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79357发布日期:2023-05-17 07:5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三轮摩托车减振,具体涉及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1、设于三轮摩托车前轮两侧的左、右减振器,通常是采用带有压缩弹簧的直简式减振器,通过带有压缩弹簧的减振器立向连接于前轮轴和前叉之间,支撑车体承载,并实现减振。目前的前减振器常用的大致有三类:一是无阻尼器的前减振器,其结构是将压缩弹簧套在减振器柱上,然后一并装在前叉的减振器筒内,通过压缩弹簧在外力冲击作用下的伸缩来吸收冲击和振动。二是内弹簧式前减振器,其结构是将压缩弹簧装在内减振筒中,在外减振筒中设置活塞杆,内减振简插入外减振筒中,活塞杆上的活塞环抵住压缩弹簧,内减振筒与外减振筒之间设有单向阀,活塞杆上设有使阻尼油通过的小孔,但前轮受冲击而使外减振筒上行时,减振器中的阻尼油经过单向阀和活塞杆上的小孔向上流动,在阻尼力不大时,外减振筒继续上行,使压缩弹簧压缩,当外减振筒内的空间越来越小时,阻尼增大,可防止外减振筒与内减振筒相撞击;当外减振筒因压缩弹簧的回复力而下行时,阻尼油因单向阀关闭而只能从活塞杆上的小孔流过,形成较大阻尼,能衰减压缩弹簧的振动。三是外弹簧式前减振器,外弹簧式减振器与内弹簧式前减振器本质上无多大区别,只是压缩弹簧设置在减振器外面。采用上述三类减振器安装在前叉上构成承载车体的支撑件和前轮转向控制件,因此对作为减振的压缩弹簧的要求较高,如果压缩弹簧比较软,其减振效果较好,驾驶感觉较为舒适,但抗冲击能力较差;如果压缩弹簀比较硬,其抗冲击能力增强,但减振效果不够好,驾驶的舒适性又较差。并且这些减振器都属于直简式减振器,安装在前叉上其防撞能力和承载力相对较差,不能满足通常以载货为主的三轮摩托车的需要。并且当采用直筒式减振器时,车身重量依靠压缩弹簧支撑,这种压缩弹簧都相对较硬,压缩弹簧在外力冲击下的频繁振动明显,故减振效果也就相对较差。而这种直简式减振器的结构也相对复杂,对压缩弹簧的要求较高,减振器的制作成本也相对较高,同时还存在承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

2、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能够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在左右两侧减振弹簧之间增加一个可以扭动的弹簧扭柱,并且使弹簧扭柱处于悬梁状态,该弹簧扭柱能够利用车轮宽度空间横向设置于车轮后方,使弹簧扭柱与车轮轴之间通过振动扭力传递件连接,实现弹性扭转减振。本发明既能承受重载,又能提高减振效果,增强行驶舒适性,并且能够实现快速装配、拆卸,更换维护方便,还能降低三轮摩托车减振装置的生产成本,整个弹簧扭柱结构进行了颠覆性的改进,工作可靠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并且成本低廉,稳定可靠。

2、本发明的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包括前叉管、前阻尼器、前轮轴、摇臂及弹簧扭柱,所述弹簧扭柱位于前车轮后侧并与所述前轮轴平行,所述前叉管向后折弯且下端部与所述弹簧扭柱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前阻尼器连接于所述前轮轴与所述前叉管折弯部之间,所述摇臂连接于位于同侧的前轮轴端部与所述弹簧扭柱端部之间;所述弹簧扭柱两端可以承受扭矩以吸收前叉管两侧的扭转振动,前叉管上方连接方向柱,通过对方向柱的转动实现三轮摩托车前轮的转向,前叉管下方连接前阻尼器,弹簧扭柱和摇臂形成吸收扭转振动的结构,前叉管的左右叉管可以具有不同的扭转,通过弹簧扭柱的吸能减振对三轮摩托车前轮起到良好的弹性扭转减振效果。

3、进一步,所述弹簧扭柱包括管套和管柱,所述管柱与管套之间设置有抗扭弹簧,所述管套与管柱的配合位置形成弹力腔,所述弹力腔为所述管套与管柱的周向转动提供空间,所述抗扭弹簧设置于所述弹力腔内,抗扭弹簧的设置既保证了弹簧扭柱的一体性又保证了在抗扭过程中弹簧扭柱具有一定的抗扭效果,可以最大程度上扭转减振,保证前叉管左右两侧的扭矩平衡。

4、进一步,所述管柱部分穿置于所述管套内,且所述管套内设置有内挡块,所述管柱上设置有外挡块,所述内挡块和所述外挡块相互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管柱与所述管套周向相对转动量,内挡块与外挡块的配合使弹簧扭柱的吸扭减振效果更稳定,也分散了吸扭部位,避免了应力集中,提高了弹簧扭柱的使用寿命,并且整体结构简单,装配便捷。

5、进一步,所述内挡块沿所述管套内壁周向设置,所述外挡块沿所述管柱的缩径段周向设置,所述内挡块与所述外挡块间隔配合,且所述内挡块一侧与一相邻外挡块紧邻另一侧与另一相邻外挡块之间形成安装抗扭弹簧的空间。

6、进一步,所述管套与所述管柱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限定管套与管柱之间径向位移的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与所述管柱固定连接,所述管套上开设有用于对限位销进行径向限位的限位槽,限位销与限位槽的配合保证了管柱与管套的整体性,又不干涉管柱与管套之间的相对转动。

7、进一步,所述限位槽为条形槽,条形槽的延伸方向沿所述管套的周向。

8、进一步,所述管柱的自由端为花键端,用于与设置于所述前叉管的花键孔连接,花键连接传递扭矩更为平稳,触面积大、承载能力高、定心性能和导向性能好,键槽浅、应力集中小,对轴和毂的强度削弱小,同时结构紧凑。

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公开的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在左右两侧减振弹簧之间增加一个可以扭动的弹簧扭柱,并且使弹簧扭柱处于悬梁状态,该弹簧扭柱能够利用车轮宽度空间横向设置于车轮后方,使弹簧扭柱与车轮轴之间通过振动扭力传递件(前叉管)连接,实现弹性扭转减振。本发明既能承受重载,又能提高减振效果,增强行驶舒适性,并且能够实现快速装配、拆卸,更换维护方便,还能降低三轮摩托车减振装置的生产成本,整个弹簧扭柱结构进行了颠覆性的改进,工作可靠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并且成本低廉,稳定可靠。



技术特征:

1.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叉管、前阻尼器、前轮轴、摇臂及弹簧扭柱,所述弹簧扭柱位于前车轮后侧并与所述前轮轴平行,所述前叉管向后折弯且下端部与所述弹簧扭柱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前阻尼器连接于所述前轮轴与所述前叉管折弯部之间,所述摇臂连接于位于同侧的前轮轴端部与所述弹簧扭柱端部之间;所述弹簧扭柱两端可以承受扭矩以吸收前叉管两侧的扭转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扭柱包括管套和管柱,所述管柱与管套之间设置有抗扭弹簧,所述管套与管柱的配合位置形成弹力腔,所述弹力腔为所述管套与管柱的周向转动提供空间,所述抗扭弹簧设置于所述弹力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部分穿置于所述管套内,且所述管套内设置有内挡块,所述管柱上设置有外挡块,所述内挡块和所述外挡块相互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管柱与所述管套周向相对转动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挡块沿所述管套内壁周向设置,所述外挡块沿所述管柱的缩径段周向设置,所述内挡块与所述外挡块间隔配合,且所述内挡块一侧与一相邻外挡块紧邻另一侧与另一相邻外挡块之间形成安装抗扭弹簧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套与所述管柱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限定管套与管柱之间径向位移的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与所述管柱固定连接,所述管套上开设有用于对限位销进行径向限位的限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为条形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的自由端为花键端,用于与设置于所述前叉管的花键孔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挂减振装置,包括前叉管、前阻尼器、前轮轴、摇臂及弹簧扭柱,所述弹簧扭柱位于前车轮后侧并与所述前轮轴平行,所述前叉管向后折弯且下端部与所述弹簧扭柱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前阻尼器连接于所述前轮轴与所述前叉管折弯部之间,所述摇臂连接于位于同侧的前轮轴端部与所述弹簧扭柱端部之间;所述弹簧扭柱两端可以承受扭矩以吸收前叉管两侧的扭转振动。本发明在左右两侧减振弹簧之间增加一个可以扭动的弹簧扭柱,并且使弹簧扭柱处于悬梁状态,该弹簧扭柱能够利用车轮宽度空间横向设置于车轮后方,使弹簧扭柱与车轮轴之间通过振动扭力传递件(前叉管)连接,实现弹性扭转减振。

技术研发人员:赵洪亮,张玉江,舒勇,苟孝贵,刘鸿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