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轮装置及代步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4296发布日期:2018-09-08 00:23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心轮装置及代步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空心轮被越来越来多地应用在平衡车和自行车等代步工具上。传统的代步工具中,多采用齿轮传动的方式带动空心轮旋转,以实现行驶的目的。但齿轮传动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极其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声音较小的空心轮装置及代步工具。

一种空心轮装置,包括:

车轮,为中空结构,具有内表面;以及

摩擦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滚轮、第一连杆及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用于与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且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均与所述内表面抵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滚轮的转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滚轮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用于连接承载用户的支撑结构,且当所述支撑结构平稳地承载用户时,所述第一滚轮的轴心与所述第二滚轮的轴心均低于所述车轮的轴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轮对所述内表面施加的压力大于所述车轮上的负载所产生的重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摩擦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三滚轮、第二连杆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三滚轮与所述内表面抵接,所述车轮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一滚轮的轴心、所述第二滚轮的轴心及所述第三滚轮的轴心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滚轮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滚轮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活动套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滚轮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摩擦传动机构还包括第三滚轮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三滚轮与所述内表面抵接,所述车轮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一滚轮的轴心、所述第二滚轮的轴心及所述第三滚轮的轴心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滚轮的转轴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滚轮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活动套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滚轮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及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端活动套接,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滚轮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滚轮用于连接第二驱动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轮的轴心与所述车轮的轴心之间的连线和所述第二滚轮的轴心与所述车轮的轴心之间的连线的夹角大于120°小于170°。

一种代步工具,包括:

上述的任一种空心轮装置;

所述驱动机构;以及

脚踏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脚踏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两侧。

一种代步工具,包括:

上述的任一种空心轮装置,所述空心轮装置设有两套,其中一套所述空心轮装置的所述车轮的轴线与另一套所述空心轮装置的所述车轮的轴线共线;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以及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其中一套所述空心轮装置的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与另一套所述空心轮装置的所述第一连杆连接。

一种代步工具,包括:

上述的任一种空心轮装置,所述空心轮装置设有两套,其中一套所述空心轮装置的所述车轮的轴线与另一套所述空心轮装置的所述车轮的轴线平行;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

车架,包括相互连接的前叉及后叉,所述前叉与其中一套所述空心轮装置的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后叉与另一套所述空心轮装置的所述第一连杆连接;以及

传动组件,包括脚蹬、主动轮及传送带,所述主动轮位于两套所述空心轮装置之间,并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脚蹬能带动所述主动轮相对于所述车架旋转,所述主动轮与其中一套所述空心轮装置的所述第一滚轮通过所述传送带传动连接。

上述的空心轮装置,第一滚轮能与车轮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驱动摩擦力,驱动摩擦力能驱动车轮相对于地面旋转,也即,空心轮装置通过摩擦传动的方式驱动车轮旋转,与传统齿轮传动的方式相比,摩擦传动的方式不仅能简化结构,进一步减轻整车的体积和质量,还能大大减小甚至消除传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高用户体验。而且,与第一连杆连接的支撑结构平稳地承载用户时,驱动摩擦力会大于车轮受到的正压力,从而能防止摩擦传动机构在内表面上打滑,提高了空心轮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空心轮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心轮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3为空心轮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空心轮装置的局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空心轮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空心轮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7为包含图1所示的空心轮装置的代步工具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包含图1所示的空心轮装置的代步工具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包含图1所示的空心轮装置的代步工具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包含图1所示的空心轮装置的代步工具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空心轮装置及代步工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空心轮装置及代步工具的首选实施例。但是,空心轮装置及代步工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空心轮装置及代步工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空心轮装置及代步工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实施方式的空心轮装置能应用于平衡车、自行车等代步工具中,以减轻代步工具的重量,提高代步工具的便携性。

请参考图1,空心轮装置10包括车轮100及摩擦传动机构200,车轮100为中空结构,具有与摩擦传动机构200配合的内表面110,摩擦传动机构200用于与电机等驱动机构连接,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摩擦传动机构200与内表面110之间会产生驱动摩擦力,驱动摩擦力大于车轮100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能驱动车轮100相对于地面旋转。

空心轮装置10通过摩擦传动的方式驱动车轮100旋转,能提高传动的稳定性。同时,与传统齿轮传动的方式相比,摩擦传动的方式不仅能简化结构,进一步减轻整车的体积和质量,还能大大减小甚至消除传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地,如图1所示,摩擦传动机构200包括第一滚轮210、第一连杆220及第二滚轮230,第一滚轮210用于与驱动机构连接,第一连杆220的一端与第一滚轮210的转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滚轮230的转轴固定连接,第一滚轮210与第二滚轮230均与内表面110抵接。第一滚轮210旋转时,第一滚轮210与内表面110之间会产生驱动摩擦力,驱动摩擦力驱动车轮100旋转。车轮100旋转时,会带动第二滚轮230转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轮210为主动轮,第二滚轮230为从动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滚轮210与第二滚轮230均可以与驱动机构连接,也即,第一滚轮210与第二滚轮230均可以作为主动轮,分别与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时结合图2,第一滚轮210的轴心与第二滚轮230的轴心之间的距离、第一滚轮210的半径以及第二滚轮230的半径三者之和小于车轮100的内径。这里所说的轴心也就是几何中心。进一步,第一滚轮210的轴心与车轮100的轴心之间的连线和第二滚轮230的轴心与车轮100的轴心之间的连线的夹角大于120°小于170°。

当应用在代步工具上的空心轮装置10即为图2所示的状态时,也即,第一滚轮210的轴心和第二滚轮230的轴心均低于车轮100的轴心时,第一连杆220用于连接承载用户的支撑结构。假设,车轮100上的负载所产生的重力为G,这里所说的负载主要包括摩擦传动机构200的重力以及用户的重力。第一滚轮210对车轮100施加的压力为F1,第二滚轮230对车轮100施加的压力为F2,F1与F2之间的夹角为a。为方便分析,F1=F2,则,G=2F1cos(a/2)。当a大于120°且小于170°时,F1大于G,而在没有摩擦传动机构200时,车轮100受到的正压力等于G,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轮210对车轮100施加的压力大于车轮100受到的正压力,这样也就能增大第一滚轮210与内表面110之间的驱动摩擦力,防止第一滚轮210在内表面110上打滑,提高空心轮装置10的可靠性。

不仅如此,夹角a角度的设定还能使得摩擦传动机构200在车轮100内的径向跳动尽可能小,以防止摩擦传动机构200脱离车轮100。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保证驱动摩擦力大于车轮100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的前提下,第一滚轮210的轴心以及第二滚轮230的轴心还可以与车轮100的轴心共线,也即,第一滚轮210的轴心与第二滚轮230的轴心之间的距离、第一滚轮210的半径以及第二滚轮230的半径三者之和等于车轮100的内径。而当图3中所示的空心轮装置应用在代步工具上时,尽量将第一滚轮210设置在车轮100的轴心的下方区域,第二滚轮230设置在车轮100的轴心的上方区域,以提高驱动摩擦力,降低驱动机构的功耗。

为进一步提高空心轮装置10的可靠性,内表面110设计为磨砂面或经过滚花处理的金属面,以增大内表面110的粗糙程度,从而达到增大驱动摩擦力的目的。

另外,第一滚轮210的外表面上可以开设一些方便排水及容纳细小沙尘的通道,以防止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第一滚轮210在内表面110上打滑。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轮210作为动力轮,第一滚轮210的直径大于50mm。而且,第一滚轮210与内表面110的交线的宽度为20-100mm。通常来说,第一滚轮210的直径越大,轴向延伸尺寸就越大,那么,第一滚轮210与内表面110的接触面积就越大,便能有效防止第一滚轮210在内表面110上打滑。

此外,第一滚轮210包括主体部212及保护层214,保护层214套设于主体部212上,保护层214的径向延伸尺寸小于5mm,也即保护层214的厚度为5mm。保护层214由邵氏硬度80°以上的天然橡胶制成,避免第一滚轮210因形变过大而发热,降低工作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轮100的轴向截面上,内表面110呈向外凸出的曲线型,例如V字型,第一滚轮210的形状与第二滚轮230的形状均与车轮100的形状互补。也即,第一滚轮210上与内表面110接触的外表面以及第二滚轮230上与内表面110接触的外表面的轴向截面均呈V字型,从而车轮100能在轴向上限制第一滚轮210和第二滚轮230,以防止第一滚轮210和第二滚轮230在轴向上脱出车轮10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计为其他限位结构,比如在内表面110的两侧设置沿径向延伸的挡圈。

除了轴向限位,本实施方式的空心轮装置10还对第一滚轮210及第二滚轮230设置了径向限位。

具体地,如图1所示,摩擦传动机构200还包括第三滚轮240、第二连杆250及第一弹性件260,第三滚轮240与内表面110抵接,车轮100的轴心位于第一滚轮210的轴心、第二滚轮230的轴心及第三滚轮240的轴心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也即空心轮装置10处于图1所示的状态时,第三滚轮240的轴心高于车轮100的轴心。第二连杆250的一端与第三滚轮240的转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杆250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220转动连接,可以与第一滚轮210的转轴固定连接,也可以与第二滚轮230的转轴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260的一端与第一连杆220连接,第一弹性件26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50连接。在第一弹性件260的作用下,第一滚轮210、第二滚轮230及第三滚轮240均能始终与内表面110抵接。

当第一滚轮210与第二滚轮230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时,第一弹性件260能使得第二连杆250具有朝向第一连杆220所在的方向旋转的趋势。当第一滚轮210与第二滚轮230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时,第一弹性件260能使得第二连杆250具有远离第一连杆220所在的方向旋转的趋势,以保证第一滚轮210、第二滚轮230及第三滚轮240均能始终与内表面110抵接,防止第一滚轮210和第二滚轮230在径向上脱离车轮100。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滚轮210的轴心与第二滚轮230的轴心之间的距离可调。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连杆220包括第一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224及第二弹性件226,第一连接部222的一端与第一滚轮210的转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22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224的一端活动套接,第二连接部224的另一端与第二滚轮230的转轴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226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2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224连接。

同时结合图1和图4,并以图1所示为观察视角,当空心轮装置10应用在代步工具上时,行经颠簸路段的过程中,如果空心轮装置10瞬间上升,内表面110会挤压第一滚轮210与第二滚轮230,由于第二弹性件226的可压缩性,第一滚轮210的轴心与第二滚轮230的轴心之间的距离会变小,从而第一滚轮210与第二滚230会相对车轮100下降,进而带动与第一连杆220连接的支撑结构下降,达到一定的减震效果。如果空心轮装置10瞬间下沉,在第二弹性件226的作用下,第一滚轮210的轴心与第二滚轮230的轴心之间的距离会变大,而带动与第一连杆220连接的支撑结构上升。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二连杆250也可以与第一连杆220固定连接,而省略第一弹性件260。而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除了第一滚轮210的轴心与第二滚轮230的轴心之间的距离可调外,还可以将通过调节第二连杆250的长度来调节第三滚轮240相对于车轮100的位置,以实现缓冲的目的。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连杆250包括第三连接部252、第四连接部254及第三弹性件256,第三连接部252的一端与第一连杆220固定连接,第三连接部252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部254的一端活动套接,第四连接部254的另一端与第三滚轮240的转轴固定连接,第三弹性件256的一端与第三连接部252连接,另一端与第四连接部254连接。

同时结合图5和图6,并以图5所示为观察视角,当第一连杆220具有上升的趋势时,第三弹性件256则具有阻止第二连杆250缩短的趋势。当第一连杆220具有下降的趋势时,第三弹性件256则具有阻止第二连杆250伸长的趋势。

下面将介绍空心轮装置10应用于代步工具的几个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代步工具20为独轮平衡车,包括空心轮装置10、作为动力源的驱动机构(图未示)和作为支撑结构的脚踏板300,脚踏板300设有两个,两个脚踏板300分别设于空心轮装置10的两侧,以供用户踩踏,具体地,两个脚踏板300均与第一连杆220连接。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代步工具30为双轮平衡车,包括空心轮装置10、作为动力源的驱动机构(图未示)和作为支撑结构的支撑板400,空心轮装置10设有两套,其中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车轮100的轴线与另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车轮100的轴线共线。支撑板400的一端与其中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第一连杆220连接,支撑板400的另一端与另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第一连杆220连接,也即,支撑板400位于两套空心轮装置10之间。在驾驶代步工具30时,用户的双脚能够站立在支撑板400上。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代步工具40为扭扭车,包括空心轮装置10、作为动力源的驱动机构(图未示)和支撑组件500,空心轮装置10设有两套,其中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车轮100的轴线与另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车轮100的轴线共线。支撑组件500包括第一踏板510及第二踏板520,第一踏板510的一端与其中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第一连杆220连接,第一踏板510的另一端与第二踏板52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踏板520的另一端与另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第一连杆220连接。在驾驶代步工具40时,第一踏板510和第二踏板520作为支撑结构,用户的双脚可以分别站立在第一踏板510和第二踏板520上。

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代步工具50为自行车,包括空心轮装置10、作为动力源的驱动机构(图未示)、车架600及脚蹬710,空心轮装置10设有两套,其中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车轮100的轴线与另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车轮100的轴线平行。车架600包括相互连接的前叉610及后叉620,前叉610与其中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第一连杆220连接,后叉620与另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第一连杆220连接。脚蹬710作为支撑结构,与其中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摩擦传动机构200传动连接。摩擦传动机构200与内表面110之间的驱动摩擦力能有效地驱动空心轮装置10行驶,将其应用在自行车上,能起到助力的作用,节省用户骑行时踩踏脚蹬710的力量。

具体地,代步工具50还包括主动轮720及传送带730,脚蹬710、主动轮720及传送带730构成传动组件。主动轮720位于两套空心轮装置10之间,并与车架600连接,脚蹬710能带动主动轮720相对于车架600旋转,主动轮720与其中一套空心轮装置10的第一滚轮210通过传送带730传动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也可以省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