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与轭的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8815发布日期:2018-08-14 08:32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轴与轭的组装体的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车辆中,为了将方向盘的转向扭矩传递至车轮,从方向盘朝向前方而延伸有转向轴。例如,转向轴具有:轴;和轭,其被固定在该轴的末端部,并构成接头的一部分。作为与这样的轴和轭的组装体相关的现有技术,存在有日本国特开平3-248727号公报所所公开的技术。

日本国特开平3-248727号公报中所示那样的轴与轭的组装体是将轭插入轴的端部而形成的。轴的端部贯穿轭的主体部而面对在轭上所形成的臂部之间。轴的端部以朝向外周扩展的方式而被密凿。通过对轴的端部进行密凿,防止了轭与轴脱开。

在日本国特开平3-248727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轴与轭的组装体的情况下,当为了承受更大的负荷而增大轴的直径时,为了确保密凿的空间,轭也会大型化,从而重量增加,转向装置整体大型化。此外,当轴与轭大型化时,需要形成为避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的构造,从而设计的自由度会变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提高轭与轴的接合强度、且能够使轭小型化的轴与轭的组装体。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轴与轭的组装体,其由轴和轭构成,所述轭被固定在该轴的末端,构成接头的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的末端是直径形成得比邻接的部位大的大径部,所述轭具有:轭主体部,其形成为大致筒状,并被插入所述大径部;薄壁部,其从该轭主体部沿着所述轴延伸,形成为比所述轭主体部薄的薄壁状;以及2个臂部,它们从所述轭主体部向远离所述轴的方向沿着轴线延伸,且被设置成相互对置,所述轭主体部具有:轭一般径部,其形成为内径与所述大径部大致相同;和阶梯部,其从该轭一般径部的端部朝向轴线延伸,且形成为内径比所述大径部小,所述阶梯部抵接于所述大径部的末端,所述薄壁部包括缩径部,该缩径部至少比所述大径部的外径向轴线侧缩径。

在本发明中,轭具有薄壁部,该薄壁部从轭主体部沿着轴延伸,形成为比轭主体部薄的薄壁状。薄壁部包括缩径部,该缩径部至少比大径部的外径缩颈。轭的根侧的部位朝向轴缩径,由此防止了轭与轴脱开。在对轴的末端进行密凿的情况下,需要使轴贯穿轭主体部,从而必须使2个臂部彼此的间隔比轴的外径大。其结果,在使轴大径化的情况下,需要使轭也大型化。对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无需使轴贯穿轭主体部。因此,能够使2个臂部彼此的间隔比轴的外径小。由此,能够实现轭的小型化。

除此之外,轭在轭主体部的内部具有阶梯部。阶梯部与大径部的末端抵接。轭相对于轴而被安装在正确的位置。

附图说明

在以下,根据添加的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几个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中,

图1为包含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轴与轭的组装体的转向轴的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轴与轭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轴与轭的组装体的剖视图,

图4为沿图3的4-4线剖视图,

图5为对将轭压入图2所示的轴上的压入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6为对压入有图5所示的轭的轴进行说明的图,

图7a为对图6所示的薄壁部进行密凿的密凿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7b为对图7a所示的薄壁部被进行了密凿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8a为本发明的第1变更例中所使用的轭的仰视图,而且,

图8b为本发明的第2变更例中所使用的轭的仰视图。

标号说明

12:万向接头(接头);20:轭;21:轭主体部;21a:轭一般径部;21c:阶梯部;22:薄壁部;22a:缩径部;23:臂部;30:外轴(轴);31:大径部;cl: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而在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各附图为基准的左右,上下是指以各附图为基准的上下。

<实施例>

参照图1。在图1中示出了安装有方向盘的状态的转向轴。转向轴10由下述部分构成:在一端上安装有方向盘sh的上侧轴11;和经由万向接头12与该上侧轴11连接的下侧轴13。

下侧轴13由下述部分构成:外轴30(轴30),在该外轴30的一端固定有构成万向接头12的一部分的轭20;和内轴40,其被配置在该外轴30的内部,并能够沿着外轴30的轴线cl进行移动。

参照图2和图3。外轴30是对材料使用了铝或者铝合金的筒状部件。外轴30的内周面整体形成为内花键状。该外轴30将外周面形成为外花键状的内轴40(参照图1)支承成能够滑动且不能旋转。另外,不能旋转是指无法相对于外轴30而进行相对旋转。

外轴30具有:形成为锯齿状的大径部31;与该大径部31连续形成并且外径比大径部31小的轴小径部32;以及与该轴小径部32连续形成并且外径比大径部31的外径稍大的轴主体部33。

另外,大径部31的外径也可以设定为与轴主体部33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外轴30还能够采用不具有轴小径部32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轴主体部33从大径部31的端部起连续地形成,并且大径部31的外径大于轴主体部33的外径。

在轭20的材料中使用了铝或者铝合金。轭20具有:轭主体部21,其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被插入外轴30的大径部31;薄壁部22,其从该轭主体部21朝向外轴30延伸,并形成为比轭主体部21薄的薄壁状;以及2个臂部23、23,它们以远离外轴30的方式从轭主体部21沿着轴线cl而延伸,并被设置成相互对置。

轭主体部21的内周具有:轭一般径部21a,其内径相对于外轴30的大径部31的外径而形成为大致相同;作为筒状孔的轭小径部21b,其与该轭一般径部21a连续地形成在臂部23、23侧;以及阶梯部21c,其形成在该轭一般径部21a和轭小径部21b的边界部处。

轭一般径部21a形成为锯齿状。轭一般径部21a的内径比轭小径部21b大。

阶梯部21c从轭一般径部21a的臂部23、23侧的端部向轴线cl延伸。阶梯部21c与大径部31的末端抵接。

参照图4。关于薄壁部22,每隔大致90°使4处部位朝向外轴30且向内周侧弯曲而缩径。该部位是通过密凿而缩径的缩径部22a。

参照图3。缩径部22a以外轴30的周方向为基准,与大径部31的外径相比朝向轴心cl缩径。此外,缩径部22a还可以与轴小径部32抵接。

在图5以后的附图中,对轭20相当于外轴3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参照图5。如箭头(1)所示那样,将轭20压入外轴30的大径部31。另外,还可以将外轴30压入轭20。大径部31朝向末端缩径。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压入工序。

参照图6。进行压入至外轴30的大径部31的末端与轭20的阶梯部21c相接触的位置为止。由于外轴30的大径部31和轭20的轭一般径部21a都形成为锯齿状,因此能够将轭20牢固地固定在外轴30的末端上。

参照图7a。如通过箭头(2)所示那样,将薄壁部22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轴线cl进行密凿。

参照图7b。通过对薄壁部22进行密凿,形成与外轴30的大径部31的外径相比而缩径的缩径部22a。由此而完成轴与轭的组装体。

参照图8a和图8b。薄壁部22也可以不为圆筒形状,此外,也可以不是在整体上厚度相同。例如,可以如图8a所示那样,通过使薄壁部22形成为具有两个平面的长圆形状,由此,相对于厚度为δ1的薄壁部22的一般部而形成如下的部位:该部位形成为比所述一般部薄的薄壁状(参照δ2)。在图8b中,将薄壁部22形成为六边形,由此形成了形成为薄壁状的部位(参照δ3)。能够容易地对形成为薄壁状的部位进行密凿,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缩径部22a(参照图3)。另一方面,通过使薄壁部22中的除缩径部22a以外的部位(一般部)的厚度比缩径部22a的厚度更厚,由此能够确保薄壁部22的强度。

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参照图3。轭20具有薄壁部22,该薄壁部22从轭主体部21起沿着外轴30而延伸,并形成为比轭主体部21薄的薄壁状。薄壁部22包括至少与外轴30的大径部31的外径相比而被缩径的缩径部22a。当在拔出方向上对轭20与外轴30施加有载荷的情况下,缩径部22a与大径部31接触,从而产生缩径部22a的变形载荷。由此,成为对抗轭20与外轴30的脱离的阻力,从而会防止轭20与外轴30脱开。此外,能够通过改变缩径部22a的缩径位置来调整脱离载荷。例如,如果对缩径部22a进行密凿而使其弯曲直至与轴小径部32抵接,则能够增大脱离载荷,从而能够更牢固地进接合。此外,根据本发明,不需要使外轴30贯穿轭主体部21。因此,能够使2个臂部23、23彼此间的距离l1比外轴30的外径d1短。由此,能够实现轭20的小型化。

轭20在轭主体部21的内部具有阶梯部21c。阶梯部21c与外轴30的大径部31的末端抵接。能够将轭20相对于外轴30压入至正确的位置。

并且,与大径部31邻接的部位被设为外径最小的小径部32。通过形成小径部32,从而与之相邻的部位的直径相对地变大。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大径部31。

此外,通过形成小径部32,能够在不使大径部31的直径增大的情况下增大薄壁部22与大径部31的搭接量。通过使搭接量增大,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轭20从外轴30脱离。即,能够使轭20与外轴30的结合强度增大。并且,通过设定薄壁部22与大径部31的搭接量,能够调整轭20与外轴30的结合强度。

并且,轭20和外轴30的材料使用了铝或者铝合金。在轭20上形成有薄壁部22,使该薄壁部22至少与大径部31的外径相比而缩径,从而形成缩径部22。即使是变形量比钢材小的铝或者铝合金,也能够恰当地防止外轴30与轭20脱离。

特别是,在将轴的末端向使直径扩大的方向进行密凿的情况下,轴的末端大幅地变形。可以想到:在使用了钢材时,能够采用这样的密凿,但在使用延展性比钢材低的铝或者铝合金时,无法使所需的量变形。对于这一点,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轭20的薄壁部22至少弯曲至与大径部31重叠的位置而形成弯曲部22,由此,即使在对轭20的材料采用了延展性比钢材低的铝或者铝合金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轭20与外轴30可靠地结合。另一方面,通过采用铝或者铝合金,能够使轴与轭的组装体的重量较轻。即,在对轭20和外轴30的材料采用了铝或者铝合金的情况下,能够在使轭30与外轴40切实地结合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轴与轭的组装体,虽然以转向轴的下侧轴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应用于转向轴10的上侧轴11等。并且还能够应用于除此之外的部分。此外,虽然以铝或者铝合金制的轭与轴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应用于钢材制的轭与轴。即,只要能够取得本发明的作用和效果,则本发明不限定于实施例。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轴与轭的组装体适合用于车辆的转向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