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调的客车乘坐模型顶棚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0920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高度可调的客车乘坐模型顶棚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乘坐舒适性验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乘坐模型顶棚机构。



背景技术:

轻客开发过程中,需要打造多个Seatingbuck乘坐模型来验证当前车内空间是否满足人机要求,特别是对于头部空间的需求。如果头部空间过小,车内人员乘坐时会产生压迫感,降低乘坐舒适性,且不利于车内乘员走动;如果头部空间过大,对整车高度及造型又会产生较大影响。乘坐模型加工时,采取的是机床加工各部件后直接拼装为一个模拟的整车造型,由于模型顶棚高度不可调节,此时头部空间已经无法改变,若后续人机评审有较多人员反馈头部空间偏小,只能通过重新制作模型来重新验证,这样既增加了制作成本,对项目的开发周期也会有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度可调的客车乘坐模型顶棚机构,该顶棚机构在设计了乘坐模型的模型框架后通过螺旋升降器吊装车辆顶板模拟车内高度,使得车内高度能够自由调节,螺旋升降器通过手摇轮操作,对试验现场设备要求很低,能够很自由的组装,大大提高了人机试验的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度可调的客车乘坐模型顶棚机构,包括模型框架、车辆顶板、螺旋升降器和驱动机构,所述车辆顶板上设置有过孔,所述螺旋升降器至少有三个,螺旋升降器的箱体固定安装在模型框架上,螺旋升降器的蜗杆顶部穿过过孔,所述车辆顶板固定连接在蜗杆的底部,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在螺旋升降器的输入轴上。

所述的螺旋升降器共有四个,所述车辆顶板的四角开设有四个过孔,四个所述螺旋升降器成长方形排列且与四个过孔的位置相配合。

所述的驱动机构为手摇轮,所述手摇轮通过短连杆总成与输入轴相连。

所述螺旋升降器两个为一组,四个所述的螺旋升降器分为两组,同一组螺旋升降器通过长连杆串联。

两组所述的螺旋升降器的输入轴上还各装有一皮带轮,两个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相连。

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的客车乘坐模型顶棚机构在设计了乘坐模型的模型框架后通过螺旋升降器吊装车辆顶板模拟车内高度,使得车内高度能够自由调节,螺旋升降器通过手摇轮操作,对试验现场设备要求很低,能够很自由的组装,大大提高了人机试验的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的客车乘坐模型顶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螺旋升降器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皮带轮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中:1模型框架、2车辆顶板、3螺旋升降器、4驱动机构、5短连杆总成、6长连杆、21过孔、31箱体、32蜗杆、33输入轴、34皮带轮、35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表述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3所示,一种高度可调的客车乘坐模型顶棚机构,包括模型框架1、车辆顶板2、螺旋升降器3和驱动机构4,所述车辆顶板2上设置有过孔21,所述螺旋升降器3至少有三个,螺旋升降器3的箱体31固定安装在模型框架1上,螺旋升降器3的蜗杆32顶部穿过过孔21,所述车辆顶板2固定连接在蜗杆32的底部,所述驱动机构4连接在螺旋升降器3的输入轴33上。

考虑到车辆顶板2的受力平稳性,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螺旋升降器3共有四个,所述车辆顶板2的四角开设有四个过孔21,四个所述螺旋升降器3成长方形排列且与四个过孔21的位置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结构,所述的驱动机构4为手摇轮,所述手摇轮通过短连杆总成5与输入轴33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操作,所述螺旋升降器3两个为一组,四个所述的螺旋升降器3分为两组,同一组螺旋升降器3通过长连杆6串联,只需要一个手摇轮即可控制同组的两个螺旋升降器3。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现场工作空间有限,往往有某一侧的手摇轮无法被员工操作,因此,两组所述的螺旋升降器3的输入轴33上还各装有一皮带轮34,两个皮带轮34之间通过皮带35相连;此时,四个螺旋升降器3只需要使用一个手摇轮即可同时带动,即简化了操作,又保证了车辆顶板2升降的平稳性,能够更好的保证车辆顶板2的水平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