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损易拆装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36796发布日期:2021-10-24 06:25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磨损易拆装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耐磨损易拆装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


背景技术:

2.汽车,即本身具有动力得以驱动,不须依轨道或电力架设,得以机动行驶之车辆;其中,汽车转向器横拉杆属于组成汽车的零部件之一,横拉杆是连接左右转向臂的,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3.1、现有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的拆装步骤繁多,增加了人们拆装工作的量,且增加了人们拆装现有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时所花费的时间;
4.2、现有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的磨损程度高,即现有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的耐磨损性能低,使得现有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因受磨损程度高而无法正常使用,降低了现有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的使用寿命。
5.因此,现有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损易拆装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通过设置夹紧机构、连接柱、滚珠和碳化硅耐磨防护套结构,解决了现有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不便于人们拆装以及使用者寿命周期短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耐磨损易拆装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包括上开口框和连接柱,所述上开口框的内部左右对称连接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的内侧表面和包裹在连接块外表面上的碳化硅耐磨防护套的外侧表面抵触连接,所述碳化硅耐磨防护套的上表面中部连接有转向杆,所述转向杆的上端贯穿连接在上开口框上表面上的密封套上部中间位置上的密封圈,所述连接柱贯穿上开口框的左右两表面中部开设的第四内螺纹通孔,所述连接柱的圆周面上左右两侧对称刻制有第二外螺纹,所述连接柱的外侧端面焊接有手柄,所述连接柱内侧端螺纹连接在限位板中间位置上开设的第五内螺纹通孔的内侧。
9.进一步地,所述夹紧机构包含有弧形板和弧形垫,所述弧形垫远离弧形板的表面连接有滚珠,所述弧形垫靠近弧形板的表面连接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圆周面上等间距连接有环形卡块,所述环形卡块卡接在弧形板上开设的卡槽的内侧,所述弧形板上等间距开设有开口朝向弧形垫的卡槽,所述弧形板的前后两表面上下对称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沿着上开口框的内部前后两侧壁上开设的滑槽活动连接在上开口框的内部,滚珠减小了弧形垫和连接块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了弧形垫和连接块相互磨损的程度,通过环形卡块和卡槽的相互配合,使得限位柱固定连接在弧形板上,通过滑块和滑槽的相互配合,限定了弧形板移动的轨迹。
10.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套下部左右对称连接有耳座,所述耳座中间位置上开设有的第三内螺纹通孔的内侧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所述第三螺栓的下端螺纹连接在上开口框上表面上开设的第二柱形内螺纹孔槽的内侧,使用者使用第三螺栓将耳座固定在上开口框上,提升了密封套在上开口框上的稳定性。
11.进一步地,所述上开口框的下表面连接有l型连接头,所述l型连接头远离上开口框的表面连接有右开口内螺纹套,所述右开口内螺纹套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杆,通过l型连接头和右开口内螺纹套的相互配合使得上开口框和连接杆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l型连接头靠近上开口框的表面连接有连接横板,所述连接横板上的四个角落均开设有第二内螺纹通孔,所述第二内螺纹通孔的内侧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二螺栓的上端螺纹连接在上开口框下表面上开设有的第三柱形内螺纹孔槽的内侧,使用者使用第二螺栓将连接横板固定在上开口框上,提升了l型连接头在上开口框上的稳定性。
1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的圆周面上靠近右开口内螺纹套的一侧刻制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螺纹连接在右开口内螺纹套的内部,所述右开口内螺纹套的圆周面上下两侧开设的第一内螺纹通孔的内侧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的内侧端螺纹连接在连接杆的圆周面上开设的第一柱形内螺纹孔槽的内侧,设置的第一外螺纹使得右开口内螺纹套和连接杆可拆式连接,使用者使用第一螺栓将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右开口内螺纹套的内部,提升了连接杆和l型连接头连接后的稳定性。
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夹紧机构和连接柱结构,上开口框的内部左右对称连接有夹紧机构,连接柱的圆周面上左右两侧对称刻制有第二外螺纹,连接柱的外侧端面焊接有手柄,连接柱内侧端螺纹连接在限位板中间位置上开设的第五内螺纹通孔的内侧,夹紧机构包含有弧形板和弧形垫,弧形板的前后两表面上下对称连接有滑块,滑块沿着上开口框的内部前后两侧壁上开设的滑槽活动连接在上开口框的内部,使得使用者通过转动调节连接柱对锁紧机构的位置进行锁定,进而对连接块的位置进行锁定,如此,便于使用者将连接块锁定在上开口框的内部,同时便于使用者对连接块和上开口框之间的拆分,即便于使用者对连接块的拆装。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滚珠和碳化硅耐磨防护套结构,夹紧机构包含有弧形板和弧形垫,所述弧形垫远离弧形板的表面连接有滚珠,连接块的外表面包裹有碳化硅耐磨防护套,滚珠的设置减小了碳化硅耐磨防护套和弧形垫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减小了碳化硅耐磨防护套之间的磨损,碳化硅耐磨防护套防止了连接块与弧形垫直接接触,进而减小了连接块的磨损,提升了连接块的使用者寿命。
17.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图3中e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c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d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7.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8.1、连接杆;11、第一外螺纹;12、第一柱形内螺纹孔槽;2、l型连接头;21、右开口内螺纹套;211、第一内螺纹通孔;212、第一螺栓;22、连接横板;221、第二螺栓;222、第二内螺纹通孔;3、连接块;31、碳化硅耐磨防护套;32、转向杆;4、密封套;41、密封圈;42、耳座;421、第三内螺纹通孔;43、第三螺栓;5、上开口框;51、第四内螺纹通孔;52、第二柱形内螺纹孔槽;53、第三柱形内螺纹孔槽;54、滑槽;6、夹紧机构; 61、弧形板;611、卡槽;62、滚珠;63、弧形垫;631、限位柱;632、环形卡块;64、滑块;7、连接柱;71、手柄;72、限位板;73、第五内螺纹通孔;74、第二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0.请参阅图1

8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耐磨损易拆装的汽车转向器横拉杆,包括上开口框5和连接柱7,上开口框5的内部左右对称连接有夹紧机构6,夹紧机构6的内侧表面和包裹在连接块3外表面上的碳化硅耐磨防护套31的外侧表面抵触连接,碳化硅耐磨防护套31的上表面中部连接有转向杆32,转向杆32的上端贯穿连接在上开口框5上表面上的密封套4上部中间位置上的密封圈41,连接柱7贯穿上开口框5的左右两表面中部开设的第四内螺纹通孔51,连接柱7的圆周面上左右两侧对称刻制有第二外螺纹74,连接柱7的外侧端面焊接有手柄71,连接柱7内侧端螺纹连接在限位板72中间位置上开设的第五内螺纹通孔73的内侧,使用者用手对手柄71施加顺时针的外力,使得连接柱7顺时针转动,带动限位板72顺时针转动,且带动限位板72向远离连接块3的方向移动,直至使得限位板72 完全不与碳化硅耐磨防护套31接触为止,解除了限位板72对夹紧机构6 的锁定;
31.接着,使用者将密封套4从上开口框5上拆卸下来;
32.接着,使用者使用者用手对夹紧机构6施加外力,使得滑块64沿着滑槽54向远离上开口框5中心的方向移动,直至使得弧形垫63完全不与碳化硅耐磨防护套31接触为止,解除了夹紧机构6对连接块3的锁定;
33.接着,使用者用手对转向杆32施加向上的外力,使得连接块3向上移动,直至使得连接块3完全脱离上开口框5的内部为止,至此,使用者完成对连接块3和上开口框5之间的拆分,反之,使用者完成对连接块3和上开口框5之间的连接;
34.当转向杆32受到外力时,碳化硅耐磨防护套31和滚珠62相互之间滚动,使得连接块3转动,带动转向杆32转动。
35.其中如图1、3、4所示,夹紧机构6包含有弧形板61和弧形垫63,弧形垫63远离弧形板61的表面连接有滚珠62,弧形垫63靠近弧形板61的表面连接有限位柱631,限位柱631的圆周面上等间距连接有环形卡块632,环形卡块632卡接在弧形板61上开设的卡槽611的内侧,弧形板61上等间距开设有开口朝向弧形垫63的卡槽611,弧形板61的前后两表面上下对称连接有滑块64,滑块64沿着上开口框5的内部前后两侧壁上开设的滑槽54活动连接在上开口框5的内部,使用者用手对弧形板61和弧形垫63施加反向的外力,使得限位柱631向远离卡槽611的方向移动,直至使得限位柱631完全脱离卡槽611的内侧为止,使得弧形板61和弧形垫63分开;
36.反之,使用者用手对弧形板61和弧形垫63施加相向的外力,使得限位柱631向靠近卡槽611的方向移动,直至使得限位柱631完全进入卡槽 611的内侧为止,使得弧形板61和弧形垫63连接。
37.其中如图1、6所示,密封套4下部左右对称连接有耳座42,耳座42 中间位置上开设有的第三内螺纹通孔421的内侧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43,第三螺栓43的下端螺纹连接在上开口框5上表面上开设的第二柱形内螺纹孔槽52的内侧,使用者使用扳手对第三螺栓43施加顺时针的外力,直至使得第三螺栓43完全离开第二柱形内螺纹孔槽52为止,使得耳座42和上开口框5分开,使得密封套4和上开口框5分开;
38.反之,使用者使用扳手对第三螺栓43施加逆时针的外力,直至使得第三螺栓43和第二柱形内螺纹孔槽52稳定连接为止,使得耳座42和上开口框5连接,使得密封套4和上开口框5连接。
39.其中如图1、7、8所示,上开口框5的下表面连接有l型连接头2,l 型连接头2远离上开口框5的表面连接有右开口内螺纹套21,右开口内螺纹套21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杆1,l型连接头2靠近上开口框5的表面连接有连接横板22,连接横板22上的四个角落均开设有第二内螺纹通孔222,第二内螺纹通孔222的内侧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221,第二螺栓221的上端螺纹连接在上开口框5下表面上开设有的第三柱形内螺纹孔槽53的内侧,连接杆1的圆周面上靠近右开口内螺纹套21的一侧刻制有第一外螺纹11,第一外螺纹11螺纹连接在右开口内螺纹套21的内部,右开口内螺纹套21 的圆周面上下两侧开设的第一内螺纹通孔211的内侧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 212,第一螺栓212的内侧端螺纹连接在连接杆1的圆周面上开设的第一柱形内螺纹孔槽12的内侧,使用者使用扳手对第一螺栓212施加顺时针的外力,直至使得第一螺栓212完全脱离第一柱形内螺纹孔槽12为止,接着,使用者用手对连接杆1施加顺时针的外力,直至使得连接杆1完全脱离右开口内螺纹套21为止,至此,使用者完成对连接杆1和l型连接头2之间的拆分;
40.反之,使用者用手对连接杆1施加逆时针的外力,直至使得连接杆1 上的第一外螺纹11完全进入右开口内螺纹套21的内部为止,接着,使用者使用扳手对第一螺栓212施加逆时针的外力,直至使得第一螺栓212和第一柱形内螺纹孔槽12稳定连接为止,至此,使用者完成对连接杆1和l 型连接头2之间的连接。
4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