,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处的第一盖体;所述第二阀门包括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处的第二盖体,当所述传动杆随所述齿轮的旋转而向第一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盖体开启,所述第二盖体关闭;当所述传动杆随所述齿轮的旋转而向第二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盖体关闭,所述第二盖体开启,从而将所述传动杆运动产生的气压经所述第一开口从所述第二空间向所述第一空间挤压,并经所述第二阀门从所述第一空间向所述显示单元传送。

例如,所述压力控制单元包括压力调整部件,所述压力调整部件位于所述第一车架管内,所述压力调整部件能够调整所述压力产生部件产生的多余气压。

例如,所述压力调整部件包括具有一定空间的本体,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其中,所述压力产生部件产生的气体从所述第三开口进入到所述本体的空间内,所述第四开口与外界大气接触,从所述第三开口进入的所述多余气体从所述第四开口排出。

例如,所述压力调整部件还包括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位于所述第四开口处,当从所述第三开口进入超过第一阈值的气体后,所述第三阀门开启,所述气体从所述第四开口排出。

例如,所述压力调整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本体内的弹性膜片以及联动部件,所述弹性膜片与所述联动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阀门与所述联动部件的另一端连接,当所述气体超过所述第一阈值后,所述弹性膜片在所述气体压力作用下移动,并带动所述联动部件移动,所述联动部件带动所述第三阀门开启。

例如,所述弹性部件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弹簧分别位于所述弹性膜片的上方和下方,当所述弹性膜片移动时,所述第一弹簧收缩,所述第二弹簧拉伸,以带动所述第三阀门开启。

例如,还包括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与所述第三阀门连接,在所述开关单元开启后,所述第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从所述压力产生部件产生的气体的至少一部分流向所述显示单元,以将所述显示单元从所述第二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开关单元关闭后,所述第三阀门处于开启状态,从所述压力产生部件产生的气体从所述第四开口排出。

例如,所述显示单元包括柔性显示屏以及贴合在所述柔性显示屏后壳体的弹性气垫,在第一模式下,所述压力控制单元产生压力,所述压力将所述弹性气垫吹起,所述弹性气垫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从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以显示信息;在第二模式下,所述压力控制单元释放压力,所述弹性气垫收缩,所述弹性气垫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从所述第一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状态以关闭信息显示。

例如,所述显示单元位于所述车的车头部上方的第二车架管内,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压力控制单元产生的气体从所述第一车架管流入第二车架管,以将所述弹性气垫吹起。

例如,所述第二车架管包括第五开口,当所述显示单元从第二状态转换为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车架管的第五开口开启,使得所述显示单元从所述第二车架管中弹出;当所述显示单元从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时,所述显示单元从所述第五开口卷回到所述第二车架管内。

例如,所述显示单元还包括记忆钢丝,设置在所述弹性气垫的边缘。

例如,所述显示单元还包括,显示驱动部件,当所述柔性显示屏开启后,所述显示驱动部件驱动所述柔性显示屏显示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前述车载显示系统的车辆。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显示单元在自行车前端的展开显示,使骑行者可以随时查看需要的信息,避免经常停歇影响行程。同时,在不使用时,通过收缩显示单元,可以避免影响自行车的外观和骑行体验,也减少了支架类繁锁的安装和拆卸的过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行车结构示意图;

图2a-2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显示系统的显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a-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显示系统的压力产生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a-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显示系统的压力调整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显示单元

101柔性显示屏

102弹性气垫

20压力控制单元

210压力产生部件

2101传动杆

2102隔离部件

21021第一阀门

21022第二阀门

220压力调整部件

2201本体

22011第三开口

22012第四开口

2202第三阀门

2203联动部件

22031第一弹簧

22032第二弹簧

2204弹性膜片

230开关单元

500第一车架管

600第二车架管

601第一段

602第二段

603连接部件

604卡扣结构

605充气口

压力产生空间r

e入口

x出口

a第一空间

b第二空间

c第三空间

d第四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上相同步骤和元素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且对这些步骤和元素的重复解释将被省略。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上相同步骤和元素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且对这些步骤和元素的重复解释将被省略。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辆可以是任何通过施加动力而行进的车,例如,机动车,非机动车。例如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等等,本发明实施例仅以自行车为例对相关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介绍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如何在其他类型车辆上实现相同技术方案。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括车载显示系统的自行车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自行车上设置有车载显示系统,车载显示系统包括:显示单元10,压力控制单元20。压力控制单元20还可以包括压力产生部件210以及压力调整部件220。此外,压力控制单元20还可以包括一个开关单元230,供用户(例如骑车人)开启或关闭该车载显示系统。例如,为了方便用户在骑车时按压开关,开关单元230可以设置在左右车把手上。

此外,自行车包括起到支撑作用的车架,车架一般都是中空的管状结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车载显示系统可以设置在车架管内部。如图1所示,车架管包括第一车架管500和第二车架管600。第一车架管500例如是包括脚蹬部分的通管。第二车架管600例如与车前轮的轴心连接的包括前端通管。第一车架管500与第二车架管600连接,且管内部相通。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车架管500和/或第二车架管600,除了设置的开口处,其余部可以是密闭的空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压力控制单元20设置在自行车的中空的车架管内部,例如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自行车中下段的第一车架管500内。显示单元10也可以设置在自行车车架管内部,例如如图1所示的车头部,第二车架管600内两个车把中间的部分。显示单元10可以在压力控制单元20的控制下开启,进行信息的显示。例如图1所示的,在开启后向面向骑车人显示信息。例如地图信息,地址信息等等。或者,也可以在压力控制单元20的控制下关闭,以关闭信息的显示。在关闭后,可以隐藏在自行车的第二车架管600内。

压力控制单元20可以控制显示单元1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例如是展开状态,第二状态例如是收缩状态。例如,显示单元10采用柔性显示屏幕,能够在控制压力20的控制下从收缩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以向用户显示信息。还能够从展开状态转换为收缩状态以使显示单元关闭信息显示。

例如,车载显示系统可以包括两种使用模式,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下,压力控制单元20可以产生压力,该压力将显示单元10从收缩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以使显示单元10向用户显示信息。而在第二模式下,压力控制单元20可以释放压力,将显示单元10从展开状态转换为收缩状态,以使显示单元10关闭信息显示。

如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控制系统可以不需要支架的支撑。根据用户的需要,显示单元通过压力控制进行开启或关闭。避免了支架的安装和拆卸,也提高了骑车人的骑行体验。

下面来介绍一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显示系统中的显示单元。图2a-2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显示系统的显示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是显示单元10处于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显示单元10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2a和2b,显示单元10的显示屏可以是柔性显示屏101,柔性显示屏101的背面可以设置弹性气垫102贴合在柔性显示屏101的后壳体上。柔性显示屏101例如可以采用超薄的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制成,该种材料制成的柔性显示屏,比之现有的玻璃显示屏,可以有效避免显示屏反光等缺陷。

在用户不使用显示单元显示的信息时,显示单元10如图2a所示,处于关闭状态,即未展开状态,从而可以隐藏在自行车的车头部上方的第二车架管内。

当用户需要开启显示单元时,用户可以按压开关单元230,将车载显示系统从非工作模式转换到工作模式。以使显示单元10开启来向用户显示信息。在进入工作模式后,即在第一模式下,压力控制单元20产生压力,该压力可以进入到弹性气垫102中,将弹性气垫102吹起,如此,弹性气垫102可以带动柔性显示屏101从收缩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以向用户显示信息。即从图2a的关闭状态转换为图2b的开启状态。

当用户看完显示单元10的显示信息后,不再需要查看信息,则用户可以按压开关单元230来关闭显示单元10,使车载显示系统从工作模式转换到非工作模式,即第二模式。在第二模式下,压力控制单元20释放压力,弹性气垫102收缩,带动柔性显示屏101从展开状态转换为收缩状态以关闭信息显示。

通过本发明设计的显示单元,可以不需要支架等部件,就可以使用户在骑行过程中控制显示屏幕的开启和关闭,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如图1所示,显示单元10位于车辆的车头部上方的第二车架管600内。在车载显示系统进入工作模式时,即在第一模式下,为了让显示单元10中的弹性气垫102充气吹起,压力控制单元20产生的气体可以从位于自动车中下段的第一车架管500流入第二车架管600,再从第二车架管600进入弹性气垫102,从而产生压力,使弹性气垫充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在第二车架管600上,设有一个充气口605,该充气口605与弹性气垫102的充气入口相通,当第二车架管内气流增加时,该气流通过充气口605充入弹性气垫102的充气入口对弹性气垫102进行充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第二车架管60上包括第五开口。例如图2b所示,第二车架管60在安装显示单元10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段601和第二段602。第一段601例如是较长弧形段,第二段602是较短弧形段。第一段601一端和第二段602的一端可以通过连接部件603(例如铰链)连接。另外一端可以通过卡扣结构604卡合连接。当卡扣604扣上时,如图2a所示,第一段601和第二段602形成一个完整的第二车架管,也就是说,在外观上,自行车的第二车架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当卡扣604打开后,如图2b所示,第二段602弹起,第二车架管60上形成一个弧形开口,即第五开口。

例如,当显示单元10从收缩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由于显示单元10的向上膨胀的压力,第二车架管60上的第二段602突破卡扣604的扣合力而弹起,从而显示单元10可以从第一车架管的弧形开口中弹出。而当显示单元从展开状态转换为收缩状态时,显示单元10将从第五开口卷回到第二车架管内,从而隐藏在第二车架管中,保证了自行车的整体美观性。

在显示单元10从第五开口卷回到车架管内之后,用户可以手动将第二车架管60的第二段602复原。或者,也可以设置关联部件,连接柔性显示屏101和第二车架管60的第二段602。当柔性显示屏101卷回第二车架管内时,将通过联动部件带动第二段602复原,与第一段601卡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显示单元10还可以包括记忆钢丝,设置在弹性气垫102的边缘。从而实现弹性气垫102更快更好的回弹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显示单元10还可以包括显示驱动部件103,例如显卡,微处理器等。当柔性显示屏开启后,显示驱动部件可以驱动柔性显示屏显示信息。

下面进一步介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力控制部件。首先介绍压力控制部件中的压力产生部件。图3a-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显示系统的压力产生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示出了压力产生部件的整体结构图。图3b示出了压力产生部件中气压转换结构图。

参见图3a,压力产生部件210可以设置在车辆蹬踏部件前端的第一车架管500内。例如,可以在蹬踏部件前端的一部分车架管中设置压力产生部件210。这样压力产生部件210产生的气压能够顺着第一车架管500进入到第二车架管600中,再进一步进入到柔性显示屏后壳体的弹性气垫102中,从而使柔性显示屏101从收缩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

参见图3a,压力产生部件210可以包括传动杆2101,传动杆2101的一端与车辆蹬踏部件中的齿轮s连接。这样,齿轮的旋转带动传动杆2101运动,从而可以在第一车架管内产生气压。

参见图3b,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压力产生部件210可以在第一车架管500内围成一个压力产生空间r,例如例如橡胶、塑料、金属等材料。该空间r边缘处设置入口和出口。参见图3b,传动杆2101的一端通过入口e穿过该压力产生空间,另一端与齿轮s连接。此外,压力产生部件210可以包括隔离部件2102,隔离部件例如可以是活塞。隔离部件2102可活动地设置在第一车架管的压力产生空间r内。例如,隔离部件2102与传动杆2101的另一端连接,传动杆2101的运动可以带动隔离部件2102在空间r中活动。隔离部件2102将压力产生空间r分割成第一空间a和第二空间b。其中,第一空间a靠近柔性显示屏,第二空间b靠近蹬踏部件。在骑行过程中,齿轮s运动,带动传动杆2101运动。由于入口e处与外界大气压连接,其气压基本与大气压相同,传动杆2101的运动将带动外界气流从压力产生空间r的入口e进入,并从出口x流出。此外传动杆2101还带动隔离部件2102运动,这样第一车架管500中将产生气压。

为了在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车架管内产生较大气压,参见图3b,隔离部件2102包括第一阀门21021,第一空间a远离第二空间b的边沿处,也就是出口x处设置有第二阀门21022。

参见图3b左图,当传动杆2101随着齿轮s的旋转而向靠近齿轮方向的下方(箭头方向)运动时,隔离部件2102随之向下运动,这样,第一空间a变大,第二空间b变小。由于第二空间b空间变小,内部气压增加,该压力作用将第一阀门21021顶起。而由于第一空间a变大,内部气压减小,第二阀门21022此时关闭。而在第一阀门21021开启时,传动杆2101的运动产生的气压经第一阀门从第二空间b向第一空间a挤压。

参见图3b右图,当传动杆2101随着齿轮s的旋转而向远离齿轮方向的上方(箭头方向)运动时,隔离部件2102随之向上运动,这样,第一空间a变小,第二空间b变大。而由于第二空间变大,内部气压减小,第一阀门21022此时关闭。由于第一空间a空间变小,内部气压增加,该气压作用将第二阀门21022开启。在第二阀门21022开启时,第一空间a中的气压经第二阀门21022从第一车架管500流向第二车架管600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第一阀门21021可以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一开口处的第一盖体;第二阀门21022也可以包括第二开口和第二开口处的第二盖体。当传动杆2101随齿轮s的旋转而向下运动时,第一盖体开启,第二盖体关闭。当传动杆2101随齿轮s的旋转而向上运动时,第一盖体关闭,第二盖体开启。这样,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传动杆2101不断运动,该运动产生的气压经第一开口从第二空间b向第一空间a挤压,并经第二开口从第一空间a向显示单元10的方向传送,从而可以产生足够的气压将显示单元10中的柔性显示屏101开启。

由于压力产生部件210产生大量的气压,如果气压足够大,将会有安全隐患。因此可以设置气压调整部件来调整压力产生部件210产生的气压。下面将介绍压力控制单元20中的压力调整部件220。图4a-4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显示系统的压力调整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示出了压力调整部件220的整体外观。图4b示出了压力调整部件220的内部结构。压力调整部件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车架管500内,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车架管500与第二车架管600的连接处等等。例如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位置处。当然也可以设置在自动车的其他合适位置。压力调整部件220能够调整压力产生部件210产生的多余气压。

参见图4a,压力调整部件220包括具有一定空间的本体2201,本体例如是一个圆柱形管道。当然,为了适应自行车的不同形状的车架管,也可以设置成与车架管形状对应的形状,或者直接利用车架管的一部分作为本体2201。本体2201上设置有第三开口22011和第四开口22012。压力产生部件210产生的气体p可以第三开口22011进入到本体的空间内,第四开口22012可以与外界大气f接触。这样,从第三开口22011进入的多余气体从第四开口22012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压力调整部件220还可以包括第三阀门2202,第三阀门2202位于第四开口22012处,当从第三开口22011进入超过第一阈值的气体后,第三阀门2202将会自动开启,从而将进入本体内的气体从第四开口22012排出。可选地,第三阀门2202例如是一个球型阀等。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压力调整部件220的本体的体积来设置,还可以对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后,根据本体内的气压水平进行设置。

此外,压力调整部件220还可以包括位于本体2201内的弹性膜片2204以及联动部件2203。联动部件2203例如可以是弹性部件2203(例如弹簧)或连杆。弹性膜片可以位于中空的管型或柱状本体内部的一个横截面上,将本体2201内的空间分成第三空间c和第四空间d。而第三空间c和第四空间d之间基本上不会有气流的流动。由于第三空间c和第四空间d之间阻断,从第三开口22011进入到本体2201内的气体先进入到第四空间d中,并且基本不会进入到第三空间c中。此外,弹性膜片2204与联动部件2203的一端连接,第三阀门2202与联动部件2203的另一端连接,当从第三开口22011进入到本体2201内的气体超过第一阈值后,第四空间d中的气压增大,弹性膜片2204在气体压力作用下向垂直方向的上方移动,并带动联动部件2203向上移动,从而联动部件2203可以带动第三阀门2202向上移动,这样,第三阀门2202开启。例如球形阀抬起而脱离第四开口22012,从而第四开口开启,压力产生部件产生的过大气压可以从第四开口22012释放。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为了避免一个弹性部件2203损坏而影响压力调整部件220的性能,弹性部件2203可以包括两个,例如第一弹簧22031和第二弹簧22032。参见图4b,第一弹簧22031以及第二弹簧22032可以分别位于弹性膜片2204的上方和下方,并且一端与弹性膜片2204连接。当弹性膜片2204向上移动时,第一弹簧22031收缩,第二弹簧22032拉伸,从而带动第三阀门2202开启。这样,压力产生部件产生的多余气体可以从第四开口22012流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车载显示系统的开关单元240可以设置在第三阀门2202附近。开关单元240例如是图4b所示的连杆结构。在显示单元不使用时,开关单元240处于与第三阀门2202接触并将第三阀门2202顶开的状态,使得阀门一直处于开启状态,第四开口22012处于开口状态,这样,即使骑行过程中压力产生部件210在车架管内产生气体,该气体也会从第四开口22012流出,不会形成气体积累。

当用户需要开启显示单元查看信息时,用户按压开关单元240,这样,开关单元240中的连杆2401在用户压力作用下与第三阀门2202分离,这样,第三阀门2202将第四开口封闭,压力产生部件210可以产生足够开启显示单元10的气体,并流向显示单元10,以将柔性显示屏开启。仅当压力产生部件产生多余的压力时,压力调整部件230才如前所述调整该压力,使第三阀门2202适当开启,保证车架管内气压的平衡。

而当用户查看完显示信息后,通过按压开关单元240使开关单元关闭后,阀门2202再次处于开启状态,从而压力产生部件产生的多余气体可以从第四开口22012排出。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压力控制单元控制显示单元的开启和关闭,无需设置支架类部件,就可以使用户在骑行过程中就可以方便地查看显示信息,提高了用户骑行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依赖于设计需求和其它因素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组合、部分组合和替换,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