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和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6403发布日期:2021-10-05 08:4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和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和摩托车。

背景技术

越野摩托车使用的路况复杂,飞石冲击、杂草剐蹭等不可避免,因此,性能件(如节流阀体)、脆弱件(如炭罐)等均需得到有效的保护。由于越野车特有因素,其它各零部件均需布置较高,故炭罐在摩托车整车上的可布置空间十分有限,只能对其进行较低位置的布置。但是炭罐作为环保关键件,对燃油蒸发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一旦损坏,对排放将会造成影响,故此,需考虑其保护措施。然而现有的越野摩托车对炭罐防护性依然比较差,飞石冲击、泥水飞溅、杂草剐蹭等状况依然对炭罐有所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充分利用摩托车自有零件实现对炭罐的保护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的摩托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包括车架、炭罐和摇架;所述车架包括:

上支撑管、下支撑管;

左侧座支管、右侧座支管;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座支管、右侧座支管连接;所述左侧座支管的末端、右侧座支管的末端均向所述上支撑管的后方延伸;

左侧弯曲连接管、右侧弯曲连接管;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左侧和下支撑管的末端左侧之间连接有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右侧和下支撑管的末端右侧之间连接有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

左侧延伸支管、右侧延伸支管,所述左侧延伸支管连接在所述左侧座支管与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之间;所述右侧延伸支管连接在所述右侧座支管与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所述左侧延伸支管与左侧弯曲连接管之间、右侧延伸支管与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均具有三角连接遮挡部;

所述摇架通过枢轴连接在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和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且可上下摆动;

所述炭罐与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连接且位于两个所述三角连接遮挡部之间,并延伸至所述摇架内。

进一步地,所述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还包括发动机和空滤器;所述上支撑管、下支撑管、左侧弯曲连接管以及上支撑管、下支撑管、右侧弯曲连接管均围合形成第一三角区域;所述左侧座支管、左侧弯曲连接管、左侧延伸支管以及右侧座支管、右侧弯曲连接管、右侧延伸支管均围合形成第二三角区域;所述发动机设于两个所述第一三角区域之间且位于所述炭罐的前方;所述空滤器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三角区域之间且位于所述炭罐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空滤器的下方设有位于所述炭罐后方的挡泥防护部。

进一步地,所述炭罐的下端设有防护遮挡罩。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还包括主梁连接管;所述上支撑管的首端与所述主梁连接管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向所述主梁连接管的后方倾斜向下延伸;所述下支撑管的首端与所述主梁连接管的中下相连接;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向所述主梁连接管的后方倾斜向下延伸;所述上支撑管与所述主梁连接管之间形成的夹角比所述下支撑管与所述主梁连接管之间形成的夹角大;

所述左侧座支管的末端、右侧座支管的末端均向所述上支撑管的后方倾斜向上延伸;

所述左侧座支管的末端、右侧座支管的末端分别具有左侧支撑延伸段和右侧支撑延伸段;

所述左侧延伸支管的末端和右侧延伸支管的末端分别具有左侧连接延伸段和右侧连接延伸段;

所述左侧延伸支管的首端与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延伸段与所述左侧支撑延伸段紧靠密封连接;

所述右侧延伸支管的首端与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连接;所述右侧连接延伸段与所述右侧支撑延伸段紧靠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具有弧度向下延伸的弧度延伸段;所述弧度延伸段的首端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座支管、右侧座支管连接;所述弧度延伸段的末端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右侧弯曲连接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弧度延伸段的首端与所述摇架之间连接有位于所述炭罐后方的减震弹簧件;所述减震弹簧件的上端与所述弧度延伸段的首端相铰接;所述减震弹簧件的下端倾斜向下延伸且与所述摇架连接;所述减震弹簧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炭罐的中心轴线相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包括左侧弧形弯曲段和左侧C形弯曲段;所述左侧弧形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的左侧连接,另一端向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后下方内圆弧延伸且与所述左侧C形弯曲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左侧C形弯曲段的另一端向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延伸且与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相连接;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包括右侧弧形弯曲段和右侧C形弯曲段;所述右侧弧形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的右侧连接,另一端向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后下方内圆弧延伸且与所述右侧C形弯曲段的一端连接;所述右侧C形弯曲段的另一端向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延伸且与所述下支撑管的末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和右侧弯曲连接管连通有与所述上支撑管的末端连接的支撑横管;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和右侧弯曲连接管分别与所述下支撑管相连通;所述炭罐具有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与所述支撑横管相连通。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摩托车,所述摩托车包括车体和如上述所述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利用车架与摇架对炭罐进行合理地排位布置,将左侧延伸支管与左侧弯曲连接管之间、右侧延伸支管与右侧弯曲连接管之间设计成两个三角连接遮挡部,形成独特的遮挡结构,再将炭罐与上支撑管的末端进行连接固定,放置在两个三角连接遮挡部之间,并延伸至摇架内,利用车架的三角连接遮挡部、摇架对炭罐的左右方向形成有效的保护,充分利用摩托车自有零件实现对炭罐的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的损坏。

2、本发明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整体空间紧凑,合理布设车架与摇架的位置,为其它零件的布置提供了充足的可选区域,提高整车的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炭罐在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炭罐、减震弹簧件在车架上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炭罐、空滤器在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炭罐、发动机在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包括:

车架1、主梁连接管11、上支撑管12、弧度延伸段121、下支撑管13、左侧座支管14、左侧支撑延伸段141、右侧座支管15、右侧支撑延伸段151、左侧弯曲连接管16、左侧弧形弯曲段161、左侧C形弯曲段162、右侧弯曲连接管17、右侧弧形弯曲段171、右侧C形弯曲段172、左侧延伸支管18、左侧连接延伸段181、右侧延伸支管19、右侧连接延伸段191、炭罐2、通气管21、摇架3、发动机4、空滤器5、三角连接遮挡部6、第一三角区域7、第二三角区域8、防护遮挡罩9、减震弹簧件10、支撑横管101、挡泥防护部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包括车架1、炭罐2、摇架3、发动机4和空滤器5;所述车架1包括上支撑管12、下支撑管13、左侧座支管14、右侧座支管15、左侧弯曲连接管16、右侧弯曲连接管17、左侧延伸支管18和右侧延伸支管19。其中,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座支管14、右侧座支管15连接;所述左侧座支管14的末端、右侧座支管15的末端均向所述上支撑管12的后方延伸;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左侧和下支撑管13的末端左侧之间连接有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16;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右侧和下支撑管13的末端右侧之间连接有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17;所述左侧延伸支管18连接在所述左侧座支管14与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16之间;所述右侧延伸支管19连接在所述右侧座支管15与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17之间;所述左侧延伸支管18与左侧弯曲连接管16之间、右侧延伸支管19与右侧弯曲连接管17之间均具有三角连接遮挡部6,可以有效地对炭罐2的左右方向形成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2的损坏;所述上支撑管12、下支撑管13、左侧弯曲连接管16以及上支撑管12、下支撑管13、右侧弯曲连接管17均围合形成第一三角区域7;所述左侧座支管14、左侧弯曲连接管16、左侧延伸支管18以及右侧座支管15、右侧弯曲连接管17、右侧延伸支管19均围合形成第二三角区域8;所述发动机4设于两个所述第一三角区域7之间且位于所述炭罐2的前方;所述空滤器5设于两个所述第二三角区域8之间且位于所述炭罐2的上方;所述摇架3通过枢轴连接在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16和右侧弯曲连接管17之间且可上下摆动,用于支撑摩托车的后轮;具体的,该摇架包括两根摇支杆和连接在两根摇支杆之间的连接杆;所述炭罐2与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连接且位于两个所述三角连接遮挡部6之间,并延伸至所述摇架3内,具体延伸至两根摇支杆之间的空间内。

该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利用车架1与摇架3对炭罐2进行合理地排位布置,将左侧延伸支管18与左侧弯曲连接管16之间、右侧延伸支管19与右侧弯曲连接管17之间设计成两个三角连接遮挡部6,形成独特的遮挡结构,再将炭罐2与上支撑管12的末端进行连接固定,放置在两个三角连接遮挡部6之间,并延伸至摇架3内,并在两个第一三角区域7之间设置发动机4,两个第二三角区域8之间设置空滤器5,利用车架1的三角连接遮挡部6、摇架3对炭罐2的左右方向以及发动机4对炭罐2的前方向、空滤器5对炭罐2的上方向形成有效的保护,充分利用摩托车自有零件实现对炭罐2的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2的损坏。同时,该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整体空间紧凑,合理布设车架1与摇架3的位置,为其它零件的布置提供了充足的可选区域,如发动机4、空滤器5等零件位置的安装,提高整车的利用率高。

为了加强对炭罐2的保护,所述空滤器5的下方设有位于所述炭罐2后方的挡泥防护部102。该挡泥防护部102为挡泥脆皮,对炭罐2的后方起到良好的保护,可阻挡后轮飞溅的泥水和飞石,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2的损坏。当然,挡泥防护部102也与摇架3之间可滑动接触连接,随摇架3同步可上下摆动,与下方的三角连接遮挡部6、摇架3存在一些重叠区域,能够更好地对炭罐2的后方形成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2的损坏。同时,所述炭罐2的下端设有防护遮挡罩9。通过设置防护遮挡罩9可以有效地对炭罐2的下端进行保护,防止摇架3在上下摆动的过程中,造成炭罐2的下端裸露,而被飞石、泥水、丛草等损坏。与此同时,利用车架1、摇架3、空滤器5、防护遮挡罩9、发动机4、挡泥防护部102对炭罐2的左右、上下、前后起到全方面的有效的保护,充分利用摩托车自有零件实现对炭罐2的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2的损坏。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车架1还包括主梁连接管11;所述上支撑管12的首端与所述主梁连接管11的上端相连接;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向所述主梁连接管11的后方倾斜向下延伸;所述下支撑管13的首端与所述主梁连接管11的中下相连接;所述下支撑管13的末端向所述主梁连接管11的后方倾斜向下延伸;所述上支撑管12与所述主梁连接管11之间形成的夹角比所述下支撑管13与所述主梁连接管11之间形成的夹角大,合理设置第一三角区域7,便于发动机4的安装。所述左侧座支管14的末端、右侧座支管15的末端均向所述上支撑管12的后方倾斜向上延伸;所述左侧座支管14的末端、右侧座支管15的末端分别具有左侧支撑延伸段141和右侧支撑延伸段151;所述左侧延伸支管18的末端和右侧延伸支管19的末端分别具有左侧连接延伸段181和右侧连接延伸段191;所述左侧延伸支管18的首端与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16连接;所述左侧连接延伸段181与所述左侧支撑延伸段141紧靠密封连接;所述右侧延伸支管19的首端与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17连接;所述右侧连接延伸段191与所述右侧支撑延伸段151紧靠密封连接,使左侧延伸支管18、右侧延伸支管19分别与左侧座支管14、右侧座支管15稳定连接,提高安全性能,对左侧座支管14、右侧座支管15起到进一步稳定支撑。通过采用焊接、铆接、卡扣等连接方式,优选采取焊接的方式,将主梁连接管11、上支撑管12、下支撑管13、左侧座支管14、右侧座支管15、左侧弯曲连接管16、右侧弯曲连接管17、左侧延伸支管18和右侧延伸支管19连接形成车架1,连接安全牢固,稳定可靠,合理位置布设,并且可以有效地形成第一三角区域7、第二三角区域8以及三角连接遮挡部6,使该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整体空间紧凑,有助于发动机4、空滤器5合理安装,提高整车的利用率高,充分利用摩托车自有零件实现对炭罐2的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2的损坏。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具有弧度向下延伸的弧度延伸段121;所述弧度延伸段121的首端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座支管14、右侧座支管15连接;所述弧度延伸段121的末端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16、右侧弯曲连接管17连接。通过设置弧度延伸段121可以有效地与左侧座支管14、右侧座支管15、左侧弯曲连接管16、右侧弯曲连接管17实现稳定连接,便于布设第一三角区域7、第二三角区域8以及三角连接遮挡部6,使三角连接遮挡部6可以有效地对炭罐2的左右方向形成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2的损坏,同时,使该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整体空间紧凑,有助于发动机4、空滤器5合理安装,提高整车的利用率高,进而充分利用摩托车自有零件实现对炭罐2的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2的损坏。

优选的,所述弧度延伸段121的首端与所述摇架3之间连接有位于所述炭罐2后方的减震弹簧件10;所述减震弹簧件10的上端与所述弧度延伸段121的首端相铰接;所述减震弹簧件10的下端倾斜向下延伸且与所述摇架3连接;所述减震弹簧件10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炭罐2的中心轴线相平行,如图1中,两条虚线代表减震弹簧件10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炭罐2的中心轴线。通过布设炭罐2的角度,使炭罐2与减震弹簧件10二者的中心轴线平行,在减震弹簧件10压缩变化时,与炭罐2的间隙可以几乎保持不变,而且由于二者的中心轴线平行,对炭罐2的减震作用可发挥的更大。

为了能够更好支撑固定发动机4,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16包括左侧弧形弯曲段161和左侧C形弯曲段162;所述左侧弧形弯曲段161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的左侧连接,另一端向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后下方内圆弧延伸且与所述左侧C形弯曲段162的一端连接;所述左侧C形弯曲段162的另一端向所述下支撑管13的末端延伸且与所述下支撑管13的末端相连接;所述右侧弯曲连接管17包括右侧弧形弯曲段171和右侧C形弯曲段172;所述右侧弧形弯曲段171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的右侧连接,另一端向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后下方内圆弧延伸且与所述右侧C形弯曲段172的一端连接;所述右侧C形弯曲段172的另一端向所述下支撑管13的末端延伸且与所述下支撑管13的末端相连接。通过左侧弧形弯曲段161和左侧C形弯曲段162完成对上支撑管12和下支撑管13的连接,同理,右侧弧形弯曲段171和右侧C形弯曲段172完成对上支撑管12和下支撑管13的连接,利用左侧C形弯曲段162、右侧C形弯曲段172可以对发动机4有效支撑,使发动机4稳定连接在第一三角区域7内。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由于炭罐2布置位置较低,炭罐2的通气管21接入下支撑管13较远,为了避免通气管21吸入液态水,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16和右侧弯曲连接管17连通有与所述上支撑管12的末端连接的支撑横管101;所述左侧弯曲连接管16和右侧弯曲连接管17分别与所述下支撑管13相连通;所述炭罐2具有通气管21,所述通气管21与所述支撑横管101相连通。将通气管21与支撑横管101相连通,使气体经过下支撑管13、左侧弯曲连接管16、右侧弯曲连接管17、支撑横管101,然后从支撑横管101经过通气管21进入炭罐2内,避免了通气管21吸入液态水,同时,可以减少灰尘进入炭罐2内。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其中,该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利用车架1、摇架3、空滤器5、防护遮挡罩9、发动机4、挡泥防护部对炭罐2的左右、上下、前后起到全方面的有效的保护,充分利用摩托车自有零件实现对炭罐2的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2的损坏。同时,该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整体空间紧凑,合理布设车架1与摇架3的位置,为其它零件的布置提供了充足的可选区域,如发动机4、空滤器5等零件位置的安装,提高整车的利用率高。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摩托车,尤其越野摩托车,所述摩托车包括车体和如上述所述的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该摩托车炭罐防护配置结构设于车体上,使该摩托车可以通过零件实现对炭罐2的保护,避免飞石、泥水、丛草等对炭罐2的损坏。同时,该摩托车整体空间紧凑,整车的利用率高,深受用户的喜爱。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