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属于摩托车辅助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申请人了解,中高排量摩托车,尤其是高排量摩托车,由于车身自重过重、加速度快、马力大,对于新手来说十分难以控制,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骑行容易发生摔车受伤等事故,加上其价格昂贵,初学者为了避免人身受伤或维修摩托车,无法克服心理恐惧来放开练习,在技术原因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通常需要耗费一段时间才能熟悉一台摩托车的性能,并且无法自身感受摔车临界点,无法在较差路况下进行驾驶练习,无法快速学习压车、侧滑等骑行动作,所以,在没有辅助装置的情况下自学骑行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很难学会如“压弯”、“漂移”等基础骑行特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该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能够辅助车手进行侧滑练习,可使摩托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摔倒,既起到了保护摩托车的作用,又能避免车手摔车,使车手快速掌握骑行技巧。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摩托车前轮的前轮抓地力调节机构,设置在摩托车后轮的后轮抓地力调节机构和设置在摩托车车身底部的车身防倾倒机构;所述前轮抓地力调节机构包括相连的前轮摇架和前轮滑板架,所述前轮摇架和前轮滑板架通过前轮抓地力调节器和前轮十字铰链相连;所述前轮摇架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前轮鱼眼轴承和第二前轮鱼眼轴承;所述前轮滑板架的底部设有万向轮;所述后轮抓地力调节机构包括相连的后轮摇架和后轮滑板架,所述后轮摇架和后轮滑板架通过后轮抓地力调节器和后轮十字铰链相连;所述后轮摇架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后轮鱼眼轴承和第二后轮鱼眼轴承;所述后轮滑板架的底部设有万向轮;所述车身防倾倒机构包括车身吊架,所述车身吊架的两侧对称的设置有第一侧滑板和第二侧滑板,所述车身吊架通过第一缓冲气动杆与第一侧滑板相连,所述车身吊架通过第二缓冲气动杆与第二侧滑板相连;所述第一侧滑板和第二侧滑板的底部均设有万向轮。
进一步地,所述前轮滑板架包括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内平行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与矩形框的其中一条边框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矩形框的边框之间安装有前轮抓地力调节器;所述第二连接杆和矩形框的边框之间安装有前轮十字铰链;所述矩形框上设有第一三角形踏板,所述矩形框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梯形踏板和第二梯形踏板。
进一步地,所述前轮摇架为封闭的阶梯形框架结构,所述前轮摇架的中部位置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前轮鱼眼轴承和第二前轮鱼眼轴承;所述前轮摇架的一端设有与前轮抓地力调节器铰接的铰接架,所述前轮摇架的另一端设有与前轮十字铰链铰接的铰接架。
进一步地,所述前轮抓地力调节器包括丝杠,所述丝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和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所述丝杠的中部设有丝杠调节器,所述丝杠调节器上设有调节杆;所述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和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的轴线呈垂直状态;所述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与前轮摇架的铰接架相连,所述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分别与第一连接杆和矩形框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轮鱼眼轴承和第二前轮鱼眼轴承分别与摩托车前轮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滑板架包括矩形框,所述矩形框内平行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与矩形框的其中一条边框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矩形框的边框之间安装有后轮抓地力调节器;所述第二连接杆和矩形框的边框之间安装有后轮十字铰链;所述矩形框上设有第一三角形踏板,所述矩形框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梯形踏板和第二梯形踏板。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摇架为封闭的阶梯形框架结构,所述后轮摇架的中部位置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后轮鱼眼轴承和第二后轮鱼眼轴承;所述后轮摇架的一端设有与后轮抓地力调节器铰接的铰接架,所述后轮摇架的另一端设有与后轮十字铰链铰接的铰接架。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抓地力调节器包括丝杠,所述丝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和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所述丝杠的中部设有丝杠调节器,所述丝杠调节器上设有调节杆;所述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和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的轴线呈垂直状态;所述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与后轮摇架的铰接架相连,所述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分别与第一连接杆和矩形框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后轮鱼眼轴承和第二后轮鱼眼轴承分别与摩托车后轮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吊架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防倾倒支架和第二防倾倒支架,所述第一防倾倒支架和第二防倾倒支架均为大小相同的l形结构,所述第一防倾倒支架和第二防倾倒支架的上部设有支撑管,所述第一防倾倒支架和第二防倾倒支架的底部连接有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为矩形管,所述底部支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侧滑板和第二侧滑板,所述第一侧滑板通过第一缓冲气动杆与第一防倾倒支架相连,所述第二侧滑板通过第二缓冲气动杆与第二防倾倒支架相连;所述底部支架的上还分别安装有第一缓冲橡胶块安装支架和第二缓冲橡胶块安装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滑板和第二侧滑板对称设置在底部支架的两侧,所述第一侧滑板和第二侧滑板大小相等,所述第一侧滑板和第二侧滑板为蝶翼形,第一侧滑板和第二侧滑板的底部均设有万向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倾倒支架和第二防倾倒支架的两端均设有与摩托车相连的安装部。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在前轮和后轮分别设置了抓地力调节机构,能够控制轮胎的高度从而控制抓地力,来模拟不同路面的驾乘感受,来满足骑行难度提升的需求,能够为车手锻炼车技提供一个很好的难度阶层递进;
本发明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在摩托车的车身中部设有车身防倾倒机构,防倾倒机构包括与摩托车相连的防倾倒支架,防倾倒支架两侧连接有侧滑板,防倾倒支架两侧还设有橡胶缓冲块和缓冲气动杆,所述橡胶缓冲块和缓冲气动杆能够控制车身的最大倾斜角度,能够使车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摔倒,既能够起到保护摩托车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车手摔车受伤,能够让车手快速掌握骑行技巧;
本发明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结构简单,功能实用。采用该练习器辅助中高排量摩托车骑行练习,无需担心车辆摔倒,两侧滑板的防倾倒功能可使初学者快速掌握平衡控制,从而更快的掌握档位使用、掌握前后制动锁死临界点、学习如何规避实际骑行中的摔车问题、学习压车和侧滑等基础特技。本发明利于快速激发练习者的学习兴趣,利于快速过渡到无辅助的自由骑行状态,既可以满足初学者的需要,也可用于其他骑行者提高骑行水平和基础特技水平。
本发明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可使骑行者和摩托车都受到防摔保护,克服摔车恐惧,从而大大提高练习效率和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前轮抓地力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轮抓地力调节机构的主视图。
图3为前轮抓地力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前轮(后轮)抓地力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前轮(后轮)十字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后轮抓地力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后轮抓地力调节机构的主视图。
图8为后轮抓地力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图9为车身防倾倒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车身防倾倒机构的主视图。
图11为车身防倾倒机构的左视图。
图12为车身防倾倒机构的俯视图。
图中:1-前轮抓地力调节机构;101-第一前轮鱼眼轴承;102-第二前轮鱼眼轴承;103-前轮摇架;104-前轮抓地力调节器;105-前轮十字铰链;106-前轮滑板架;107-万向轮;108-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109-丝杠调节器;110-调节杆;111-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112-丝杠;113-第一铰接轴;114-连接部;115-第二铰接轴;116-矩形框;117-第一连接杆;118-第二连接杆;119-第一三角形踏板;120-第一梯形踏板;121-第二梯形踏板;
2-后轮抓地力调节机构;201-第一后轮鱼眼轴承;202-第二后轮鱼眼轴承;203-后轮摇架;204-后轮抓地力调节器;205-后轮十字铰链;206-后轮滑板架;207-万向轮;208-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209-丝杠调节器;210-调节杆;211-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212-丝杠;213-第一铰接轴;214-连接部;215-第二铰接轴;216-矩形框;217-第一连接杆;218-第二连接杆;219-第一三角形踏板;220-第一梯形踏板;221-第二梯形踏板;
3-车身防倾倒机构;301-车身吊架;302-支撑管;303-第一防倾倒支架;304-第二防倾倒支架;305-第一缓冲橡胶块安装支架;306-第二缓冲橡胶块安装支架;307-底部支架;308-第一侧滑板;309-第二侧滑板;310-第一缓冲气动杆;311-第二缓冲气动杆;312-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包括设置在摩托车前轮的前轮抓地力调节机构1,设置在摩托车后轮的后轮抓地力调节机构2和设置在摩托车车身底部的车身防倾倒机构3;
本发明所述前轮抓地力调节机构1包括相连的前轮摇架103和前轮滑板架106,所述前轮摇架103和前轮滑板架106通过前轮抓地力调节器104和前轮十字铰链105相连;所述前轮摇架103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前轮鱼眼轴承101和第二前轮鱼眼轴承102;所述前轮滑板架106的底部设有万向轮107;所述后轮抓地力调节机构2包括相连的后轮摇架203和后轮滑板架206,所述后轮摇架203和后轮滑板架206通过后轮抓地力调节器204和后轮十字铰链205相连;所述后轮摇架203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后轮鱼眼轴承201和第二后轮鱼眼轴承202;所述后轮滑板架206的底部设有万向轮207;所述车身防倾倒机构3包括车身吊架301,所述车身吊架301的两侧对称的设置有第一侧滑板308和第二侧滑板309,所述车身吊架301通过第一缓冲气动杆310与第一侧滑板308相连,所述车身吊架301通过第二缓冲气动杆311与第二侧滑板309相连;所述第一侧滑板308和第二侧滑板309的底部均设有万向轮312。
如图1-5所示,本发明所述前轮滑板架106包括矩形框116,所述矩形框116内平行设置有第一连接杆117和第二连接杆118,所述第一连接杆117和第二连接杆118均与矩形框116的其中一条边框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117和矩形框116的边框之间安装有前轮抓地力调节器104;所述第二连接杆118和矩形框116的边框之间安装有前轮十字铰链105;所述矩形框116上设有第一三角形踏板119,所述矩形框116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梯形踏板120和第二梯形踏板121。所述前轮摇架103为封闭的阶梯形框架结构,所述前轮摇架103的中部位置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前轮鱼眼轴承101和第二前轮鱼眼轴承102;所述前轮摇架103的一端设有与前轮抓地力调节器104铰接的铰接架,所述前轮摇架103的另一端设有与前轮十字铰链105铰接的铰接架。所述前轮抓地力调节器104包括丝杠112,所述丝杆11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108和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111,所述丝杠112的中部设有丝杠调节器109,所述丝杠调节器109上设有调节杆110;所述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108和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111的轴线呈垂直状态;所述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108与前轮摇架103的铰接架相连,所述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111分别与第一连接杆117和矩形框116相连。所述第一前轮鱼眼轴承101和第二前轮鱼眼轴承102分别与摩托车前轮相连。
如图4-8所示,本发明所述后轮滑板架206包括矩形框216,所述矩形框216内平行设置有第一连接杆217和第二连接杆218,所述第一连接杆217和第二连接杆218均与矩形框216的其中一条边框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217和矩形框216的边框之间安装有后轮抓地力调节器204;所述第二连接杆218和矩形框216的边框之间安装有后轮十字铰链205;所述矩形框216上设有第一三角形踏板219,所述矩形框216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梯形踏板220和第二梯形踏板221。所述后轮摇架203为封闭的阶梯形框架结构,所述后轮摇架203的中部位置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后轮鱼眼轴承201和第二后轮鱼眼轴承202;所述后轮摇架203的一端设有与后轮抓地力调节器204铰接的铰接架,所述后轮摇架203的另一端设有与后轮十字铰链205铰接的铰接架。所述后轮抓地力调节器204包括丝杠212,所述丝杆21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208和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211,所述丝杠212的中部设有丝杠调节器209,所述丝杠调节器209上设有调节杆210;所述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208和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211的轴线呈垂直状态;所述第一抓地力铰接轴承套208与后轮摇架203的铰接架相连,所述第二抓地力铰接轴承套211分别与第一连接杆217和矩形框216相连。所述第一后轮鱼眼轴承201和第二后轮鱼眼轴承202分别与摩托车后轮相连。
如图9-12所示,本发明所述车身吊架301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防倾倒支架303和第二防倾倒支架304,所述第一防倾倒支架303和第二防倾倒支架304均为大小相同的l形结构,所述第一防倾倒支架303和第二防倾倒支架304的上部设有支撑管302,所述第一防倾倒支架303和第二防倾倒支架304的底部连接有底部支架307,所述底部支架307为矩形管,所述底部支架307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侧滑板308和第二侧滑板309,所述第一侧滑板308通过第一缓冲气动杆311与第一防倾倒支架303相连,所述第二侧滑板309通过第二缓冲气动杆310与第二防倾倒支架304相连;所述底部支架307的上还分别安装有第一缓冲橡胶块安装支架305和第二缓冲橡胶块安装支架306,底部支撑管307两侧焊有缓冲块安装支架,缓冲块安装支架上装有缓冲橡胶块。所述第一侧滑板308和第二侧滑板309对称设置在底部支架307的两侧,所述第一侧滑板308和第二侧滑板309大小相等,所述第一侧滑板308和第二侧滑板309为蝶翼形,第一侧滑板308和第二侧滑板309的底部均设有万向轮312。所述第一防倾倒支架303和第二防倾倒支架304的两端均设有与摩托车相连的安装部。
本发明安装工作过程如下:
前后轮部分安装方式类似,以前轮部分为例,安装前先将抓地力调节器上下铰链至手轮距离调节一致,再将其安装到滑板架的安装位,用m12的轴将其固定,再把十字铰链安装到滑板架上。摇架上有铰链架,将其对应安装到抓地力调节器和十字铰链上,完成后摇架可通过下部铰链左右摇晃。鱼眼轴承需要通过一根穿过车轮的锁紧轴安装到车轮上,然后将滑板与摇架总成如图所示安装到鱼眼轴承上。滑板上的孔位为安装2寸万向轮所用。通过调节器的手轮可以调节其自身高度,从而调节摇架上鱼眼轴承所在点的高度,带动车轮上升或下降以调节车轮的抓地力。后轮安装方法与上述一致。
车身防倾倒部分由车身吊架和左右两侧滑板组成,车身吊架通过发动机周围的安装点安装在车上,支撑管通过长轴安装到吊架上以提高吊架强度,安装时先装好车身吊架,然后装上支撑管,再将侧滑板按图示安装到吊架上,之后把缓冲橡胶块每边两个安装到吊架上图示的安装板上,最后安装两侧的缓冲气动杆。侧滑板上图示孔位为3寸万向轮安装孔。安装完毕后,车身倾斜时,缓冲块则会下压,当达到一定角度时会压在侧滑板上设置的压板上,最大倾斜角度为30°,期间缓冲气动杆起到阻力作用。这样就能够保证摩托车永远处于不倒地的状态,从而达到练习的目的。
本发明前后轮抓地力调节机构结构原理一致,车轮通过鱼眼轴承和摇架固定,摇架和底部带有万向轮的滑板通过丝杆调节器和十字铰链连接,丝杆调节器下铰链和十字铰链下铰链方向一致,上铰链方向一致并垂直于下铰链方向,摇架可随轮胎向左右两侧摇摆。前后方向上,丝杆调节器、摇架、铰链形成一个摇臂结构,通过丝杆调节器上下铰链的高度差来调节摇架的高度,从而带动车轮改变离地高度而改变抓地力,达到模拟不同外部条件(如雨雪天气)下的路况,起到更好的练习效果。车身防倾倒部分左右两侧带有万向轮的侧滑板通过铰链与安装在车身的弯管吊架相连,吊架上左右两边分别配有两个可拆卸的缓冲橡胶块,以限制车身的倾斜角度在0°~30°之间,练习者可以根据熟练程度选择每边的安装数量。侧滑板和吊架之间通过缓冲气动杆连接,在初学阶段气动杆起到车身侧倾时的缓冲作用,其适度的阻力不至于对骑行感受造成过大的影响,可以使练习者更快的掌握车辆平衡控制,在拆卸缓冲气动杆后,则可以体验真实无辅助的骑行感。本发明所有铰链设有滚针轴承。所述前后轮滑板万向轮为2寸,左右侧滑板万向轮为3寸。所述鱼眼轴承通过轴和衬套与车轮连接。所述吊架配有若干衬套。
本发明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在前轮和后轮分别设置了抓地力调节机构,能够控制轮胎的高度从而控制抓地力,来模拟不同路面的驾乘感受,来满足骑行难度提升的需求,能够为车手锻炼车技提供一个很好的难度阶层递进;本发明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在摩托车的车身中部设有车身防倾倒机构,防倾倒机构包括与摩托车相连的防倾倒支架,防倾倒支架两侧连接有侧滑板,防倾倒支架两侧还设有橡胶缓冲块和缓冲气动杆,所述橡胶缓冲块和缓冲气动杆能够控制车身的最大倾斜角度,能够使车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摔倒,既能够起到保护摩托车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车手摔车受伤,能够让车手快速掌握骑行技巧;本发明摩托车骑行辅助装置,结构简单,功能实用。采用该练习器辅助中高排量摩托车骑行练习,无需担心车辆摔倒,两侧滑板的防倾倒功能可使初学者快速掌握平衡控制,从而更快的掌握档位使用、掌握前后制动锁死临界点、学习如何规避实际骑行中的摔车问题、学习压车和侧滑等基础特技。本发明利于快速激发练习者的学习兴趣,利于快速过渡到无辅助的自由骑行状态,既可以满足初学者的需要,也可用于其他骑行者提高骑行水平和基础特技水平。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