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箱体转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4456发布日期:2018-07-27 19:55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流运输工具,特别是指一种用于搬运小型货物的手推车。



背景技术:

在车站、码头、机场、工厂、超市及仓库里,人们常使用一种推拉小车来协助短距离的货物搬运,中途双手离开推拉小车的时候,容易发生推拉小车自行滑溜或是被它物碰撞引起滑溜,导致意外事故。我国专利申请号200710203582.3物流车车,以及申请号200910009773.5消毒手推车和申请号200910005783.1卫生手推车分别公开了两款手推车,上述专利小车虽然能满足一些特定功能,但都没能解决小车滑溜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很有必要研发一款能做到自动防止滑溜的推拉小车,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合金箱体转运车,包括车把手、车体和车身滚轮,作为改进:车把手、车体之间设置有操控机构,所述操控机构包括后连接杆、联动杆、前连接杆、踏板支撑轴和转动踏板以及对称设置的左驱动杆和右驱动杆、对称设置的左主动摆杆和右主动摆杆和对称设置的左从动摆杆和右从动摆杆,左驱动杆和右驱动杆位于车体两侧;

所述左驱动杆和所述右驱动杆与所述车把手滑槽连接,所述左驱动杆和所述右驱动杆通过踏板支撑轴与转动踏板固定连接一体;车体两侧板前部对称设置有踏板套管孔,踏板套管孔采用自润滑耐磨材料;踏板支撑轴可摆转固定在踏板套管孔内,踏板支撑轴外圆表面有一层硬质合金镀层;所述左驱动杆和所述右驱动杆可摆转固定在车体两侧板外面,转动踏板可摆转固定在车体两侧板里面;转动踏板两侧与车体两侧板之间分别设有左主动摆杆和右主动摆杆,左主动摆杆和右主动摆杆分别与转动踏板两侧的第二滑柱滑槽配合,左主动摆杆和右主动摆杆分别可旋转连接在车体两侧;左主动摆杆与右主动摆杆下端设有前支撑筒脚;左主动摆杆与右主动摆杆后方分别设有平行运动的左从动摆杆和右从动摆杆,左从动摆杆和右从动摆杆分别可旋转连接在车体后部两内侧,左从动摆杆与右从动摆杆下端设有后支撑筒脚,前支撑筒脚和后支撑筒脚通过联动杆同步转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车体包括底板,底板两侧分别设有左侧板和右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结构对称,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从上到下设有后挡杆和底板,底板下方固定着四个轮架,车身滚轮可旋转连接在轮架上,左侧板和右侧板前部对称地设有所述踏板套管孔,踏板套管孔整体采用铜基粉末冶金自润滑耐磨材料,包括下述组分,按质量百分比组成:镍:2.7-2.9%;石墨:2.4-2.6%;二硫化钼:2.1-2.3%,余量为铜;所述镍的粒度为145-155目,石墨的粒度为70-80目,二硫化钼为胶粒粉剂,纯度为93-95%,铜的粒度为175-185目;所述踏板套管孔57压坯的压制压力为235-245mpa;左侧板和右侧板前部内侧对称地设有前摆杆支撑轴,左侧板和右侧板前部外侧对称地设有架杆支撑轴,左侧板和右侧板后部内侧对称地设有两个后摆杆支撑轴,两个后摆杆支撑轴与两个前摆杆支撑轴位于同一水平位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动踏板设置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第二滑柱设置在转动踏板两侧后方,转动踏板前端设有端部重块,转动踏板中间设有踏板转孔,踏板转孔上方设有两个踏板螺孔;所述踏板支撑轴外圆表面有一层0.22-0.24毫米厚的硬质钛合金镀层,该硬质钛合金材料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组成:钛:11.1-11.3%、铬:3.2-3.4%、镍:1.4-1.6%、钼:1.1-1.3%、钨:0.7-0.9%、碳:0.4-0.6%、锰:0.2-0.4%、锌:0.1-0.3%,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杂质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硅少于0.006%、硫少于0.08%、磷少于0.06%,该硬质钛合金材料的表面洛氏硬度值为hrc62-66,踏板支撑轴依次穿过左侧板上的踏板套管孔、踏板转孔和右侧板上的踏板套管孔,踏板支撑轴分别与两侧的踏板套管孔可旋转连接;

踏板支撑轴两端为花键轴,两个花键轴的端面上均设有端面螺孔,踏板支撑轴径向上设有两个轴段螺孔,通过两颗踏板螺栓依次穿过转动踏板上的踏板螺孔与踏板支撑轴上的轴段螺孔紧固配合,踏板螺栓将转动踏板固定在踏板支撑轴上,实现转动踏板与车体之间可旋转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车把手由左把手架杆、右把手架杆和手拉杆所组成,左把手架杆和右把手架杆分别固定在手拉杆两端,左把手架杆折弯成一定角度,左把手架杆的弯折处设有架杆转孔,左把手架杆的下端设有架杆滑槽,右把手架杆和左把手架杆结构对称,左把手架杆上的架杆转孔与左侧板上的架杆支撑轴可摆转配合,右把手架杆上的架杆转孔与右侧板上的架杆支撑轴可摆转配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左驱动杆一端设有花键孔和定位螺孔,另一端设有第一滑柱,右驱动杆与左驱动杆结构对称;左驱动杆上的花键孔与踏板支撑轴左端的花键轴配合,一只驱动杆螺钉穿过左驱动杆上的定位螺孔与踏板支撑轴左端的端面螺孔紧固配合,驱动杆螺钉将左驱动杆固定在踏板支撑轴的左端;右驱动杆上的花键孔与踏板支撑轴右端的花键轴配合,另一只驱动杆螺钉穿过右驱动杆上的定位螺孔与踏板支撑轴右端的端面螺孔紧固配合,驱动杆螺钉将右驱动杆固定在踏板支撑轴的右端;左驱动杆上的第一滑柱与左把手架杆上的架杆滑槽滑动配合,右驱动杆上的第一滑柱与右把手架杆上的架杆滑槽滑动配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左主动摆杆一端设有摆杆滑槽,中间设有中间摆孔,另一端设有两个固定螺孔,右主动摆杆与左主动摆杆结构对称;左主动摆杆上的中间摆孔与左侧板上的前摆杆支撑轴可旋转配合,右主动摆杆上的中间摆孔与右侧板上的前摆杆支撑轴可旋转配合;转动踏板左侧的第二滑柱与左主动摆杆上的摆杆滑槽滑动连接,转动踏板右侧的第二滑柱与右主动摆杆上的摆杆滑槽滑动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从动摆杆一端设有摆杆摆孔,另一端设有两个摆杆螺钉孔,右从动摆杆与左从动摆杆结构对称;左从动摆杆上的摆杆摆孔与车体左侧的后摆杆支撑轴可旋转配合,右从动摆杆上的摆杆摆孔与车体右侧的后摆杆支撑轴可旋转配合;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前支撑筒脚设有两个,两个前支撑筒脚分别固定在前连接杆的两端,前支撑筒脚外端面上设有两个前筒脚螺孔;

两个颗筒脚螺钉依次穿过左主动摆杆上的固定螺孔和左侧前支撑筒脚上的前筒脚螺孔,筒脚螺钉将左主动摆杆与左侧的前支撑筒脚固定连接;

另外两颗筒脚螺钉依次穿过右主动摆杆上的固定螺孔和右侧前支撑筒脚上的前筒脚螺孔,筒脚螺钉将右主动摆杆与右侧的前支撑筒脚固定连接。

所述后支撑筒脚设有两个,两个后支撑筒脚分别固定在后连接杆的两端;

所述前支撑筒脚设有两个,两个前支撑筒脚分别固定在前连接杆的两端,后支撑筒脚外端面上设有两个后筒脚螺孔;

又两个颗筒脚螺钉依次穿过左从动摆杆上的摆杆螺钉孔和左侧后支撑筒脚上的后筒脚螺孔,筒脚螺钉将左从动摆杆与左侧的后支撑筒脚固定连接;

最后两颗筒脚螺钉依次穿过右从动摆杆上的摆杆螺钉孔和右侧后支撑筒脚上的后筒脚螺孔,筒脚螺钉将右主动摆杆与右侧的后支撑筒脚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动杆一端铰接在前连接杆中间的孔座上,联动杆另一端铰接在后连接杆中间的孔座上;前连接杆中间的孔轴心线和后连接杆中间的孔轴心线以及前摆杆支撑轴轴心线和后摆杆支撑轴轴心线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同时实现了物体的托运和固定两种功能,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2、实现了当托运车固定不动时车把手位于箱体的后方,为箱体前方腾出空间,当需要拖动托运车时踩下转动踏板可使车把手自动转动至方便使用者抓住的位置,方便灵活。

3、前连接杆中间的孔轴心线和后连接杆中间的孔轴心线以及前摆杆支撑轴轴心线和后摆杆支撑轴轴心线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使得左从动摆杆和右从动摆杆与左主动摆杆和右主动摆杆之间同步联动,继而实现前支撑筒脚与左侧后支撑筒脚之间同步联动。四个支撑筒脚与地面形成四点支撑,支撑更稳固,四个支撑筒脚与四个车身滚轮交替与地面接触,灵活地实现了车身的移动和定位。

4、转动踏板靠近箱体的一端向上翘起,有效地防止了箱体从车体前方滑落。

5、考虑了托运时临时走开或紧急松手等情况下的安全性问题,利用端部重块的重力作用实现了临时刹车及定位。

6、底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均设有若干通孔,在减轻了车身重量的同时能够对电子机箱类物体进行有效散热。

7、踏板支撑轴外圆表面有一层硬质钛合金镀层,踏板套管孔整体采用铜基粉末冶金自润滑耐磨材料,相互之间既能摆转灵活,又无需人工加油润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立体视图。

图2为图1中的操控机构立体视图。

图3为图1中的车体50、轮架70与车身滚轮71连接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4为图3中的车体50的俯视图。

图5为图2中的转动踏板80的立体视图。

图6为图5中的转动踏板80的主视图。

图7为图2中的为踏板支撑轴85的局部剖面图。

图8为图2中的车把手20的一种立体视图。

图9为图2中的左驱动杆60或右驱动杆65的正面立体视图。

图10为图9中的左驱动杆60或右驱动杆65的背面立体视图。

图11为图2中的左主动摆杆90或右主动摆杆95的立体视图。

图12为图2中的前支撑筒脚45与后支撑筒脚40之间通过联动杆43连接的一种立体视图。

图13为左从动摆杆30或右从动摆杆35的立体视图。

图14为将箱体10放置在托运车上后的主视图。

图15为将箱体10放置在托运车上后的一种立体视图。

图16为前支撑筒脚45和后支撑筒脚40将托运车撑起后的主视图。

图17为图16的一种立体视图。

图18为图17的背面立体视图。

图中:

10-箱体、20-车把手、21-左把手架杆、22-手拉杆、23-右把手架杆、24-架杆转孔、25-架杆滑槽、30-左从动摆杆、31-摆杆摆孔、32-摆杆螺钉孔、35-右从动摆杆、40-后支撑筒脚、41-后连接杆、42-后筒脚螺孔、43-联动杆、45-前支撑筒脚、46-前连接杆、47-前筒脚螺孔、50-车体、51-底板、52-左侧板、53-右侧板、54-后挡杆、55-架杆支撑轴、56-前摆杆支撑轴、57-踏板支撑孔、58-后摆杆支撑轴、60-左驱动杆、61-花键孔、62-定位螺孔、63-第一滑柱、65-右驱动杆、70-轮架、71-车身滚轮、80-转动踏板、81-第二滑柱、82-踏板转孔、83-端部重块、84-踏板螺孔、85-踏板支撑轴、86-花键轴、87-端面螺孔、88-轴段螺孔、90-左主动摆杆、91-摆杆滑槽、92中间摆孔、93-固定螺孔、95-右主动摆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一、结构特征:

如图1所示:

合金箱体转运车,包括车把手20、车体50和车身滚轮71,其特征是:车把手20、车体50之间设置有操控机构,所述操控机构包括后连接杆41、联动杆43、前连接杆46、踏板支撑轴85和转动踏板80以及对称设置的左驱动杆60和右驱动杆65、对称设置的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和对称设置的左从动摆杆30和右从动摆杆35,左驱动杆60和右驱动杆65位于车体50两侧。

如图1和图2所示:

所述左驱动杆60和所述右驱动杆65与所述车把手20滑槽连接,所述左驱动杆60和所述右驱动杆65通过踏板支撑轴85与转动踏板80固定连接一体,所述左驱动杆60和所述右驱动杆65与转动踏板80之间为平行位置关系;车体50两侧板前部对称设置有踏板套管孔57,踏板套管孔57采用自润滑耐磨材料;踏板支撑轴85可摆转固定在踏板套管孔57内,踏板支撑轴85外圆表面有一层硬质合金镀层;所述左驱动杆60和所述右驱动杆65可摆转固定在车体50两侧板外面,转动踏板80可摆转固定在车体50两侧板里面;转动踏板80两侧与车体50两侧板之间分别设有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分别与转动踏板80两侧的第二滑柱81滑槽配合,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分别可旋转连接在车体50两侧;左主动摆杆90与右主动摆杆95下端设有前支撑筒脚45;左主动摆杆90与右主动摆杆95后方分别设有平行运动的左从动摆杆30和右从动摆杆35,左从动摆杆30和右从动摆杆35分别可旋转连接在车体50后部两内侧,左从动摆杆30与右从动摆杆35下端设有后支撑筒脚40,前支撑筒脚45和后支撑筒脚40通过联动杆43同步转动。

如图3-4所示:

车体50包括底板51,底板51两侧分别设有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结构对称,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之间从上到下设有二至四根后挡杆54和底板51,后挡杆54和底板51与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之间焊接为一体,底板51、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上均交错设有通孔,底板51下方焊接固定着四个轮架70,车身滚轮71可旋转连接在轮架70上,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前部对称地设有所述踏板套管孔57,踏板套管孔57整体采用铜基粉末冶金自润滑耐磨材料,包括下述组分,按质量百分比组成:镍:2.8%;石墨:2.5%;二硫化钼:2.2%,余量为铜;所述镍的粒度为150目,石墨的粒度为79目,二硫化钼为胶粒粉剂,纯度为94%,铜的粒度为180目;所述踏板套管孔57压坯的压制压力为240mpa;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前部内侧对称地设有前摆杆支撑轴56,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前部外侧对称地设有架杆支撑轴55,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后部内侧对称地设有两个后摆杆支撑轴58,两个后摆杆支撑轴58与两个前摆杆支撑轴56位于同一水平位置,踏板套管孔57位于前摆杆支撑轴56前方高处位置。

如图5-7所示:

转动踏板80设置在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之间,第二滑柱81设置在转动踏板80两侧后方,转动踏板80前端设有端部重块83,转动踏板80中间设有踏板转孔82,踏板转孔82上方设有两个踏板螺孔84;所述踏板支撑轴85外圆表面有一层0.23毫米厚的硬质钛合金镀层,该硬质钛合金材料由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组成:钛:11.2%、铬:3.3%、镍:1.5%、钼:1.2%、钨:0.8%、碳:0.5%、锰:0.3%、锌: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杂质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硅位0.005%、硫为0.07%、磷为0.05%,该硬质钛合金材料的表面洛氏硬度值为hrc64,踏板支撑轴85依次穿过左侧板52上的踏板套管孔57、踏板转孔82和右侧板53上的踏板套管孔57,踏板支撑轴85分别与两侧的踏板套管孔57可旋转连接;

踏板支撑轴85两端为花键轴86,两个花键轴86的端面上均设有端面螺孔87,踏板支撑轴85径向上设有两个轴段螺孔88,通过两颗踏板螺栓依次穿过转动踏板80上的踏板螺孔84与踏板支撑轴85上的轴段螺孔88紧固配合,踏板螺栓将转动踏板80固定在踏板支撑轴85上,实现转动踏板80与车体50之间可旋转连接。

如图8所示:

所述车把手20由左把手架杆21、右把手架杆23和手拉杆22所组成,左把手架杆21和右把手架杆23分别固定在手拉杆22两端,左把手架杆21折弯成一定角度,左把手架杆21的弯折处设有架杆转孔24,左把手架杆21的下端设有架杆滑槽25,右把手架杆23和左把手架杆21结构对称,左把手架杆21上的架杆转孔24与左侧板52上的架杆支撑轴55可摆转配合,右把手架杆23上的架杆转孔24与右侧板53上的架杆支撑轴55可摆转配合。

如图9-10所示:

所述左驱动杆60一端设有花键孔61和定位螺孔62,另一端设有第一滑柱63,右驱动杆65与左驱动杆60结构对称;

左驱动杆60上的花键孔61与踏板支撑轴85左端的花键轴86配合,一只驱动杆螺钉穿过左驱动杆60上的定位螺孔62与踏板支撑轴85左端的端面螺孔87紧固配合,驱动杆螺钉将左驱动杆60固定在踏板支撑轴85的左端;

右驱动杆65上的花键孔61与踏板支撑轴85右端的花键轴86配合,另一只驱动杆螺钉穿过右驱动杆65上的定位螺孔62与踏板支撑轴85右端的端面螺孔87紧固配合,驱动杆螺钉将右驱动杆65固定在踏板支撑轴85的右端;

左驱动杆60上的第一滑柱63与左把手架杆21上的架杆滑槽25滑动配合,右驱动杆65上的第一滑柱63与右把手架杆23上的架杆滑槽25滑动配合。

如图11所示:

所述左主动摆杆90一端设有摆杆滑槽91,中间设有中间摆孔92,另一端设有两个固定螺孔93,右主动摆杆95与左主动摆杆90结构对称;

左主动摆杆90上的中间摆孔92与左侧板52上的前摆杆支撑轴56可旋转配合,右主动摆杆95上的中间摆孔92与右侧板53上的前摆杆支撑轴56可旋转配合;

转动踏板80左侧的第二滑柱81与左主动摆杆90上的摆杆滑槽91滑动连接,转动踏板80右侧的第二滑柱81与右主动摆杆95上的摆杆滑槽91滑动连接。

如图13所示:

所述从动摆杆30一端设有摆杆摆孔31,另一端设有两个摆杆螺钉孔32,右从动摆杆35与左从动摆杆30结构对称;

左从动摆杆30上的摆杆摆孔31与车体50左侧的后摆杆支撑轴58可旋转配合,右从动摆杆35上的摆杆摆孔31与车体50右侧的后摆杆支撑轴58可旋转配合;

如图11-13所示:

所述前支撑筒脚45设有两个,两个前支撑筒脚45分别固定在前连接杆46的两端,前支撑筒脚45外端面上设有两个前筒脚螺孔47;

两个颗筒脚螺钉48依次穿过左主动摆杆90上的固定螺孔93和左侧前支撑筒脚45上的前筒脚螺孔47,筒脚螺钉48将左主动摆杆90与左侧的前支撑筒脚45固定连接;

另外两颗筒脚螺钉48依次穿过右主动摆杆95上的固定螺孔93和右侧前支撑筒脚45上的前筒脚螺孔47,筒脚螺钉48将右主动摆杆95与右侧的前支撑筒脚45固定连接。

所述后支撑筒脚40设有两个,两个后支撑筒脚40分别固定在后连接杆41的两端;

所述前支撑筒脚45设有两个,两个前支撑筒脚45分别固定在前连接杆46的两端,后支撑筒脚40外端面上设有两个后筒脚螺孔42;

又两个颗筒脚螺钉48依次穿过左从动摆杆30上的摆杆螺钉孔32和左侧后支撑筒脚40上的后筒脚螺孔42,筒脚螺钉48将左从动摆杆30与左侧的后支撑筒脚40固定连接;

最后两颗筒脚螺钉48依次穿过右从动摆杆35上的摆杆螺钉孔32和右侧后支撑筒脚40上的后筒脚螺孔42,筒脚螺钉48将右主动摆杆95与右侧的后支撑筒脚40固定连接。

联动杆43一端铰接在前连接杆46中间的孔座上,联动杆43另一端铰接在后连接杆41中间的孔座上。

前连接杆46中间的孔轴心线和后连接杆41中间的孔轴心线以及前摆杆支撑轴56轴心线和后摆杆支撑轴58轴心线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使得左从动摆杆30和右从动摆杆35与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之间同步联动,继而实现前支撑筒脚45与左侧后支撑筒脚40之间同步联动。

二、操作方法与原理:

本发明适用于对箱体形状的物体进行托运和定位,尤其适合作为超市购物车的替代以及适用于对电脑主机机箱进行托装。

如图14-15所示:

使用时,将托运车拖动到合适位置,将箱体10放置在底板51上,左侧板52、右侧板53和后挡杆54分别对箱体10进行初步限位,此时,手拉杆22位于箱体10的前方,四个车身滚轮71与地面接触,左从动摆杆30和左主动摆杆90均与底板51成一定锐角,使后支撑筒脚40和前支撑筒脚45位于车身滚轮71的上方而不接触地面,随后向下踩动转动踏板80上的端部重块83一端,使转动踏板80绕踏板套管孔57顺时针转动,转动踏板80两侧的第二滑柱81分别推动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绕前摆杆支撑轴56顺时针转动。

如图16-18所示:

当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转动至与底板51垂直时,两个前支撑筒脚45将随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到达最低位置;在此过程中,两个前支撑筒脚45通过联动杆43带动两个后支撑筒脚40绕后摆杆支撑轴58与前支撑筒脚45同步地转动至最低位置,此时前支撑筒脚45与后支撑筒脚40位于车身滚轮71的下方,因此转动过程中前支撑筒脚45与后支撑筒脚40会逐渐将车身抬高,使四个车身滚轮71脱离地面,两个前支撑筒脚45分别与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固定而被限制转动,两个后支撑筒脚40分别与左从动摆杆30和右从动摆杆35固定而被限制转动,前支撑筒脚45与后支撑筒脚40具有一定弹性,在与地面接触时受压变形,因此托运车能够在前支撑筒脚45和后支撑筒脚40的支撑下固定位置,另一方面,左驱动杆60和右驱动杆65通过踏板支撑轴85与转动踏板80固定,左驱动杆60与右驱动杆65随转动踏板80顺时针转动,推动车把手20绕架杆支撑轴55逆时针转动到箱体10后方,为箱体10前方腾出空间,转动踏板80与第二滑柱81相连的一端向上翘起,对箱体10进一步限位,防止箱体10从底板51上滑落。

当需要给箱体10挪动位置时,向下踩动转动踏板80与第二滑柱81相连的一端,转动踏板80两侧的第二滑柱81分别推动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逆时针转动,并带动前支撑筒脚45和后支撑筒脚40向右上方转动,车身逐渐下降,当四个车身滚轮71与地面接触后,继续踩动转动踏板80,前支撑筒脚45和后支撑筒脚40将脱离地面,同时车把手20顺时针转动至箱体10前方,使使用者可以抓住车把手20上的手拉杆22并借助四个车身滚轮71拖动托运车移动位置,当使用者临时走开或遇到紧急情况突然松开手拉杆22时,在端部重块83的重力作用下,转动踏板80将产生一个绕踏板套管孔57顺时针摆动的力,并通过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驱动前支撑筒脚45和后支撑筒脚40向下摆动,与地面接触,前支撑筒脚45和后支撑筒脚40与地面之间产生一定的摩擦阻力,对托运车产生一定的刹车定位效果。

三、本发明上述突出的实质性的特点直接具有以下显著的进步效果:

1、本发明同时实现了物体的托运和固定两种功能,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2、实现了当托运车固定不动时车把手20位于箱体10的后方,为箱体10前方腾出空间,当需要拖动托运车时踩下转动踏板80可使车把手20自动转动至方便使用者抓住的位置,方便灵活。

3、前连接杆46中间的孔轴心线和后连接杆41中间的孔轴心线以及前摆杆支撑轴56轴心线和后摆杆支撑轴58轴心线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使得左从动摆杆30和右从动摆杆35与左主动摆杆90和右主动摆杆95之间同步联动,继而实现前支撑筒脚45与左侧后支撑筒脚40之间同步联动。四个支撑筒脚与地面形成四点支撑,支撑更稳固,四个支撑筒脚与四个车身滚轮71交替与地面接触,灵活地实现了车身的移动和定位。

4、转动踏板80靠近箱体10的一端向上翘起,有效地防止了箱体10从车体50前方滑落。

5、考虑了托运时临时走开或紧急松手等情况下的安全性问题,利用端部重块83的重力作用实现了临时刹车及定位。

6、底板51、左侧板52和右侧板53上均设有若干通孔,在减轻了车身重量的同时能够对电子机箱类物体进行有效散热。

7、踏板支撑轴85外圆表面有一层硬质钛合金镀层,踏板套管孔57整体采用铜基粉末冶金自润滑耐磨材料,相互之间既能摆转灵活,又无需人工加油润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