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以及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83455发布日期:2020-09-11 21:46阅读:95来源:国知局
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以及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童用品领域,特别涉及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儿童推车是常见的婴童用具,其可供婴童坐卧并由监护人推动行走,便于婴童的出行,减轻监护人的负担。为便于收纳和携带,部分的儿童推车设计为可折叠的结构,对于一些可折叠的儿童推车,为便于折叠,其在童车骨架上设置有多个连杆,通过这些连杆来驱动童车骨架的各部件之间联动,以实现儿童推车的自动折叠。但是这类的儿童推车,其连杆的数量较多,使得童车骨架的结构复杂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其能够减少连杆的数量,简化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具有上述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的儿童推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其包括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车架主体,所述车架主体包括扶手架、第一轮架和第二轮架,所述扶手架与所述第一轮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轮架与所述第二轮架转动连接;可将所述车架主体锁定于展开状态的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主体上;解锁装置,与所述锁定装置相连接;座架,其包括座体和前架,所述座体与所述第一轮架转动连接,所述座体上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前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轮架转动连接;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扶手架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

上述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仅需要在童车骨架的一侧设置一个连杆即可实现童车骨架的自动折叠,连杆的数量较少,可简化童车骨架的结构,且可简化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所述扶手架包括第一扶手杆和第二扶手杆,所述第一扶手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轮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扶手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扶手杆通过第一枢轴转动连接,所述锁定装置包括能够限制所述第二扶手杆相对所述第一扶手杆转动的第一锁定机构以及能够限制所述第一扶手杆相对所述第一轮架转动的第二锁定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第一锁止块、第一限位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锁止块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扶手杆上,所述第一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扶手杆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锁止块与所述第一限位件之间,所述第一扶手杆上设置有第一锁止孔,所述第一锁止块插设于所述第一锁止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拨块、第二锁止块、第二限位件、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一拉绳;所述拨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扶手杆上,所述第二扶手杆上设置有绕所述第一枢轴布置的导向槽,所述拨块上具有伸入至所述导向槽内的拨动部,所述拨动部沿所述导向槽移动时可使所述拨动部与所述第一枢轴之间的距离变化;所述第二锁止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扶手杆上,所述第二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扶手杆上,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锁止块与所述第二限位件之间,所述第一轮架上设置有第二锁止孔,所述第二锁止块插设于所述第二锁止孔内,所述第一拉绳连接所述第二锁止块和所述拨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所述解锁装置包括解锁件和第二拉绳,所述解锁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扶手杆上,所述第二拉绳连接所述解锁件和所述第一锁止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所述座架还包括后架,所述后架与所述座体转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儿童推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实施例展开时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的b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实施例中的扶手架的分解图;

图7为图6中的c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的d部分的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实施例折叠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其包括车架主体、锁定装置、解锁装置30、座架40和连杆50。其中,车架主体具有展开状态(见图1所示)和折叠状态(见图9所示),车架主体包括扶手架11、第一轮架12和第二轮架13,扶手架11与第一轮架12通过第一轴杆件转动连接,第一轮架12与第二轮架13通过第二轴杆件转动连接。锁定装置设置于车架主体上,解锁装置30与锁定装置相连接,通过锁定装置可将车架主体锁定于展开状态,通过解锁装置30可将锁定装置进行解锁,以使车架主体可以折叠。座架40包括座体41和前架42,座体41与第一轮架12通过第三轴杆件转动连接,座体41上具有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12,前架42与第一连接部411通过第四轴杆件转动连接,且前架42还与第二轮架13通过第五轴杆件转动连接。连杆50的一端与扶手架11通过第六轴杆件转动连接,连杆5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412通过第七轴杆件转动连接。

如上,当车架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通过锁定装置将其锁定,扶手架11无法相对第一轮架12转动;通过解锁装置30将锁定装置解锁后,扶手架11可相对第一轮架12转动,当扶手架11转动时,可驱动第一连杆50动作,进而可驱动座体41和前架42动作,第二轮架13和第一轮架12相向转动,通过转动扶手架11可驱动童车骨架的各部件联动,以实现童车骨架的自动折叠过程。在上述实施例中,仅需要在童车骨架的一侧设置一个连杆50,连杆50的数量较少,可简化童车骨架的结构,且可简化装配。

参照图1和图6,扶手架11包括第一扶手杆111和第二扶手杆112,第一扶手杆111的一端与第一轮架12通过前述的第一轴杆件转动连接,第一扶手杆111的另一端与第二扶手杆112通过第一枢轴转动连接。相应的,锁定装置包括第一锁定机构和第二锁定机构,第一锁定机构能够限制第二扶手杆112相对第一扶手杆111转动,第二锁定机构能够限制第一扶手杆111相对第一轮架12转动。

具体的,参照图4、图6、和图8,第一锁定机构包括第一锁止块211、第一限位件212和第一弹性件213。第一锁止块211与第二扶手杆112通过第八轴杆件可转动连接,第一限位件212固定设置于第二扶手杆112上,第一弹性件213设置于第一锁止块211与第一限位件212之间,第一扶手杆111上设置有第一锁止孔214,第一锁止块211插设于第一锁止孔214内,从而可限制第二扶手杆112相对第一扶手杆111转动。

参照图2、图3、图6和图7,第二锁定机构包括拨块221、第二锁止块222、第二限位件223、第二弹性件224以及第一拉绳225。拨块22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扶手杆111上,在第二扶手杆112上设置有绕第一枢轴布置的导向槽227,拨块221上具有伸入至导向槽227内的拨动部2211。一种实施例中,导向槽227的内侧壁与第一枢轴之间的距离沿着时针转动方向变化,使得当拨动部2211沿导向槽227移动时,拨动部2211与第一枢轴之间的距离变化,进而可使拨块221沿第一扶手杆111移动。第二锁止块222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扶手杆111上,第二限位件223固定设置于第一扶手杆111上,第二弹性件224设置于第二锁止块222与第二限位件223之间,第一轮架12上设置有第二锁止孔226,第二锁止块222插设于第二锁止孔226内,第一拉绳225连接第二锁止块222和拨块221。通过该结构可限制第一扶手杆111相对第一轮架12转动。

参照图6,解锁装置30包括解锁件31和第二拉绳32,解锁件3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扶手杆112上,第二拉绳32连接解锁件31和第一锁止块211。

当车架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通过第一弹性件213可将第一锁止块211保持在插入第一锁止孔214的状态,通过第二弹性件224可将第二锁止块222保持在插入第二锁止孔226的状态。当需要将锁定装置解锁以折叠车架主体时,按压解锁件31,解锁件31带动第二拉绳32移动,第二拉绳32牵引第一锁止块211转动,以使第一锁止块211移出第一锁止孔214,第一锁定机构解锁;人手推动第二扶手杆112转动,拨动块沿导向槽227移动,拨动部2211与第一枢轴之间的距离变化,以使得拨块221和第二拉绳32移动,通过第二拉绳32牵引第二锁止块222移动,第二锁止块222移出第二锁止孔226,从而可将第二锁定机构解锁;继续转动第一扶手杆111,可带动连杆50动作,进而带动座体41、前架42以及第二轮架13动作,从而实现童车骨架的自动折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解锁装置30,亦可将解锁件31枢设于第二扶手杆112上,当需要解锁时,转动解锁件31,以使第二拉绳32绕设于解锁件31上,通过第二拉绳32亦可牵引第一锁止块211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锁定机构,亦可将第一锁止块21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扶手杆112上,即第二拉绳32牵引第一锁止块211滑动,以使第一锁止块211移出第一锁止孔214。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二锁定机构,可将第二锁止块222枢设于第一扶手杆111上,第一拉绳225牵引第二锁止块222转动,以将第二锁止块222移出第二锁止孔226。亦可将第一拉绳225直接连接于第二扶手杆112上,当第二扶手杆112相对第一扶手杆111转动时可将第一拉绳225绕设于第二扶手杆112上,从而可使第一拉绳225牵引第二锁止块222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扶手杆111和第二扶手杆112可固定连接,或者形成为一体式的结构,即第一扶手杆111和第二扶手杆112不能相对转动,此时对于锁定装置,可以将第一拉绳225的端部连接于解锁件31。

参照图1,连杆50上形成有弯曲部,以使得车架主体在处于展开状态时,连杆50的侧向投影位于车架主体的侧向投影内,以使童车骨架较为美观。

在第一扶手杆11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锁止孔214,其中一个第一锁止孔214对应于车架主体处于展开状态的位置,另一个第一锁止孔214对应于车架主体处于折叠状态的位置。由此,当车架主体处于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时,均可将第一锁止块211插入第一锁止孔214,以限制扶手架11的动作,可确保童车骨架在折叠时能够更好地收束在一起,避免扶手架11自行展开。

参照图1,座架40还包括后架43,后架43与座体41通过前述的第三轴杆件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架43与座体41之间还可通过第九轴杆件转动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各轴杆件可以采用销轴、螺栓或者铆钉等结构。第一弹性件213和第二弹性件224可采用弹簧或橡胶垫块等弹性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儿童推车,其包括坐兜(图中未示出)以及上述的可自动折叠的童车骨架。具体的,坐兜安装于座架40上。坐兜的前部分可以连接于前架42,坐兜的后部分可连接于后架43,后架43可以相对于前架42转动,以便于调整坐兜后部分的俯仰角度,以便于调整婴童的睡姿和坐姿。儿童推车在折叠时,可通过人手转动后架43,以使后架43折叠。

如上所述,在按压解锁件31后,推动扶手架11即可进行整车的自动折叠,不需要用户手动将儿童推车的各部件依次折叠,童车骨架和儿童推车能够完成自动折叠过程,方便用户的使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