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0485发布日期:2019-03-15 19:4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领域中,随着汽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汽车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然而,汽车的安全不仅仅体现在安全气囊、ABS、ACC等安全配置上,还体现在车身结构上,而B柱(此处B柱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术语,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及前排座椅横梁的结构在汽车侧碰的安全设计中尤其关键。

通常,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汽车侧碰的安全,人们在车身结构上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中柱加强板侧碰的位置激光拼焊一段高强度板,此方法成本高、工艺复杂,并且仅依靠激光拼焊一段高强度板的方法还是难以保证B柱的强度,仍无法保证汽车侧碰的安全;

二、在B柱内板上安装一个斜支撑板,使B柱内板与前排座椅横梁通过螺栓链接在一起。采用这种方法虽然能提高B柱强度,但是安装此B柱斜支撑板时需要在总装专门安排一个人员来进行安装,增加了人员成本、影响了总装效率,而且这种方法占用空间较大。

综上所述,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改进设计新的车身侧碰加强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侧碰结构的成本高,工艺复杂且无法保证强度等缺陷,提供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包括B柱主加强板、B柱内板、B柱下支撑板和门槛中段,所述B柱内板固定在所述门槛中段的上端面,所述B柱主加强板固定在所述B柱内板的外表面和所述门槛中段的外表面的连接处;

所述B柱内板上开设有一开口,所述B柱内板和所述B柱主加强板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B柱下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B柱主加强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形状为喇叭口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下端部位于所述门槛中段的上方14mm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竖直壁面与所述门槛中段的竖直壁面之间间隔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还包括门槛中段内板和前排座椅横梁,所述门槛中段内板固定在所述门槛中段的内表面上,所述前排座椅横梁的一端延长连接至所述门槛中段与所述B柱内板的连接处,且所述前排座椅横梁的延长部位与所述门槛中段内板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B柱下支撑板相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喇叭口形状采用冲压一体成型制成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各个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B柱下支撑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在所述第一空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B柱下支撑板的喇叭口形状采用冲压后自焊制成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排座椅横梁的延长部位的各个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所述前排座椅横梁的延长部位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焊接在所述门槛中段与所述B柱内板的连接处,并使得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门槛中段内板的上部对应焊接在所述门槛中段的上部,所述门槛中段内板的下部对应焊接在所述门槛中段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增加B柱强度,并减少侧碰变形量,提高侧碰安全性的B柱和前排座椅横梁加强结构。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能有效地增加B柱的强度,能有效的减少侧碰时车体的变形量,保证了乘员的安全,并且此结构占用乘员空间小,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提高了效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采用自焊接方式制成的B柱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采用冲压成型的B柱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6为图4中沿A-A线剖开的断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前排座椅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B柱主加强板 10

B柱内板 11

B柱下支撑板 12

门槛中段 13

开口 111

第一腔体 a

第一连接部 121

门槛中段内板 14

前排座椅横梁 15

延长部位 151

第二连接部 152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此外,尽管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

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侧碰加强机构,其包括B柱主加强板10、B柱内板11、B柱下支撑板12和门槛中段13,将B柱内板11固定在门槛中段13的上端面,B柱主加强板10固定在B柱内板11的外表面和门槛中段13的外表面的连接处。

优选地,在B柱内板11上开设有一开口111,B柱内板11和B柱主加强板10之间形成第一腔体a,且开口111与第一腔体a连通,将B柱下支撑板12固定在第一腔体a内的B柱主加强板10上。

例如,可以设置为B柱下支撑板12的各个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121,B柱下支撑板12通过第一连接部121焊接在第一空腔a内。

更优选地,此处的B柱下支撑板12的形状为喇叭口形状。B柱下支撑板12的下端部位于门槛中段13的上方14mm处。B柱下支撑板12的竖直壁面与门槛中段13的竖直壁面之间间隔5mm(如图5所示)。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采用自焊接方式制成的B柱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采用冲压成型的B柱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地将B柱下支撑板12的喇叭口形状采用冲压后自焊制成的。或者,也可以优选地将B柱下支撑板12的喇叭口形状采用冲压一体成型制成的。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是通过在B柱主加强板与B柱内板形成的下腔体内焊接一个喇叭口形状的B柱下支撑板,这种结构不会侵占乘员的空间。B柱下支撑板与门槛中段保持5mm左右的间距,这种结构更有利于能量的吸收,通过这种方案能有效的提高B柱的强度,增加了乘员舱体的整体强度,同时也便于侧碰能量的传导和疏散。

此结构能有效的增加B柱的强度,能有效的减少侧碰时车体的变形量,保证了乘员的安全,并且此结构占用乘员空间小,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提高了效率。

实施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实施例二的俯视图。图6为图4中沿A-A线剖开的断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中前排座椅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结构基础上,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还包括门槛中段内板14和前排座椅横梁15,门槛中段内板14固定在门槛中段13的内表面上,将前排座椅横梁15的一端延长连接至门槛中段13与B柱内板11的连接处,且前排座椅横梁15的延长部位151与门槛中段内板14之间形成第二腔体,便于吸收能量,所述第二腔体与B柱下支撑板12相对应。

进一步具体地,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前排座椅横梁15的延长部位151的各个边缘向外延伸形成第二连接部152,前排座椅横梁15的延长部位151通过第二连接部152焊接在门槛中段13与B柱内板11的连接处,并使得所述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a对应。

优选地,门槛中段内板14的上部对应焊接在门槛中段13的上部,门槛中段内板14的下部对应焊接在门槛中段13的下部。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将前排座椅横梁延长使延长部位形成腔体与喇叭口形状的B柱下支撑板对应,便于能量的传导和疏散。这样在提高了B柱强度的同时也强化了B柱与前排座椅横梁的链接,进一步增加了乘员舱体的整体强度。

本实施例的结构进一步增加了乘员舱体的整体强度,并且针对不同企业不同车型的要求提出了另一种选择,是为了如果在实施例一的结构不能满足某款车型侧碰要求时,可以选择本实施例。

根据上述结构描述,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是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增加B柱强度,减少侧碰变形量,提高侧碰安全性的B柱和前排座椅横梁加强结构

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主要解决了以下两方面的技术问题:

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侧碰时B柱变形量大、从而导致的乘员生存空间减少、降低乘员安全性的技术问题;

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提高了B柱强度,但是无法降低成本、工艺复杂并且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车身侧碰加强机构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增加B柱强度,并减少侧碰变形量,提高侧碰安全性的B柱和前排座椅横梁加强结构。所述车身侧碰加强机构能有效地增加B柱的强度,能有效的减少侧碰时车体的变形量,保证了乘员的安全,并且此结构占用乘员空间小,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提高了效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