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U屏柜搬运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9611发布日期:2019-02-10 23:39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DTU屏柜搬运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小车,具体涉及一种DTU屏柜搬运小车。



背景技术:

由于DTU屏柜没有底座,无法使用起吊工具进行搬运,目前也没有用于搬运DTU屏柜的工具,仍然需要多个工作人员进行人工搬运,搬运过程费时费力,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DTU屏柜搬运小车,搬运方便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DTU屏柜搬运小车,包括车架,分别安装在车架前、后端的前、后车轮组,以及安装在车架顶端的牵引扶手;所述车架包括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后侧板,在左侧板和右侧板前端之间形成该车架前端的开口;车架还包括一对侧支板,分别连接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并向外扩张且与底板平行;还包括一对后支板,分别连接在后侧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延伸与侧支板连接且与底板平行;前、后车轮组均包括两个车轮,前车轮组的两个车轮分别安装在一对侧支板前端的下表面,后车轮组的两个车轮分别安装在一对后支板的下表面;前、后车轮组的四个车轮底部所在的平面与底板平行且低于底板2-3cm;所述牵引扶手由对称设置的左、右扶手杆组成,左、右扶手杆均包括长杆和与长杆垂直连接的短杆,两个扶手杆的长杆分别竖直固定在一对后支板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车轮组的两个车轮采用万向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右扶手杆均包括斜杆,两个斜杆的一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一对侧支板的前端,另一端分别与两个长杆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右扶手杆的短杆相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小车放在地面上时,小车的底板距离地面只有2-3cm,无需将屏柜整体离地搬起放在小车上,同时也无需将屏柜整体搬起离开小车,节省人力,方便搬运;小车车架的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前侧板之间形成一个顶部敞开前端有开口的车斗,屏柜放在小车上时,四周的侧板起到保护支撑作用,防止搬运过程中屏柜倾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DTU屏柜搬运小车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DTU屏柜搬运小车,包括车架,分别安装在车架前、后端的前、后车轮组,以及安装在车架顶端的牵引扶手。所述车架包括底板11、左侧板12、右侧板13和后侧板14,左侧板、右侧板和后侧板分别竖直连接在底板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前侧板之间形成一个顶部敞开前端有开口的车斗,DTU屏柜可从小车的前端开口进入车斗内。车架还包括一对侧支板15,分别连接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并分别向外扩张且与底板平行;还包括一对后支板16,分别连接在后侧板14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延伸与侧支板连接且与底板平行。前、后车轮组均包括两个车轮,前车轮组的两个车轮21分别安装在一对侧支板的下表面,后车轮组的两个车轮22分别安装在一对后支板的下表面。前、后车轮组的四个车轮底部所在的平面(即使用时的地面)与底板平行且低于底板2-3cm。所述牵引扶手由对称设置的左、右扶手杆31、32组成,左、右扶手杆均包括长杆和与长杆垂直连接的短杆,呈倒L型,两个扶手杆的长杆分别竖直固定在一对后支板16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DTU屏柜搬运小车,使用方法如下:

将DTU屏柜倾斜使得底部一侧离地,推动小车使小车的底板前端从底部离地的一侧插入屏柜底部,将DTU屏柜放平,此时屏柜的部分底部位于小车的底板上,再将屏柜向小车后端移动使整个屏柜位于小车上,通过施力于手扶杆,推动小车将屏柜搬运到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将DTU屏柜往小车前端移动,使得屏柜的部分底部悬空,部分底部位于底板上,将屏柜倾斜,使得底部悬空的部分接地,另一部分与底板分离,将小车从屏柜底部抽出,屏柜位于目的地的地面,完成搬运工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DTU屏柜搬运小车,由于小车放在地面上时,小车的底板距离地面只有2-3cm,故无需多个工作人员将屏柜整体搬起放在小车上,同时也无需多个工作人员将屏柜整体搬起离开小车,节省人力,方便搬运;小车车架的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前侧板之间形成一个顶部敞开前端有开口的车斗,屏柜放在小车上时,四周的侧板起到保护支撑作用,防止搬运过程中屏柜倾倒。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后车轮组的两个车轮22采用万向轮。

后车轮组采用万向轮,当工作人员在小车后端施力推动小车时,方便转向,转向时小车以前车轮组为支点转动,此时力臂长,获得较大的扭矩,使得转向轻松。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扶手杆均还包括斜杆33、34,两个斜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一对侧支板15的前端,另一端分别与两个长杆固定。

当工作人员施力于短杆上时,斜杆可承担部分受力,而不集中在长杆与车架的连接处,起支撑作用,防止长杆与车架断裂,增加扶手杆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左、右扶手杆的短杆相向设置。

使用时,工作人员站在小车的后端中间位置,若两个短杆背向设置使短杆之间的距离较大,工作人员需张开双臂施力于短杆,一个人不易推动,而将两个短杆相向设置使短杆之间的距离较近,便于工作人员一个人施力,使得推动小车更省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