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解决电动车车轮抱死问题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9273发布日期:2018-10-23 16:55阅读:168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解决电动车车轮抱死问题的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一般俗称电动车或电瓶车,是当代中国最为普遍的出行工具之一。它有着使用方便,快捷,省力,不堵车,不拥挤,人均占用的道路资源少,停车也方便等等优点,因此,很受工薪阶层和乡镇居民的喜爱。同时,它使用电能这一清洁能源,不产生废气、噪音等污染,也是一种绿色出行的方式。

然而,在常见的交通事故中,因电动车的原因所造成的惨祸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能是除了汽车外就数电动车了。这其中除了一部分骑行者不遵守交通法规,随意闯红灯,随意驶入机动车道外,电动车的车身上也存在着一个隐蔽的马路杀手。

这一凶险的隐患存在于电动车的刹车装置上,即因为刹车皮脱落,卡在了刹车毂内,造成了前轮抱死的问题。当发生前轮抱死时,车身中后会因惯性而横向向前翻转,骑车人就会随着车身翻转至将近90度时与车身一起倒地并重重地摔到地上,冲向前方。惨重场面不敢想象。

在那刹车时,刹车皮是由它粘于其上的所谓刹车蹄带动压向与车轮固定的刹车毂内表面而产生巨大的摩擦力从而产生制动力的。而刹车蹄主要是由两块以铰链联接的半圆环形金属圈构成,与铰链相对的另一端当中是一个作用类同凸轮的圆角矩形金属块。刹车时圆角矩形金属块被刹车柄带动发生转动,并将两半圆金属条顶开,使圆形的刹车蹄外缘变为椭圆形,从而带动刹车皮挤压刹车毂内表面,产生制动力。这种刹车机制我们称之为鼓刹。鼓刹因为体积小成本低制动力强而受到制造商们的青睐,被大量的用于电动车和汽车上。

抱死是怎么发生的呢?这是因为刹车皮脱落后(我们以下方刹车皮为例,上方刹车皮类同),因重力而落在下方的刹车毂上。而刹车毂是与车轮固定在一起的,并随车轮一起转动。这样,脱落下来的刹车皮就被刹车毂带动转到了上方。而后脱落下来的刹车皮在摩擦力作用下(注意这时的摩擦力为动力)持续向上方转动并受到挤压。由于脱落的刹车皮向上的一端呈劈状,或被挤压而形成类同劈状,(上面的刹车皮一端也呈劈形或被挤压而形成类同劈状)可以像楔子一样楔入上方刹车皮与刹车毂之间的空间里,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里楔入,越楔越深直至强劲的涨力产生的更大的摩擦力完全阻碍了车轮的转动。这样,车轮就出现了抱死,如果是前轮,则可能造成更大的灾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电动车车轮抱死问题的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以下设想,设计一个隔离栏,隔绝上下两个刹车皮,防止其中的一个脱落后在刹车毂的带动下与另一个迭合挤压形成抱死。这样,即使刹车皮脱落,也不会使车轮抱死。

这个隔离栏应放置在哪个位置上呢?这是因为,隔离栏要有一定的高度。高度太小,不能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高度太大,又可能在刹车皮磨薄后,在刹车时因它的高度而与刹车毂直接摩擦而造成刹车毂的不可逆的损坏。

那么,能不能在刹车皮或刹车蹄上找到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刹车时它的高度相对不变或变化较小呢?图1-a为刹车前后刹车蹄及其边缘上某点的移动。刹车皮未画出。图1-b为刹车前后刹车蹄上某点A的移动轨迹。

我们对图形进行一些简化,暂不考虑刹车皮的厚度,并将刹车皮及所置于其上的刹车蹄上块半圆环的外缘简化作一半圆,如图2所示。刹车时半圆绕左端点逆时针转动一个角度Δθ,半圆上任意某点A移至A与O及并与半径所成的角分别为∠α及∠θ,可知∠α=2∠θ。与AD分别为与大圆及小圆过A点的切线,与AD相交于D点,且两线垂直,可知 AB与为与半径所成垂线,垂足分别为B,

设Δr为转动一个角度Δθ时,半圆上任意一点A移动后的径向分量,即:

当Δθ很小时弧近似于弦或切线线段

所以:

可见,当α=90°时,刹车皮或刹车蹄的位置径向移动最大,而当α≈0°或α≈180°时,刹车蹄的位置基本上无径向移动。这两个位置就是半圆或者说是半个刹车蹄的的左右两端的位置。也就是刹车蹄靠近转轴及类同凸轮作用的圆角矩形的外缘的位置。

实际情况是刹车皮有一定的厚度,以及转动轴不在半圆的正左端而是略微靠内一些,与上述分析虽有一些差异但不影响分析的有效性,刹车蹄的两端在刹车时基本上无径向位移。

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是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解决电动车车轮抱死问题的结构,包括刹车皮和由上、下两块以铰链联接的半圆环形金属圈构成的刹车蹄,刹车蹄中,与铰链相对的另一端当中是一个作用类同凸轮的圆角矩形金属块,刹车时,刹车皮由粘合与其上的所述刹车蹄带动压向与车轮固定的刹车毂内表面而产生巨大的摩擦力从而产生制动力,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铰链位置的所述下块半圆环形金属圈的外表面最上端和在靠近所述圆角矩形金属块位置的所述上块半圆环形金属圈的外表面最下端分别设有一突起体。

更进一步地,所述所述突起体的另一端为指向刹车毂的内表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突起体为长方体,其在刹车蹄径向方向的高度为该长方体所在位置刹车蹄外表面至刹车毂内表面距离的50%~98%。

更进一步地,所述突起体为圆柱体,其直径为该圆柱体所在位置刹车蹄外表面至刹车毂内表面距离的50%~98%。

更进一步地,所述长方体或圆柱体,其中柱体的中间有一至多个部分的断缺。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解决电动车车轮抱死问题的结构,可彻底杜绝上下刹车皮脱落后的接触与叠起,这样,抱死现象也就彻底杜绝了,大大提高了人们电动车出行的安全性。且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a为刹车前刹车蹄及其边缘上某点的移动

图1-b为刹车后刹车蹄及其边缘上某点的移动

图2为刹车前后刹车蹄上某点A的移动轨迹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刹车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刹车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3和4所示,一种解决电动车车轮抱死问题的结构,包括刹车皮和由上、下两块以铰链联接的半圆环形金属圈构成的刹车蹄,刹车蹄中,与铰链相对的另一端当中是一个作用类同凸轮的圆角矩形金属块,刹车时,刹车皮由粘合与其上的刹车蹄带动压向与车轮固定的刹车毂内表面而产生巨大的摩擦力从而产生制动力,在靠近铰链位置的下块半圆环形金属圈的外表面最上端和在靠近所述圆角矩形金属块位置的上块半圆环形金属圈的外表面最下端分别设有突起体1。

其中,突起体的另一端为指向刹车毂的内表面。

突起体可为长方体或圆柱体,当突起体为长方体时,其在刹车蹄径向方向的高度为该长方体所在位置刹车蹄外表面至刹车毂内表面距离的50%~98%。当突起体为圆柱体时,其直径为该圆柱体所在位置刹车蹄外表面至刹车毂内表面距离的50%~98%。

其中长方体或圆柱体,其中柱体的中间有一至多个部分的断缺。即,长方体和圆柱体的面上可设计任何形状,如栅栏状等。

但是,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示例性的,是为了更好的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专利,不能理解为是对本专利包括范围的限制;只要是根据本专利所揭示精神的所作的任何等同变更或修饰,均落入本专利包括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