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车身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92963发布日期:2022-11-23 02:04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车身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车身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客户对车辆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乘坐体验等各方面综合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些性能表现直接影响客户的购买欲,以及对车辆的评价。
3.车辆的轮罩结构位于车身承受弯扭载荷的传递路径上,因此轮罩结构的强度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和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但是,轮罩的造型都比较复杂,对成形性能提出较高的要求,通常只能用低强度延展性好的板材冲压成型,同时内、外轮罩不能做得太厚,导致车辆后内轮罩结构的强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汽车后轮罩结构的强度。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后内轮罩与c柱内板连接,c环结构安装于所述后内轮罩内侧壁,所述c柱内板的顶端与所述c环结构的顶端连接,所述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包括前部加强件,所述前部加强件用于贴合安装于所述后内轮罩内侧壁,且所述前部加强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c柱内板连接,所述前部加强件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c环结构连接。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在车身结构中,后内轮罩可以与c柱内板连接,c环结构可以安装于后内轮罩的内侧壁上,并且c柱内板的顶端可以与c环结构的顶端连接,而前部加强件可以沿车身长度方向贴合安装于后内轮罩的内侧壁上,并且前部加强件可以将c柱内板和c环结构连接,使得前部加强件、c柱内板和c环结构可以在后内轮罩上互相连接形成闭环的三角形结构,当车身的扭转载荷传递至后内轮罩时,前部加强件可以增加后内轮罩的结构强度,同时前部加强件、c柱内板和c环结构形成的三角形结构可以充分吸收扭转载荷,使得后内轮罩抵抗扭转变形能力更强,大幅提高后内轮罩的结构强度。
7.优选地,所述前部加强件向背离所述后内轮罩内侧壁的方向凸伸形成空腔结构。
8.优选地,所述前部加强件设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空腔结构连通。
9.优选地,所述前部加强件靠近车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边,所述第一连接边用于连接所述c柱内板,所述前部加强件靠近车尾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边,所述第二连接边用于连接所述c环结构。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边间隔设有多个凹槽并形成锯齿状结构。
11.优选地,沿车身的高度方向,所述前部加强件的相对两侧还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
边,所述第三连接边用于连接所述后内轮罩。
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边、所述第二连接边和所述第三连接边依次首尾相接。
13.优选地,所述前部加强件靠近所述c柱内板的一端设有减重孔。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
15.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结构与所述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
17.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辆与所述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及相关部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部加强件的第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部加强件的第二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后内轮罩;2、c柱内板;3、c环结构;4、前部加强件;41、安装面;411、安装孔;42、减重孔;43、第一连接边;431、凹槽;44、第二连接边;45、第三连接边。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25.参见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后内轮罩1与c柱内板2连接,c环结构3安装于所述后内轮罩1内侧壁,所述c柱内板2的顶端与所述c环结构3的顶端连接,所述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包括前部加强件4,所述前部加强件4用于贴合安装于所述后内轮罩1内侧壁,且所述前部加强件4的一端用于与所述c柱内板2连接,所述前部加强件4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c环结构3连接。
26.具体地,图1中z轴正向为上,负向为下。后内轮罩1朝向车身内部凹陷形成用于容纳车轮的空腔,后内轮罩1的内侧壁围成该空腔,c环结构3可以安装于后内轮罩1的内侧壁上,后内轮罩1的侧边可以与c柱内板2连接,c环结构3和c柱内板2均可以朝向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c环结构3和c柱内板2的延长线可以相交于一点。
27.前部加强件4可以安装于后内轮罩1的内侧壁上,本实施例中,前部加强件4可以安装于后内轮罩1的前部位置,即后内轮罩1靠近车头的部分上。并且前部加强件4可以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沿着后内轮罩1延伸,前部加强件4靠近车头的一端可以延伸至与c柱内板2连接,前部加强件4靠近车尾的一端可以延伸至与c环结构3连接。本实施例中,前部加强件4分
别与c柱内板2和c环结构3焊接,其他实施例中,前部加强件4也可以分别与c柱内板2和c环结构3螺栓连接,连接部位可为c柱内板2、c环结构3的偏中下部位。
28.前部加强件4可以增加后内轮罩1的结构强度。同时,前部加强件4、c柱内板2和c环结构3可以在后内轮罩1上互相连接形成闭环的三角形结构,当车身的扭转载荷传递至后内轮罩1时,前部加强件4、c柱内板2和c环结构3形成的三角形结构可以充分吸收扭转载荷,使得后内轮罩1抵抗扭转变形能力更强,大幅提高后内轮罩1的结构强度,进而促进整车nvh性能提升,提高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性。
29.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部加强件4向背离所述后内轮罩1内侧壁的方向凸伸形成空腔结构。
30.具体地,前部加强件4可以向背离后内轮罩1的方向凸伸,从而形成空腔结构,使得前部加强件4可以与后内轮罩1形成封闭型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后内轮罩1的结构强度,以及使得后内轮罩1的抗扭转变形能力更强。并且空腔结构可以有效抑制后内轮罩1中高频局部模态振动,以及吸收噪音,增强车身的nvh性能,提高乘客的舒适感。
31.参见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部加强件4设有安装面41,所述安装面41设有安装孔411,所述安装孔411与所述空腔结构连通。
32.具体地,前部加强件4围成空腔结构的部分可以设有安装面41,并且安装面41可以沿着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安装面41可以为平面,优选地,安装面41可以与水平面平行,安装面41上可以间隔设有多个安装孔411,优选地,安装孔411为螺栓孔,并且安装孔411可以与空腔结构连通,可以方便螺栓插设于安装孔411,设置安装面41和安装孔411可以为安装内饰板提供一个安装基座,方便安装内饰板。
33.参见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部加强件4靠近车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边43,所述第一连接边43用于连接所述c柱内板2,所述前部加强件4靠近车尾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边44,所述第二连接边44用于连接所述c环结构3。
34.具体地,前部加强件4在沿车身的长度方向上可以分别设有第一连接边43和第二连接边44。并且前部加强件4靠近车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边43,优选地,第一连接边43与前部加强件4一体成型制得。第一连接边43可以延伸至贴合于c柱内板2上,并且第一连接边43可以与c柱内板2焊接。
35.前部加强件4靠近车尾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边44,优选地,第二连接边44同样与前部加强件4一体成型制得。第二连接边44可以与c环结构3上的连接件焊接,前部加强件4通过第一连接边43和第二连接边44可以分别与c柱内板2和c环结构3连接,使得前部加强件4、c柱内板2和c环结构3可以连成一体,并且在后内轮罩1上互相搭接连通形成闭环的三角形结构。
36.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边43间隔设有多个凹槽431并形成锯齿状结构。
37.具体地,第一连接边43靠近车头方向的边沿间隔设有多个凹槽431,可以使得第一连接边43形成锯齿状结构,可以增加第一连接边43与c柱内板2的焊接长度,使得第一连接边43与c柱内板2可以连接得更牢固。
38.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车身的高度方向,所述前部加强件4的相对两侧还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边45,所述第三连接边45用于连接所述后内轮罩1。
39.具体地,前部加强件4还可以设有两个第三连接边45,两个第三连接边45沿车身的高度方向分别位于前部加强件4的相对两侧,即两个第三连接边45分别位于前部加强件4的上端和下端,并且两个第三连接边45可以与前部加强件4一体成型制得。第三连接边45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沿着后内轮罩1延伸,并且第三连接边45可以与后内轮罩1焊接,使得前部加强件4可以牢牢安装于后内轮罩1上。
40.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边43、所述第二连接边44和所述第三连接边45依次首尾相接。
41.具体地,第一连接边43的相对两端可以分别与两个第三连接边45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边44的相对两端可以分别与两个第三连接边45的另外一端连接,使得第一连接边43、第二连接边44和两个第三连接边45依次首尾相接,并且可以围绕前部加强件4一周,优选地,第一连接边43、第二连接边44和两个第三连接边45均与前部加强件4一体成型制得,上述结构可以增加前部加强件4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进一步增加后内轮罩1的结构强度。
42.参见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部加强件4靠近所述c柱内板2的一端设有减重孔42。
43.具体地,由于后内轮罩1会朝向车身内部凹陷,使得后内轮罩1的内侧壁为带有弧度的曲面,为了使前部加强件4更好的贴合安装于后内轮罩1上,前部加强件4会适应性的朝向车身外部弯曲,使得前部加强件4成为一个弯曲的结构,前部加强件4靠近c柱内板2的一端为朝向车身外部弯曲的一端,该端非关键承载扭转载荷的区域,可以在该区域设置减重孔42,既不会影响前部加强件4的抗扭矩能力,又可以提升材料利用率。
4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后内轮罩前部加强结构。
4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
46.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