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装饰罩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5556发布日期:2022-04-07 02:1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装饰罩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装饰罩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出行也变得越加的方便。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在货物运输以及人们日常出行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汽车的整车装配过程中,由于繁琐的线束以及插接件通常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且发动机部分在长期使用后也会经常性的沾灰,导致发动机缸体表面比较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装配发动机装饰罩。但是现有的发动机装饰罩存在热量聚集的问题,从而造成严重的热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装饰罩,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装饰罩存在热量聚集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具有散热性能好,更加安全的优点。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发动机装饰罩,与发动机配合装配,发动机装饰罩包括装饰罩本体,所述装饰罩本体呈拱形,向远离所述发动机的方向凸起,所述装饰罩本体和所述发动机之间形成气流通道;
7.所述装饰罩本体包括第一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部位于所述装饰罩本体朝向来流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一导风部的长度为第一设定长度,所述第一导风部与所述来流方向具有第一设定角度,所述第一设定长度和所述第一设定角度使得所述第一导风部将气流平顺的引导至所述气流通道。
8.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定角度为40度至60度。
9.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部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设定长度为65mm至75mm。
10.可选地,所述装饰罩本体还包括中部导风部,所述中部导风部相对所述发动机的最高处分为第二导风部和第三导风部,所述第一导风部、所述第二导风部和所述第三导风部沿来所述来流方向布置,且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导风部与所述来流方向之间具有第二设定角度,所述第三导风部与所述来流方向的反方向之间具有第三设定角度,所述第二设定角度和所述第三设定角度均为正数。
11.可选地,所述第二设定角度小于等于25度;和/或,
12.所述第三设定角度小于等于10度。
13.可选地,还包括吸音棉,所述吸音棉与所述中部导风部朝向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连接,与所述中部导风部随形设置,所述吸音棉与所述发动机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30mm。
14.可选地,所述中部导风部还包括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位于所述中部导风部的热气
流冲击区域。
15.可选地,所述装饰罩本体还包括第四导风部,所述第四导风部位于所述装饰罩本体远离所述来流方向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导风部与所述来流方向的反方向之间具有第四设定角度,所述第四导风部用于向所述发动机远离所述来流方向的一侧引导气流。
16.可选地,所述第四设定角度为55度至65度。
17.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装饰罩。
18.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装饰罩,装饰罩本体呈拱形,向远离发动机的方向凸起,装饰罩本体和发动机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第一导风部的长度为第一设定长度,所述第一导风部与所述来流方向具有第一设定角度,由于第一设定长度和第一设定角度使得第一导风部将气流平顺的引导至气流通道,气流在气流通道内流动通畅,减少发动机装饰罩中及发动机热量聚集的问题,避免出现热害影响。
19.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装饰罩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所示发动机装饰罩与发动机装配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2中所示发动机装饰罩与发动机装配后第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2中所示发动机装饰罩与发动机装配后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4中所示发动机装饰罩与发动机装配后气流通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图4中所示发动机装饰罩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图2中所示发动机装饰罩与发动机装配后第三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装饰罩本体;11-气流通道;12-第一导风部;13-中部导风部;131
‑ꢀ
第二导风部;132-第三导风部;133-通气孔;14-吸音棉;15-第四导风部;
30.2-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3.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装饰罩,与发动机2配合装配,发动机装饰罩包括装饰罩本体1,所述装饰罩本体1呈拱形,向远离所述发动机2的方向凸起,所述装饰罩本体1和所述发动机2 之间形成气流通道11;所述装饰罩本体1包括第一导风部12,所述第一导风部12位于所述装饰罩本体1朝向来流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一导风部12 的长度为第一设定长度,所述第一导风部12与所述来流方向具有第一设定角度,所述第一设定长度和所述第一设定角度使得所述第一导风部12将气流平顺的引导至所述气流通道11。
34.具体而言,发动机装饰罩用于保护发动机2以及使外观美观,发动机装饰罩与发动机2配合装配,如发动机装饰罩直接可拆卸的与发动机2连接。
35.来流方向是车辆中机舱流场的方向,根据车辆机舱流场设计来确定。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来流方向为x轴方向,高度方向为z方向。
36.如图3所示,第一设定长度为l1,第一设定角度为α。
37.本技术的发动机装饰罩,装饰罩本体1呈拱形,向远离发动机2的方向凸起,装饰罩本体1和发动机2之间形成气流通道11,所述第一导风部 12的长度为第一设定长度l1,所述第一导风部12与所述来流方向具有第一设定角度α,由于第一设定长度l1和第一设定角度α使得第一导风部12 将气流平顺的引导至气流通道11,气流在气流通道11内流动通畅,减少发动机装饰罩中及发动机2热量聚集的问题,避免出现热害影响。
38.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定角度α为40度至60度。
39.如图3所示,第一导风部12与来流方向的第一设定角度α为40度至 60度,能够从低到高的引导气流,让气流平顺的进入到气流通道11内,避免第一设定角度α过大将气流阻挡在气流通道11外,以及第一设定角度α过小导致的不能将气流引导至气流通道11内,气流流向发动机装饰罩的外侧。
40.如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部12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设定长度l1为65mm至75mm。
41.第一导风部12的长度为65mm至75mm,既能保证车辆对结构紧凑的要求,又能对气流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避免气流出现急转弯导致的气流不顺畅。
42.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装饰罩本体1还包括中部导风部13,所述中部导风部13相对所述发动机2的最高处分为第二导风部 131和第三导风部132,所述第一导风部12、所述第二导风部131和所述第三导风部132沿来所述来流方向布置,且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导风部131 与所述来流方向之间具有第二设定角度,所述第三导风部132与所述来流方向的反方向之间具有第三设定角度,所述第二设定角度和所述第三设定角度均为正数。
43.如图4所示,所述中部导风部13相对所述发动机2的最高点也即装饰罩本体1的最高点,对于远离发动机2的一侧结构复杂的装饰罩本体1,该最高点应为装饰罩本体1朝向发动机2一侧的最高点。
44.且如图4所示,第二设定角度为β,第三设定角度为γ。
45.所述第二设定角度β和所述第三设定角度γ均为正数,也即中部导风部13为拱形结构,避免中部导风部13朝向发动机2凸起造成的涡流、湍流等,气流在气流通道11内流动通畅,减少发动机装饰罩中及发动机2热量聚集的问题。
4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设定角度β小于等于25度;和/或,所述第三设定角度γ小于等于10度。
47.第二设定角度β小于等于25度,以及第三设定角度γ小于等于10度的设定,气流在气流通道11内平滑过渡,使得发动机装饰罩既能保证车辆对结构紧凑的要求,气流又能在气流通道11内流动通畅,不存在气流死区。
48.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发动机装饰罩还包括吸音棉14,所述吸音棉14与所述中部导风部13朝向所述发动机2的一侧连接,与所述中部导风部13随形设置,所述吸音棉14与所述发动机2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30mm。
49.如图5所示,所述吸音棉14与所述发动机2之间的最小距离为h。
50.吸音棉14用于降低发动机2的噪音,吸音棉14与中部导风部13随形设置,增加与中部导风部13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紧密性。吸音棉14与中部导风部13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接等连接方式简单,且牢靠的连接方式。
51.中部导风部13用于固定吸音棉14,并保证吸音棉14与发动机2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30mm,以满足导流通道的高度需求,避免出现较大噪音,以及在吸音棉14和发动机2之间的距离最小处发生气流不顺畅的情况。
52.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部导风部13还包括通气孔133,所述通气孔133位于所述中部导风部13的热气流冲击区域。
53.在实际使用中,热气流冲击区域为发动机2的热端上部,也即,发动机2热端上部对应部分的中部导风部13。中部导风部13在热气流冲击区域设置通气孔133,保证车辆在热浸置时热气能够通过通气孔133流出,避免装饰罩本体1及吸音棉14存在热害风险,同时也保护其他发动机2上部零部件。
54.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装饰罩本体1还包括第四导风部15,所述第四导风部15位于所述装饰罩本体1远离所述来流方向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导风部15与所述来流方向的反方向之间具有第四设定角度,所述第四导风部15用于向所述发动机2远离所述来流方向的一侧引导气流。
55.所述发动机2远离所述来流方向的一侧即发动机2后部零部件处。
56.第四导风部15用于向所述发动机2方向引导气流,使得气流存在向下压的趋势,能够冲击到发动机2后部零部件,起到降温的作用。
57.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设定角度为55度至65度。
58.如图7所示,第四设定角度为θ,第四导风部15的长度为l2。
59.第四设定角度θ为55度至65度具有明显的向下导气流的趋势,第四设定角度θ和第四导风部15的长度为l2能够满足发动机装饰罩结构紧凑及安装要求。
60.发动机装饰罩在使用时,气流经过第一导风部12时,气流被平顺的引导至气流通道11内,气流在气流通道11内顺畅的流动,经过第四导风部15时受到第四导风部15的导风作用,气流冲击导发动机2后部零件。发动机装饰罩在保证其传统功能的同时,有效地优化机舱流场,保证流动的通畅性,降低机舱温度,从而避免出现热害风险。
61.本技术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装饰罩。
62.由于上述的发动机装饰罩与整车机舱流畅设计相匹配,发动机装饰罩和发动机2之间的流场流动通畅,不存在热量聚集的问题,这使得安装有发动机装饰罩的车辆具有散热性能好的优点,车辆行驶中的安全性更高。
63.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