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悬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0400发布日期:2022-10-04 23:06阅读:35来源:国知局
车辆悬吊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局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辆悬吊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考虑到交通参与者中的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提升交通系统质量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实现这一目标,须致力于改善与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以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性和便利性。在与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有关的开发中,若轮胎在车辆碰撞时无法以适当的方式顺利脱离于悬吊结构,则轮胎容易移至仪表板下部而危及驾驶或乘客。因此,有必要对车辆悬吊结构的设计进行改良以克服所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悬吊结构,可在车辆碰撞时避免轮胎移至仪表板下部。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悬吊结构,包括:转向节,呈中空形状且具有转向节臂,其中所述转向节臂连接悬吊杆,所述转向节臂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上表面具有开孔;下臂,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转向节,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前部车架,所述第三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后部车架;以及补强片,配置于所述下臂且从所述第三固定部往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臂具有中间部,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三固定部之间的中点,所述补强片从所述第三固定部延伸至所述中间部且从所述中间部往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
6.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吊结构中,转向节的转向节臂的上表面形成了开孔,且下臂上设有从后部车架处往前部车架处延伸的补强片。据此,当车辆碰撞时,转向节臂易于断裂且下臂可在适当位置断裂,以使轮胎通过转向节臂及下臂的断裂而顺利地脱离车辆悬吊结构并远离车体。从而,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吊结构可在车辆碰撞时避免轮胎移至仪表板下部,以防止轮胎挤压驾驶室使其变形而危及驾驶或乘客。
7.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悬吊结构的立体图;
9.图2是图1的车辆悬吊结构固定于车辆的上视图;
10.图3是图1的转向节于转向节臂处的局部放大图;
11.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悬吊结构固定于车辆的上视图。
12.附图标记说明:
13.52:悬吊杆;
14.54:前部车架;
15.56:后部车架;
16.100、100’:车辆悬吊结构;
17.110:转向节;
18.112:转向节臂;
19.112a:开孔;
20.114:转向节本体;
21.120:下臂;
22.122:第一固定部;
23.124:第二固定部;
24.126:第三固定部;
25.128:中间部;
26.130、130’:补强片;
27.s:上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悬吊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车辆悬吊结构固定于车辆的上视图。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车辆悬吊结构100包括转向节110及下臂120。转向节110呈中空形状且具有转向节臂112,转向节本体114用以连接轮胎,从转向节本体114延伸出的转向节臂112连接避震器的悬吊杆52。下臂120具有第一固定部122、第二固定部124及第三固定部126,第一固定部122固定于转向节110,第二固定部124固定于车辆的前部车架54,第三固定部126固定于车辆的后部车架56。
29.图3是图1的转向节于转向节臂处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转向节臂112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上表面s具有开孔112a。此外,车辆悬吊结构100还包括补强片130,补强片130配置于下臂120且从第三固定部126往第一固定部122延伸。
30.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车辆悬吊结构100中,转向节110的转向节臂112的上表面s形成了开孔112a,且下臂120上设有从后部车架56处往前部车架54处延伸的补强片130。据此,当车辆碰撞时,转向节臂112易于断裂且下臂120可在适当位置断裂,以使轮胎通过转向节臂112及下臂120的断裂而顺利地脱离车辆悬吊结构100并远离车体。从而,本实施例的车辆悬吊结构100可在车辆碰撞时避免轮胎移至仪表板下部,以防止轮胎挤压驾驶室使其变形而危及驾驶或乘客。
31.本实用新型不对补强片130的延伸范围加以限制,以下通过附图对此举例说明。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悬吊结构固定于车辆的上视图。图4所示车辆悬吊结构100’与前述实施例的车辆悬吊结构100的不同处在于,车辆悬吊结构100’的补强片130’从第三固定部126延伸至下臂120的中间部128且从中间部128往第一固定部122延伸,其中所述中间部128位于第一固定部122与第三固定部126之间的中点。也就是说,在车辆悬吊结构100’中,补强片130’的延伸范围超过了中间部128而更靠近第一固定部122。据此,可确保下臂120不会在过于靠近第三固定部126的位置断裂。若下臂120在靠近第三固定部126的位置(例如,位于第三固定部126与中间部128之间的位置)断裂,则轮胎仍因第二固定部124与前部车架54的连接而未能脱离车体,而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配置方式,可防止此情况发生。
32.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吊结构中,转向节的转向节臂的上表面形成了开孔,且下臂上设有从后部车架处往前部车架处延伸的补强片。据此,当车辆碰撞时,转向节臂易于断裂且下臂可在适当位置断裂,以使轮胎通过转向节臂及下臂的断裂而顺利地脱离车辆悬吊结构并远离车体。从而,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吊结构可在车辆碰撞时避免轮胎移至仪表板下部,以防止轮胎挤压驾驶室使其变形而危及驾驶或乘客。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节,呈中空形状且具有转向节臂,其中所述转向节臂连接悬吊杆,所述转向节臂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上表面具有开孔;下臂,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转向节,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前部车架,所述第三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后部车架;以及补强片,配置于所述下臂且从所述第三固定部往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臂具有中间部,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三固定部之间的中点,所述补强片从所述第三固定部延伸至所述中间部且从所述中间部往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悬吊结构,可在车辆碰撞时避免轮胎移至仪表板下部。车辆悬吊结构包括:转向节,呈中空形状且具有转向节臂,其中所述转向节臂连接悬吊杆,所述转向节臂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上表面具有开孔;下臂,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转向节,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前部车架,所述第三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后部车架;以及补强片,配置于所述下臂且从所述第三固定部往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定部延伸。定部延伸。


技术研发人员:中西志允 高山裕辅 田口勇 石松久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2.03.30
技术公布日:2022/1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