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后架储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15920发布日期:2021-10-27 19:0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行车后架储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自行车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行车后架储物装置。


背景技术:

2.自行车是目前常用的短途交通工具,是一种以人力踩踏脚踏板驱动的小型陆上车辆,通常是双轮,也有三轮。它可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用来代步、出行,也可作为健身器材用来骑行锻炼、自行车出游。
3.部分自行车在车头或者车尾设有储物装置,用于放置骑车人不便手拿之物。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自行车车头的储物装置一般只能够放置较轻且较小件的物品,自行车车尾的储物装置则占用车尾后座的空间,导致自行车无法载承他人。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储物装置在自行车车尾时占用车尾座位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车后架储物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行车后架储物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自行车后架储物装置,包括设置于自行车后架的上支架以及设置于自行车侧的下支架,所述下支架位于自行车后架的一侧,所述下支架低于自行车后座设置,所述自行车后加储物装置还包括储物箱。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放置的物品较重时,将储物箱放置于上支架上,利用自行车后架支撑储物箱;当自行车后座需乘坐他人时,将储物箱放置在下支架上,即可解决储物箱占用自行车后座的情况。
9.优选的,所述上支架包括两根设置于自行车后座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分别设置于自行车车座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连接杆指向下支架,所述储物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供连接杆插入的连接筒;当所述储物箱移动至下支架正上方时,所述连接杆与连接筒分离。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筒插在连接杆外,从而限制储物箱与自行车后架分离,使得安装储物箱时无需额外的固定装置,使得储物箱更加容易安装。当储物箱移动至下支架正上方时,连接杆与连接筒分离,从而可向下移动储物箱。
11.优选的,所述储物箱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筒,所述自行车后架固定杆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竖直设置,当所述连接杆与连接筒分离时,所述固定筒正对固定杆。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筒沿连接杆的长度方向滑动直至连接筒与连接杆分离,固定筒刚好正对固定杆,在重力作用下储物箱下移,调整储物箱,使得储物箱下移的同时固定杆插入至固定筒内,使得储物箱放置在下支架上时不易与下支架分离。
13.优选的,所述下支架还包括与固定杆铰接的支撑杆以及用于限制支撑杆转动的限制件,所述支撑杆用于支撑储物箱。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储物箱放置在下支架上时,支撑杆支撑储物箱,当储物
箱放置在自行车后架时,转动支撑杆,使得支撑杆竖直,有利于减少支撑杆在无需使用时占用空间的情况,有利于收纳下支架。
15.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铰接座,所述支撑杆与铰接座铰接,当所述支撑杆转动至水平时,所述支撑杆沿高度方向的一侧部分与铰接座贴合。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杆转动至水平时,支撑杆沿高度方向的一侧部分与铰接座贴合,从而支撑支撑杆,并限制支撑杆继续转动,铰接座的底壁还可作为支撑杆的加强板,从而分担部分支撑杆受到的压力。
17.优选的,所述限制件包括插销,所述插销侧壁固定有橡胶圈,所述支撑杆贯穿有供插销插入的主插孔,所述固定杆贯穿有供插销插入的副插孔,当所述支撑杆转动至与固定杆平行时,所述主插孔与所述副插孔正对,所述橡胶圈与副插孔的内周壁抵紧。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支撑杆时,将支撑杆转动至与固定杆平行,使得主插孔以及副插孔正对,从而可将插销同时贯穿主插孔以及副插孔,使得支撑杆更加容易固定。
19.优选的,所述固定筒贯穿有供插销插入的次插孔,当所述固定杆插在固定筒内时,所述插销同时贯穿次插孔以及副插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减少自行车发生抖动时储物箱上下滑动的情况,有利于减少储物箱在自由滑动的过程中与支撑杆发生过大碰撞而断裂的情况。
21.优选的,当所述支撑杆转动至与固定杆平行时,所述支撑杆远离铰接座的一端高于储物箱的底部。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收纳支撑杆的同时,利用支撑杆固定储物箱,从而减少储物箱在运输过程中沿连接杆滑动至与自行车后架脱离的情况,有利于固定储物箱。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需要放置的物品较重时,将储物箱放置于上支架上,利用自行车后架支撑储物箱;当自行车后座需乘坐他人时,将储物箱放置在下支架上,即可解决储物箱占用自行车后座的情况;
25.2.通过铰接座的设置,当支撑杆转动至水平时,支撑杆沿高度方向的一侧部分与铰接座贴合,从而支撑支撑杆,并限制支撑杆继续转动,铰接座的底壁还可作为支撑杆的加强板,从而分担部分支撑杆受到的压力;
26.3.在收纳支撑杆的同时,利用支撑杆固定储物箱,从而减少储物箱在运输过程中沿连接杆滑动至与自行车后架脱离的情况,有利于固定储物箱。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一种自行车后架储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29.图3是储物箱放置在下支架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上支架;11、连接杆;12、连接筒;2、下支架;21、固定杆;22、固定筒;23、铰接座;24、支撑杆;25、加强杆;3、自行车后座;4、储物箱;5、限制件;51、插销;52、主插孔;53、副插孔;54、次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自行车后架储物装置。
33.参照图1,一种自行车后架储物装置包括设置于自行车后架的上支架1以及下支架2,上支架1设置于自行车后座3,下支架2设置于系行车的一侧,下支架2低于上支架1,上支架1上滑动连接有储物箱4,当储物箱4滑动至与上支架1分离时,储物箱4正好位于下支架2上方,储物箱4在重力作用下掉落至下支架2上。
34.参照图1以及图2,上支架1包括两根互相平行的连接杆11,连接杆11水平设置,两根连接杆11分别位于自行车后座3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位于自行车尾部的连接杆11与自行车后座3齐平并且与自行车后座3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固定连接,远离自行车尾部的连接杆11固定连接于自行车后座3上表面。
35.参照图1以及图2,储物箱4固定连接有两个供连接杆11插入的连接筒12,连接筒12靠近下支架2的一端封闭,两个连接筒12对应连接杆11设置,其中一个连接筒12与储物箱4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固定连接,另一个连接筒12与储物箱4底壁固定连接。当储物箱4设于自行车后座3上时,两根连接杆11分别插在两个连接筒12内。
36.参照图2以及图3,下支架2包括两根固定杆21以及用于支撑储物箱4的支撑杆24,固定杆21与自行车后座3底部固定连接,且固定杆21竖直设置,两根固定杆21分别靠近自行车后座3两端设置,两根固定杆21位于自行车后座3的同侧。
37.参照图2以及图3,固定杆2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铰接座23,支撑杆24的一端铰接于铰接座23内,铰接座23的底壁水平设置,当支撑杆24转动至水平时,支撑杆24一侧与铰接座23的底壁贴合,有利于限制支撑杆24转动,同时,有利于支撑支撑杆24。两根支撑杆24互相靠近的一侧还一体连接有加强杆25,加强杆25与支撑杆24垂直,有利于连接两根支撑杆24,使得支撑杆24更加稳定地支撑储物箱4。
38.参照图2以及图3,储物箱4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内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筒22,当储物箱4滑动至下支架2正上方时,固定筒22正对固定杆21,在重力作用下,固定筒22插接在固定杆21外,从而固定储物箱4,放置储物箱4从下支架2上滑落的情况。
39.参照图2以及图3,连接筒12与固定筒22均为圆筒,连接筒12与固定筒22的侧壁均开口,使得连接筒12或固定筒22滑动时不受连接杆11或固定杆21与自行车后座3的连接处干涉或阻挡。
40.参照图2以及图3,下支架2还包括用于限制支撑杆24转动的限制件5,限制件5包括插销51,插销51一端外周壁固定有用于与副插孔53孔壁抵紧的橡胶圈,支撑杆24贯穿有主插孔52,固定杆21贯穿有副插孔53,固定筒22贯穿有次插孔54。当储物箱4放置在下支架2上时,副插孔53与次插孔54正对,插销51同时贯穿副插孔53以及次插孔54;当储物箱4放置在上支架1上时,支撑杆24转动至与固定杆21平行,且主插孔52与副插孔53正对,插销51同时贯穿主插孔52与副插孔53,有利于固定支撑杆24,使得支撑杆24更加容易收纳。
41.参照图1,当支撑杆24转动至与固定杆21平行时,支撑杆24的顶端高于储物箱4,有利于限制储物箱4从上支架1上滑落的情况。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自行车后架储物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当需在自行车后座3载人时,将插销51拔出,转动支撑杆24使得支撑杆24水平,然后朝向靠近下支架2的方向滑动储
物箱4,使得连接筒12与连接杆11分离,连接筒12与连接杆11分离时,储物箱4滑动至下支架2的正上方,储物箱4在重力作用下下滑,从而使得固定杆21插入至固定筒22内,从而限制储物箱4运动,再将插销51同时贯穿副插孔53以及次插孔54,使得橡胶圈与副插孔53的孔壁抵紧,从而使得插销51不易与固定杆21脱离,有利于固定储物箱4,减少储物箱4在运输过程总上下滑动震动的情况。当自行车无需载人且储物箱4内的物品较重时,拔出插销51并向上滑动储物箱4,使得固定杆21与固定筒22分离,然后将连接筒12插在连接杆11上,直至连接筒12的封闭端与连接杆11靠近下支架2的一端抵接,然后转动支撑杆24,使得支撑杆24与固定杆21平行,再通过插销51固定支撑杆24,支撑杆24顶端高于储物箱4底壁,从而限制储物箱4向外滑移,有利于固定储物箱4,使得储物箱4更加稳定地设置在上支架1上。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