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充电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9049发布日期:2022-10-01 07:07阅读:63来源:国知局
车辆充电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辆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充电口结构。


背景技术:

2.新能源电动汽车是通过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交通工具。这类汽车一般会在车身上设置盖板,盖板可以开启或关闭充电口,充电枪通过充电口向车内电池进行充电。
3.现有的盖板通常采用翻转式或者平移滑动式结构以开启或关闭充电口。由于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往往较长,采用翻转式结构,盖板裸露在外的时间也较长,容易沾染水和灰尘,当盖上盖板后容易形成短路,且由于盖板在打开时相对车体凸出,容易剐蹭和产生安全事故。而采用平移滑动式结构,其虽能够解决翻转式盖板带来的缺点,但是手动推拉盖板操作不便,而采用电动推拉结构,电动结构存在一定的故障率,当行车电脑或者驱动结构一旦出现故障,将无法使盖板打开,进而导致车辆电能不足无法行驶,这种情况将会对用户造成极大的困扰。
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充电口结构,减少安全隐患,且提高使用体验。
6.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车辆充电口结构,包括:安装壳,包括充电口;盖板机构,与所述安装壳滑动连接,所述盖板机构具有驱使所述充电口闭合的关闭状态和驱使所述充电口打开的开启状态: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上,且与所述盖板机构传动连接;以及紧急解锁杆,活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壳外;其中,所述盖板机构响应于所述紧急解锁杆的操作而自所述关闭状态朝着所述开启状态移动。
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壳包括:充电腔,具有所述充电口;收纳腔,用于收容所述驱动机构;其中,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盖板机构在所述充电腔和所述收纳腔间往返移动。
8.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腔的内壁上设有引导所述盖板机构滑动的第一引导槽,所述收纳腔的内壁上设有引导所述盖板机构滑动的第二引导槽,所述盖板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导槽和所述第二引导槽滑动配合。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导槽具有远离所述收纳腔的第一端和靠近所述收纳腔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导槽朝着远离所述充电口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引导槽具有靠近所述充电腔的第三端和远离所述充电腔的第四端,在所述第三端至所述第四端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引导槽朝着远离所述充电口的方向倾斜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导槽包括:弯曲段,具有所述第三端;线性段,具有所述第四端;其中,所述弯曲段自与所述线性段相接的端部至所述第三端朝向所述充电口弯曲。
11.进一步地,所述盖板机构包括:滑动架,包括与所述充电腔滑动配合的前部和与所述收纳腔滑动配合的后部;牵引架,与所述后部相接,所述牵引架与所述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以及活动盖板,设置在所述滑动架上;其中,所述滑动架响应于所述牵引架的牵引而移动至所述开启状态或所述关闭状态。
12.进一步地,所述牵引架包括:牵引架本体,位于所述收纳腔中,且与所述后部相铰接;齿条,与所述牵引架本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齿条相啮合。
13.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架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铰接部,所述牵引架上转动设置有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铰接部具有限制所述滑动架自所述关闭状态切换至所述开启状态的自锁状态和解除限制的解锁状态,所述第二铰接部响应于所述牵引架的移动而自所述自锁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14.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腔朝向所述收纳腔的内壁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前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位置处设有第二连接部,当所述盖板机构处于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嵌设配合。
15.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件;齿轮组件,分别与所述齿条和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其中,所述驱动件可驱动所述齿轮组件转动,并带动所述齿条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16.进一步地,所述紧急解锁杆包括:杆体部,活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上;推动件,设置在所述杆体部上,并朝着所述牵引架延伸;以及拉动部,与所述杆体部相接,并位于所述安装壳外;其中,所述牵引架上设有引导斜面,所述推动件与所述引导斜面相接触,所述引导斜面可将所述杆体部移动方向上的作用力转换为所述牵引架移动方向上的推力,所述牵引架响应于所述杆体部的活动,而带动所述滑动架移向所述收纳腔。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盖板机构以滑动方式实现开启或者关闭,在充电过程中盖板机构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不易因盖板机构开启而引起剐蹭和产生安全事故;盖板机构通过驱动机构实现自动打开或者关闭,操作便捷,盖板机构开启和关闭动作更加准确,也防止人为手动操作不当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设置了紧急解锁杆,当遇到驱动机构或者行车电脑故障而导致盖板机构无法打开时,通过移动紧急解锁杆,能够使盖板机构自关闭状态向着开启状态移动,以便于打开充电口,从而提高突发状况下的适应性,使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车辆充电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发明车辆充电口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20.图3是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4是本发明中安装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发明中壳体与齿条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发明中盖板机构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图6在另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本发明中牵引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本发明车辆充电口结构与车壳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
28.1、安装壳;11、壳体;11a、底侧;11b、第一侧;11c、第二侧;11d、第三侧;11e、第四侧;111、隔板;112、充电腔;113、收纳腔;114、第一引导槽;1141、第一端;1142、第二端;115、第二引导槽;1151、第三端;1152、第四端;1153、弯曲段;1154、线性段;116、第一导向部;117、第二导向部;118、第一连接部;12、固定盖板;121、充电口;2、盖板机构;21、滑动架;211、前部;212、后部;213、柱脚;214、第二连接部;215、第一铰接部;216、铰接轴;22、牵引架;221、牵引架本体;2211、引导斜面;2212、第二铰接部;2213、抵持部;222、齿条;23、活动盖板;24、密封件;3、驱动机构;31、驱动件;32、齿轮组件;321、主动轮;322、第一从动轮;323、第二从动轮;324、第三从动轮;4、紧急解锁杆;41、杆体部;42、推动件;43、拉动部;5、充电头;6、车壳;61、避让口。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本技术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1.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2.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对应于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车辆充电口结构,包括:安装壳1,包括充电口121;盖板机构2,与安装壳1滑动连接,盖板机构2具有驱使充电口121闭合的关闭状态和驱使充电口121打开的开启状态:驱动机构3,设置在安装壳1上,且与盖板机构2传动连接;以及紧急解锁杆4,活动设置在安装壳1上,且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壳1外;其中,盖板机构2响应于紧急解锁杆4的操作而自关闭状态朝着开启状态移动。
33.本发明中盖板机构2以滑动方式实现开启或者关闭,在充电过程中盖板机构2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不易因盖板机构2开启而引起剐蹭和产生安全事故;盖板机构2通过驱动机构3实现自动打开或者关闭,盖板机构2开启和关闭动作更加准确,也防止人为手动操作不当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设置了紧急解锁杆4,当遇到驱动机构3或者行车电脑故障而导致盖板机构2无法打开时,通过移动紧急解锁杆4,能够使盖板机构2自关闭状态向着开启状态移动,以便于打开充电口121,从而提高突发状况下的适应性,使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34.进一步地,安装壳1包括壳体11和固定盖板12。壳体11包括底侧11a和设置在底侧11a上且依次连接的第一侧11b、第二侧11c、第三侧11d以及第四侧11e,第一侧11b和第三侧11d相对设置,第二侧11c和第四侧11e相对设置。壳体11内形成有腔体,腔体内设有延伸向
第一侧11b和第三侧11d的隔板111,底侧11a、第一侧11b、第二侧11c、第三侧11d以及隔板111配合形成充电腔112,底侧11a、第一侧11b、第三侧11d、第四侧11e以及隔板111配合形成收纳腔113。固定盖板12封盖在壳体11的开口侧,以封闭充电腔112和收纳腔113。充电口121开设在固定盖板12对应充电腔112的位置处。
35.充电腔112用于容置车辆的充电头5,充电头5朝向充电口121设置,驱动机构3设置在收纳腔113中,盖板机构2可在充电腔112和收纳腔113间往返移动。驱动机构3可驱动盖板机构2自充电腔112移向收纳腔113,以使盖板机构2由关闭状态向着开启状态切换,或者驱动机构3可驱动盖板机构2自收纳腔113移向充电腔112,以使盖板机构2由开启状态向着关闭状态切换。
36.充电腔112的内壁上设有引导盖板机构2滑动的第一引导槽114,收纳腔113的内壁上设有引导盖板机构2滑动的第二引导槽115,盖板机构2分别与第一引导槽114和第二引导槽115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槽114数量可以是一条或两条,且凹设在第一侧11b和/或第三侧11d上;第二引导槽115的数量可以是一条或两条,且凹设在第一侧11b和/或第三侧11d上。
37.第一引导槽114和第二引导槽115均朝着远离充电口121的方向倾斜设置,以在开启盖板机构2时确保盖板机构2能够朝着固定盖板12内侧移动,使其能够顺利进入收纳腔113。具体的,第一引导槽114具有远离收纳腔113的第一端1141和靠近收纳腔113的第二端1142,在第一端1141至第二端1142的方向上,第一引导槽114朝着远离充电口121的方向倾斜设置。第二引导槽115具有靠近充电腔112的第三端1151和远离充电腔112的第四端1152,在第三端1151至第四端1152的方向上,第二引导槽115朝着远离充电口121的方向倾斜设置。当盖板机构2滑动至第一端1141和第三端1151时,盖板机构2处于关闭状态,当盖板机构2滑动至第二端1142和第四端1152时,盖板机构2处于打开状态。
38.优选地,第二引导槽115包括具有第三端1151的弯曲段1153和具有第四端1152的线性段1154,弯曲段1153自与线性段1154相接的端部至第三端1151朝向充电口121弯曲,线性段1154与第一引导槽114的倾斜方向一致。通过设置弯曲段1153,其能够在自第二侧11c至第四侧11e的方向上阻挡盖板机构2,避免在固定盖板12外侧将盖板机构2自关闭状态移向开启状态,实现自锁保护作用,因此使人员难以在外部通过拨动盖板机构2的方式来打开充电口121。
39.进一步地,参照图2至图4、图6至图8所示,盖板机构2包括滑动架21、牵引滑动架21滑动的牵引架22以及设置在滑动架21上的活动盖板23。滑动架21包括靠近第二侧11c的前部211和靠近第四侧11e的后部212,前部211和后部212朝向第一引导槽114和/或第二引导槽115的位置处均设有柱脚213,柱脚213分别可滑动地嵌设在第一引导槽114和第二引导槽115内。当盖板机构2处于关闭状态时,柱脚213分别位于第一端1141和第三端1151处,当盖板机构2处于开启状态时,柱脚213分别位于第二端1142和第四端1152处。
40.牵引架22活动连接在安装壳1上,且承接在滑动架21和驱动机构3之间,牵引架22包括牵引架本体221和齿条222。牵引架本体221位于收纳腔113中,且与滑动架21的后部212相接,牵引架本体221的两侧分别延伸向第一侧11b和第三侧11d。齿条222设置在安装壳1的底侧11a,且位于靠近第一侧11b和第三侧11d的位置处。齿条222与底侧11a活动连接,并可在第二侧11c至第四侧11e的方向滑动。
41.齿条222固定连接在牵引架本体221的底部,并承载牵引架本体221。驱动机构3与齿条222相啮合,以驱动齿条222滑动,进而带动牵引架本体221移动。
42.优选地,滑动架21与牵引架本体221铰接配合。由于滑动架21在滑动过程中具有角度变化,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确保牵引架22顺畅地牵引滑动架21。在本实施例中,滑动架21的后部212固定设置有第一铰接部215,牵引架本体221对应第一铰接部215的位置处转动设置有第二铰接部2212,第一铰接部215和第二铰接部2212之间通过铰接轴216转动连接。第二铰接部2212具有转向第一铰接部215的自锁状态和转向第二侧11c的解锁状态,牵引架本体221上设置有限制第二铰接部2212转向第四侧11e的抵持部2213。当盖板机构2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铰接部2212处于自锁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铰接部2212能够限制滑动架21移向收纳腔113,且当在外部朝着活动盖板23的开启方向推按活动盖板23时,第二铰接部2212将抵持在抵持部2213上,以驱使第二铰接部2212保持在自锁状态,避免在外部以通过推按活动盖板23的方式来打开充电口121。当牵引架本体221移向第四侧11e时,第二铰接部2212能够在第一铰接部215的作用下转向解锁状态,以在滑动架21的滑动方向上避让滑动架21,且在解锁状态下继续移动牵引架本体221,将能够顺利拉动滑动架21移向收纳腔11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铰接部215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滑动架21在第一侧11c至第三侧11d的方向上的两侧,相应的,第二铰接部2212的数量也为两个,且与第一铰接部215一一对应。
43.然而采用上述结构,当在盖板机构2的外部按动或拨动活动盖板23时,存在滑动架21活动的情况,从而导致滑动架21可靠性差。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第二侧11c上设有第一连接部118,滑动架21的前部211朝向第二侧11c的一侧对应设有第二连接部214,第一连接部118和第二连接部214嵌设配合,以在盖板机构2处于关闭状态时,使其与安装壳1连接更为紧密。此外,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当人员从外部朝向收纳腔113按动活动盖板23时,第一连接部118和第二连接部214也能够起到阻碍作用,进一步提高盖板机构2的可靠性。第一连接部118具体可以是凸设在第二侧11c上的凸块,第二连接部214为与之相适配的凹槽;或者第一连接部118为凹设在第二侧11c上的凹槽,第二连接部214为与之相适配的凸块。
44.优选地,参照图5所示,为了提高齿条222滑动的可靠性,安装壳1的底侧11a设有与齿条222外轮廓相适配的第一导向部116,第一导向部116为槽或孔,第一导向部116沿着第二侧11c至第四侧11e的方向延伸而成,齿条222穿设在第一导向部116中。通过设置第一导向部116,能够很方便地对齿条222进行装配,且无需设置其他导轨结构,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45.参照图6和图9所示,由于在将该充电口结构安装于车辆上后,车辆的车壳6具有与活动盖板23相适配的避让口61,避让口61与活动盖板23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导致外界的水或灰尘将沿着间隙流入车壳6内。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活动盖板23的外围设有一圈密封件24,密封件24固定在滑动架21上,当活动盖板23处于封闭状态时,密封件24将抵持在车壳6的内壁上并封闭间隙。
46.进一步地,参照图6和图7所示,驱动机构3包括驱动件31和齿轮组件32,齿轮组件32分别与驱动件31和齿条222传动连接,驱动件31可将齿轮组件32的旋转运动转化为齿条222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线性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31具体为旋转电机。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减小驱动机构3的安装空间,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空间允许的条件下,驱动
机构3还可采用丝杆结构,并直接与牵引架本体221相接,以带动牵引架本体221移动。
47.齿轮组件32包括与驱动件31的输出端相接的主动轮321、第一从动轮322、第二从动轮323以及第三从动轮324,第一从动轮322啮合在主动轮321和其中一根齿条222之间,第二从动轮323与主动轮321相啮合,第三从动轮324啮合在第二从动轮323和其中另一根齿条222之间,以便驱动件31同时驱动两根齿条222移动。优选地,主动轮321的齿数和第二从动轮323的齿数相同,第一从动轮322的齿数和第三从动轮324的齿数相同,以确保两根齿条222以相同的速度移动。优选地,主动轮321直径大于第一从动轮322的直径,以提高齿条222的移动速度,进而提高开启或关闭效率。
48.进一步地,紧急解锁杆4包括杆体部41和设置在杆体部41上的推动件42。杆体部41沿着第一侧11b至第三侧11d的方向设置在安装壳1的底侧11a,推动件42朝着牵引架22延伸,推动件42响应于杆体部41的活动而推动牵引架22,并驱使滑动架21自弯曲段1153移向线性段1154。在本实施例中,推动件42具体可以是垂直连接在杆体部41上的销钉、螺杆等。优选地,杆体部41横截面为非圆形结构,以避免绕其轴线方向转动,进而造成推动件42偏斜。
49.参照图5所示,安装壳1的底侧11a设有与紧急解锁杆4外轮廓相适配的第二导向部117,第二导向部117为槽或孔,第二导向部117自第三侧11d延伸向第一侧11b,紧急解锁杆4可活动地穿设在第二导向部117中并可自第三侧11d拉出。
50.参照图7所示,牵引架本体221对应推动件42的位置处设有与推动件42相接触的引导斜面2211,引导斜面2211与底侧11a相垂直,引导斜面2211自靠近第三侧11d的一侧至另一侧朝向第一侧11b倾斜。优选地,推动件42位于牵引架本体221在第一侧11b至第三侧11d方向上的中部位置。以提高推动件42推动的可靠性。当紧急解锁杆4拉出时,推动件42能够朝着第三侧11d移动,并推动牵引架本体221向着收纳腔113移动。
51.此外,紧急解锁杆4还包括位于杆体部41靠近第三侧11d的端部处的拉动部43,拉动部43具体可以是拉环,拉动部43与杆体部41的端部铰接配合,且位于第二导向部117外。
52.本发明工作过程如下:当车辆需要进行充电时,通过操控车辆的行车电脑或者相应的按钮以发送充电口121打开的指令;驱动件31接收指令并转动,以驱使齿轮组件32带动齿条222向着第四侧11e移动,与齿条222相接的牵引架本体221在齿条222的带动下拉动滑动架21移向收纳腔113;当需要关闭充电口121时,通过操控车辆的行车电脑或者相应的按钮以发送充电口121关闭的指令,驱动件31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动,以驱使齿轮组件32带动齿条222向着第二侧11c移动,与齿条222相接的牵引架本体221在齿条222的带动下推动滑动架21移向充电腔112,并最终封闭在充电口121处;当遇到突发情况无法电动开启充电口121时,在第三侧11d处向外拉动拉动部43,推动件42随其同步移动,并推动牵引架本体221向着收纳腔113移动,以带动滑动架21脱离弯曲段1153,从而解除滑动架21的锁定状态,而后用户可通过拨动活动盖板23的方式将充电口121完全打开。
5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