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角窗间隙面差检测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68167发布日期:2022-10-19 11:29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角窗间隙面差检测辅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装配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后角窗间隙面差检测辅具。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造型、设计行业的发展,在车身侧围后端装配角窗(如三角窗、四角窗等)已成为汽车领域的常见操作,角窗通常设置在汽车后门门框的一侧,角窗的设置,能够使得进入汽车内部的光线增多,且能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增加汽车车身的整体美感。
3.在装配时,往往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通过目力及手感判断完成,人工目测间隙面差是否合格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容易出现间隙面差精度不符合公差要求的现象,装配误差的存在及其精度不高,会导致汽车后门与角窗之间间隙不均,影响整体美观性,为装配到位,通常需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装配,很难保证装配的一致性,降低了装配质量,且影响装配效率,投入的人力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角窗间隙面差检测辅具,能够快速辅助检测间隙面差,提升装配效率。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角窗间隙面差检测辅具,用于安装在车身上,检测后角窗间隙面差,所述车身上设有角窗安装孔,所述角窗安装孔由门框、上围板、下围板合围形成,所述角窗安装孔内设有角窗支撑板,所述角窗支撑板上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汽车后角窗间隙面差检测辅具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设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能够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安装孔配合,将所述主体可拆卸的安装至所述车身上,所述主体还包括沿汽车z向延伸的第一基体和沿汽车x向延伸的第二基体,所述第一基体靠近所述门框一侧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沿所述第一基体的长度方向自所述第一基体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在所述主体的外侧形成基准面、相对基准面向内凹陷的第一测量支撑面、以及形成于第一测量支撑面和基准面之间的第二测量支撑面。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包括握持部、设置在所述握持部两端的固定部以及可活动的设置在所述固定部内部的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内侧连接有与所述安装孔配合的定位销,所述调节块的外侧连接有调节杆,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垂直所述握持部的第一调节槽,所述调节杆穿设在所述第一调节槽内,且能够在所述第一调节槽内相对于所述车身向内和/或向外运动,带动所述定位销插入或退出对应的所述安装孔。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上设有与所述固定部配合的容纳槽,所述固定部固定至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第一基体内侧设有与所述容纳槽连通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置为通孔,所述定位销穿设在所述定位孔内。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第一基体的一侧设有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二调节槽的高度大于所述调节块的高度,所述第二调节槽与所述第一调节槽连通,所述调节块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槽内,能够在所述第二调节槽内相对于所述车身向内和/或向外运
动。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杆包括杆体和连接件,所述杆体通过螺接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槽内,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杆体靠近调节块的一侧,所述调节块内设有容纳所述连接件的容纳空间,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杆体螺纹连接。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纳空间沿所述调节块的横向贯穿所述调节块,所述连接件自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处置入所述容纳空间,所述调节块上对应所述杆体设有连接孔,所述杆体自所述连接孔穿入所述容纳空间且与所述连接件螺纹连接。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上还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沿所述第一基体的宽度方向自所述第一基体的前侧表面延伸至后侧表面,且所述第二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槽连通,使所述第一测量支撑面和第二测量支撑面形成为l型表面。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设有若干开孔,所述开孔内设置有磁铁,所述磁铁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开孔的数量。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与所述第二基体之间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的上下两侧。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体、第二基体以及加强板一体成型。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主体上设置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槽形成第一测量支撑面和第二基准面,通过第一测量支撑面和第二基准面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测量门框、上围板及下围板的面差;主体通过定位组件可拆卸的设置在车身上,并形成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操作人员通过测量工具,能够快速测量主体与门框、上围板以及下围板之间的间隙尺寸,且能够在汽车后门安装之后,同步检测汽车后门间隙尺寸及面差是否符合要求,主体安装方便,能够提升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体装配于车身的局部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体靠近车身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主体远离车身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定位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调节孔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
23.1-车身;101-第一间隙;102-第二间隙;103-第三间隙;
24.11-门框;12-上围板;13-下围板;14-角窗支撑板;141-安装孔;
25.2-主体;201-第一测量支撑面;202-基准面;203-第二测量支撑面;
26.21-第一基体;211-容纳槽;212-定位孔;
27.22-第二基体;23-第一定位槽;24-第二定位槽;25-加强板;26-磁铁;
28.3-定位组件;31-握持部;32-固定部;
29.33-调节块;331-容纳空间;332-连接孔;34-定位销;35-调节杆;351-杆体;352-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2.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者特定的顺序。
34.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35.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后角窗间隙面差检测辅具包括主体2,主体2用于安装在车身1上,以检测后角窗的间隙面差,车身1上设有角窗安装孔,角窗安装孔由门框11、上围板12、下围板13合围形成,角窗安装孔内设有角窗支撑板14,角窗支撑板14上设有若干安装孔141,安装孔141用于安装角窗,主体2上设有定位组件3,定位组件3能够与对应位置的安装孔141配合,进而将主体2可拆卸的安装至车身1上,当将主体2安装在车身1上时,主体2与门框1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101,主体2与上围板12之间形成第二间隙102,主体2与下围板13之间形成第三间隙103;
36.在实际应用时,先将主体2安装在车身1上,操作人员通过测量工具(如间隙尺、千分尺等)分别测量第一间隙101、第二间隙102以及第三间隙103的间隙尺寸,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公差要求,由于主体2相较于整个角窗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轻巧方便,将主体2装配在车身1上的操作难度小,且能够快速直观地配合测量工具反映出装配效果。
37.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应用中,可先将主体2安装在车身1上,再将汽车后门装配在门框11上,可通过主体2测量第一间隙101的尺寸,以检测汽车后门的装配间隙是否符合dts(dimensionnal technica specifications,尺寸技术规范)要求。
38.可以理解的,不同的汽车对装配的要求不同,间隙尺寸的最大值通常需要控制在3mm-4mm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间隙尺寸的最大值为4m,即当测量到的间隙尺寸小于或等于4mm时,即认为装配合格。
39.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主体2采用铝合金6061材质,其与门框11为同一材质,可利用制造过程中的边角料制作主体2,能够起到材料回收利用的作用,节约资源的同时降
低了生产成本。
40.结合附图1和附图2,主体2包括沿汽车z向延伸的第一基体21以及沿汽车x向延伸的第二基体22,可以理解的,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分别沿z向和x向延伸,并非完全平行于z向或x向,第一基体21靠近门框11的一侧设有第一定位槽23,第一定位槽23沿第一基体21的长度方向自第一基体21的一侧延伸另一端,即第一定位槽23在第一基体21的长度方向贯穿基体21的两侧端部,如附图3所示,第一定位槽23使得主体2上形成基准面202、相对于基准面202向汽车内部凹陷的第一测量支撑面201、以及形成于第一测量支撑面201和基准面202之间的第二测量支撑面203;
41.当主体2设置在车身1上时,第一测量支撑面201所在平面低于门框11所在平面,操作人员以第一测量支撑面201为测量基准,通过测量工具检测门框11的外表面与第一测量支撑面201之间的面差,为便于测量,操作人员可以第二测量支撑面203为测量基准,测量门框11靠近第一基体21一侧的端面至第二测量支撑面203的垂直距离,确保第一间隙102符合装配和设计需求。
42.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示例中,如附图3所示,第一基体21上还设有与第二定位槽24,结合附图1,第二定位槽24设置在第一基体21靠近上围板12的一侧,第二定位槽24与第一定位槽23连通,且第二定位槽24沿第一基体21的宽度方向自第一基体21的前侧表面贯穿至后侧表面,第一基体21的前侧、后侧是相对于汽车而言,即第一基体21的前侧表面为其靠近汽车前侧的表面,后侧表面为其靠近汽车后侧的表面,第二定位槽24与第一定位槽23的槽深相同,使得第一测量支撑面201整体呈“l”型,第二测量支撑面203呈“l”型,操作人员在测量时,能够以第一测量支撑面201为测量基准,通过测量工具检测上围板12的外表面与第一测量支撑面201之间的面差,并以第二测量支撑面203为测量基准,确保第二间隙103符合装配和设计需求。
43.结合附图1和附图2,为确保主体2整体的稳定性,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25,加强板25设置在第二基体22的上下两侧,第二基体22的上下两侧是相对于汽车而言,即加强板25分别设置在第二基体22靠近汽车上方的一侧,以及第二基体22靠近汽车下方的一侧,加强板25能够确保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2的连接稳定牢靠,示例性的,加强板25设置为三角形板。
44.示例性的,为节约加工工序,第一基体21、第二基体22以及加强板25一体成型。
45.结合附图1、附图3和附图5,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定位组件3包括握持部31、设置在握持部31两侧端部的固定部32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部32内部的调节块33,如附图4所示,第一基体21上设置有用于容纳固定部32的容纳槽211,固定部32固定在容纳槽211内,容纳槽211设置为盲槽,第一基体21的内侧设有定位孔212,定位孔212设置为通孔,且与容纳槽211连通,示例性的,握持部31与固定部32一体成型,减少加工工序,方便成型;
46.固定部32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第一调节槽与第二调节槽连通,第一调节槽设置在固定部32远离第一基体21的一侧,第二调节槽设置在固定部32靠近第一基体21的一侧,第二调节槽的高度大于调节块33的高度,调节块33可活动的设置在第二调节槽内,且能够在第二调节槽内相对于车身1向内和/或向外运动;
47.如附图5所示,调节块33的内侧连接有定位销34,定位销34与对应位置的安装孔141配合设置,调节块33的外侧连接有调节杆35,调节块33的内侧和外侧是相对于车身1而
言,调节块33的内侧为其靠近车身1的一侧,调节块33的外侧为其远离车身1的一侧,定位销34穿设在定位孔212内,调节杆35穿设在第一调节槽内,且与调节块33连接,调节杆35在第一调节槽内相对于车身1向内和/或向外运动,进而带动定位销34插入或退出对应位置的安装孔141,当定位销34在调节杆35带动下做靠近车身1的运动时,定位销34向内运动时,其穿过定位孔212插入安装孔141内,将主体2安装在车身1上,当定位销34向外运动时,定位销34从安装孔141中退出,实现主体2与车身1的分离。
48.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调节杆35包括杆体351和连接件352,杆体351通过螺接方式穿设在第一调节槽内,连接件352设置在杆体351靠近调节块33的一侧,且连接件352与调节块33连接,调节块33包括用于容纳连接件352的容纳空间331,连接件352设置在容纳空间331内,且与杆体321螺纹连接,操作人员通过旋转杆体351,能够调整杆体351在第一调节槽内的位置,杆体351带动连接件352以及调节块33位置改变,进而改变定位销34相对于安装孔141的位置,操作简单方便。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容纳空间331沿调节块33的横向贯穿调节块33,连接件352通过容纳空间331的开口处置入容纳空间331内,连接件352与容纳空间331过盈配合,调节块33上对应杆体351的位置设有一连接孔332,连接孔332与容纳空间331连通,杆体351自连接孔332穿入容纳空间331内,并与连接件352连接。
49.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示例中,如附图2所示,主体2靠近车身1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若干磁铁26,通过磁铁26的设置,配合定位组件3能够实现主体2与车身1的稳定、高效连接,固定效果更好,进一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0.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主体2靠近车身1的一侧,即主体2的内侧设有若干开孔,磁铁26过盈设置在开孔内,磁铁26的设置数量小于或等于开孔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磁铁26的数量,当磁铁26的数量小于开孔数量时,未设置磁铁26的开孔能够起到减轻主体2的重量的作用,进而减小主体2自身重力的影响,使得主体2轻便好用,设置在车身1上时更加稳定牢靠。
51.综上所述,通过在主体2上设置第一定位槽23,第一定位槽23形成第一测量支撑面201和第二基准面202,通过第一测量支撑面201和第二基准面202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测量面差;主体2通过定位组件3可拆卸的设置在车身1上,并形成第一间隙101、第二间隙102和第三间隙103,操作人员通过测量工具,能够快速测量主体2与门框11、上围板12以及下围板13之间的间隙尺寸,且能够在汽车后门安装之后,同步检测汽车后门间隙尺寸及面差是否符合要求,主体2安装方便,能够提升检测效率。
52.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