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的三轮摩托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4423发布日期:2019-02-26 17:28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的三轮摩托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支撑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的三轮摩托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各式各样的物质消费品,而摩托车给人们出行和简单的货物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而对于三轮摩托车来说,由于它具有价格便宜、载重较多、速度较快等特点,成为了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故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从而加速了三轮摩托车的使用量。对于三轮摩托车来说,形状各式各样,车架的结构也各有不同。无论是那种三轮摩托车的车架,均采用焊接制作。由于焊接点多、变形大且不易控制,故使得焊接后的车架尺寸的一致性差。

同时,对于传统的三轮摩托车的车架来说,车架的宽度往往是固定的,因此就要根据不同的车型的大小,设置不同宽度的车架。而对于三轮摩托车这种制造加工精度要求不高,舒适度要求不高的产品,往往会存在支架过宽或过窄而影响使用效果。车架过宽,离心力较大而转向不方便。车架过窄,而无法支撑住车兜。基于此用户的需求,就需要一种新型的车架以满足减小离心力的同时,增大车架的宽度,从而满足需求。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6984216U,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三轮摩托车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车头支架和车身支架,该车身支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竖向横梁、连接在两根竖向横梁上的前横架以及后横架,所述前横架向两侧延伸并套接在辅架上,所述后横架向两侧延伸并套接在所述辅架上;在所述竖向横梁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调节结构,该调节结构的顶端固定在所述辅架上。但是现有的三轮摩托车架还存在着宽度不方便调节,减震效果差和无法后部调节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可调节的三轮摩托车架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的三轮摩托车架,以解决现有的三轮摩托车架存在着宽度不方便调节,减震效果差和无法后部调节的问题。

一种可调节的三轮摩托车架,包括主前车架支撑梁,稳固板,主车架支撑梁,辅前车架支撑梁,辅车架支撑梁,加强筋,双头螺纹杆,缓冲弹簧,紧固螺母,开口销,减震板,主减震块,辅减震块,车架减震板结构,前车架宽度可调节杆结构和车架支撑梁宽度可调节板结构,所述的主前车架支撑梁的右端通过稳固板螺栓连接主车架支撑梁的左端;所述的辅前车架支撑梁的右端通过稳固板螺栓连接辅车架支撑梁的左端;所述的加强筋分别焊接在主前车架支撑梁的正表面中间位置以及辅前车架支撑梁的正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双头螺纹杆从上到下贯穿主前车架支撑梁的内侧左部中间位置并贯穿辅前车架支撑梁的内侧左部中间位置;所述的缓冲弹簧套接在双头螺纹杆的外壁中间位置;所述的紧固螺母分别螺纹连接在双头螺纹杆的外壁上下两部位置;所述的开口销分别横向插接在双头螺纹杆的内侧上下两部位置;所述的主减震块从左到右依次螺栓连接在减震板和减震板之间;所述的中间设置的减震板通过辅减震块分别螺栓连接在辅前车架支撑梁的上表面以及主前车架支撑梁的上表面位置;所述的车架减震板结构分别安装在辅车架支撑梁的上表面中间位置以及主车架支撑梁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前车架宽度可调节杆结构纵向安装在主前车架支撑梁和辅前车架支撑梁之间的右部位置;所述的车架支撑梁宽度可调节板结构安装在主车架支撑梁和辅车架支撑梁之间的中间位置;所述的车架减震板结构包括连接板,阻尼块,减震弹簧和缓冲板主体,所述的连接板通过阻尼块和减震弹簧安装在缓冲板主体的上表面;所述的阻尼块和减震弹簧交替设置;所述的阻尼块一端螺栓连接连接板,另一端螺栓连接缓冲板主体;所述的减震弹簧一端螺栓连接连接板,另一端螺栓连接缓冲板主体。

优选的,所述的缓冲弹簧置于主前车架支撑梁和辅前车架支撑梁之间;所述的缓冲弹簧具体采用圆柱形不锈钢弹簧。

优选的,所述的紧固螺母分别位于主前车架支撑梁的外部和辅前车架支撑梁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的阻尼块和减震弹簧之间的间距设置为三厘米至五厘米;所述的减震弹簧设置有多个;所述的减震弹簧具体采用圆柱形不锈钢弹簧;所述的阻尼块设置有多个。

优选的,所述的缓冲板主体具体采用弹簧板;所述的缓冲板主体设置有两个。

优选的,所述的缓冲板主体分别与主车架支撑梁和辅车架支撑梁螺栓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前车架宽度可调节杆结构包括一级带轴承固定座,一级衔接板,二级带轴承固定座,二级衔接板,主调节螺杆,主锁紧螺母,辅调节螺杆,辅锁紧螺母和长螺母,所述的一级带轴承固定座螺栓连接在一级衔接板的下侧中间位置;所述的二级带轴承固定座螺栓连接在二级衔接板的上侧中间位置;所述的主调节螺杆一端贯穿主锁紧螺母,另一端螺纹连接在长螺母的内侧上部;所述的辅调节螺杆一端贯穿辅锁紧螺母,另一端螺纹连接在长螺母的内侧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一级衔接板和主前车架支撑梁之间螺栓连接设置;所述的二级衔接板和辅前车架支撑梁之间螺栓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主调节螺杆和主锁紧螺母之间螺纹连接设置;所述的辅调节螺杆和辅锁紧螺母之间螺纹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主调节螺杆的上端和一级带轴承固定座内部的轴承内圈过盈配合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辅调节螺杆的下端和二级带轴承固定座内部的轴承内圈过盈配合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车架支撑梁宽度可调节板结构包括主滑轨,辅滑轨,主滑块,主安装座,辅滑块,辅安装座,主调节板,辅调节板和调节螺栓,所述的主滑块分别滑动卡接在主滑轨的内侧下部中间左部位置以及辅滑轨的内侧上部中间右部位置;所述的主安装座分别焊接在主滑块的内侧中间位置;所述的辅滑块分别滑动卡接在主滑轨的内侧下部中间右部位置以及辅滑轨的内侧上部中间左部位置;所述的辅安装座分别焊接在辅滑块的内侧中间位置;所述的主调节板轴接在主安装座和主安装座之间;所述的辅调节板轴接在辅安装座和辅安装座之间;所述的主调节板和辅调节板之间轴接设置;所述的调节螺栓分别螺纹连接在主滑块的正表面中间位置和辅滑块的正表面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主滑轨横向螺栓连接主车架支撑梁。

优选的,所述的辅滑轨横向螺栓连接辅车架支撑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双头螺纹杆,缓冲弹簧,锁紧螺母和开口销的设置,有利于缓冲调节主前车架支撑梁和辅前车架支撑梁之间的间距,便于操作。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减震板,主减震块和辅减震块的设置,有利于起到良好的缓冲减震效果,可增加该车架的缓冲减震能力。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板,减震弹簧和缓冲板主体的设置,有利于对三轮摩托车的后斗起到良好的缓冲减震作用,增加实用性。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级带轴承固定座,一级衔接板,二级带轴承固定座,二级衔接板,主调节螺杆,主锁紧螺母,辅调节螺杆,辅锁紧螺母和长螺母的设置,有利于调节主前车架支撑梁和辅前车架支撑梁之间的后部间距,可增加其宽度。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主滑轨,辅滑轨,主滑块,主安装座,辅滑块,辅安装座,主调节板和辅调节板的设置,有利于滑动调节主车架支撑梁和辅车架支撑梁之间的间距,可根据车架需求调节其宽度。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阻尼块的设置,有利于起到良好的减震、降噪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板,主减震块,辅减震块和车架减震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减震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车架宽度可调节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架支撑梁宽度可调节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主前车架支撑梁;2、稳固板;3、主车架支撑梁;4、辅前车架支撑梁;5、辅车架支撑梁;6、加强筋;7、双头螺纹杆;8、缓冲弹簧;9、紧固螺母;10、开口销;11、减震板;12、主减震块;13、辅减震块;14、车架减震板结构;141、连接板;142、阻尼块;143、减震弹簧;144、缓冲板主体;15、前车架宽度可调节杆结构;151、一级带轴承固定座;152、一级衔接板;153、二级带轴承固定座;154、二级衔接板;155、主调节螺杆;156、主锁紧螺母;157、辅调节螺杆;158、辅锁紧螺母;159、长螺母;16、车架支撑梁宽度可调节板结构;161、主滑轨;162、辅滑轨;163、主滑块;164、主安装座;165、辅滑块;166、辅安装座;167、主调节板;168、辅调节板;169、调节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的三轮摩托车架,包括主前车架支撑梁1,稳固板2,主车架支撑梁3,辅前车架支撑梁4,辅车架支撑梁5,加强筋6,双头螺纹杆7,缓冲弹簧8,紧固螺母9,开口销10,减震板11,主减震块12,辅减震块13,车架减震板结构14,前车架宽度可调节杆结构15和车架支撑梁宽度可调节板结构16,所述的主前车架支撑梁1的右端通过稳固板2螺栓连接主车架支撑梁3的左端;所述的辅前车架支撑梁4的右端通过稳固板2螺栓连接辅车架支撑梁5的左端;所述的加强筋6分别焊接在主前车架支撑梁1的正表面中间位置以及辅前车架支撑梁4的正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双头螺纹杆7从上到下贯穿主前车架支撑梁1的内侧左部中间位置并贯穿辅前车架支撑梁4的内侧左部中间位置;所述的缓冲弹簧8套接在双头螺纹杆7的外壁中间位置;所述的紧固螺母9分别螺纹连接在双头螺纹杆7的外壁上下两部位置;所述的开口销10分别横向插接在双头螺纹杆7的内侧上下两部位置;所述的主减震块12从左到右依次螺栓连接在减震板11和减震板11之间;所述的中间设置的减震板11通过辅减震块13分别螺栓连接在辅前车架支撑梁4的上表面以及主前车架支撑梁1的上表面位置;所述的车架减震板结构14分别安装在辅车架支撑梁5的上表面中间位置以及主车架支撑梁3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前车架宽度可调节杆结构15纵向安装在主前车架支撑梁1和辅前车架支撑梁4之间的右部位置;所述的车架支撑梁宽度可调节板结构16安装在主车架支撑梁3和辅车架支撑梁5之间的中间位置;所述的车架减震板结构14包括连接板141,阻尼块142,减震弹簧143和缓冲板主体144,所述的连接板141通过阻尼块142和减震弹簧143安装在缓冲板主体144的上表面;所述的阻尼块142和减震弹簧143交替设置;所述的阻尼块142一端螺栓连接连接板141,另一端螺栓连接缓冲板主体144;所述的减震弹簧143一端螺栓连接连接板141,另一端螺栓连接缓冲板主体144。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缓冲弹簧8置于主前车架支撑梁1和辅前车架支撑梁4之间;所述的缓冲弹簧8具体采用圆柱形不锈钢弹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紧固螺母9分别位于主前车架支撑梁1的外部和辅前车架支撑梁4的外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阻尼块142和减震弹簧143之间的间距设置为三厘米至五厘米;所述的减震弹簧143设置有多个;所述的减震弹簧143具体采用圆柱形不锈钢弹簧;所述的阻尼块142设置有多个。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缓冲板主体144具体采用弹簧板;所述的缓冲板主体144设置有两个。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缓冲板主体144分别与主车架支撑梁3和辅车架支撑梁5螺栓连接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前车架宽度可调节杆结构15包括一级带轴承固定座151,一级衔接板152,二级带轴承固定座153,二级衔接板154,主调节螺杆155,主锁紧螺母156,辅调节螺杆157,辅锁紧螺母158和长螺母159,所述的一级带轴承固定座151螺栓连接在一级衔接板152的下侧中间位置;所述的二级带轴承固定座153螺栓连接在二级衔接板154的上侧中间位置;所述的主调节螺杆155一端贯穿主锁紧螺母156,另一端螺纹连接在长螺母159的内侧上部;所述的辅调节螺杆157一端贯穿辅锁紧螺母158,另一端螺纹连接在长螺母159的内侧下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一级衔接板152和主前车架支撑梁1之间螺栓连接设置;所述的二级衔接板154和辅前车架支撑梁4之间螺栓连接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主调节螺杆155和主锁紧螺母156之间螺纹连接设置;所述的辅调节螺杆157和辅锁紧螺母158之间螺纹连接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主调节螺杆155的上端和一级带轴承固定座151内部的轴承内圈过盈配合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辅调节螺杆157的下端和二级带轴承固定座153内部的轴承内圈过盈配合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车架支撑梁宽度可调节板结构16包括主滑轨161,辅滑轨162,主滑块163,主安装座164,辅滑块165,辅安装座166,主调节板167,辅调节板168和调节螺栓169,所述的主滑块163分别滑动卡接在主滑轨161的内侧下部中间左部位置以及辅滑轨162的内侧上部中间右部位置;所述的主安装座164分别焊接在主滑块163的内侧中间位置;所述的辅滑块165分别滑动卡接在主滑轨161的内侧下部中间右部位置以及辅滑轨162的内侧上部中间左部位置;所述的辅安装座166分别焊接在辅滑块165的内侧中间位置;所述的主调节板167轴接在主安装座164和主安装座164之间;所述的辅调节板168轴接在辅安装座166和辅安装座166之间;所述的主调节板167和辅调节板168之间轴接设置;所述的调节螺栓169分别螺纹连接在主滑块163的正表面中间位置和辅滑块165的正表面中间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主滑轨161横向螺栓连接主车架支撑梁3。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辅滑轨162横向螺栓连接辅车架支撑梁5。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该车架可以调节前部宽度,还可调节后部宽度,同时还具备缓冲减震作用;调节时,可以通过放松主锁紧螺母156和辅锁紧螺母158,再次旋转长螺母159,进而改变主调节螺杆155和辅调节螺杆157之间的间距,同时放松调节螺栓169,随即主滑块163在主滑轨161上左右移动,辅滑块165也在辅滑轨162上左右移动,同时主调节板167和辅调节板168开始绕轴旋转展开或者闭合,完成宽度调节工作,最后锁紧调节螺栓169,锁紧主锁紧螺母156和辅锁紧螺母158,最后进行旋拧紧固螺母9,确保主前车架支撑梁1和辅前车架支撑梁4之间的前部间距。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