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转换为推车结构的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75752发布日期:2022-11-22 22:25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转换为推车结构的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转换为推车结构的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折叠式自行车的种类比较多,折叠方式也有很多种, 它们折叠的共同目的是缩小自行车的体积、方便于携带和收藏保管。由于这类折叠式自行车虽然在折叠状态下有效地缩小了体积,但大多丧失了在地面上正常骑乘的功能,特别是在某些不适合骑行、但需要步行较长距离的场合,虽然可以折叠后在缩小了体积的情况下携带,但还是需要使用者用手提或肩扛的方式携带,既费力又不太方便,有时甚至成为出行的累赘。现在的折叠自行车的作用局限于改变外形尺寸,缩小占位空间存放和便于携带,其在折叠后的使用功能上存在较大缺陷。
3.为此,如公告号为cn202169987u,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折叠式自行车,包含有由互相铰连、铰接处设置有折叠控制器的前段和后段构成、折叠后可构成v形置物架的车架,由固定式左侧车把和偏折式右侧车把构成、折叠后可充任推拉杆的车把手,由座管、后轮叉和支撑杆构成、具有调节控制后轮叉与车架间角度和后轮叉高度功能的后轮叉调节机构。前段上设有可折叠式万向脚轮。然而,该技术方案折叠后形成的“v形置物架”结构,在实际操作使用过程中,特别是携带物品装载时,其装载量小,承载量小,导致其使用效果相对一般。
4.另外,如公告cn112407127a,公开了一款一体折叠成行李车的自行车,包括自行车车把、车架、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不需拆装和外加辅件,一体折叠成行李车;自行车车架转为行李车车架主体,构成车架的车架折叠杆分别转成为行李车的货物托架和辅轮架;自行车车把转为行李车手柄;自行车的前、后轮转为行李车的两车轮。该结构折叠后形成的推车形态为前后均有装载平台,结合其辅助轮结构设置,使用者无论是推还是拉,其操作势必被装载平台或辅助轮部位干扰,其使用极为不便,且各部件之间连接关系复杂,整体稳定性效果较差,特别是处于自行车状态时,其辅助轮对于骑行者容易造成较大干扰。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转换为推车结构的折叠自行车,优化整体车架结构,优选采用双车梁结构设计,利用不同车梁的功能性设计,保持了车辆本身行驶的稳定性,且也方便实现更小体积折叠收合和转换为操作方便的推车使用。
6.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7.一种可转换为推车结构的折叠自行车,包括前车部、后车部和车梁部,所述车梁部两端分别用以对接所述前车部和后车部,所述车梁部包括第一车梁和第二车梁,所述第一车梁和所述第二车梁呈上下排布,所述第一车梁和所述第二车梁均可实现折叠;当所述第一车梁和第二车梁处于伸展状态时,自行车可转换为骑行状态;当所述第一车梁和第二车梁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自行车可转换为折叠状态;当所述第一车梁完全折叠时,且所述第
二车梁处于部分折叠状态时,所述自行车可转换为推车状态。
8.所述第二车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横梁部、第二横梁部、第三横梁部和第四横梁部,所述第一横梁部前端用以与前车部安装配合,所述第一横梁部后端用以与第二横梁部铰接配合,所述第二横梁部另一端与第三横梁部铰接配合,所述第三横梁部另一端与第四横梁部铰接配合,所述第四横梁部另一端与后车部安装配合,所述第一横梁部、第二横梁部、第三横梁部和第四横梁部之间的铰接均采用侧向铰接配合,可实现水平方向折叠移动。
9.所述第二横梁部和第三横梁部之间的铰接折叠方向与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第三横梁部和第四横梁部的铰接折叠方向相反。
10.前车部或后车部上设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另一端可通过翻转后与后车部或前车部可拆卸连接,加强梁、第一横梁部、第二横梁部和第三横梁部的伸展状态、第四横梁部之间可形成四边形框架。
11.前车部包括车把组件、车把管、前车叉和前轮,所述车把组件包括位于两侧的车把杆和位于中部的车把座,所述车把杆相对车把座可折叠;后车部包括车座、立管、后车叉、后轮和链条组件,所述链条组件包括安装座、前齿轮、用以带动前齿轮转动的脚蹬件、链条和通过链条与前齿轮配合的后齿轮,所述后齿轮用以与后轮配合安装,所述安装座与第二车梁固定安装。
12.所述车把管上安装有前装配座,所述前装配座上设有第一装配座和第二装配座,所述第一装配座用以与第一车梁单元前端铰接配合,所述第二装配座用以与第一横梁部前端安装配合,所述立管上安装有后装配座,所述后装配座上设有卡接部和第三装配部,所述卡接部用以与第二车梁单元后端可拆卸卡固,所述第三装配部用以与第四横梁部后端安装配合。
13.第一车梁包括第一车梁单元和第二车梁单元,所述第一车梁单元前端与前车部铰接配合,并可实现向上折叠翻转,所述第一车梁单元和所述第二车梁单元之间通过铰接配合,可实现纵向折叠,所述第二车梁单元后端与后车部可拆卸固定配合。
14.第一车梁单元和第二车梁单元之间的铰接结构、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之间的铰接结构、第二横梁部和第三横梁部之间的铰接结构、第三横梁部和第四横梁部之间的铰接结构均采用可限位锁固的铰链结构。
15.当自行车完全折叠时,所述第一横梁部、第二横梁部、第三横梁部和第四横梁部折叠形成并排平行设置,第二车梁单元后端与后车部拆卸脱离,第一车梁单元向上完成竖立翻转,第二车梁单元向下翻转完成与第一车梁单元的并排平行设置。
16.当自行车转换为推车状态时,第二车梁单元后端与后车部拆卸脱离,第一车梁单元向上完成竖立翻转,第二车梁单元向下翻转完成与第一车梁单元的并排平行设置;第二横梁部和第三横梁部保持伸展固定,第一横梁部相对第二横梁部完成水平方向折叠,第四横梁部相对第三横梁部完成水平方向折叠,使得所述第一横梁部、第二横梁部、第三横梁部、第四横梁部结合加强梁形成“口”形框架结构。
17.本实用新型通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整体车架结构,结构简单实用,优选采用双车梁结构设计,利用不同车梁的功能性设计,保留了常规自行车的形态和功能,保持了车辆本身行驶的稳定性,且也方便实现更小体积折叠收合和转换为操作方便的推车使用;利用第一车梁和第二车梁的组合,在第一车梁保持车辆主
体承载力的情况下,第二车梁形成辅助承载,保持了车辆处于骑行状态的稳定性;第一车梁方便直接折叠收合,利用第二车梁的不同折叠变化,可以结合加强梁形成推车结构,方便使用者操作,提高使用功能,无需增加其他辅助设备即可直接作为推车使用;进一步折叠第二车梁,可以实现小体积折叠,相对推车结构可以进一步缩小整体体积,方便产品折叠收纳,并且在折叠状态也可直接依靠两个轮子推行移动而无需增加其他辅助设备。
18.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自行车骑行状态结构示意图一;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自行车骑行状态结构示意图二;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推车状态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车梁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车梁处于推车状态下折叠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车梁处于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装配座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装配座结构示意图;
28.其中,1、前车部;11、车把杆;12、车把座;13、车把管;14、前装配座;141、第一装配座;142、第二装配座;15、前车叉;16、前轮;2、车梁部;21、第一车梁;211、第一车梁单元;212、第二车梁单元;213、卡接件;22、第二车梁;221、第一横梁部;222、第二横梁部;223、第三横梁部;224、第四横梁部;3、后车部;31、车座;32、立管;33、后装配座;331、卡接部;332、第三装配座;34、后车叉;35、后轮;36、脚蹬件;361、安装座;37、前齿轮;38、链条;39、后齿轮;4、加强梁。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30.结合附图1至9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转换为推车结构的折叠自行车,包括前车部1、后车部3和车梁部2,车梁部2两端分别用以对接前车部1和后车部3,构成整体自行车结构,其中车梁部2可以实现折叠转换,形成三种不同状态,分别为自行车骑行状态、推车状态和折叠收纳状态。
31.在具体结构中,前车部1包括车把组件、车把管13、前车叉15和前轮16,车把组件包括位于两侧的车把杆11和位于中部的车把座12,车把杆11相对车把座12可折叠,其中车把杆11和车把座12可以优选采用可限位锁固的铰链结构,通常为向下折叠结构,依据具体使用,其可以为双折叠或单侧折叠,方便作为推车把手使用,车把座12通常与车把管13固定安装或一体结构,前车叉15位于车把管13下部,前轮16与前车叉15配合安装。
32.其中,后车部3包括车座31、立管32、后车叉34、后轮35和链条组件,链条组件包括安装座361、前齿轮37、用以带动前齿轮37转动的脚蹬件36、链条38和通过链条38与前齿轮
37配合的后齿轮39,后齿轮39用以与后轮35配合安装,安装座361与第二车梁22固定安装;其中脚蹬件36优选采用可折叠或快拆结构设计,方便脚凳的拆卸或收合,其中安装座361优选与第四横梁部224固定配合,第四横梁部224通常与后车部3为固定设置,从而保证了链条组件装配的稳固性。
33.在具体的优选实施例中,车梁部2包括第一车梁21和第二车梁22,第一车梁21和第二车梁22呈上下排布,第一车梁21和第二车梁22均可实现折叠,第一车梁21采用可纵向折叠结构,第二车梁22采用可水平折叠结构,利用双车梁结构设计,增加了车辆整体安装的稳固性,且第一车梁21主体作为承载梁结构,其采用两端折叠结构结构,减少了折叠部件,可以保证第一车梁21的稳固性,另外,其与后车部3之间采用的是可拆卸固定结构,从而进一步加强稳固效果;在其余实施例中,第一车梁21可以与前车部1采用可拆卸固定结构,与后车部3采用铰接配合,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为等同作用,为等同实施例结构特征;另外,第二车梁22采用四段折叠结构设置,其可以实现对第一车梁21承载力的辅助加持,另外依据第二车梁22的不同折叠状态结构,可以使得自行车处于不同使用状态,增加产品使用功能;在具体状态结构中,分别为:当第一车梁21和第二车梁22处于伸展状态时,自行车可转换为骑行状态;当第一车梁21和第二车梁22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自行车可转换为折叠状态;当第一车梁21完全折叠时,且所述第二车梁22处于部分折叠状态时,自行车可转换为推车状态。
34.在具体结构中,第一车梁21包括第一车梁单元211和第二车梁单元212,第一车梁单元211前端与前车部1铰接配合,并可实现向上折叠翻转,第一车梁单元211和第二车梁单元212之间通过铰接配合,可实现纵向折叠,第二车梁单元212后端与后车部3可拆卸固定配合,方便第一车梁21完成折叠收合,采用二段式折叠结构,可以保持第一车梁21的强度,同时,也可以形成折叠收合。
35.在具体结构中,第二车梁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横梁部221、第二横梁部222、第三横梁部223和第四横梁部224,第一横梁部221前端用以与前车部1安装配合,优选采用固定配合结构,用以增加稳固性;第四横梁部224另一端与后车部3安装配合,优选采用固定配合结构,用以增加稳固性;第一横梁部221后端用以与第二横梁部222铰接配合,第二横梁部222另一端与第三横梁部223铰接配合,第三横梁部223另一端与第四横梁部224铰接配合,第一横梁部221、第二横梁部222、第三横梁部223和第四横梁部224之间的铰接均采用侧向铰接配合,可实现水平方向折叠移动;采用四段设置,其中优选采用三点铰接活动结构设置,第二横梁部222和第三横梁部223之间的铰接折叠方向与第一横梁部221和第二横梁部222、第三横梁部223和第四横梁部224的铰接折叠方向相反。
36.优化了三点铰接位置关系,以中间铰接位置为反向折叠点设置,使得第一横梁部221、第二横梁部222、第三横梁部223、第四横梁部224折叠后可以相互平行排布,缩小折叠后的体积,当自行车完全折叠时,第一横梁部221、第二横梁部222、第三横梁部223和第四横梁部224折叠形成并排平行设置,第二车梁单元212后端与后车部3拆卸脱离,第一车梁单元211向上完成竖立翻转,第二车梁单元212向下翻转完成与第一车梁单元211的并排平行设置。
37.基于上述结构,优化采用水平方向折叠结构设计,便于形成推车用框架结构,具体中,前车部1或后车部3上设有加强梁4,加强梁4另一端可通过翻转后与后车部3或前车部1
可拆卸连接,加强梁4、第一横梁部221、第二横梁部222和第三横梁部223的伸展状态、第四横梁部224之间可形成四边形框架;当自行车转换为推车状态时,第二车梁单元212后端与后车部拆卸脱离,第一车梁单元211向上完成竖立翻转,第二车梁单元212向下翻转完成与第一车梁单元211的并排平行设置;第二横梁部222和第三横梁部223保持伸展固定,第一横梁部221相对第二横梁部222完成水平方向折叠,第四横梁部224相对第三横梁部223完成水平方向折叠,使得第一横梁部221、第二横梁部222、第三横梁部223、第四横梁部224结合加强梁4形成“口”形框架结构;在其中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横梁部221、第二横梁部222、第三横梁部223、第四横梁部224结合加强梁4形成的“口”形框架结构为同一平面结构设计,方便物品承载放置;在其余实施例中,加强梁4相对第一横梁部221、第二横梁部222、第三横梁部223、第四横梁部224可以处于不同平面,形成具有一侧档杆结构的框架结构。
38.其中,车梁部2可实现对称折叠,前车部1和后车部2在完成折叠后的前轮16与后轮35在侧立面对称排布,便于推拉行走,使得在折叠后推行或拖行而无需添加其他辅助设施;在具体结构中,其中车把管13和立管32均是以车梁部2为底边分两侧对称角度排布,其中车把管13和车梁部2形成的夹角、立管32和车梁部2形成的夹角两个角度相同,其中优选为锐角,角度尺寸为60
°
~90
°
之间,优选角度尺寸为75
°
~85
°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角度尺寸为77
°
,该优化结构后,可以使得形成完全折叠或推车状态下,方便车辆两侧平衡,使得使用者推拉更为顺畅便捷。
39.在自行车转换为推车状态时,第一横梁部221和第二横梁部222进行90度弯折、第二横梁部222和第三横梁部223保持180
°
伸展状态、第三横梁部223和第四横梁部224进行90度弯折,整体构成一个水平框架面,加强梁4通过铰链也向下转动90度至与水平框架面平行,同时通过卡扣等固定件完成固定,整体形成一个载物平台,其中加强梁4与前车部1或后车部3之间的可拆卸固定结构,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可拆卸固定结构,如可拆卸锁销、可拆卸卡扣等。
40.基于上述结构,具体的,车把管13上安装有前装配座14,前装配座14上设有第一装配座141和第二装配座142,第一装配座141用以与第一车梁单元211前端铰接配合,优选采用的是限位锁固的铰链结构,方便第一车梁单元211向上翻转,第二装配座142用以与第一横梁部221前端安装配合,该结构可以为固定结构,也可以采用可拆卸固定结构,优化采用固定结构,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第一横梁部221的安装稳固性;立管32上安装有后装配座33,后装配座33上设有卡接部331和第三装配部332,卡接部331用以与第二车梁单元212后端可拆卸卡固,通常在第二车梁单元212端部设置卡接件213,利用卡接件213和卡接部331的配合实现对接固定,其具体卡固结构可以卡销配合、卡槽配合、锁扣配合等结构, 第三装配部332用以与第四横梁部224后端安装配合,该结构可以为固定结构,也可以采用可拆卸固定结构,优化采用固定结构,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第四横梁部224的安装稳固性。
41.基于上述实施例,优选的,第一车梁单元211和第二车梁单元212之间的铰接结构、第一横梁部和221第二横梁部222之间的铰接结构、第二横梁部222和第三横梁部223之间的铰接结构、第三横梁部223和第四横梁部224之间的铰接结构均采用可限位锁固的铰链结构,其中可限位锁固的铰链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设计。
42.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整体框架结构,优选采用双车梁结构设计,利用不同车梁的
功能性设计,保持了车辆本身行驶的稳定性,且也方便实现更小体积折叠收合和转换为操作方便的推车使用;利用第一车梁和第二车梁的组合,在第一车梁保持车辆主体承载力的情况下,第二车梁形成辅助承载,保持了车辆处于骑行状态的稳定性;第一车梁方便直接折叠收合,利用第二车梁的不同折叠变化,可以结合加强梁形成推车结构,方便使用者操作,提高使用功能;进一步折叠第二车梁,可以实现小体积折叠,相对推车结构可以进一步缩小整体体积,方便产品折叠收纳。
4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对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