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避障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4583发布日期:2019-08-21 00:03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减震避障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避障推车。



背景技术:

推车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在机动车辆不便使用的地方工作,在短距离搬运较轻的物品时十分方便,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得广泛应用。现有的推车结构过于简单,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震避障推车,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高效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震避障推车,包括前车体与后车体,所述前车体与后车体之间设置有避障连接组件,所述避障连接组件包含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减震杆以及第二减震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经铰链与前车体、后车体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经铰链与前车体、后车体相铰接,所述第一减震杆的两端分别经铰链与前车体、后车体相铰接,所述第二减震杆的两端分别经铰链与前车体、后车体相铰接,所述前车体的底部与后车体的底部均设置有减震避障车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减震杆采用阻尼减震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减震杆包含第一杆体、第二杆体以及连接两者的第一减震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避障车轮从外到内顺序嵌套设置有轮胎、轮圈以及轮轴座,所述轮圈与轮轴座之间呈反射状设置有若干根第三减震杆,所述第三减震杆的两端分别经铰链与轮轴座与轮圈相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减震杆包含伸缩套与滑动杆,所述伸缩套具有用以与滑动杆配合的滑动腔,所述滑动杆的前端伸入滑动腔,所述滑动杆伸入滑动腔的前端设置有压紧板,所述滑动腔在压紧板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所述滑动腔在压紧板的后侧设置有第三减震弹簧。

进一步的,每根所述第三减震杆均与轮轴座相切。

进一步的,所述轮胎的外周侧壁设置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减震橡胶条,所述减震橡胶条呈梯形。

进一步的,所述后车体上设置有向后延伸的扶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而且减震避障性能好,高效便捷,易于使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避障连接组件的构造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减震避障车轮的构造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三减震杆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1-前车体,2-后车体,3-避障连接组件,301-第一连杆,302-第二连杆,303-第一减震杆,304-第二减震杆,3041-第一杆体,3042-第二杆体,3043-第一减震弹簧,4-铰链,5-减震避障车轮,501-轮胎,502-轮圈,503-轮轴座,504-第三减震杆,5041-伸缩套,5042-滑动杆,5043-滑动腔,5044-压紧板,5045-第二减震弹簧,5046-第三减震弹簧,505-减震橡胶条,6-转动轴,7-扶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4所示,一种减震避障推车,包括前车体1与后车体2,所述前车体1与后车体2之间设置有避障连接组件3,所述避障连接组件3包含第一连杆301、第二连杆302、第一减震杆303以及第二减震杆304,所述第一连杆301的两端分别经铰链4与前车体1、后车体2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302的两端分别经铰链4与前车体1、后车体2相铰接,所述第一减震杆303的两端分别经铰链4与前车体1、后车体2相铰接,所述第二减震杆304的两端分别经铰链4与前车体1、后车体2相铰接,所述前车体1的底部与后车体2的底部均设置有减震避障车轮5;在本实用新型行走过程中,若路面无障碍,整个实用新型趋于稳定;若位于所述前车体1底部的减震避障车轮5装置遇到障碍物时,障碍物会给减震避障车轮5和前车体1一个作用力,使第一减震杆303和第二减震杆304伸长,从而可使前车体1绕第一连杆301、第二连杆302的铰接点转动而抬起来避过障碍物;在所述前车体1避过障碍物后,本实用新型会在第一减震杆303、第二减震杆304以及前车体1自重的作用下快速回复到正常工作位置,在回复过程的最后阶段,前车体1与路面之间会发生激烈的碰撞,所述第二减震杆304会吸收前车体1与路面刚性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进行缓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震杆303采用阻尼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杆303也可以采用与第二减震杆304一样的结构,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局限于此,所述第一减震杆303可以伸缩。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杆304包含第一杆体3041、第二杆体3042以及连接两者的第一减震弹簧3043,所述第二减震杆304可以伸缩。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301与第二连杆302长度相等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前车体1、后车体2、第一连杆301以及第二连杆302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减震避障车轮5从外到内顺序嵌套设置有轮胎501、轮圈502以及轮轴座503,所述轮圈502与轮轴座503之间呈反射状设置有若干根第三减震杆504,所述第三减震杆504的两端分别经铰链4与轮轴座503与轮圈502相铰接;所述减震避障车轮5受到障碍冲击时,冲击力沿着所述第三减震杆504方向分解,避免障碍冲击力对轮轴座503造成冲击;所述轮轴座503经转动轴6与前车体1或后车体2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减震杆504包含伸缩套5041与滑动杆5042,所述伸缩套5041具有用以与滑动杆5042配合的滑动腔5043,所述滑动杆5042的前端伸入滑动腔5043,所述滑动杆5042伸入滑动腔5043的前端设置有压紧板5044,所述滑动腔5043在压紧板5044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5045,所述滑动腔5043在压紧板5044的后侧设置有第三减震弹簧5046;当所述减震避障车轮5受到障碍冲击时,所述滑动杆5042沿着滑动腔5043前后运动,从而所述第二减震弹簧5045与第三减震弹簧5046在伸缩过程中,起到减震缓震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每根所述第三减震杆504均与轮轴座503相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轮胎501的外周侧壁设置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减震橡胶条505,所述减震橡胶条505呈梯形,所述减震橡胶条505可以有效地将障碍物、地面带给减震避障车轮5的冲击力分散,既可以减震缓震,又减少所述轮胎501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后车体2上设置有向后延伸的扶手7。

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