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3879发布日期:2019-03-08 23:3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具体适用于增强散热效果,并简化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目前,工程车通常采用液压助力转向管路系统,实现转向助力功能,其中,电动工程车采用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管路系统,实现转向助力功能,但是,上述工程车大多在转向管路系统中未设计油温散热器。长时间工作时,尤其是应用在工况恶劣工地上的工程车上长时间工作时,会使转向液压油的温度迅速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后,转向液压油会变稀,性能变差,另外,转向油泵在高温液压油工作状态下会发生输出压力下降、流量减少、甚至不供油的现象,导致该转向管路的系统助力效能减弱,甚至失效,引发行车安全隐患,此外,液压油温度过高不仅会使电动工程车的电动转向泵损坏,而且会使转向系统中各个橡胶密封件快速老化,降低密封性能,缩短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授权公告号为cn203666762u,授权公告日为2014年6月25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重型卡车转向系统集成式散热装置,其由多个散热片组成,所述散热装置一端设有泄油口、第一回油口和第一合流管,另一端设有分流管、第二合流管、吸油管和第二回油口。虽然该设计能降低转向液压系统的油温,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

该设计中增设的散热装置结构复杂,其上设置有多个进油管道以吸入转向液,如吸油管、第一回油胶管、第二回油胶管,这种多管道的设计不仅增加了散热管路的总长度,提高了安装难度,而且增加了管路回转或弯曲路径的数量,降低了散热效果。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路结构复杂、散热效果较差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管路结构简单、散热效果较好的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包括转向油温散热器与散热器支架,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经散热器支架与车架相连接;

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包括进油端、散热本体与出油端,所述散热本体包括进油柱、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与出油柱,所述进油柱的底端与进油端的顶端相连接,进油柱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经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与出油柱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进行对应连接,出油柱的外侧面与出油端相连接,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多个两两相互平行的散热层板,该散热层板的两端分别与进油柱的内侧面、出油柱的内侧面相连接,所有的散热层板的前侧面或后侧面构成散热面;

所述散热层板的内部开设有散热油道,进油端内开设有进端油腔,出油端内开设有出端油腔,进油柱内开设有进油柱腔,出油柱内开设有出油柱腔,所述进端油腔与进油柱腔的底部相通,进油柱腔的侧部经散热油道与出油柱腔的一侧相通,出油柱腔的另一侧与出端油腔相通;所述进油柱、出油柱的外侧面经散热器支架与车架相连接。

所述散热油道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散热子油道,散热子油道与散热油道的走向相同,且散热油道的宽度小于散热层板的宽度。

所述上连接板与相近的散热层板之间,下连接板与相近的散热层板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层板之间都设置有多个散热片,该散热片的两端与其相接触的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或散热层板进行垂直连接。

所述进油端与进油柱同轴设置,出油端与出油柱外侧面的中部垂直连接,且进油柱、出油柱相互平行。

所述进油柱的外侧面上近进油端的部位的前、后侧面分别与一个进油支架相连接,所述出油柱的外侧面上近其底端的部位的前、后侧面分别与一个出油支架相连接,且进油支架、出油支架均经散热器支架与车架相连接。

所述进油支架包括进油竖板与进油横板,所述进油竖板的内侧面与进油柱的外侧面相连接,进油竖板的底端与进油横板的一端垂直连接,进油横板的另一端朝向出油端延伸,进油横板的另一端上开设有进油支架孔,进油竖板、进油横板的交接处近进油端设置,且进油横板的长度大于进油竖板的长度;

所述出油支架包括出油竖板与出油横板,所述出油竖板的内侧面与出油柱的外侧面相连接,出油竖板的底端与出油横板的一端垂直连接,出油横板的另一端朝远离散热本体的方向延伸,出油横板的另一端上开设有出油支架孔,出油竖板、出油横板的交接处近散热本体的底面设置。

所述散热器支架包括散热器固定板、支架固定板与斜承加强筋,所述支架固定板的一端设置有向下开口的支架缺口及位于支架缺口两侧的支架腿一板、支架腿二板,支架腿一板、支架腿二板均与车架相连接,支架固定板的另一端与散热器固定板的一端垂直连接,散热器固定板的另一端的顶面与进油支架相连接,散热器固定板上近支架固定板、散热器固定板交接处的部位的顶面与出油支架相连接;所述斜承加强筋的筋顶边与散热器固定板的底面相连接,斜承加强筋的筋侧边与支架固定板的内侧面相连接,筋侧边、支架固定板的交接处高于支架缺口设置。

所述散热器固定板为工字型结构,包括内散固板、中散固板与外散固板,且中散固板窄于内散固板、外散固板设置;所述内散固板的一端与支架固定板的顶端垂直连接,内散固板的另一端经中散固板与外散固板相连接,内散固板上开设有与出油支架相连接的内散支架孔,外散固板上开设有与进油支架相连接的外散支架孔,外散固板的外侧边上开设有朝外开口的外散缺口,该外散缺口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外散支架孔;所述筋顶边的一端与内散固板的底面相连接,筋顶边的另一端与中散固板的底面相连接,筋顶边、内散固板的交接处近筋侧边设置。

所述中散固板的两侧边各与一个散热折弯板的顶端相连接,散热折弯板的底端向下延伸,筋顶边位于两个散热折弯板之间。

所述支架腿一板、支架腿二板经转向机支架与车架相连接;所述转向机支架包括支架内板面、支架外板面与支架侧弧面,所述支架内板面的一面与车架相连接,支架内板面的另一面经支架横板与支架外板面的内侧面相连接,支架外板面的外侧面与转向机总成相连接,支架腿一板、支架腿二板与支架内板面的连接处分别位于支架横板的两侧,支架横板的顶边上延至支架缺口的内部;所述支架内板面上近支架腿二板的一端经支架侧弧面与支架外板面上近散热器固定板的一端相连接,且支架腿二板位于支架腿一板、支架侧弧面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中,转向油温散热器中的散热本体包括进油柱、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与出油柱,上连接板、下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多个两两相互平行的散热层板,应用时,液压油依次从进油柱、散热层板、出油柱中流经而过,液压油直接经散热层板散发热量以降低油温,不仅散热效果较佳,而且流动通畅,不会妨碍液压油的正常流动,同时,相邻的散热层板之间存在层板空隙以便于热量的散发,也利于行车时风力在散热面上的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此外,当上连接板与相近的散热层板之间,下连接板与相近的散热层板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层板之间都设置有多个散热片时,散热效果更佳。因此,本发明的散热效果较好。

2、本发明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中,转向油温散热器只包括进油端、散热本体、出油端这三个零部件,其中,进油端、出油端负责进、出液压油,与现有技术相比,散热器上设置的涉油管的数量很少,既不会增加安装难度,也不会增加整个转向系统管路中回转或弯曲路径的数量,从而避免散热效果的降低。因此,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化,而且散热效果较好。

3、本发明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中,进油柱的外侧面与进油支架相连接,出油柱的外侧面与出油支架相连接,进油支架、出油支架均经散热器支架与车架相连接,该设计以进油支架、出油支架作为与散热器支架相连接的中介,能够更好的适应散热器支架的结构,降低散热器支架的设计难度,还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散热器支架对散热器进、油管路的影响,确保液压油流动的畅通,利于散热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外,当进油支架、出油支架都为类l型结构(即竖板与横板组成)时,简化了结构设计,降低了制造难度。因此,本发明不仅装配难度较低,而且结构简易、散热效果较好。

4、本发明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中,散热器支架为类l型结构,主要包括散热器固定板、支架固定板与斜承加强筋,散热器固定板负责固定散热器,支架固定板负责与车架原本部件连接,斜承加强筋则增加支撑强度,三个零部件相互协作,既能确保转向油温散热器的安装位置,以顺利的实现增强散热效果的目的,又能避免与其余零部件干扰,降低安装难度,还能确保安装之后的支撑牢固度,避免使用中的较大晃动,尤其是支架缺口及其两侧支架腿一板、支架腿二板的设计,既能确保安装之后的牢固度,又能利于与车架的连接,降低了安装难度,还减轻了支架的重量。因此,本发明不仅散热效果较好、易于安装,而且牢固度较强、重量较轻。

5、本发明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中,散热器固定板为工字型结构,包括内散固板、中散固板与外散固板,其中,内散固板负责与车架、出油支架的连接,外散固板负责与进油支架的连接,中散固板负责支撑作用以及与斜承加强筋的连接,使得本设计不仅能牢固的支撑起散热器,而且能从简化结构的角度降低支架的重量与占用空间,缩小装配难度,此外,当中散固板的两侧边各与一个散热折弯板的顶端相连接时,更能进一步增加散热器支架的整体强度,避免变形。因此,本发明不仅支撑的牢固度较强,而且重量较轻、占用空间较小。

6、本发明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中,支架腿一板、支架腿二板经转向机支架与车架相连接,该设计使得本发明中的转向油温散热器近转向机总成设置,该安装位置使得油液一从转向机总成出来即可散热,延长了散热时间,利于提高散热效率,而且相对于油罐、转向泵,转向机总成附近更利于布置增设的转向油温散热器,既不会妨碍散热器散热,也不会干扰其余零部件的正常运转,此外,即使是从转向管路的角度考虑,本发明采用的转向油温散热器只有一个进油管路与一个出油管路,结构简单,不会额外的延长转向管路的整体长度,也不会增加额外的回转或弯曲路径,既利于安装,也利于散热,尤其是在油罐、转向机总成之间的转向低压管路(即三号管路)上直接引入,管路走向简单顺畅,便于装配,散热效果较好,从而减少转向沉重出现的概率,提高转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保证行车安全。因此,本发明不仅管路结构简单、安装难度较低,而且安装位置较佳、散热效果较好。

7、本发明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中,转向机支架作为散热器支架与车架之间的连接中介,不仅能发挥安装转向机总成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具备较强的外接能力,能与外来增设的散热器支架直接对接,功能较多,应用价值较大,此外,转向机支架主要包括支架内板面、支架外板面与支架侧弧面,该三面之间夹成有较多的空隙,该设计不仅能够降低支架的整体重量,而且利于散热,有助于增设的散热器功能的发挥。因此,本发明不仅可应用的功能较多,性价比较高,而且散热效果较佳、重量较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转向油温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在纵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2在横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增设有散热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散热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与转向机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图7侧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应用于转向系统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车架1、转向机总成2、转向油罐3、转向泵4、转向油温散热器5、散热面50、进油端51、进端油腔511、散热本体52、进油支架521、出油支架522、进油竖板523、进油横板524、进油支架孔525、出油竖板526、出油横板527、出油支架孔528、出油端53、出端油腔531、进油柱54、进油柱腔541、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出油柱57、出油柱腔571、散热层板58、散热油道581、散热子油道582、层板空隙583、板板空隙584、散热片59、散热器支架6、散热器固定板61、内散固板611、中散固板612、外散固板613、内散支架孔614、外散支架孔615、外散缺口616、支架固定板62、斜承加强筋63、筋顶边631、筋侧边632、筋斜边633、支架缺口64、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散热折弯板65、转向机支架7、支架内板面71、支架外板面72、支架侧弧面73、支架横板74、三号管路8、一号管路81、二号管路82、二号前管路821、二号后管路822、三号前管路83、三号前一管路831、三号前二管路832、三号后管路84、三号后一管路841、三号后二管路842、管路夹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9,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包括转向油温散热器5与散热器支架6,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经散热器支架6与车架1相连接;

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包括进油端51、散热本体52与出油端53,所述散热本体52包括进油柱54、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与出油柱57,所述进油柱54的底端与进油端51的顶端相连接,进油柱54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经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与出油柱57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进行对应连接,出油柱57的外侧面与出油端53相连接,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之间设置有多个两两相互平行的散热层板58,该散热层板58的两端分别与进油柱54的内侧面、出油柱57的内侧面相连接,所有的散热层板58的前侧面或后侧面构成散热面50;

所述散热层板58的内部开设有散热油道581,进油端51内开设有进端油腔511,出油端53内开设有出端油腔531,进油柱54内开设有进油柱腔541,出油柱57内开设有出油柱腔571,所述进端油腔511与进油柱腔541的底部相通,进油柱腔541的侧部经散热油道581与出油柱腔571的一侧相通,出油柱腔571的另一侧与出端油腔531相通;所述进油柱54、出油柱57的外侧面经散热器支架6与车架1相连接。

所述散热油道581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散热子油道582,散热子油道582与散热油道581的走向相同,且散热油道581的宽度小于散热层板58的宽度。

所述上连接板55与相近的散热层板58之间,下连接板56与相近的散热层板58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层板58之间都设置有多个散热片59,该散热片59的两端与其相接触的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或散热层板58进行垂直连接。

所述进油端51与进油柱54同轴设置,出油端53与出油柱57外侧面的中部垂直连接,且进油柱54、出油柱57相互平行。

所述进油柱54的外侧面上近进油端51的部位的前、后侧面分别与一个进油支架521相连接,所述出油柱57的外侧面上近其底端的部位的前、后侧面分别与一个出油支架522相连接,且进油支架521、出油支架522均经散热器支架6与车架1相连接。

所述进油支架521包括进油竖板523与进油横板524,所述进油竖板523的内侧面与进油柱54的外侧面相连接,进油竖板523的底端与进油横板524的一端垂直连接,进油横板524的另一端朝向出油端53延伸,进油横板524的另一端上开设有进油支架孔525,进油竖板523、进油横板524的交接处近进油端51设置,且进油横板524的长度大于进油竖板523的长度;

所述出油支架522包括出油竖板526与出油横板527,所述出油竖板526的内侧面与出油柱57的外侧面相连接,出油竖板526的底端与出油横板527的一端垂直连接,出油横板527的另一端朝远离散热本体52的方向延伸,出油横板527的另一端上开设有出油支架孔528,出油竖板526、出油横板527的交接处近散热本体52的底面设置。

所述散热器支架6包括散热器固定板61、支架固定板62与斜承加强筋63,所述支架固定板62的一端设置有向下开口的支架缺口64及位于支架缺口64两侧的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均与车架1相连接,支架固定板62的另一端与散热器固定板61的一端垂直连接,散热器固定板61的另一端的顶面与进油支架521相连接,散热器固定板61上近支架固定板62、散热器固定板61交接处的部位的顶面与出油支架522相连接;所述斜承加强筋63的筋顶边631与散热器固定板61的底面相连接,斜承加强筋63的筋侧边632与支架固定板62的内侧面相连接,筋侧边632、支架固定板62的交接处高于支架缺口64设置。

所述散热器固定板61为工字型结构,包括内散固板611、中散固板612与外散固板613,且中散固板612窄于内散固板611、外散固板613设置;所述内散固板611的一端与支架固定板62的顶端垂直连接,内散固板611的另一端经中散固板612与外散固板613相连接,内散固板611上开设有与出油支架522相连接的内散支架孔614,外散固板613上开设有与进油支架521相连接的外散支架孔615,外散固板613的外侧边上开设有朝外开口的外散缺口616,该外散缺口616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外散支架孔615;所述筋顶边631的一端与内散固板611的底面相连接,筋顶边631的另一端与中散固板612的底面相连接,筋顶边631、内散固板611的交接处近筋侧边632设置。

所述中散固板612的两侧边各与一个散热折弯板65的顶端相连接,散热折弯板65的底端向下延伸,筋顶边631位于两个散热折弯板65之间。

所述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经转向机支架7与车架1相连接;所述转向机支架7包括支架内板面71、支架外板面72与支架侧弧面73,所述支架内板面71的一面与车架1相连接,支架内板面71的另一面经支架横板74与支架外板面72的内侧面相连接,支架外板面72的外侧面与转向机总成2相连接,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与支架内板面71的连接处分别位于支架横板74的两侧,支架横板74的顶边上延至支架缺口64的内部;所述支架内板面71上近支架腿二板642的一端经支架侧弧面73与支架外板面72上近散热器固定板61的一端相连接,且支架腿二板642位于支架腿一板641、支架侧弧面73之间。

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

参见图1至图9,本发明应用于转向系统时,转向油罐3的出油口经一号管路81与转向泵4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泵4的出油口经二号管路82与转向机总成2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机总成2的出油口经三号管路8与转向油罐3的进油口相通,当三号管路8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管路83与三号后管路84时,转向机总成2的出油口经三号前管路83与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出油口经三号后管路84与转向油罐3的进油口相通,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底部经散热器支架6与转向机支架7相连接,且转向机总成2经转向机支架7与车架1相连接。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前、后侧面均为散热面50,该散热面50相对于车架1的走向呈横向设置,且散热面50朝向车辆前进方向。

此外,二号管路82包括相互连接的二号前管路821与二号后管路822,转向泵4的出油口依次经二号前管路821、二号后管路822后与转向机总成2的进油口相通;三号前管路83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前一管路831与三号前二管路832,转向机总成2的出油口依次经三号前一管路831、三号前二管路832后与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进油口相通;三号后管路84包括相互连接的三号后一管路841与三号后二管路842,转向油温散热器5的出油口依次经三号后一管路841、三号后二管路842后与转向油罐3的进油口相通。此时,为兼具避振与散热效果,作以下设计:

所述一号管路81、二号前管路821、三号前二管路832、三号后一管路841都为橡胶软管,所述二号后管路822、三号前一管路831、三号后二管路842都为金属管。

本发明中的斜承加强筋63为类三角形结构,包括筋顶边631、筋侧边632与筋斜边633,筋斜边633与筋顶边631、筋侧边632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9,一种用于商用车的转向液压油降温装置,包括转向油温散热器5与散热器支架6,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经散热器支架6与车架1相连接;所述转向油温散热器5包括进油端51、散热本体52与出油端53,所述散热本体52包括进油柱54、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与出油柱57,所述进油柱54的底端与进油端51的顶端相连接,进油柱54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经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与出油柱57的内侧面的上、下两端进行对应连接,出油柱57的外侧面与出油端53相连接,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之间设置有多个两两相互平行的散热层板58,该散热层板58的两端分别与进油柱54的内侧面、出油柱57的内侧面相连接,所有的散热层板58的前侧面或后侧面构成散热面50;所述散热层板58的内部开设有散热油道581,进油端51内开设有进端油腔511,出油端53内开设有出端油腔531,进油柱54内开设有进油柱腔541,出油柱57内开设有出油柱腔571,所述进端油腔511与进油柱腔541的底部相通,进油柱腔541的侧部经散热油道581与出油柱腔571的一侧相通,出油柱腔571的另一侧与出端油腔531相通;所述进油柱54、出油柱57的外侧面经散热器支架6与车架1相连接。优选散热油道581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散热子油道582,散热子油道582与散热油道581的走向相同,且散热油道581的宽度小于散热层板58的宽度。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上连接板55与相近的散热层板58之间,下连接板56与相近的散热层板58之间,以及相邻的散热层板58之间都设置有多个散热片59,该散热片59的两端与其相接触的上连接板55、下连接板56或散热层板58进行垂直连接。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进油柱54的外侧面上近进油端51的部位的前、后侧面分别与一个进油支架521相连接,所述出油柱57的外侧面上近其底端的部位的前、后侧面分别与一个出油支架522相连接,且进油支架521、出油支架522均经散热器支架6与车架1相连接。

优选进油支架521包括进油竖板523与进油横板524,所述进油竖板523的内侧面与进油柱54的外侧面相连接,进油竖板523的底端与进油横板524的一端垂直连接,进油横板524的另一端朝向出油端53延伸,进油横板524的另一端上开设有进油支架孔525,进油竖板523、进油横板524的交接处近进油端51设置,且进油横板524的长度大于进油竖板523的长度;优选出油支架522包括出油竖板526与出油横板527,所述出油竖板526的内侧面与出油柱57的外侧面相连接,出油竖板526的底端与出油横板527的一端垂直连接,出油横板527的另一端朝远离散热本体52的方向延伸,出油横板527的另一端上开设有出油支架孔528,出油竖板526、出油横板527的交接处近散热本体52的底面设置。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散热器支架6包括散热器固定板61、支架固定板62与斜承加强筋63,所述支架固定板62的一端设置有向下开口的支架缺口64及位于支架缺口64两侧的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均与车架1相连接,支架固定板62的另一端与散热器固定板61的一端垂直连接,散热器固定板61的另一端的顶面与进油支架521相连接,散热器固定板61上近支架固定板62、散热器固定板61交接处的部位的顶面与出油支架522相连接;所述斜承加强筋63的筋顶边631与散热器固定板61的底面相连接,斜承加强筋63的筋侧边632与支架固定板62的内侧面相连接,筋侧边632、支架固定板62的交接处高于支架缺口64设置。

实施例5: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散热器固定板61为工字型结构,包括内散固板611、中散固板612与外散固板613,且中散固板612窄于内散固板611、外散固板613设置;所述内散固板611的一端与支架固定板62的顶端垂直连接,内散固板611的另一端经中散固板612与外散固板613相连接,内散固板611上开设有与出油支架522相连接的内散支架孔614,外散固板613上开设有与进油支架521相连接的外散支架孔615,外散固板613的外侧边上开设有朝外开口的外散缺口616,该外散缺口616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外散支架孔615;所述筋顶边631的一端与内散固板611的底面相连接,筋顶边631的另一端与中散固板612的底面相连接,筋顶边631、内散固板611的交接处近筋侧边632设置。优选中散固板612的两侧边各与一个散热折弯板65的顶端相连接,散热折弯板65的底端向下延伸,筋顶边631位于两个散热折弯板65之间。

实施例6: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经转向机支架7与车架1相连接;所述转向机支架7包括支架内板面71、支架外板面72与支架侧弧面73,所述支架内板面71的一面与车架1相连接,支架内板面71的另一面经支架横板74与支架外板面72的内侧面相连接,支架外板面72的外侧面与转向机总成2相连接,支架腿一板641、支架腿二板642与支架内板面71的连接处分别位于支架横板74的两侧,支架横板74的顶边上延至支架缺口64的内部;所述支架内板面71上近支架腿二板642的一端经支架侧弧面73与支架外板面72上近散热器固定板61的一端相连接,且支架腿二板642位于支架腿一板641、支架侧弧面73之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