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41588发布日期:2020-02-14 23:1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这样的结构:在座椅上具备凹部,在座椅底板上形成有排水槽。专利文献1中的排水槽指向一个方向(直线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8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以往技术那样在座椅的缓冲部分具备与底板连通的凹部的情况下,由于雨水等会浸入,因此,优选的是,设置排水槽来避免水积存。但是,指向一个方向的排水槽的容积小。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结构,其具备能够实现大量排水的座椅底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说明书中包括2017年6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129776的所有的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座椅结构,座椅(10、310)具有构成座部的缓冲部件(12、312)、位于该缓冲部件(12、312)的下表面的底板(11、311)和覆盖所述缓冲部件(12、312)的罩部件(13、313),所述缓冲部件(12、312)具备将其上表面与其下表面连通的结构,所述底板(11、311)具备排水槽(61、65~69、71~74、361、365~369),所述座椅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11、311)形成有多个排水槽(61、65~69、71~74、361、365~369),至少一个所述排水槽(61、65~69、71~74、361、365~369)形成为将所述座椅(10、310)的相邻的边(51、52、53r、53l、351、352、353r、353l)连接起来。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底板(11、311)的与所述缓冲部件(12、312)接触的面(11a、311a)形成为平面状,所述排水槽(61、65~69、71~74、361、365~369)形成为,从所述座椅(10、310)的中央部(p0)越指向各边(51、52、53r、53l、351、352、353r、353l),槽越深。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排水槽(61、65~69、71~74、361、365~369)以越往前后则倾斜角(θ1、θ2)越大的方式形成槽,并且以越往左右则倾斜角(θ3、θ4)越大的方式形成槽。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在所述排水槽(62~65、66~69、362~365、366~369)的各端部形成有排水口(62a~65a、66a~69b、362a~365a、366a~369b),该排水口(62a~65a、66a~69b、362a~365a、366a~369b)避开配置乘坐者的腿的部位而配置。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排水口(62a~65a、66a~69b、362a~365a、366a~369b)的高度中,位于前后的排水口的高度比位于左右的排水口的高度低。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排水口(62a~65a、66a~69b、362a~365a、366a~369b)的高度中,后方的排水口的高度低于前方的排水口的高度。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位于所述座椅(10、310)的中央部(p0)的所述排水槽(61、361)具备凹部(60、360),所述凹部(60、360)形成集合部。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排水槽(61、65~69、71~74、361、365~369)形成为从所述座椅(10、310)的中央部(p0)呈放射状地指向各边(51、52、53r、53l、351、352、353r、353l)。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排水槽(61、65~69、71~74、361、365~369)的路径具备穿透所述底板(11、311)的排水孔(64h~69h)。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座椅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形成有多个排水槽,至少一个所述排水槽形成为将所述座椅的相邻的边连接起来。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座椅结构,其具备能够实现大量排水的座椅底板。

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底板的与所述缓冲部件接触的面形成为平面状,所述排水槽形成为,从所述座椅的中央部越指向各边,槽越深。根据该结构,水能够容易从座椅的中央部流向各边。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排水槽以越往前后则倾斜角越大的方式形成槽,并且以越往左右则倾斜角越大的方式形成槽。根据该结构,越到端部,倾斜角越陡,水能够可靠地移动且容易被排出。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在所述排水槽的各端部形成有排水口,该排水口避开配置乘坐者的腿的部位而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排水口排出的水附着于乘坐者的腿上。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排水口的高度中,位于前后的排水口的高度比位于左右的排水口的高度低。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水向前后比向左右容易流动。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排水口的高度中,后方的排水口的高度低于前方的排水口的高度。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水向后比向前容易流动。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位于所述座椅的中央部的所述排水槽具备凹部,所述凹部形成集合部。根据该结构,将水蓄积在凹部,能够利用凹部和排水槽提高能够排出的水的容积。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排水槽形成为从所述座椅的中央部呈放射状地指向各边。根据该结构,能够向底板的周围排水。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这样:所述排水槽的路径具备穿透所述底板的排水孔。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排水槽的中途排水,能够抑制由于排水使乘坐者淋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机动二轮车的座椅周围的立体图。

图2是座椅的右侧视图。

图3是座椅的俯视图。

图4是座椅的仰视图。

图5是图2和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2和图4的b-b剖视图。

图7是图4的c-c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缓冲结构与座椅罩的网眼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设置于座椅底板的排水槽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座椅底板的截面的示意图,图10的(a)是与图9的xa-xa截面对应的图,图10的(b)是与图9的xb-xb截面对应的图。

图1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机动二轮车的图。

图12是从上方观察座椅周围的收纳箱和燃料罐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1的xiii-xiii剖视图。

图14是设置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上的排水槽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说明中,若无特别的记载,则前后左右和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是与车体的各方向相同的。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rh表示车体右方。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机动二轮车的座椅周围的立体图。

该座椅10被配置在机动二轮车1的燃料罐2与后罩3之间,并且是乘坐者所坐的乘坐者用座椅。该座椅10通过座椅锁定机构拆装自如地被安装于车体。另外,在图1中,标号4是为了解除座椅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而供车辆钥匙插入并旋转操作的锁芯的露出部位。下面,对座椅10详细地进行说明。

该座椅10是机动二轮车1的驾驶员专用的单人座椅(供一人坐),其形成为越往前方则宽度越窄、越往后方则宽度越宽的形状。由于该座椅10越往前方则宽度越窄,因此,能够确保坐在座椅10上的驾驶员的腿的移动自由度。此外,由于座椅10越往后方则宽度越宽,因此,能够确保应对驾驶员的姿态变化等的宽阔的座椅面积。另外,即使在不是单人座椅的情况下,也有越往前方则座椅宽度越窄、越往后方则宽度越宽的形状的情况。

图2是座椅10的右侧视图。图3是座椅10的俯视图。图4是座椅10的仰视图。此外,图5是图2和图4的a-a剖视图,图6是图2和图4的b-b剖视图,图7是图4的c-c剖视图。

座椅10具备:座椅底板11(图4),其构成该座椅10的底板;缓冲物12(图5至图7),其被配置在座椅底板11的上面,构成座部;和罩13(图2至图7),其作为从上方覆盖缓冲物12的表皮发挥作用。

座椅底板11由硬质合成树脂等具有刚性的材料一体地形成,作为座椅的强度部件发挥作用。座椅底板11形成为越往前方则宽度越窄、越往后方则宽度越宽的形状。即,座椅底板11形成为与俯视观察座椅10时相同的外形形状。

座椅底板11的前端部形成为沿着燃料罐2的背面(后方凸的弯曲面)向后方凹陷的弯曲形状。由此,在座椅底板11形成有从前部左右向前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前方突出部11f(图4)。另外,如图4所示,前方突出部11f被罩13的后述的袋部13f覆盖。此外,袋部13f的末端也可以被切掉一部分。

此外,座椅底板11的后端部形成为沿着罩13的前表面向前方缓缓地凹陷的弯曲形状。由此,在座椅底板11形成有从后部左右向后方鼓出的左右一对后方突出部11r。另外,如图4所示,后方突出部11r被罩13的后述的袋部14e覆盖。

座椅底板11的左右一对侧缘部11s(图4、图6)随着往后方去而比左右一对侧缘部11s的内侧区域向下方突出。因此,由于左右一对侧缘部11s而使座椅底板11的内侧区域不易从外观上观察到。在该座椅底板11的侧缘部11s的内侧区域,在与用于将罩13支承于座椅底板11处的安装部件21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孔部11h(图5)。

即,如图4所示,座椅底板11形成为左右对称。座椅底板11具有向后方凹陷的弯曲形状的前边部51。此外,座椅底板11具有向前方缓缓凹陷的弯曲形状的后边部52。并且,座椅底板11具有左右一对侧边部53l、53r。各侧边部53l、53r具备:侧边前部54l、54r,其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左右方向外侧弯曲;和侧边后部55l、55r,其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

并且,在座椅底板11上设置有:作为座椅10与车体之间的缓冲吸收部件发挥作用的合成橡胶制的多个腿部11a、11b;以及向座椅10的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突出部11c等。左右一对突出部11c进入到车体侧的部件(例如框架部件)的下方,并作为限制座椅10浮起的限制部件发挥作用。

如图5所示,安装部件21采用卡子,所述卡子利用座椅底板11的孔部11h将座椅底板11与罩13的后述的凸缘部14彼此固定。即,安装部件21由贯穿插入到座椅底板11中的筒状的卡子主体21a和贯穿插入到卡子主体21a中的锁定部件21b构成,通过锁定部件21b的贯穿插入使卡子主体21a的末端部扩开,从而将两个部件彼此固定。

根据该结构,使用者通过采用工具将锁定部件21b向贯穿插入方向压入,从而将两个部件(座椅底板11和罩13)固定,并通过将锁定部件21b压入到比锁定位置靠里的位置,从而将两个部件的固定解除。因此,容易拆装罩13。另外,卡子的结构不限于该结构,能够广泛地应用公知的卡子。此外,安装部件21不限于卡子,可广泛地应用能够将罩13安装于座椅底板11的部件。

缓冲物12(缓冲部件)具备将其上表面与其下表面连通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缓冲物12具有由合成树脂等树脂构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其由单层构成。即,本实施方式的缓冲物12是单层网状结构。

罩13(罩部件)在覆盖缓冲物12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区域具有网眼100(图3)。网眼100供水流通。此外,罩13的网眼100的周围被构成罩13的外周缘的带部200呈无端状地围绕(图3)。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缓冲结构与罩13的网眼结构的剖视图。

缓冲物12是将由热塑性弹性体构成的树脂制纤维(也称为连续线状体)12a扭弯形成圈,通过熔接等将各圈的接触部分接合并构成为三维网状结构而得到的。

即,该缓冲物12由热塑性弹性网状体构成。由此,可得到缓冲性及耐久性优异且通气性优异的缓冲物。特别是,与以往的聚氨酯制的车辆用缓冲物相比,可得到通气性格外优异的缓冲物。

此外,通过对纤维12a的材料、纤维直径、中空率(每单位面积的中空面积)等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将缓冲性、通气性和耐久性(缓冲性的持续性)等调整成所希望的性能。这样,即使是厚度比较薄的座椅,也能够得到足够的缓冲性并得到通气性,并且还可得到散热性及排水性(透水性)。由于在整个缓冲物12上形成有间隙,因此,还有利于座椅10的轻量化。

另外,缓冲物12不限于热塑性弹性网状体。关键是,通过对缓冲物12应用三维网状结构,能够得到所希望的缓冲性和通气性等。

如图8所示,罩13的网眼100具备表层101、里层102和将表层101与里层102连结起来的连结层103,由三层结构的立体编织物构成,其中各层101~103由将由合成树脂等构成的纤维材料编织而形成的针织物构成。表层101和里层102由网眼状的空孔组织的针织物形成,具有通气性。另外,优选的是,表层101采用表面肌肤触感良好且保水性少的纤维材料(例如膨体纱)。

利用单丝的连接纱103a将表层101与里层102连结起来而构成了连结层103。更具体而言,连结层103由将表层101与里层102连结起来时至少两根连接纱103交叉的交叉结构的针织物形成。通过形成交叉结构,从而容易兼顾作为立体编织物的罩13的通气性、形态稳定性、弹性(冲击吸收性)和耐久性(弹性的持续性)等。并且,由于在整个罩13上形成有间隙,因此,还有利于罩13的轻量化。

这样,由于缓冲物12和罩13具有通气性,因此,能够得到座椅10本身的通气性、散热性和排水性。并且,由于利用树脂形成缓冲物12和罩13,因此,与使用天然纤维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耐水的结构。

另外,连结层103不限于交叉结构,也可以是将表层101与里层102大致垂直地连结起来的柱结构、或者至少两根连接纱103a与表里的针织物形成三角形的桁架结构。

此外,网眼100也可以是三层以外的多层结构。此外,也可以将表层101或者里层102变更为一块网眼面料等,利用针织物以外的材料构成各层101~10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此外,也可以使用公知的网眼材料而不限于多层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罩13一体地具备:左右一对袋部13f,其钩挂在位于座椅底板11的前部左右的左右一对突出部11f;和多个凸缘部14,它们超过座椅底板11的侧缘而朝向座椅底板11的下表面被弯折。

这里,如图7所示,罩13的除了凸缘部14以外的部分(相当于罩主体部15)仅形成至座椅底板11的侧缘部11s的位置,座椅底板11的下表面不被覆盖。

即,罩13具备:罩主体部15,其以不从座椅底板11的侧缘被弯折到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覆盖侧缘;和多个凸缘部14,它们从罩主体部15延伸且被安装于座椅底板11。由此,如图7中的箭头α所示,能够使浸入到座椅10内部的雨水、汗等水分沿着座椅底板11移动等并从罩主体部15与座椅底板11的侧缘部11s之间利用重力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形成水不积存在座椅10内部的结构。

这里,罩主体部15相当于座椅10的在外观上露出的区域,包括网眼100和带部200(除了凸缘部14)。因此,罩主体部15也包括左右一对袋部13f、14e,关于袋部13f、14e,因钩挂于左右一对突出部11f、11r上的关系,覆盖到突出部11f、11r的下表面。

假若座椅10内部的水浸入到袋部13f内,则会从袋部13f的开口被排出。由于袋部13f的开口在座椅底板11的下方开口,因而会从座椅10下排出,不会附着于乘坐者。

如图2和图3等所示,构成罩13的外周缘的带部200跨罩主体部15的外周而呈无端状地延伸,该带部200中包括左右一对袋部13f和凸缘部14。

带部200由比网眼100高强度的片状材料形成,例如由pvc(聚氯乙烯)皮革等合成树脂制的片状材料形成。因此,能够利用带部200对具有网眼100的罩13的强度进行加强。

此外,网眼100仅被设置在罩13的上表面,在罩13的左右侧面具有不设置网眼100的部位。更具体而言,网眼100仅设置在驾驶员的落座区域。因此,能够利用网眼100确保驾驶员接触的区域的通气性和散热性,并且能够利用带部200提高罩13的强度。此外,由于从网眼100浸入的水分不从罩13的左右侧面通过带部200被排出,因此,能够抑制该水分淋湿驾驶员(乘坐者)的腿的情况。

另外,如图3所示,网眼100延伸到罩13的前面中央部13fc和背面中央部13rc。因此,可确保座椅10的前后方向上的通气性、散热性、排水性。并且,如图4所示,前面中央部13fc和背面中央部13rc的网眼100露出到座椅下方。因此,排水性进一步提高。由于罩13的前面中央部13fc和背面中央部13rc处于远离驾驶员的腿的位置,因此,即使水排出来,也可抑制其附着到驾驶员的腿上。

凸缘部14具备从罩主体部15的左右的侧缘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延伸出的左右一对凸缘部(将前侧称为侧方第一凸缘部14a,将后侧称为侧方第二凸缘部14b)。并且,凸缘部14具备从罩主体部15的后缘延伸出的左右一对后方凸缘部14c和从罩主体部15的前缘延伸出的前方凸缘部14d。

如图4所示,侧方第一凸缘部14a和侧方第二凸缘部14b形成为越往末端侧则宽度越窄的三角形状,末端通过安装部件21被安装于座椅底板11。

如图4所示,关于左右一对后方凸缘部14c,也形成为越往末端侧则宽度越窄的三角形状,末端通过安装部件21被安装于座椅底板11。此外,后方凸缘部14c具备袋部14e,所述袋部14e覆盖座椅底板11的侧缘与后缘连接的部位即角部(后方突出部11r的区域)。该袋部14e是钩挂于座椅底板11的后缘的袋部。该袋部14e的末端也可以被切掉一部分。另外,在左右一对后方凸缘部14c,一体地设置有将它们彼此连结起来的桥接部件14j,并且设置有供设置在座椅底板11的后部的左右一对突出部11c穿过的开口部14k。

如该图4所示,右侧的后方凸缘部14c和右侧的侧方第二凸缘部14b若向座椅底板11的下方弯折,则末端彼此重叠,并通过同一安装部件21被安装于座椅底板11。因此,右侧的后方凸缘部14c和右侧的侧方第二凸缘部14b通过共同紧固被固定,能够使罩13的拆装作业容易并使部件数量削减。

并且,如该图4所示,在左右一对袋部13f、左右一对侧方第一凸缘部14a、左右一对侧方第二凸缘部14b以及左右一对后方凸缘部14c各自之间形成有比各凸缘部14a~14c的宽度宽的间隔k1、k2、k3。

由于这些间隔k1~k3成为能够将浸入到座椅10内部的水分从罩主体部15与座椅底板11之间高效率地排出的空间,因此,通过确保宽于凸缘宽度而能够提高排水性。

前方凸缘部14d形成为以相同宽度延伸的长方形形状,其通过安装部件21被安装于座椅底板11的前部中央。

这里,在图2中,双点划线表示落座于座椅10上的驾驶员的腿。其中,标注有标号x的双点划线表示行驶时的驾驶员的腿,更具体而言,表示腿放置于机动二轮车1的踏板上时的位置。

此外,标注有标号y的双点划线表示停车时的腿,更具体而言,表示腿落到地面上时的位置。此外,在图2中,“a-a”线是将侧方第一凸缘部14a横切的剖面线,“b-b”线是将侧方第二凸缘部14b横切的剖面线。

如图2所示,在本结构中,从侧面观察,侧方第一凸缘部14a和侧方第二凸缘部14b被设置在比行驶时的腿x和停车时的腿y靠后方的位置。

即,侧方第一凸缘部14a和侧方第二凸缘部14b避开与驾驶员的腿对应的位置而设置。由此,能够抑制顺着罩13的外表面和内表面附着于各凸缘部14a、14b的水分附着到驾驶员的腿上的情况。

图9是设置于座椅底板11的排水槽61、66~69、71~74的说明图。

若座椅10被例如雨水淋湿,则水通过罩13及缓冲物12而到达至座椅底板11。因此,在座椅底板11形成有将水等排出的排水槽61、66~69、71~74。

缓冲物12被支承在座椅底板11的上表面上。座椅底板11的上表面11a形成为平板状。在上表面11a上形成有多个排水槽61、66~69、71~74,所述多个排水槽61、66~69、71~74形成为凹槽状。在上表面11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主排水槽61。主排水槽61通过基准位置p0,所述基准位置p0是根据座椅10的基于重心的中央部而设定的。主排水槽61形成为从基准位置p0呈放射状地指向各边51、52、53l、53r。即,主排水槽61具备:前部62,其从基准位置p0呈直线地延伸到前边部51;后部63,其从基准位置p0呈直线地延伸到后边部52;左部64,其从基准位置p0呈直线地延伸到左侧的侧边后部55l;和右部65,其从基准位置p0呈直线地延伸到右侧的侧边后部55r。因此,利用主排水槽61的各部62~65,以将座椅底板11的相邻的边部51、52、53l、53r连接起来的方式形成有槽。

此外,主排水槽61在基准位置p0上具备相对于上表面11a呈四方形凹陷的凹部60。在凹部60连接有主排水槽61的各部62~65的上游部。这里,凹部60能够作为水的集合部发挥作用,能够积存(蓄积)水。积存在凹部60中的水在主排水槽61的各部62~65流动而被排出。这里,在向主排水槽61中流入的水过多的情况下,有时会超过主排水槽61的各部62~65的排水允许量,当超过容量时,水会从主排水槽61中溢出。因此,也会有驾驶员意外淋湿的情况。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凹部60蓄积水。因此,在向主排水槽61中流入的水过多的情况下,能够将水暂时蓄积到凹部60中,能够逐渐地进行排水。因此,能够利用凹部60和主排水槽61提高能够排出的水的容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有凹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但也可以省略凹部60。此外,对于凹部60,说明了呈四方形凹陷的形状,但可以是呈圆形凹陷的形状、呈椭圆形凹陷的形状、呈多边形凹陷的形状等呈任意形状凹陷的形状。

图10是示出座椅底板11的截面的示意图,图10的(a)是与图9的xa-xa截面对应的图,图10的(b)是与图9的xb-xb截面对应的图。

如图10的(a)中所示,座椅底板11的上表面11a相对于水平倾斜地配置。因此,在图10的(b)中,由于上表面11a与随着向左右方向外侧行进而成为后侧的截面对应,因此,上表面11a随着向左右方向外侧行进而向上方倾斜。在各部62~65的端部,利用各边部51、52、53l、53r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排水口62a~65a。在图10中,为将水向想要的方向引导,前后的排水口62a、63a的高度形成得低(深)于左右的排水口64a、65a的高度。此外,后面的排水口63a的高度形成得低(深)于前面的排水口62a。即,以基准位置p0的上表面11a的高度(水平线l1)为基准,前后的排水口62a、63a的深度h1、h2大于左右的排水口62a、63a离表面11a的深度h3、h4。并且,后面的排水口63a离表面11a的深度h2比前面的排水口62a离表面11a的深度h1深。并且,关于基准位置p0处的各部62~65的底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θ01~θ04,后部63的倾斜角θ02被设定得大于前部62的倾斜角θ01。在主排水槽61中,流入到基准位置p0中的水流向后部63比流向前部62要容易。另外,左部64的倾斜角θ03与右部65的倾斜角θ04形成得相等。此外,与左右的倾斜角θ03、θ04相比,前后的倾斜角θ01、θ02形成得较大。因此,在主排水槽61中,流入到基准位置p0中的水向前部62、后部63流动比向左部64或右部65流动要容易。因此,流入到基准位置p0中的水容易朝向后方的低的排水口63a流动。落到座椅底板11上而被引导到排水槽61、66~69中的水容易从后方排水。通过从后方排水,从而即使从座椅10排出的水受到行驶风,也是向驾驶员的后方飞散,驾驶员不易被排水淋湿。

在主排水槽61中,随着远离基准位置p0而深入地形成槽。即,各部62~65的槽的底随着远离基准位置p0而形成得低(深)。特别是,各部62~65以越往前后则倾斜角越大的方式形成槽,并且以越往左右则倾斜角越大的方式形成槽。因此,在各部62~65中,关于底的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θ01~θ04、θ1~θ4,排水口62a~65a处的倾斜角θ1~θ4形成得大于基准位置p0处的倾斜角θ01~θ04,排水口62a~65a处的倾斜角θ1~θ4变陡。因此,在水到达至排水口62a~65a的情况下,利用排水口62a~65a的底的较陡的倾斜而容易从排水口62a~65a排水。

此外,在主排水槽61的左部64和右部65,在排水口64a、65b的上游侧形成有向下方穿过座椅底板11的排水孔64h、65h。能够将在左部64和右部65流动的水从排水孔64h、65h向下方排出。

在主排水槽61的前方,形成有左右一对前侧副排水槽66、67。前侧副排水槽66、67形成在前边部51与左右各个侧边后部55l、55r之间。前侧副排水槽66、67以随着向后方行进而成为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前侧副排水槽66、67形成为将座椅底板11的相邻的边部51、53l、53r连接起来。

在各前侧副排水槽66、67的两端部,利用前边部51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排水口66a、67a,并利用侧边后部55l、55r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排水口66b、67b。在各前侧副排水槽66、67中,排水口66a、67a与排水口66b、67b之间的预先设定的位置p1、p2形成得最高,槽的底形成为,随着从位置p1、p2向排水口66a、67a、66b、67b行进而变低。前侧的排水口66a、67a形成得低(深)于左右的排水口66b、67b。这里,位置p1、p2位于比基准位置p0靠前方且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前侧副排水槽66、67中的位置p1、p2的底的高度形成得低(深)于主排水槽61的基准位置p0的底的高度。位置p1、p2被配置在间隔k2(图4)之间。在各前侧副排水槽66、67,在位置p1、p2处形成有向下方穿过座椅底板11的排水孔66h、67h。能够将水从排水孔66h、67h向下方排出。

在主排水槽61的后方,形成有左右一对后侧副排水槽68、69。后侧副排水槽68、69形成在后边部52与左右各个侧边后部55l、55r之间。后侧副排水槽68、69以随着向前方行进而成为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后侧副排水槽68、69形成为将座椅底板11的相邻的边部52、53l、53r连接起来。

在各后侧副排水槽68、69的两端部,利用后边部52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排水口68a、69a,利用侧边后部55l、55r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排水口68b、69b。在各后侧副排水槽68、69中,排水口68a、69a与排水口68b、69b之间的预先设定的位置p3、p4形成为最高,从位置p3、p4起,槽的底形成为随着向排水口68a、69a、排水口68b、69b行进而变低(深)。位置p3、p4位于比基准位置p0靠后方且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后侧副排水槽68、69中的位置p3、p4的底的高度形成为比主排水槽61的基准位置p0的底的高度低(深)。后侧的排水口68a、69a形成得低于左右的排水口66b、67b。因此,水容易从后侧的排水口68a、69a排出,受到行驶风的水向后方飞散,驾驶员不易淋湿。

此外,在各后侧副排水槽68、69,在左右的排水口68b、69b的附近形成有向下方穿过座椅底板11的排水孔68h、69h。能够将水从排水孔68h、69h向下方排出。

主排水槽61与副排水槽66~69通过旁通槽71~74被连接。旁通槽71~74将主排水槽61的基准位置p0与各副排水槽66~69的位置p1~p4呈直线地连接起来。与基准位置p0相比,各位置p1~p4较低,在向主排水槽61流入的水较多的情况下,水容易通过各旁通槽71~74绕到副排水槽66~69中。因此,与主排水槽61不与副排水槽66~69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大量的排水。

这里,座椅底板11的排水口62a~65a、66a~69a、66b~69b避开配置驾驶员的腿的部位而配置。

具体而言,如图3、图4、图9所示,座椅底板11的前边部51处的排水口62a、66a、67a相对于座椅10重叠地配置在网眼100延伸的前面中央部13fc的上方。此外,座椅底板11的后边部52处的排水口63a、68a、69a重叠地配置在网眼100延伸的背面中央部13rc的上方。

因此,从前侧的排水口62a、66a、67a及后侧的排水口63a、68a、69a排出的水通过露出到座椅10下方的网眼100部分向下方排出。这里,由于前面中央部13fc和背面中央部13rc处于远离驾驶员的腿的位置,因此,即使水排出来,也能够抑制附着到驾驶员的腿上。

此外,座椅底板11的左侧的侧边部53l处的排水口64a、66b、68b配置在被左侧的侧方第二凸缘部14b与左侧的后方凸缘部14c夹着的间隔k3的内侧。此外,座椅底板11的右侧的侧边部53r处的排水口65a、67b、69b配置在被右侧的侧方第二凸缘部14b与右侧的后方凸缘部14c夹着的间隔k3的内侧。因此,左右的排水口64a、65a、66b、67b、68b、69b的位置避开与驾驶员的腿对应的位置而配置。由此,在排水槽61、66~69中被引导的水从排水口64a、65a、66b、67b、68b、69b被排出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水附着到驾驶员的腿上的情况。

并且,排水槽61、66~69的路径具备在厚度方向上穿过座椅底板11的排水孔64h~69h。排水孔64h、65h、68h、69h形成在被夹在侧方第二凸缘部14b与后方凸缘部14c之间的间隔k3的位置。因此,在排水槽61、66~69的水到达至排水口64a、65a、68b、69b前,能够从排水孔64h~69h向座椅10外排出,容易在不易被侧方第二凸缘部14b和后方凸缘部14c遮蔽的位置处向下方排水。因此,在排出的水少等情况下,向罩的内侧等排水而不从排水口64a、65a、68b、69b排水,能够抑制驾驶员被淋湿。

此外,在前侧副排水槽66、67,在间隔k2的内侧形成有排水孔66h、67h,容易在不易被侧方第二凸缘部14b和后方凸缘部14c遮蔽的位置处向下方排水。因此,在排出的水少等情况下,向罩的内侧等排水而不从排水口66a、67a、66b、67b排水,能够抑制驾驶员被淋湿。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0是驾驶员专用的单人座椅,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同乘者专用的单人座椅,从而抑制同乘者淋湿。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底板11形成有多个排水槽61、66~69、71~74,至少排水槽61、66~69形成为将座椅10的相邻的边51、52、53r、53l连接起来。因此,能够构成座椅10,所述座椅10具备能够实现大量排水的座椅底板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底板11的与缓冲物12接触的面11a形成为平面状,关于排水槽61、66~69、71~74,从座椅10的基准位置(中央部)p0越指向各边51、52、53r、53l,槽越深。因此,水容易从座椅10的基准位置(中央部)p0朝向各边51、52、53r、53l流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槽61、66~69、71~74以越往前后则倾斜角θ0~θ4越大的方式形成槽,并且以越往左右则倾斜角θ0~θ4越大的方式形成槽。因此,越到座椅底板11的端部,倾斜角θ1~θ4越陡,能够利用陡的倾斜使水容易排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水槽61、66~69、71~74的各端部形成有排水口62a~65a、66a~69a、66b~69b,排水口62a~65a、66a~69a、66b~69b避开配置驾驶员(乘坐者)的腿的部位而配置。因此,能够抑制从排水口62a~65a、66a~69a、66b~69b排出的水附着于驾驶员的腿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口62a~65a、66a~69a、66b~69b的高度中,位于前后的排水口的高度比位于左右的排水口的高度低。因此,在排水槽61、66~69、71~74中,水向前后比向左右容易流动,能够使水不易附着到驾驶员的左右的腿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口62a~65a、66a~69a、66b~69b的高度中,后方的排水口的高度低于前方的排水口的高度。因此,在排水槽61、66~69、71~74中,能够使水向后比向前容易流动。因此,能够将水向行驶方向后方排出,能够抑制排出的水附着到驾驶员身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座椅10的基准位置p0的排水槽61、66~69、71~74具备凹部60,所述凹部60形成集合部。因此,能够将水蓄积到凹部60中,能够利用凹部60和排水槽61、66~69、71~74提高能够排出的水的容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槽61、66~69、71~74从座椅10的基准位置p0呈放射状地指向各边。因此,能够从基准位置p0向座椅底板11的周围排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槽61、66~69、71~74的路径具备穿透座椅底板11的排水孔64h~69h。因此,能够在排水槽61、66~69、71~74的中途排水,与从设置于座椅底板11的端部的排水口62a~65a、66a~69a、66b~69b排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驾驶员淋湿。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1至图14,对应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而省略说明。

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10是单人座椅,以驾驶员或同乘者仅一名落座为前提,但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对驾驶员与同乘者所坐的座椅310进行说明。

在图11中示出了速可达(小型摩托车)型的机动二轮车201(鞍乘型车辆)。机动二轮车201的车体框架f构成为具备:前立管213,其将悬架有前轮wf的一对前叉211支承成能够转向;主框架214,其前端部与前立管213结合;横管215,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主框架214的后部;和左右一对后框架216、216(仅示出纸面近前侧的后框架216),其前端部分别连续设置在横管215的两端部。杆状的转向把手212与前叉211的上部连结。

主框架214一体地具有:下行框架部214a,其从前立管213向后降低地倾斜;和下框架部214b,其从下行框架部214a的下端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主框架214由单一的管弯曲成型而构成。

各后框架216一体地具有:立起框架部216a,其从横管215向后升高地倾斜并向上方延伸;和座椅轨道部216b,其从立起框架部216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各后框架216由单一的管弯曲成型而构成。在左右的座椅轨道部216b、216b的前部以及后部之间,分别架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侧横管216c和后侧横管216d。

在车体框架f上连结有通过设置在后框架216、216的前部的连杆机构217而能够上下摆动的单元摇摆式的动力装置p,后轮wr被轴支承于动力装置p的后部。动力装置p一体地具备:发动机e,其配置在后轮wr的前方侧;和传动装置m,其位于后轮wr的左侧方。

在设置于左侧的后框架216的支承板218与动力装置p的后部之间设置有后缓冲单元219。

在发动机e的气缸盖220的上部侧壁上连接有进气管221,进气管221通过汽化器223与配置在后轮wr的左侧方的空气滤清器箱222连接。在汽化器223设置有节气门开度传感器291,所述节气门开度传感器291检测汽化器223的节气门开度。在气缸盖220的下部侧壁上连接有穿过后轮wr的右侧方而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224,在排气管224的后端连接有排气消声器225。

发动机e的点火装置293设置在气缸盖220的前部。在发动机e设置有检测发动机e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292,并且,在发动机e的后部的右侧部设置有通过发动机e的旋转进行发电的发电机294。

在左右的后框架216、216之间支承有被配置在发动机e的上方的收纳箱250。收纳箱250被纵列型的乘车用座椅310覆盖上部的开口。座椅310通过设置在收纳箱250的前侧上部的铰链部229(铰链)被设置成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转动,通过使座椅310转动,从而收纳箱250打开/关闭。

在收纳箱250的后方,燃料罐228被支承在后框架216、216之间。

车体框架f、发动机e、收纳箱250和燃料罐228被树脂制的车体罩230覆盖。在图11中,车体右侧的车体罩230的图示被省略。车体罩230具备:前罩231,其从前方覆盖前立管213;中心罩232,其从后方覆盖前立管213和下行框架部214a;脚踏板233,其连续设置在中心罩232的下部;左右一对护腿罩234、234,它们将前罩231、中心罩232和脚踏板233的两侧连结起来;左右一对上部侧底罩235、235,它们从侧方覆盖下框架部214b并从护腿罩234、234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下部侧底罩236、236,它们从上部侧底罩235、235的下缘向下方延伸;底前罩239,其在座椅310的下方从前方覆盖收纳箱250;左右一对后侧罩237、237,它们在座椅310的下方与收纳箱250和燃料罐228一同从侧方覆盖后框架216的上部并与底前罩239的左右两侧连接;左底侧罩238,其以从左侧方覆盖后框架216的下部的方式连续设置在左侧的后侧罩237的下部;和右底侧罩(未图示),其以从右侧方覆盖后框架216的下部的方式连续设置在右侧的后侧罩237的下部。

在左底侧罩238和上述右底侧罩的下方,分别设置有供落座于座椅310的后部的同乘者放脚的后座踏板245。转向把手212的中央部被把手罩242覆盖,前照灯243设置在把手罩242的前部。在前罩23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转向信号灯244。

在燃料罐228的下方设置有覆盖后轮wr的上方的后挡泥板241。

供驾驶员对机动二轮车201的电源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点火开关装置290设置在中心罩32的上部。

图12是从上方观察收纳箱250和燃料罐228的俯视图。

如图12所示,燃料罐228是大致长方体的罐,其在座椅310的后部的下方被配置在后挡泥板241(图11)的上方。燃料罐228具有从其上部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凸缘部228a、228a,燃料罐228被配置在前侧横管216c与后侧横管216d之间,通过各凸缘部228a、228a与前侧横管216c和后侧横管216d的上表面抵接,从而燃料罐228被支承于车体框架f。此外,在燃料罐228的上表面的中央设置有开闭自如地堵塞供油口的罐盖228b。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说明图,并且是图11的xiii-xiii剖视图。

乘车用座椅310具备:座椅底板311,其构成该座椅310的底板;缓冲物312,其配置在座椅底板311的上面并构成座部;和罩313,其作为从上方覆盖缓冲物312的表皮发挥作用。罩313以覆盖缓冲物312的方式安装,并且以其周缘部绕入到座椅底板311的下表面的方式设置,并通过安装部件21被固定于座椅底板311的下表面的安装用孔部311h。

乘车用座椅310的缓冲物312、罩313可由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材料构成,除了形状不同这点以外,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座椅310具有:前座椅部310a,其供驾驶员落座;和后座椅部310b,其供同乘者落座。

在后座椅部310b(图11)的座椅底板311,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将座椅310成关闭状态地锁定于收纳箱250的座椅锁定机构的钩部(未图示)。

铰链部229(图12)被设置在座椅底板311的前端与收纳箱250的前部的侧壁部252(图12)的上部之间。

收纳箱250形成为其上表面250a开口的箱型,具有底面251和侧壁部252,所述侧壁部252从底面251的周缘部向上方立起设置。收纳箱250一体地具备:主收纳部253,其具有能够收纳乘坐者用的大致球状的头盔h(图11)的大小;后部收纳部254,其从主收纳部253的后部的上部向后方延伸;和罐罩部255,其从后部收纳部254向后方延伸。

在收纳箱250的前部设置有电装部件收纳部295,所述电装部件收纳部295以从底面251向下方鼓出的方式形成,在该电装部件收纳部295中,从后方侧顺次地收纳有电池(未图示)、对发动机e等进行控制的ecu(电子控制单元)(未图示)等。电装部件收纳部295的上部的开口被与底面251大致共面的盖板95a以开闭自如的方式堵塞。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底板的说明图。

座椅310的座椅底板311形成为左右对称。座椅底板31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长的大致椭圆状的形状。座椅底板311具有形成前侧的外周的前边部351。此外,座椅底板311具有形成后侧的外周的后边部352。后边部352呈圆弧状弯曲。并且,座椅底板311具有左右一对侧边部353l、353r。各侧边部353l、353r具备:直线状的侧边前部354l、354r,所述直线状的侧边前部354l、354r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左右方向外侧扩大;和侧边后部355l、355r,其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另外,在图14所示的座椅底板311的外周,比假想线k11靠前侧的部分构成前边部351,比假想线k12靠后侧的部分构成后边部352,被夹在假想线k11与假想线k12之间的左右各个部分构成侧边部353l、353r。

座椅底板311的上表面311a形成为平板状。在上表面311a形成有多个排水槽361、366~369,所述多个排水槽361、366~369形成为凹槽状。在上表面311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主排水槽361。主排水槽361通过基准位置p0,所述基准位置p0是根据座椅310的基于重心的中央部而设定的。在座椅底板311,以从基准位置p0呈放射状地指向各边351、352、353l、353r的方式形成有槽。即,主排水槽361具备:前部362,其从基准位置p0呈直线地延伸到前边部351;和后部363,其从基准位置p0呈直线地延伸到后边部352。此外,主排水槽361具备左部364,所述左部364从基准位置p0朝向左侧的侧边前部354l和左侧的侧边后部355l的连结部分353l1呈直线地延伸。并且,主排水槽361具备右部365,所述右部365从基准位置p0朝向右侧的侧边前部354r和右侧的侧边后部355r的连结部分353r1呈直线地延伸。

此外,主排水槽361在基准位置p0上具备相对于上表面311a呈四方形凹陷的凹部360。在凹部360连接有主排水槽361的各部362~365的上游部。凹部360设定在前座椅部310a与后座椅部310b之间的位置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设置有凹部360的结构进行说明,但也可以省略凹部360。

在主排水槽361的前方,形成有左右一对前侧副排水槽366、367。前侧副排水槽366、367形成在前边部351与连结部分353l1、353r1之间,该连结部分353l1、353r1是侧边前部354l、354r和侧边后部355l、355r的连结部分。前侧副排水槽366、367中,前方部366a、367a沿着主排水槽361延伸,后方部366b、367b向左右方向外侧弯曲。在本实施方式的前侧副排水槽366、367中,前方部366a、367a和后方部366b、367b的连接部分形成在最高的位置p1、p2。

在主排水槽361的后方,形成有左右一对后侧副排水槽368、369。后侧副排水槽368、369形成在侧边前部354l、354r和侧边后部355l、355r的连结部分353l1、353r1与后边部352之间。后侧副排水槽368、369以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后侧副排水槽368、369中,在其中途,以在后侧副排水槽368、369内成为最高的位置p3、p4的方式形成有槽。

此外,也可以设置将基准位置p0与各位置p1~p4连结起来的旁通槽371~374。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省略了旁通槽371~374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主排水槽361及副排水槽366~369的槽延伸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主排水槽61及副排水槽66~69不同,但排水口362a~365a、366a~369a、366b~369b被设置在端部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这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主排水槽361中,前侧的排水口362a的高度与后侧的排水口363a的高度相比形成得较低(深)。除了前侧的排水口362a的高度与后侧的排水口363a的高度相比形成得较低这点以外,基于排水口362a~365a、366a~369a、366b~369b的高度的位置关系的大小关系及基于槽的底部的高度、倾斜角等的位置关系的大小关系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排水槽61及副排水槽66~69同样的大小关系。

这里,第二实施方式的主排水槽361的前部362及前侧副排水槽366、367形成在前座椅部310a。此外,主排水槽361的后部363及后侧副排水槽368、369形成在后座椅部310b。因此,侧边部353l、353r的排水口364a、366b、368b、365a、367b、369b对应地配置在前座椅部310a与后座椅部310b之间,侧边部353l、353r的排水口364a、366b、368b、365a、367b、369b的位置被配置在避开坐在前座椅部310a的乘坐者的腿和坐在后座椅部310b的同乘者的腿的位置。因此,从排水口364a~369b排出的水容易排出到不易附着到乘坐者的腿上的位置。

特别是,如图12所示,在俯视时,座椅底板311的各边351、352、353l、353r被配置在比收纳箱250的侧壁部252靠外侧且罩237、237、239的内侧的位置。即,在俯视时,前侧的排水口362a、366a、367a位于比铰链部229靠前侧且比底前罩239靠后方的位置。此外,在俯视时,左侧的排水口364a、366b、368b位于比左侧的侧壁部252靠外侧且比左侧的后侧罩237靠内侧的位置。

此外,在俯视时,右侧的排水口365a、367b、369b位于比右侧的侧壁部252靠外侧且比右侧的后侧罩237靠内侧的位置。并且,在俯视时,后侧的排水口363a、368a、369a位于比燃料罐280靠外侧且后侧罩237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从排水口362a~365a、366a~369a、366b~369b排出的水能够通过收纳箱250的侧壁部252与罩237、237、239之间的间隙而落下,能够不淋湿乘坐者的腿而进行排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座椅底板311形成有多个排水槽361、366~369,排水槽361、366~369形成为将座椅310的相邻的边351、352、353r、353l连接起来。因此,能够构成座椅310,所述座椅310具备能够实现大量排水的座椅底板311。

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变形和应用。

在各实施方式中,座椅10、310的形状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驾驶员专用的单人座椅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驾驶员和同乘者乘坐的纵列型座椅的结构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也可以应用于同乘者专用的单人座椅。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旁通槽71~74,但也可以是省略了旁通槽71~74的结构。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形成将主排水槽361与副排水槽366~369连接起来的旁通槽371~374的结构。并且,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任意地设置旁通槽71~74、371~374的结构,例如省略向前侧副排水槽66、67、366、367延伸的旁通槽71、72、371、372,仅设置向后侧副排水槽68、69、368、369延伸的旁通槽73、74、373、374等。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如下的结构:设置排水口62a~65a、66a~69b,能够从排水口62a~65a、66a~69b排水,但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省略排水口62a~65a、66a~69b,在排水槽61、66~69、71~74中设置穿过座椅底板11的排水孔,仅利用排水孔进行排水。

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机动二轮车以外的车辆的座椅结构。例如,可以应用于鞍乘型车辆等座椅露出到车外的车辆的座椅结构。鞍乘型车辆包括所有跨在车体上乘坐的车辆,不限于机动二轮车(也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是包括自行车等其它两轮车和atv(全地形车辆)等三轮车辆及四轮车辆在内的车辆。

标号说明

10、310:座椅

11、311:底板

12、312:缓冲部件

13、313:罩部件

51、52、53r、53l、351、352、353r、353l:边

60、360:凹部

61、65~69、71~74、361、365~369:排水槽

62a~65a、66a~69b、362a~365a、366a~369b:排水口

p0:中央部

θ0~θ4:倾斜角

64h~69h:排水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