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微客后隔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2515发布日期:2019-05-31 21:19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电动微客后隔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微客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微客后隔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微型面包车(微客)是一种可以载客、运货的小型商用车。

考虑到微客电动车法规要求、座椅调节舒适性以及面对各种复杂的行驶路况带来的车身异响等,目前微客电动车后隔板结构大多数采用平面钣金件/铝板与周边结构件固定连接。在微客电动车行驶过程中,复杂的路况信息产生的路面激励会车身钣金产生共振,传递到平面后隔板上会产生异响与共振。

因此,此处后隔板结构若不合理,会对车内乘员舒适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时间久之,此处车身结构件开裂失效,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此处的性能,现有常规的方法有:1、后隔板背面增加梁类钣金件固定;2、后隔板增加加强筋或者局部特征来实现增加刚度、强度。

上述优化改进方法有以下不足之处:方法1增加梁类钣金件固定会增加单车工时,且增加整车重量;方法2若加强筋杂乱无章,不能达到吸收或避免车身共振,会影响车内乘员舒适度;以上两种方法效果均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微客后隔板安装结构,目的是提高后隔板自身的刚度和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动微客后隔板安装结构,包括后隔板本体以及与后隔板本体和车身b柱连接的加强板。

所述加强板与所述车身b柱的b柱内板固定连接。

所述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利用安全带固定点连接。

所述后隔板本体与b柱下竖板连接,所述加强板位于b柱下竖板的上方。

所述后隔板本体与所述b柱下竖板通过凸焊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后隔板本体与座椅框架后板连接,座椅框架后板位于后隔板本体的下方。

所述后隔板本体与所述座椅框架后板通过凸焊螺栓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电动微客后隔板安装结构,通过设置加强板连接车身b柱和后隔板本体,显著提升后隔板的刚度与强度,同时也达到提高整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与车身可靠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后隔板本体与加强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加强板与b柱内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后隔板本体与b柱下竖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后隔板本体与座椅框架后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后隔板本体;2、加强板;3、b柱内板;4、b柱下竖板;5、座椅框架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微客后隔板安装结构,包括后隔板本体1以及与后隔板本体1和车身b柱连接的加强板2。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4所示,后隔板本体1为竖直设置,后隔板本体1位于电动微客的两个车身b柱之间,后隔板本体1位于座椅的后方,后隔板本体1用于封闭乘员舱,后隔板本体1上设有用于安装后挡风玻璃的窗口。车身b柱包括b柱外板、与b柱外板固定连接的b柱内板3和b柱下竖板4,b柱内板3和b柱下竖板4均为竖直设置,b柱下竖板4与b柱内板3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加强板2与车身b柱的b柱内板3固定连接。加强板2设置两个,各个加强板2分别与一个车身b柱的b柱内板3固定连接,两个加强板2处于与y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后隔板本体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板2固定连接。加强板2具有一定的长度,加强板2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加强板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后隔板本体1固定连接,加强板2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b柱内板3固定连接。加强板2起到冲击载荷力的传递作用,将后隔板本体1受到的冲击载荷传递至车身,有效的提升了后隔板安装点结构的刚度与强度。

作为优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加强板2与b柱内板3利用安全带固定点连接,加强板2与后隔板本体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左右两个加强板2为对称布置。

如图1至图3所示,b柱下竖板4设置两个,后隔板本体1位于两个b柱下竖板4之间。后隔板本体1与b柱下竖板4连接,加强板2位于b柱下竖板4的上方,b柱下竖板4起到冲击载荷力的传递作用以及隔板的安装作用。后隔板本体1与b柱下竖板4通过凸焊螺栓固定连接,加强板2与b柱内板3的连接点设置一个,后隔板本体1与b柱下竖板4的连接点设置两个,这两个连接点为沿b柱下竖板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b柱下竖板4的长度方向与z向相平行,后隔板本体1在b柱下竖板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处与b柱下竖板4通过凸焊螺栓固定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后隔板本体1与座椅框架后板5连接,座椅框架后板5位于后隔板本体1的下方。座椅框架后板5具有一定的长度,座椅框架后板5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后隔板本体1的下端与座椅框架后板5通过凸焊螺栓固定连接,座椅框架后板5位于两个b柱下竖板4之间。通过设置加强板2、b柱下竖板4、座椅框架后板5与后隔板本体1连接,可以使隔板本体传递的冲击载荷力很合理的分布开来,有效的提升了安装点结构的刚度与强度,达到提高了整车nvh性能与车身可靠性的目的。

如图1至图4所示,座椅框架后板5起到装配前的固定以及安装作用。后隔板本体1与座椅框架后板5的连接点设置五个,这五个连接点为沿座椅框架后板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后隔板本体1在座椅框架后板5的长度方向上的五个位置处与座椅框架后板5通过凸焊螺栓固定连接。

后隔板本体1的x向、y向、z向冲击载荷通过加强板2传递到后隔板本体1的安装点处,由于重载载荷力的作用下,使隔板安装点处的x向、y向、z向产生扭矩,若取消其中某一安装点,则对其余一处安装点,产生更大的冲击载荷力。四处安装点对隔板进行固定,可以使隔板本体传递的冲击载荷力很合理的分布开来,有效的提升了安装点结构的刚度与强度。

作为优选的,后隔板本体1为冲压成型钣金件,冲压钣金件与车身结构件连接,即可达到显著提升后隔板的刚度与强度,同时也满足法规与提升车身可靠性。

本发明的后隔板本体1的安装点结构通过与b柱内板3、b柱下竖板4、座椅框架后板5的安装点的个数为十一个,从而能够对后隔板本体1形成固定,使x向、y向、z向被约束,冲击载荷所产生的扭矩很好的被固定点平衡,确保受力合理均匀,能够有效的提升隔板本体安装点的强度、刚度,且车身侧的螺接结构安装点处的结构紧凑简单,有利于后隔板的安装。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微客后隔板安装结构,包括后隔板本体1以及与后隔板本体1和车身B柱连接的加强板2。本发明的电动微客后隔板安装结构,通过设置加强板2连接车身B柱和后隔板本体1,显著提升后隔板的刚度与强度,同时也达到提高整车NVH性能与车身可靠性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周阵阵;陈鹏;赵玉柱;李元良;陈尚志;苍庆禄;郑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2.22
技术公布日:2019.05.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