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拖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80817发布日期:2022-06-04 08:33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拖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拖车。


背景技术:

2.手拖车(或手拉车)为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运输工具,主要用于购物、外出等场合,也是中小经营者外出经商必备产品之一。手拖车主要由载物架、脚轮等组成,同时为了便于收纳存放,手拖车一般具备折叠功能。现有的手拖车其折叠结构较为复杂,使用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手拖车。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手拖车,包括前侧架,所述前侧架的底部铰接有第一承重架,所述第一承重架的另一端设置有压块,所述压块的内部套接有第二承重架,所述第二承重架的另一端铰接有后侧架,所述后侧架与前侧架的两侧均铰接有折叠杆,所述折叠杆的另一端铰接有折叠组件,所述后侧架的底端开设有上下分布的两个螺孔并通过下端螺孔固定安装有后脚轮组件,所述前侧架的底部焊接有连接件,所述前侧架的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前脚轮组件。
6.优选的,所述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折叠杆的一端相互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间部位与第一连杆的中间部位相互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后侧架的底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相互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前侧架的底部相互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中间部位与第四连杆的中间部位相互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杆的另一端相互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折叠杆的一端相互铰接。
7.优选的,所述第一承重架的末端设有l型压块,且折弯边缘中部设有缺口,所述第一承重架和第二承重架通过螺栓铰接相连。
8.优选的,所述第二承重架和所述第一承重架均为两条横向杆和四条竖杆焊接组成的格栅状支架,所述第二承重架与所述第一承重架的连接处焊接有加强横杆,所述加强横杆通过所述压块的缺口焊接至所述压块的内部。
9.优选的,所述后脚轮组件包括第一脚轮、第一脚轮插杆和护套,所述第一脚轮的顶部固定设有所述第一脚轮插杆,所述第一脚轮插杆上开设有螺孔,所述第一脚轮插杆上套接有所述护套,所述后侧架通过其中空部分套接至所述第一脚轮插杆上,并通过螺钉将所述第一脚轮与所述后侧架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杆位于后侧架的外侧,所述第二承重架位于后侧架的内侧,所述第一脚轮插杆的顶部嵌套于后侧架的底端内部,所述第二承重架、后侧架、第二连杆、第一脚轮插杆均通过螺栓铰接相连。
11.优选的,还包括有拖杆,所述拖杆的底端与所述连接件铰接相连,所述连接件的顶
部设置有凸块,所述拖杆上焊接有与所述连接件相适配的加强块,所述加强块位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拖杆之间,所述拖杆和所述连接件通过螺栓铰接相连。
12.优选的,所述前脚轮组件包括第二脚轮、第二脚轮插杆、橡胶圈、第一固定螺母,所述第二脚轮插杆的底端与第二脚轮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脚轮插杆的顶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前侧架的内部开设有内螺纹孔,所述第二脚轮插杆通过前侧架处的内螺纹孔延伸至前侧架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脚轮插杆的顶部与第一固定螺母螺纹连接,所述橡胶圈为两个,两个所述橡胶圈与第二脚轮插杆相互套接,且分别位于前侧架的上、下两侧。
13.优选的,所述前脚轮组件包括第三脚轮、第三脚轮插杆、内套筒、第二套筒、橡胶垫、第二固定螺母,所述第三脚轮插杆的底端与第三脚轮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脚轮插杆的顶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前侧架的外壁与第二套筒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内套筒位于第二套筒的内部,所述第三脚轮插杆与内套筒相互套接,所述第三脚轮插杆的顶部与第二固定螺母螺纹连接,所述橡胶垫为两个,两个所述橡胶垫与第三脚轮插杆相互套接,且分别位于第二套筒的上、下两侧。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承重架第二承重架、压块通过螺栓铰接相连,所述压块为l型,通过压块将第一承重架与第二承重架连接起来,从而增加了整个拉车的承重力,在第二承重架靠近第一承重架的一端增加了加强横杆,使得整个底部支撑部分非常结实。
16.2、本实用新型中,把底部的第一脚轮插杆与后侧架通过一个螺孔独立连接固定,使得技术人员组装拖车时,能够先组装整体车架,再独立安装脚轮,避免多个组件共用同一个螺孔,需要同时安装定型多个组件,人为操作极为不便的问题。
17.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件的顶部设置有凸块,通过凸块的设计,主要用于限制拖杆的角度,当拖杆水平角度处于75度的时候,是人体最好发力的角度。
18.4、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与拖杆之间设置有加强块,所述拖杆、加强块、连接件通过螺栓铰接相连,通过加强块的设计,起到耐磨的作用,当螺杆通过拖杆的底部通孔,有这个加强块,能更加耐用,减少通孔的磨损。
19.5、本实用新型中,第三脚轮插杆通过前侧架处的内螺纹孔延伸至前侧架的上表面,这样加强了整个拉车的承受力,能够承受更重的物品。
20.6、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折叠杆与各个组件铰接,使得该装置能够在需要收纳时,大大减小自身体积,方便收纳和转运,同时增加了适用场景,达成了增加功用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折叠杆、折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第一承重架、第二承重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图1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拖杆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加强块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第一脚轮、第一脚轮插杆、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图1中b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第二脚轮、第二脚轮插杆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一中的一种手拖车的图1中c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二中的一种手拖车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3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二中的一种手拖车的第二脚轮插杆、内套筒、第二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4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二中的一种手拖车的图11中d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5.图15为本实用新型施例二中的一种手拖车的折叠收拢时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36.图中标号:1、拖杆;2、前侧架;3、第一承重架;4、第二承重架;401、加强横杆;5、后侧架;6、折叠杆;7、折叠组件;701、第一连杆;702、第二连杆;703、第三连杆;704、第四连杆;8、压块;9、连接件;901、凸块;902、加强块;10、第一脚轮;11、第一脚轮插杆;12、护套;13、第二脚轮;14、第二脚轮插杆;15、橡胶圈;16、第一固定螺母;17、第三脚轮;18、第三脚轮插杆;19、内套筒;20、第二套筒;21、橡胶垫;22、第二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8.实施例一
39.参照图1-14,一种手拖车,包括前侧架2,前侧架2的底部铰接有第一承重架3,第一承重架3的另一端设置有压块8,压块8的内部套接有第二承重架4,第二承重架4的另一端铰接有后侧架5,后侧架5与前侧架2的两侧均铰接有折叠杆6,折叠杆6的另一端铰接有折叠组件7,后侧架5的底端开设有上下分布的两个螺孔并通过下端螺孔固定安装有后脚轮组件,前侧架2的底部焊接有连接件9,前侧架2的底部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前脚轮组件。
40.参照附图1至2所示,折叠组件7包括第一连杆701、第二连杆 702、第三连杆703、第四连杆704,第一连杆701的一端与折叠杆6 的一端相互铰接,第二连杆702的中间部位与第一连杆701的中间部位相互铰接,第二连杆702的一端与后侧架5的底部相互铰接,第二连杆70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703的一端相互铰接,第三连杆703的另一端与前侧架2的底部相互铰接,第三连杆703的中间部位与第四连杆704的中间部位相互铰接,第四连杆704的一端与第一连杆701 的另一端相互铰接,第四连杆704的另一端与折叠杆6的一端相互铰接。
41.参照附图3至4所示,第一承重架3的末端设有l型压块8,且折弯边缘中部设有缺口,第一承重架3和第二承重架4通过螺栓铰接相连,通过压块8将第一承重架3与第二承重架4连接起来,从而增加了整个拉车的承重力。
42.参照附图3至4所示,第二承重架4和第一承重架3均为两条横向杆和四条竖杆焊接组成的格栅状支架,第二承重架4与第一承重架 3的连接处焊接有加强横杆401,加强横杆401通过压块8的缺口焊接至压块8的内部,在第二承重架4靠近第一承重架3的一端增加了
加强横杆401,通过压块8和加强横杆401使得第二承重架4与第一承重架3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增加了整个拉车的承重力。
43.参照附图8至9所示,后脚轮组件包括第一脚轮10、第一脚轮插杆11和护套12,第一脚轮10的顶部固定设有第一脚轮插杆11,第一脚轮插杆11上开设有螺孔,第一脚轮插杆11上套接有护套12,后侧架5通过其中空部分套接至第一脚轮插杆11上,并通过螺钉将第一脚轮10与后侧架5固定连接,把底部的第一脚轮插杆与后侧架通过一个螺孔独立连接固定,使得技术人员组装拖车时,能够先组装整体车架,再独立安装脚轮,避免多个组件共用同一个螺孔,需要同时安装定型多个组件,人为操作极为不便的问题。
44.参照附图8至9所示,第二连杆702位于后侧架5的外侧,第二承重架4位于后侧架5的内侧,第一脚轮插杆11的顶部嵌套于后侧架5的底端内部,第二承重架4、后侧架5、第二连杆702、第一脚轮插杆11均通过螺栓铰接相连,把侧面的第二连杆702、底部的第一脚轮插杆11、第二承重架4与后侧架5都通过一个通孔固定,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且使结构更加简单,避免在后侧架5处开过多的安装孔。
45.参照附图5至7所示,还包括有拖杆1,拖杆1的底端与连接件 9铰接相连,通过拖杆1使得该装置更便于使用者施加外力,运用至应用场景,连接件9的顶部设置有凸块901,通过凸块901的设计,主要用于限制拖杆1的角度,当拖杆1水平角度处于75度的时候,是人体最好发力的角度,拖杆1上焊接有与连接件9相适配的加强块 902,加强块902位于连接件9和拖杆1之间,拖杆1和连接件9通过螺栓铰接相连,通过加强块902的设计,起到耐磨的作用,当螺杆通过拖杆1的底部通孔,有这个加强块902,能更加耐用,减少通孔的磨损。
46.参照附图10至11所示,前脚轮组件包括第二脚轮13、第二脚轮插杆14、橡胶圈15、第一固定螺母16,第二脚轮插杆14的底端与第二脚轮13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脚轮插杆14的顶部设置有外螺纹,前侧架2的内部开设有内螺纹孔,第二脚轮插杆14通过前侧架2处的内螺纹孔延伸至前侧架2的上表面,这样加强了整个拉车的承受力,能够承受更重的物品,第二脚轮插杆14的顶部与第一固定螺母16螺纹连接,橡胶圈15为两个,两个橡胶圈15与第二脚轮插杆 14相互套接,且分别位于前侧架2的上、下两侧,利用橡胶垫21的自身弹性变形,实现第三脚轮插杆18与第二套筒20之间的连接紧固性。
47.实施例二
48.参照附图12至15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实施例二中的前脚轮组件采用另一种分体式连接结构,以提高前脚轮组件与前侧架2之间的连接紧固性,加强了整个拉车的承受力,具体的,前脚轮组件包括第三脚轮17、第三脚轮插杆18、内套筒19、第二套筒20、橡胶垫21、第二固定螺母22,第三脚轮插杆18的底端与第三脚轮17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三脚轮插杆18的顶部设置有外螺纹,前侧架2的外壁与第二套筒20的外壁固定连接,内套筒19位于第二套筒20的内部,第三脚轮插杆18与内套筒19相互套接,第三脚轮插杆18的顶部与第二固定螺母22螺纹连接,第三脚轮17顶部第三脚轮插杆18直接插入内套筒19内部,内套筒19位于第二套筒 20内部,起到转动的作用,这样加强了整个拉车的承受力,能够承受更重的物品,橡胶垫21为两个,两个橡胶垫21与第三脚轮插杆 18相互套接,且分别位于第二套筒20的上、下两侧,利用橡胶垫21 的自身弹性变形,实现第三脚轮插杆18与第二套筒20之间的连接紧固性。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后”、“前”、“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