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气运行的车辆的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87132发布日期:2021-12-18 03:07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气运行的车辆的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电气运行的车辆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2.在电气运行的双轨迹车辆中,牵引电池可从车辆下部插入底部侧敞开的装配空间中。装配空间可在车辆纵向上由前部的和后部的电池横梁限制并且在车辆横向上由侧向的门槛限制,该门槛将前部/后部电池横梁相互连接。牵引电池可在其电池壳体处具有环绕的壳体凸缘。对于插入车身侧的装配空间中的牵引电池,壳体凸缘可旋拧到门槛的下侧处和到前部/后部电池横梁的下侧处。
3.在这种类型的车身结构中,在车辆纵向上在后部电池横梁之后,后轴副车架经由副车架轴承连结在车辆车身处。后轴副车架具有侧向的副车架纵梁,其在前部角结点(eckknote)处与前部副车架横梁相互连接。前部副车架横梁以自由的纵向偏移(laengsversatz)与所面向的电池横梁相间隔。
4.此外,牵引电池在其面向车辆尾部的后侧处具有联接部位,供应线路(versorgungsleitung)从该联接部位铺设直至尾侧的驱动设备。为了保证供应线路的简单铺设,后部电池横梁可具有自由的窗式入口,供应线路引导通过该窗式入口直至电池侧的联接部位。因此,电池侧的联接部位(经由窗式供应线路入口)向车辆后部暴露。在尾部碰撞中,尾侧的驱动设备被以尾部碰撞力来加载,该尾部碰撞力使驱动设备向电池侧的联接部位移位。由此存在可能使在电池侧的联接部位处的碰撞敏感的插接连接损坏的风险。
5.由文件de 10 2016 000 669 b3已知一种用于双轨迹车辆的车身结构。由文件de 10 2004 062 932 b4已知一种机动车的后部的底部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在其中以简单的方式保护碰撞敏感的牵引电池免于由尾部碰撞引起的损坏。
7.该目的通过专利权利要求1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优选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
8.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副车架(hilfsrahmen)在这两个前部角结点中的每个处延长有支撑元件,其至少部分地桥接在副车架横梁与电池横梁之间的自由的纵向偏移。在尾部碰撞情况中,副车架以其两个支撑元件和其两个副车架纵梁以及电池横梁接入尾部碰撞负载路径中。尾部碰撞负载路径很大程度上无力地桥接电池侧的联接部位。因此,在尾部碰撞情况中在电池侧的联接部位处的碰撞敏感的插接连接可保持免于损坏。
9.通过提供支撑元件,在尾部碰撞情况中后轴副车架即可在碰撞路线(crashverlauf)中提早与电池横梁锁止(auf block gehen)并且被接入尾部碰撞负载路径中,而不造成上面所提到的电池插接连接的损坏。
10.在一技术实现方案中,相应的支撑元件能够以突出部(ueberstand)向车辆前部伸
出超过副车架横梁。支撑元件可经由与纵向偏移相比明显更小的装配空隙(freigang)与电池横梁相间隔,由此保证副车架在车辆车身处无干扰轮廓的装配。在尾部碰撞情况中,可使副车架向车辆前部移位,亦即在耗尽(aufbrauch)略微的装配空隙的情况下直到与电池横梁相撞。
11.在尾部碰撞力的无缺陷的力流(kraftschluss)方面,支撑元件可具有前侧的支撑面。该支撑面在尾部碰撞情况中与电池横梁的止挡型材件(anschlagprofilteil)传递力地共同作用。不仅副车架侧的支撑面而且止挡型材件的与此共同作用的止挡面可大致完全处于竖直

横向平面中并且/或者彼此平面平行地(planparallel)取向。
12.在车辆横向上,可在这两个支撑元件之间撑开有自由的间隔(zwischenraum),其在车辆纵向上观察相应由副车架横梁和由电池横梁限制。
13.电池横梁可在车辆横向上观察三件式地来构建,亦即带有车辆外部的两个横梁止挡型材件和中间的横梁中间部段。这两个横梁止挡型材件可与横梁中间部段一起限制用于供应线路(其铺设在电池侧的联接部位与尾侧的驱动设备之间)的自由的窗式入口。
14.在构件刚性的实现方面,电池横梁的止挡型材件可以是带有在横截面中闭合的空心型材的空心梁。面向副车架的止挡面可由止挡型材件的尾侧的后壁来构造。为了进一步提高构件刚性,可在止挡型材件的空心型材中布置有至少一个隔挡元件(schottelement)。隔挡元件可支撑在止挡型材件的后壁与面向牵引电池的前壁之间。
15.为了进一步提高在尾部碰撞情况中的构件刚性,电池横梁的止挡型材件可与限制电池装配空间的侧门槛和车身侧的尾部

纵梁一起在共同的车身结点处汇合。
附图说明
16.接下来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图1以透视性的部分视图示出了双轨迹机动车的车身结构;图2以透视图单独示出了牵引电池;图3以细节视图示出了处于牵引电池的上侧上的介质通道;图4以部分视图从下方示出了带有安装在其中的牵引电池的机动车的车身结构;图5示出了从车辆下部对车身结构的透视性的部分视图;以及图6示出了沿着剖切平面xz的部分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在图1中示出了双轨迹车辆的车身结构,其接下来就对于本发明的理解必需之处来说明。因此,车身结构具有两个侧向的、在车辆纵向x上伸延的门槛1,在图1中示出了其中的仅仅一个。门槛1在车辆纵向x上在前部a柱3以及后部c柱5之间延伸并且在底部侧限制侧门开口7。在车身结构的车辆底部中安装有碰撞敏感的牵引电池9。其在底部板件10之下位于装配空间8(图6)中。装配空间8在车辆横向y上在这两个门槛1之间延伸。在车辆纵向x上,装配空间8在未示出的前部电池横梁与在附图中示出的后部电池横梁13之间延伸。
18.在图5中,每个门槛1在向车辆后部的进一步伸延中在车身结点k处相应过渡到尾侧的车身纵梁15中。在尾侧的两个车身纵梁15之间连结有尾部

底部组件(bodengruppe)17(图4或图6)。在图5中,门槛1、后部电池横梁13和尾侧的车身纵梁15因此在车身结点k处汇
合。
19.尾侧的两个车身纵梁15在其下侧处具有连结部位19,后轴副车架21(图4)可经由副车架轴承23连结到连结部位处。后轴副车架21是车辆后轴ha(图4或图6)的组成部分。
20.在图4中,后轴副车架21闭合地框架形地来构造,亦即带有侧向的副车架纵梁25和前部/后部副车架横梁27。侧向的两个副车架纵梁25在前部角结点e(图4)处与前部副车架横梁27相连接。在图4中,前部副车架横梁27以自由的纵向偏移δx与电池横梁13相间隔。在图4中,前部副车架横梁27在两侧向车辆外部延长有侧部段29,副车架轴承23相应位于侧部段的车辆外部的端部处,副车架轴承连结在相应的尾侧的车身纵梁15处。后轴副车架21承载电气运行的驱动设备,其带有在图6中以虚线表示的电动机31。
21.这两个门槛1以及前部和后部电池横梁13限制在底部侧敞开的装配空间8,牵引电池9可从车辆下部插入该装配空间中。在图2中,牵引电池9在其电池壳体处具有环绕的壳体凸缘33。对于插入装配空间8中的牵引电池9,该壳体凸缘可在连结部位a(图2或图4)处旋拧到门槛1的下侧处和到电池横梁13的下侧处。在图2中,牵引电池9在其上侧处具有在中间在车辆纵向x上伸延的介质通道35(图2和图3),牵引电池9的供应线路铺设到该介质通道中。在图3中,介质通道35向车辆上部由压印到底部板件10中的中央槽道(mitteltunnel)37限制。此外,牵引电池9在其面向车辆尾部的后侧处具有联接部位39(图2或图5),未示出的供应线路从该联接部位铺设直至尾侧的驱动设备。供应线路在通行实践中与电池侧的联接部位39插接连接。
22.在图4或图5中,后部电池横梁13三件式地来构建,亦即带有在车辆横向y上外部的横梁止挡型材件41(其功能接下来来说明)和横梁中间部段43(其将这两个横梁止挡型材件41相互连接)。这两个横梁止挡型材件41与横梁中间部段43一起限制窗式入口45(图5)。通过形成在电池横梁13中的自由的窗式入口45可将供应线路铺设直至电池侧的联接部位39并且在那里插接连接。
23.为了在尾部碰撞情况中防止电池侧的联接部位39的碰撞敏感的插接连接的由尾部碰撞引起的损坏,采取接下来所说明的措施:如此,副车架21在其前部角结点e中的每个处延长有支撑元件47。支撑元件47在车辆纵向x上部分地桥接在副车架横梁27与电池横梁13之间的自由的纵向偏移δx。在图4或图6中,在支撑元件47与电池横梁13之间仅留有略微的装配空隙f。在尾部碰撞情况中,以尾部碰撞力f(图4)来加载后轴副车架21。由此使后轴副车架21向车辆前部移位,亦即在耗尽略微的装配空隙f的情况下。由此在碰撞路线中提早产生尾部碰撞负载路径i
x
,在其中尾部碰撞力f可经由副车架纵梁25以及支撑元件47导入后部电池横梁13的止挡型材件41中,亦即在很大程度上无力地桥接电池侧的联接部位39的情况下。因此可防止电池侧的联接部位39的由碰撞引起的损坏。
24.如从图4另外得悉的那样,支撑元件47以突出部向车辆前部伸出超过前部副车架横梁27。这两个支撑元件47以及这两个横梁27,13跨越自由的间隔,由此保证后轴ha的无干扰轮廓的装配。
25.为了保证在尾部碰撞负载路径l
x
中无缺陷的力流,支撑元件47在图6中具有前侧的支撑面51,其与止挡型材件41的相对而置的止挡面55彼此平面平行地取向。
26.在提高的构件刚性方面,后部电池横梁13的止挡型材件41实现为带有在横截面中闭合的空心型材的空心梁。止挡面53在此构造在止挡型材件41的面向副车架21的后壁55
处。为了进一步提高构件刚性,在止挡型材件41的空心型材中布置有隔挡元件57。在图6中,隔挡元件57支撑在型材后壁55与面向牵引电池9的型材前壁59之间。
27.附图标记清单1 门槛3 a柱5 c柱7 侧门开口8 牵引电池装配空间9 牵引电池10 底部板件13 后部电池横梁15 尾侧的车身纵梁17 尾部

底部组件19 连结部位21 后轴副车架23 副车架轴承25 副车架纵梁27 副车架横梁29 侧部段31 电机33 壳体凸缘35 介质通道37 中央槽道39 电池侧的联接部位41 止挡型材件43 横梁中间部段45 窗式入口47 支撑元件51 支撑面53 止挡面55 型材后壁57 隔挡元件59 型材前壁k 车身结点e 角结点a 连结部位δx 纵向偏移f 装配空隙l
x 尾部碰撞负载路径
ha 后轴f 尾部碰撞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