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刮泥前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1401发布日期:2019-01-13 17:03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刮泥前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刮泥前叉。



背景技术:

自行车包括车架、前叉、碗组、花鼓和前轮,车架与前叉通过碗组转动连接,前叉与前轮通过花鼓转动连接。

当自行车的骑行者遇到雨雪天气,泥巴会挂在前轮和前叉之间,使骑行者在泥泞的道路上无法骑行,这时就需要骑行者下车找工具将泥巴清除,但是即使清除之后不久又会挂上泥巴,且很多时候即使推车前行,也很难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刮泥前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行车刮泥前叉,包括立管、第一左支架和第一右支架,所述立管和第一左支架、第一右支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左支架和第一右支架分别连接有第二左支架和第二右支架,所述第二左支架和第二右支架均为方管,所述第二左支架和第二右支架在对准前车轮的轮胎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刮泥装置,所述刮泥装置包括气缸、移动块、红外传感器、信号接收器和控制器,所述第二左支架和第二右支架朝向轮胎的一面均开设有圆孔,两个所述气缸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左支架和第二右支架的内壁上,所述移动块连接于所述气缸的伸缩杆上,所述移动块朝向轮胎的一面均布有多个插条;所述移动块由直径不同的两个圆片同轴心连接而成,且大直径圆片用于在气缸的伸缩杆缩回时紧贴所述第二左支架或第二右支架的外壁;所述红外传感器设于所述移动块的大直径圆片的侧面,用于探测泥巴的厚度,所述信号接收器与红外传感器信号连接,以接收所述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的泥巴的厚度信号,所述控制器分别与信号接收器和气缸连接,以根据接收到的泥巴厚度的信号控制气缸的伸缩杆的伸缩。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块的大直径圆片的侧壁上设有橡胶贴片。

作为优选,所述橡胶贴片的边缘具有从内向外的倾斜面。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左支架和第一右支架的下端具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左支架和第二右支架的上端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一左支架和第二左支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右支架和第二右支架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刮泥装置刮除轮胎上的泥巴,方便了骑行车在雨雪天气的骑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自行车刮泥前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自行车刮泥前叉的圆孔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刮泥前叉,包括立管1、第一左支架2和第一右支架3,立管1和第一左支架2、第一右支架3一体成型,第一左支架2和第一右支架3分别连接有第二左支架4和第二右支架5,第二左支架4和第二右支架5均为方管,第二左支架4和第二右支架5在对准前车轮的轮胎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刮泥装置,刮泥装置包括气缸6、移动块7、红外传感器8、信号接收器和控制器,第二左支架4和第二右支架5朝向轮胎的一面均开设有圆孔9,两个气缸6分别安装于第二左支架4和第二右支架5的内壁上,移动块7连接于气缸6的伸缩杆上,移动块7朝向轮胎的一面均布有多个插条10;移动块7由直径不同的两个圆片同轴心连接而成,且大直径圆片用于在气缸6的伸缩杆缩回时紧贴第二左支架4或第二右支架5的外壁;红外传感器8设于移动块7的大直径圆片的侧面,用于探测泥巴的厚度,第二左支架4和第二右支架5的外壁上设有控制箱11,信号接收器和控制器均设于控制箱11内,信号接收器与红外传感器8信号连接,以接收红外传感器8检测到的泥巴的厚度信号,控制器分别与信号接收器和气缸6连接,以根据接收到的泥巴厚度的信号控制气缸6的伸缩杆的伸缩。根据编制的程序,当红外传感器8检测到泥巴的厚度大于一定值,控制器控制气缸6的伸缩杆伸出,使插条10插入泥巴,由于前轮一直在转动,而泥巴也随前轮转动,因此可以将泥巴带下轮胎。当红外传感器8检测到泥巴的厚度小于一定值,控制器控制气缸6的伸缩杆缩回,移动块7的大直径圆片封住圆孔9,避免泥巴通过圆孔进入第二左支架4和第二右支架5。

本实施例中,移动块7的大直径圆片的侧壁上设有橡胶贴片12,以贴合到第二左支架4和第二右支架5的外壁上。橡胶贴片12的边缘具有从内向外的倾斜面,使在下雨时可以避免雨水通过圆孔9进入第二左支架4和第二右支架5。

第一左支架2和第一右支架3的下端具有外螺纹,第二左支架4和第二右支架5的上端具有内螺纹,第一左支架2和第二左支架4螺纹连接,第一右支架3和第二右支架5螺纹连接。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