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486359发布日期:2022-01-15 01:05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汽车前部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汽车的外观造型和感知质量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关注,汽车前脸区域的大灯、前格栅、前保的造型又是整车外观感知的重点研究对象,尤其是随着新能源车企的介入与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由于驱动形式的巨大变化,前脸大灯能可以在更自由的状态下进行设计与布置,传统燃油车想要实现一些电动车的高感知造型特征,需要在dts定义以及结构保证方面做出改变,达到整车的感知评价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3.前贯穿组合灯与其周边多个零件配合,例如与信号灯、机罩、前格栅、前保和翼子板等结构之间都存在间隙、面差的装调配合要求。目前由于车身尺寸链过长,各链环公差累积导致前贯穿组合灯的定位安装点波动较大,无法按照传统方式实现快速准确的自定位装配,通常采用人工调整装配的方式,在总装调线进行调整。由于前贯穿组合灯与前端总成结构连接固定,而前端总成结构连接固定在白车身的左右纵梁上,纵梁一般具有高强度且成型易变形特点,往往在现实安装时,左右两侧的纵梁不能做到位置完全对称,存在一定的位置误差,因此导致安装在其上的前端总成结构的位置也存在误差,最后则会影响依靠前端总成结构定位的前贯穿组合灯的位置精度。
4.相关技术中,为了消除由于左右纵梁位置精度误差,采取将前端框架、防撞梁总成等结构先在线下进行装配,以保证结构之间尽可能消除位置误差,随后再通过对应的定位工装安装在左右纵梁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前端总成结构的位置误差,但是由于前端框架本身具有一定的高度,在前端总成结构安装在左右纵梁的过程中,前端框架很可能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发生转动,从而影响其自身的位置精度,继而影响后续安装定位在其上的前贯穿组合灯的位置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前端模块在安装的过程中由于前端框架易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发生转动,导致安装定位在其上的前贯穿组合灯的位置精度较差的问题。
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其包括:
7.前端模块,其包括前端框架;
8.连接模块,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至少一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呈l形,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竖直面与所述前端框架靠近车头的一面相连,水平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修正所述前端框架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不大于预设误差,还用于辅助所述第一连接件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定位;
9.前贯穿组合灯模块,其包括至少两根沿车尾方向延伸设置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以用于沿竖直方向、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宽度方向的位置定位。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竖直面上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调节孔,所述前端框架上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定位调节孔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孔配合,且所述第一定位调节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连接模块还包括多个调节垫片,所述调节垫片可拆卸地设于其中一所述第一定位调节孔与第一固定孔之间,以用于修正所述前端框架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不大于预设误差。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塑性变形能力,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硬度小于所述前端框架和第一连接件的硬度,以用于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时辅助所述调节垫片修正所述前端框架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二定位调节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水平面上设有至少一第三定位调节孔,所述第二定位调节孔用于与所述第三定位调节孔匹配,且所述第二定位调节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定位调节孔的尺寸。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车头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至少两个凸起部,每一所述凸起部的顶面均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连接臂上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二固定孔配合的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三固定孔为圆孔。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第四定位调节孔,所述第四定位调节孔沿所述凸起部间隔设置,且所述第四定位调节孔为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长圆孔。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车头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四固定孔,所述第四固定孔用于与前格栅模块配合,以用于所述前格栅模块配合沿竖直方向、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宽度方向的位置定位。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均一体成型。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尺寸取值范围为89~120cm。
18.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前贯穿组合灯定位方法,该前贯穿组合灯定位方法利用上述的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实施,其步骤包括:
19.将第二连接件的竖直面与前端框架靠近车头的一面相连,以修正所述前端框架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
20.将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水平面相连,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不大于预设误差,并确定所述第一连接件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定位;
21.将前贯穿组合灯模块的连接臂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以确定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分别沿竖直方向、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宽度方向的位置定位。
2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其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和至少一第二连接件,并将第二连接件的竖直面与前端框架靠近车头的一面相连,水平面与第一
连接件相连,从而实现修正前端框架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以使第一连接件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不大于预设误差,满足位置精度要求,还可以实现辅助第一连接件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定位;另外,第一连接件还通过与前贯穿组合灯模块的连接臂相连,以实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分别沿竖直方向、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宽度方向的位置定位。本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可以很好的消除前端模块的前端框架由于高度尺寸较大而导致在安装的过程中易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发生转动,使得沿竖直方向和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精度误差较大而影响安装定位在其上的前贯穿组合灯的位置精度较差的问题,对前端框架的位置误差进行了很好的修正,且没有占用额外的空间,不影响其他零部件本来的排列布置。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的前端模块的爆炸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的第一连接件分别与前贯穿组合灯模块和前格栅模块均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前端模块,10-前端框架,2-连接模块,20-第一连接件,200-第一连接部,201-第二连接部,202-凸起部,203-第三连接部,204-第二定位调节孔,205-第二固定孔,206-第四定位调节孔,207-第四固定孔,21-第二连接件,22-调节垫片,3-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0-连接臂,4-前格栅模块,5-连接板,6-防撞梁总成,7-左右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前端模块在安装的过程中由于前端框架易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发生转动,导致安装定位在其上的前贯穿组合灯的位置精度较差的问题。
32.参见图1所示,本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主要包括前端模块1、连接模块2和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所述前端模块1包括前端框架10,连接模块2包括第一连接件20和至少一第二连接件21,所述第二连接件21呈l形,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竖直面与所述前端框架10靠近车头的一面相连,水平面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0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21用于修正所述前端框架1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不大于预设误差,还用于辅助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定位;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包括至少两根沿车尾方向延伸设置的连接臂30,所述连接臂3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0相连,以
用于沿竖直方向、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宽度方向的位置定位。
33.具体的,参见图2所示,所述前端模块1除了所述前端框架10的结构外,还包括两块连接板5和防撞梁总成6,其中,为了消除白车身的左右纵梁7的位置误差而产生的定位误差,因此将所述前端框架10、两块所述连接板5和所述防撞梁总成6现在线下单独利用前端模块安装工装进行组装,安装顺序为先利用所述前端模块安装工装将两块所述连接板5分别安装于所述前端框架10的两侧,随后再利用所述前端模块安装工装将所述防撞梁总成6固定在两块所述连接板5上,以实现所述前端模块1的线下单独安装,这个过程可以避免位置误差的同时还能加快安装的效率。随后,再利用前端模块定位工装将组装好的所述前端模块1安装定位在所述白车身的左右纵梁7上,在这个过程中所述前端框架10则可能会发生沿车身长度方向的旋转偏移,继而影响整个所述前端模块1沿竖直方向以及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精度。因此,在安装完成所述前端模块1后,利用连接模块定位工装将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竖直面与所述前端框架10靠近车头的一面连接固定,以修正所述前端框架1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随后同样利用所述连接模块定位工装将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水平面连接固定,由于第二连接件21的水平面所处的沿竖直方向的位置是修正后的位置,因此位置基本上是准确的,所以使得安装在其上的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竖直方向的位置也是准确的。而由于所述前端框架10在旋转过程中还会直接影响其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的精确度,因此所述第二连接件21除了可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不大于预设误差外,还可以辅助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定位,以彻底消除所述前端框架10因旋转导致的位置误差。
3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竖直面上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定位调节孔,所述前端框架10上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定位调节孔用于与所述第一固定孔配合,且所述第一定位调节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连接模块2还包括多个调节垫片22,所述调节垫片22可拆卸地设于其中一所述第一定位调节孔与第一固定孔之间,以用于修正所述前端框架1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不大于预设误差。
35.具体的,由于所述前端框架10在旋转的过程中其位置会发生变化,因此其上对应孔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而所述第二连接件21是通过所述连接模块定位工装进行定位的位置不变,一般所述前端框架10因为自身尺寸问题发生旋转而引起的位移距离不会超过3~4mm,因此,将所述第一定位调节孔的尺寸设置成大于所述第一固定孔,使其可以满足所述前端框架10的位移,实现固定。而又由于旋转会导致所述前端框架10靠近车头一侧的一面会成为倾斜面,这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竖直面在于所述前端框架10的对应面连接时不能相互贴合,也为了修正其旋转带来的位置误差,因此根据安装时旋转的情况分别在穿过其中一组所述第一定位调节孔和第一固定孔的螺杆上穿设所述调节垫片22,所述调节垫片22位于所述第一定位调节孔与第一固定孔之间,以修正所述前端框架1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以使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水平面处于水平且保证位置精度。
36.进一步的,由于所述调节垫片22具备一定的厚度,在生产时也一般统一生产为具有固定厚度的批次产品,但是所述前框框架10的旋转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控的,当需要调节的间距恰好不是所述调节垫片22厚度的倍数时,说明此时依然还存在一定的间距,尽管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为了尽可能地保证位置的精度,这里所述第二连接件21具
有塑性变形能力,且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硬度小于所述前端框架10和第一连接件20的硬度,以用于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0连接时辅助所述调节垫片22修正所述前端框架1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具体的,由于所述第二连接件21具有塑性变形能力,因此当还存在一定间隙时,所述第二连接件21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塑性形变,又由于所述前端框架10和第一连接件20的硬度均大于所述第二连接件21,因此所述前端框架10和第一连接件20在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1连接固定时不会产生塑性形变,以避免过度的塑性形变加大位置精度误差。因此,利用所述调节垫片2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1自身的塑性形变能力共同修正所述前端框架10由于旋转带来的位置误差。
37.进一步的,参见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20包括第一连接部200,所述第一连接部200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二定位调节孔204,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水平面上设有至少一第三定位调节孔,所述第二定位调节孔204用于与所述第三定位调节孔匹配,且所述第二定位调节孔204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三定位调节孔的尺寸。
38.具体的,当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竖直面连接固定后,其水平面的位置自然也处于应该处于的竖直位置上,但是其整体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此时所述连接模块定位工装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1分开,而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为了保证沿车身长度方向位移移动后的所述第二连接件2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0也能连接固定,因此,将所述第二定位调节孔204的尺寸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三定位调节孔的尺寸,以保证两者可以连接固定。
39.进一步的,参见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20包括第二连接部201,所述第二连接部201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00靠近车头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201上设有至少两个凸起部202,每一所述凸起部202的顶面均设有第二固定孔205,所述连接臂30上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二固定孔205配合的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三固定孔为圆孔。具体的,由于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的位置较高,因此对应的设置所述凸起部202以满足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的连接固定。
40.进一步的,由于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定性,所述第二连接部201上还设有至少两个第四定位调节孔206,所述第四定位调节孔206沿所述凸起部202间隔设置,且所述第四定位调节孔206为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长圆孔,由于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具有一定的弧度,且由于形状整体为细长形,沿其宽度方向也存在一定的形变能力,因此,为了保证连接的顺利,将所述第四定位调节孔206设置为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长圆孔,以便于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的整体安装固定。
4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件20包括第三连接部203,所述第三连接部203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01靠近车头的一侧相连,所述第三连接部203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201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四固定孔207,所述第四固定孔207用于与前格栅模块4配合,以用于所述前格栅模块4配合沿竖直方向、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宽度方向的位置定位。
42.具体的,一般前格栅模块4连接在前保险模块上,但是由于所述前保险模块本身也容易存在位置误差,使得所述前格栅模块4的位置不准确,为了消除这种误差传递,且所述第一连接件20的位置由于被修正后相对准确很多,因此,将所述前格栅模块4与第三连接部203连接固定,之后再将所述前格栅模块4再与所述前保险模块连接固定,以保证前格栅模块4的位置精度和稳定性。
43.进一步的,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所述第一连接部200、第二连接部201和第三连接部203均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车身长度方向的尺寸取值范围为89~120cm。另外,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个数优选为3个,也可以根据实际车身的宽度进行增减。
44.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通过在所述前框框架10和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之间设置第一连接件20和第二连接件21,所述第二连接件21很好地修正了所述前端框架1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保证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不大于预设误差,满足位置精度要求,从而保证了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的定位精度要求和前格栅模块4的定位精度要求。使得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在车身的位置居中,保证其与其他结构之间的左右间隙对称,面差平齐,提高了车身前脸的精致度和感知质量;同时降低了车身尺寸波动带来的影响,使得复杂的前脸造型设计也能顺利高质量的大批量生产,降低装配过程中公差累积导致的前脸装配问题,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可以有效缩短调试时间,提高节拍和产量。
4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前贯穿组合灯定位方法,该前贯穿组合灯定位方法利用上述的前贯穿组合灯定位装置实施,其步骤具体包括:
46.将第二连接件21的竖直面与前端框架10靠近车头的一面相连,以修正所述前端框架1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
47.将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水平面相连,以使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不大于预设误差,并确定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定位;
48.将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的连接臂30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0相连,以确定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分别沿竖直方向、车身长度方向和车身宽度方向的位置定位。
49.具体的,先进行所述前端模块1的线下组装,利用前端模块安装工装进行组装,安装顺序为先利用所述前端模块安装工装将两块所述连接板5分别安装于所述前端框架10的两侧,随后再利用所述前端模块安装工装将所述防撞梁总成6固定在两块所述连接板5上,以实现所述前端模块1的线下单独安装;其次利用前端模块定位工装将组装好的所述前端模块1安装定位在所述白车身的左右纵梁7上,在这个过程中所述前端框架10则可能会发生沿车身长度方向的旋转偏移,继而影响整个所述前端模块1沿竖直方向以及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精度。
50.具体的,在进行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安装,其数量优选为3个,利用连接模块定位工装将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竖直面与所述前端框架10靠近车头的一面连接固定,并根据所述前端模块1的旋转的情况分别在穿过其中一组所述第一定位调节孔和第一固定孔的螺杆上穿设所述调节垫片22以修正所述前端框架10沿竖直方向的定位误差,随后同样利用所述连接模块定位工装将所述第一连接件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1的水平面连接固定,由于第二连接件21的水平面所处的沿竖直方向的位置是修正后的位置,因此位置基本上是准确的,所以使得安装在其上的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竖直方向的位置也是准确的,而所述第一连接件20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则通过过孔结构设计和所述连接模块定位工装共同实现定位。
51.具体的,将所述第一连接件20的位置确定后,再将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的连接臂30与凸起部202分别连接固定,以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201实现所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3的位置精度;随后再将所述前格栅模块4与第三连接部203连接固定,以实现所述前格栅模
块4的位置精度。
5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4.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